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信用消费与储蓄消费 -- 晨枫

共:💬100 🌺2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信用消费与储蓄消费

美国经济的70%由消费驱动,欧洲大概是60%,但中国只有30%。这是CNBC上的数据,准确性如何不知道,但大方向应该不错。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消费萎缩而恶化。世界看着中国,期望中国能把世界拉出经济危机的泥潭。但在欧美消费萎缩的时候,中国消费如果不显著扩张的话,中国自己也将是泥菩萨过江。

消费和生产是互动的关系,没有生产当然没有东西可供消费,没有消费那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去处,也难以为继。作为个人来说,“我不消费自然有人会消费”或许并无不合理之处,但作为一个社会如果这成为集体行为,那就容易造成消费不足导致的生产萎缩,尤其是在供过于求的今天。

简单化地说,信用消费用银行借贷先消费,然后还债,还完了再进入下一个消费循环。储蓄消费则先储蓄,等存够了钱再消费,然后进入下一个储蓄循环。量入为出是基本的理财之道,信用消费和储蓄消费都可以做到量入为出。

静态地来说,信用消费和储蓄消费没有差别,只是形成消费和形成支付能力的时间上的差别,但最后还是平衡的。但动态上,差别就来了。信用消费是先形成消费,通过需求的物化拉动生产,从而形成支付能力,促进进一步的消费。储蓄消费则相反,通过积蓄足够的支付能力,然后才形成消费,才谈得上拉动生产。前者通过现实的物化的需求拉动生产,而后者只是提供了虚拟的支付能力,而并不一定形成物化的需求。前者较为积极,后者相对消极。

但最大的问题不在这个时间差上,而在于心理影响和相关的消费行为上。信用消费代表的是增长预期,“明天会比今天更好”,对还债并不担心。但储蓄消费代表的则是灾难预期,“如果xxxx怎么办?”总是围绕在应付虚幻的万一上。问题在于,灾难预期是没有底的,生病、养老……这些本身就是没有底的,想象中的病只会越生越大,或者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费用也是没有底的;养老也是一样,生活条件提高了,养老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在储蓄的初期,预期比较低;随着储蓄的增长,预期也水涨船高。这样的坏处是购买力冻结在纸面上,形不成物化的需求,起不到拉动生产的作用,最后大家卡在低水平循环上。

中国消费者的灾难预期是越来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储蓄率越来越高,除了生活必需开支外,非必需开支(discretionary spending)的比例越来越低。这样下去,个人消费对中国经济的驱动力还是上不去,中国经济或者跌回到低水平循环,或者高度依赖外贸。

教育、医疗……由国家包干能解决人民的灾难预期问题吗?不一定能。人们的要求是水涨船高的,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医院能不能条件更好?医生能不能请到更高级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能不能用最先进的?国家不会无限制地满足所有要求,这是又掉进了灾难预期的死圈。上学也一样,重点学校打不倒了,要出国上学了,还要上名校,这还有个头?房子更不谈了,更大、更好、更……,永远可以有更多的要求。还会有其他的事情,结婚、生子……。再说,国家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从老板姓那里税收得来的。中国老百姓好像交不了多少税,但隐性的税收在企业和经济活动中已经打走了,哪有真正低税而高政府开支的事情?要政府包干更多,只有征税提高。实际上国家包干不是帮人民解决负担,而是国家帮人民做主把钱花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物极必反。西方(尤其是美国人)的信用消费过度,已经到了不顾支付能力的地步,这是这次经济危机的诱因。但中国人持币不购,也是走极端了。说到底,还是要中国消费者降低灾难预期,开始消费。但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也不知道。

关键词(Tags): #班门弄斧#信口开河
家园 就近坐沙发

等候拜读晨大关于加拿大经济的文章

家园 是个大问题,我现在也不想花钱。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句话在中国人还要推广一下。

不过,苦难仍然清晰的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不敢说我小时候捱过饿,那是对我父母的不敬。但小时候生活中食物的缺乏却还是有很深的记忆。

