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什么外贸出口能挣钱,内销就不能挣钱呢? -- 侠客梦
首先纠正你一个错误认识:中国对外出口的大部分是机电产品,而不是“日用品什么的”。不过你的基本认识是正确的:同样的产品,卖给老外能挣钱,关起门来内销给自己百姓就挣不到钱。原因很简单:国内的老百姓持有的是人民币,而人民币并不是有效的购买力。具体解释见链接出处
控制外部市场的资本主义称王
英国有世界最大的殖民地 所以日不落
美国有世界最大且世界承认的印钞厂 所以星条旗不落
企业没有因为卖给国内而多赚钱,却需要发更高的工资,它如何平收支?
市场规模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仅仅考虑发达国家就是5倍,并不是说这些市场只有中国一家生产,但这些市场里很多类别的东西,MIC的比例已经是70%甚至90%。
如果外销转内,就意味着要多卖出3~5倍,即使退税,这税有占商品价格3/4~5/6之多么。
这部分且不论对国内的需求来说绝对过剩。
提高工资,只对公务人员有用。对工人是没用的。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低工资你不干,别人会干。另外,提高工资意味着企业成本增加,那么在资金周转不良的情况下,没等你消费起来,企业先倒了。
其实我的问题是,如果企业出口转内销,政府通过减税或者补贴,在保证利润不变(或者适当降低,毕竟经济危机来了,大家都不容易)的条件下,企业能否提高工人工资?我认为是可以的,只是相当于把原来政府收走的税收来补贴工人的工资,对企业应该没有致命的打击。
但是楼下有人说,1美元一件的衬衣,换成人民币才不到7块钱,这个衬衣在国内至少卖200人民币,那也比卖7块钱挣得多啊?
出口产品的原材料全部都是用美元从国外购买的吗?直觉告诉我,肯定有部分原材料是从国内用人民币购买的,既然用人民币可以购买原材料,人民币没有理由不是有效购买力啊。
机电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吗?前段时间不是都在讨论外贸企业要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在讨论是不是应该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血汗工厂”。如果出口的大部分科技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那就没有比较讨论产业升级腾笼换鸟和是否保留“血汗工厂”了。
美国沃尔马连锁店的牛仔裤不过15-20美元一条,合人民币不过90-140元,同样的牛仔裤在国内至少200人民币,还没有运费和出口税(?),要是政府把补贴出口产品的退税用来补贴内销产品,假设企业其他成本和盈利不变,这条牛仔裤也可以降到90-140元人民币,如果还卖200人民币,这多出的60-110元人民币就可以用来提高工人的工资了。
企业不会给工人加工资,因为他要准备应对危机下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老百姓也一样。还不如直接给他发消费券。但消费券也不能长久。因为一旦形成消费券的兑换市场。老百姓还是会把自己暂时不用的消费券兑出去变现。变得的现金将大部变成储蓄,而不是用来消费。
中国百姓在危机中,首先要存钱和减少开支以防不测。
今天的青岛新闻说,要在闽江路和吴兴路建两处外贸转内销点,看来政府也在想办法,有空一定去转转看看!
我国出口退税最高17%,退税没办法造成这个差价。
实际上,你根本没有20美元裤子国内起码200的证明。
再简单的说,即使如此
1、对于消费者价格没有降低
2、对于企业利润没有增长,难以提升工资
结论就是,国内市场还是那么大,你却希望消化掉几倍的商品。
还不如期待按需分配好了。
在mall里,一美元一件的衬衣,一般都是断码,而且只有在打折的时候出现,出现的时间很短,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dirty cheap之类的廉价店里,价钱确实很便宜。但是大部分衣服的款式都是过时的,好多都是几年前的样式,而且很多都是退货。
沃尔玛的牛仔裤,20美元一件多的是,我在国内大众一点的商场(不是王府井那样的,普通是地级市的大一点的商场,不是地摊),同样品牌(质量是否一样就不好说了)200元人民币的还算是中等偏下的价格。这样的观察还不能作为证据吗?
是不是外贸出口企业被国家的退税和地方的优惠政策宠坏了,已经太习惯于大秤分金的好日子,象房地产行业已经习惯于暴利经营一样。可是现在是经济危机,情况特殊,需要全民一心,共度难关。老温不是经常眼泪汪汪地到处哭诉: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流淌道德的血。外贸企业就算不给帝国首脑面子,至少也应该给60对岁父亲辈老人一点面子,那么大年纪容易吗?
国内的物流成本反而比运到国外要更高。
基本所有国外牌子在国内卖得都比国外贵,好摆谱。你看看国内的杂牌牛仔裤,分分钟100块人民币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