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战中欧洲战场的美国空军轰炸机组人员的日子不好过啊 -- 晨枫
去看看斯佩尔的回忆录再说吧。
至于说什么战后实效的没有,拜托去问问被炸的鸡飞狗跳的越共好了。要是实效的没有的话,立果同学也不用跑过去凑热闹,把老毛叫B-52,惹到老人家暴怒了。
弱小动物碰到凶悍的食肉动物往往就聚成一群,最明显的就是海洋中的鱼群。因为每个动物被吃掉的概率不会差别很大,聚在一起越多生存概率反而大大提高。轰炸机还要考虑一个自卫能力,大机群可以互相保护,效果就更好了
Joseph Heller自己后来在回忆录Now and then中说,小说主人公约瑟连在执行任务中遭遇的种种险状以及出的各种洋相,都是从作者本人的飞行经验中来的。
甚至连那个lost his gut的斯诺登都是从真人真事略作加工来的……当然后面约瑟连裸体受勋的一幕纯属杜撰
战术之类米国人不是没有,但是对于当时的情形来说,恐怕那种战术对于米国的战略目的以及尽量减小损失是更为有利的。
米国人也是懂得因地制宜的,轰炸日本就抛弃了昼间精确高空轰炸以及高爆弹而改用中低空大量使用燃烧弹进行地毯式轰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面对米国人重轰炸机群的密集战术,德国人要说唯一曾有过机会的话可能是配备机炮的Me262之类喷气式飞机的装备吧,但德国人连这个机会也没抓住。
到了后期基本只剩高炮部队了
充分发挥其军队最大的长处。努尔哈赤老酋的充分发挥机动性,“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老毛子的大炮兵,集中兵力重点突击等等也都是这样的例子。
德国佬明知资源有限,却不将其重点投入一些自己擅长的东西(坦克突击,潜艇狼群战术),搞些这样花样那样花样,恐怕也是其败亡迅速的原因之一。
其开山鼻祖写的那本《运筹学方法》里所用的例子,绝大多数是美国海空军与日本和德国海空军的对抗。
在战争结束前的高强度作战中,机组人员肯定是消耗很多,大量需要的。战争结束,美国人开始大量裁军,本来是为了应付战时人员补充的训练体制自然是供给过剩了
还是盟军轰炸机手里?
还什么战争结束前的高强度作战,踏入45年之后对德战略轰炸的损失率,根本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这应该是常识吧。另外呢,我真不知道你想说什么,我前面的发言是针对有人说美军的空勤人员供应不上,我则告诉他根本没有这回事,有什么差矣的。 如果不同意的话,麻烦去翻一翻第八航空军实力的增长,即使是在所谓的“高强度作战”阶段。
没关系的,来说说战争结束前的高强度作战是怎么回事,我很想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