我还记得我爸给我讲的他61-62年如何吃胡豆壳活下来的。

中国人要普遍进行信用消费,等这段记忆过去吧。20-30年。

不过还是给晨大献花。

家园 不是老百姓不消费的问题,而是收入低

老百姓消费观念保守,不怎么借钱,喜欢存钱,这是稳健的发展观念,不会弄出美国过度透支未来金融危机这种事。

但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老百姓的消费虽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不应该靠从银行取钱消费这种“存量”概念,而是要靠收入增加这种“增量”。

如果老百姓收入实质迅速增加了,象90年代中期那样,再怎么喜欢存钱,消费还是会大幅增长的。现在就是想花也没多少钱。

收入不增加,这是中央的问题。在中央的计划中,收入低有利于搞建设,经济环境稳定。如果想让收入普遍增加,还是有办法的。但就需要破除害怕通胀的思维。收入增加那肯定是要通胀的,想控制通胀就只能慢慢增长。

当然这“慢慢”也是中国特色的,其实在世界上也不算慢。只不过民众觉得慢,觉得企业主与政府富得太快。

估计各地真要扩大消费,慢慢会出台一些“收入倍增计划”之类的东西。

家园 沿海地区搞“收入倍增计划”时机差不太多了

不过中国的中西部内陆也能这么搞么?我觉得危险。

家园 这个"灾难预期"实在是很入木三分

身边一些同事在国内也算是高薪阶层,但是他们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开支外,不舍得花更多的钱用于discretionary spending,而且随着危机的加剧,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要问为什么,都是那几个,房价很高啊,将来生病养老都要靠自己。

“灾难预期是没有底的,生病、养老……这些本身就是没有底的,想象中的病只会越生越大,或者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费用也是没有底的;养老也是一样,生活条件提高了,养老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国家现在已经开始宣称要加大社保,医保方面的投入,但即使将来社保医保方面建设的更完善也不能克服国人心中“灾难预期”引起的消费节制。

也许最终的道路就是通过另外一轮恶性的通货膨胀,把人民二三十年来辛苦积攒的存款消耗掉了。

家园 【讨论】有个观察, 从福利分房制度发现的拉动消费问题

以前, 某朱姓总理认为福利分房不好, 全部商品房可拉动内需。 俺这次观察到一个军队单位, 大约是国家少数还执行福利房屋制度的地方, 发现那个福利分房制度在拉动内需方面阿,简直让人惊叹。军队按资派辈,按级别分房。到了级别,就可住更大房子,给后面的让地方。

具体方案如下:兴修师级住房xx套,便宜卖出,每家均化巨资装修,腾出若干旧房,分于团职干部,结果团职干部按级排队,选取房子,人人搬家,影响xx户,然后是营职干部,又是人人挪窝。除了极少人家愿意使用别人的旧有装修,几乎家家大搞新装修,拆屋砸墙,搞得不亦乐乎。很多人家,几乎都淘干了近几年的储蓄,在银行里的那点存款都不够用,不得不限制拉动内需的规模。再一打听,这样的事情,几年来一回,隔几年装修队和建材市场就为他们这分房的事情热闹一把

这个事情中,虽然新修的房子不多,实际影响远大于这新修的数目,乘数效应,我个人的估计可能是3~4左右。而一般人若买了新商品房,往往把旧的作为投资用于出租,这样在旧房装修上很少会做大的动作,并不愿意添置新的器件而倾向于使用便宜的旧货,能省则省。在拉动消费方面差距明显。同时,一般人家,如果化巨资购买了自己个人的房子,则倾向于很多年不作大的变动,在添置新的器件和大搞装修方面,动力明显不足。相反,这个分房模式,还留有以后再搞大动作人人搬家拉动内需的余地。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模式,但麻烦是当地政府无法利用卖地得到高额的收入

实际上,我国军队系统房屋调整就是一个军队特色的租赁系统,这样一个特定的房屋租赁体系,在推动消费方面有极大的作用。而从消费观念方面考察,会发现,任由原来房屋拥有者以投资为目的出租旧房赚取利润,极大的限制了租用房屋者的消费欲望。因为出租者往往不愿添置新的物件,因为这样会增高运营成本,影响利润。而租用者则不愿添置物件,因为搬家的不稳定性压制了消费欲望,而且愿意进一步增加储蓄,以求一次拥有新房,极大压制消费欲望。

如果想扩大这样的模式,一个可以参考的系统是德国,国家拥有大量住房,用来出租,从而限制了房价的空间。同时,承租者不停的改变和搬动,由于新的住户总乐意于自己安排房间格局,总是倾向于购买新的电器,厨房,卫生间等等。

有些事情,回头看,空间和时间变了,却会得到新的启示。一点个人观察到的小现象和想法,以上。

家园 这是一个伪命题

说中国人爱存钱,没问题.

但是,存钱为什么?要买房子,要子女教育,要治病,要养老........

这些不都是消费项目?有谁是把钱存了一辈子然后带进了棺材就是不动用的?

无非是,美国人今天消费,明天挣钱,中国人今天挣钱,明天消费,只是消费的时间有差异而已.

家园 定期使用均富卡好了。

其实比较现实的速效手段,是强制降低房价。比如在北京,对成婚的新人家庭按照5K/平米提供不大于100平米的新房。把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从房贷负担中释放出来,可以成功的带动多方面内需。

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不缺卖地钱,无非是既得利益不可丧失罢了。分配问题是下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从上到下,可能还没有人有能力动这个吧,也可能没有人愿意动这个。

家园 重了
家园 晨大还是有些没有看明白

首先,您所谈到的美国经济的70%由消费驱动,中国只有30%。这个其实是说的个人消费。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基础建设花费了7成,留下三成给个人。美国的基础建设和投资只花费了3成,所以才有7成的留给个人。

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那么必要的公共建设和未来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应该的。而美国的发展已经进入相对缓慢的平台期,即使大规模的投资,也不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还不如给老百姓花差花差。

一个国家的GDP是一定的,来年的时候,这些钱是要基本上都花出去的。区别就在于花钱的事情,是用于个人消费,还是用于,基础建设。

所以总是认为个人消费扩大就一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的,那只说明一件事情,就是现在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的洗脑很成功。

我觉得中国经济这次受到的冲击远比美国要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实际上70%依赖于对于基础建设的投资。我们个人消费即使萎缩一半,我们也不过是损失了15%的GDP。而美国的个人消费萎缩了一半,那么他们的GDP就损失了35%。

第二点,关于储蓄消费和信用消费。其根本区别,就是花已经生产出来的价值,还是花明天将要生产出来的价值。换句话说,是吃今天已经做出来的大饼,还是吃明天才能生产出来的虚幻的大饼。

美国的做法是,用明天的可能的钱,来消费今天的生产。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国家的GDP很高,经济繁荣。但是所有的都是建立在今天的发展会继续的这一假设的前提下。有一部分这种虚幻的资本流动,可以增加资本总量,从而大大的加快资本的流通,提高社会生产流通的速度,加快生产。但是一旦这部分虚幻的资产,被证明了是虚幻的之后,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整个经济环节上面的那些被这些虚幻的钱补出来的漏洞,就开始哗哗的漏。

晨大关于这两者间的其他分析,我还是很佩服的。

但是有灾难预期,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要把灾难预期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同样,信用消费,也不是坏事,同样也要注意适当的规模。

所以,去指责中国将大部分的钱用于基础建设,是不适当的。因为只要有这一部分支撑着,我们的发展速度,就业,都不会是问题。虽然走到极端,就成了毛时代。

但是,同样的,我们看到了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的惨状,就知道信用消费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这次美国交了学费,我们也顺带着出出血。很好。至少我们不会在短期的将来重蹈这个覆辙。

家园 中国的出超不是投资

本质上是美国的消费,挤占了中国的投资和消费.

家园 美国佬急呀。。。

火烧眉毛了,你还说明天才花钱。。。只是消费的时间有差异而已.

家园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达到收入增加

中国现在的高速增长是靠维持外国的高消费实现的对中国生产的需求,这是中国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即使低消费也不打紧。一旦这个消费消失,中国的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也随之消失。

收入增加不是中央的问题,是大家的问题。靠印钞票来实现的“收入倍增”是靠通胀压迫人们消费,这把火玩过了的话,烧着的可是整个国家。

家园 恶性通货膨胀消耗掉的不是人们的存款

而是政府的信用和社会的稳定,引发另一种灾难预期,绝对不是发展经济的正道。中国过去30年的经验证明了一件事情:没有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是不能持久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