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朵英贤院士的访谈录和95步枪的改进 -- 忘情
昨天早上在中央10台里看到了对朵英贤院士的采访,整个节目约半个小时,从中获得了一些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大家见仁见智。
1、朵英贤院士在节目中强调卡拉什尼科夫和斯通纳的文化水平不高,在力学上有欠缺。
众所周知,朵英贤院士是大学教师出身,如今是工程院院士,朵老对中国轻武器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可是,虽然东西方轻武器领域的两位大师学历并不高(一个初中,一个高中),但学历并不代表水平,并不代表别人后天不能努力学习充实自己。这两位大师已经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的水平。他们的作品历经岁月沧桑,历经战火考验,已经成了世界枪械史上的经典之作。而我们国家的自研枪械,要达到这二位大师已经达到的高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我们还没能超越别人之前,或者说这个超越还没被普遍认可之前,我觉得我们是没有本钱瞧不起别人的。
朵英贤院士曾经和卡拉什尼科夫和斯通纳分别面对面交流过,朵院士对二位大师提出过枪械设计力学方面的问题。据朵院士说,面对他的提问,卡拉什尼科夫低头不语,斯通纳把话题岔开。结合朵院士前后话语,他仿佛认为这两位大师之所以不回答问题,是因为学历低,在力学上有欠缺的缘故。
但我觉得,几十年了,两大枪族也在不断改进中。作为大师级的人物,对自己的精典作品无疑是应该烂熟于心的。人家不回答你的问题,不可能是因为水平不够,回答不上来,而仅仅是由于需要保密的缘故。毕竟人家面对的是另一个大国的枪械设计师,这个大国几十年来将二位大师的作品里里外外都研究了个遍。那么再需要当面请教的问题,恐怕就是核心问题所在了。彼此都是行家,有些东西不必说得太过详尽,往往一点就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是我们,恐怕也不会轻易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地把技术老底都和盘托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关于AK系列可靠性好但精度差,M16系列精度好但可靠性差的问题。
朵院士似乎将其原因归结于二位大师的水平问题。但我觉得这是东、西方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战术需求所决定的,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水平问题。
众所周知,卫国战争的经验对于苏联战后武器发展思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苏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经验表明,对于苏军来说,武器(尤其是轻武器)的简单结实可靠、价格低廉,可迅速大量生产,刚入伍的新兵仅经简单训练就可以掌握,这些优点远比武器复杂精密,精度良好更为重要。整个苏联的战争机器就是时刻准备着打一场象二战那样消耗巨大的全面战争而准备的。轻武器的开发更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特点。具体到AK家族,其主要战术任务就是近距离内的火力压制,而非精确打击。
而美国的国情与苏联大不相同,相比言更重视精确打击,更注重人机工效。M16的高精度得益于斯通纳的一系列优化设计。但我们国家似乎总爱拿越战说事,以此证明M16系列的可靠性差。确实M16刚上越南战场时可靠性备受垢病,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未燃尽的发射药渣堵塞了细长的导气管。但后来M16系列经过历次改进,在可靠性方面已经大大改善了。
当然,我们的轻武器界总爱拿外国名枪通不过我国的可靠性试验来说事。其实最主要就是那个苛刻的泥沙试验。但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之下,过去制订的那些近乎变态的可靠性试验标准是否仍然合理。作为枪械,其批量生产性能,使用性能,勤务操作性能,战斗效能等等,关乎其设计的均衡性。刻意追求某一项的高性能,而在综合性能方面付出代价,是否会有得不偿失之嫌?
3、关于95式与AK47、M16的比较优势
说到95式对AK47、M16的比较优势,朵院士强调,三种枪里95式长度最短,重量最轻。在一定距离上子弹动能比M16高四分之一,比AK高三分之一。
可是,仅仅这几个指标就能证明95式比人家强吗?那个子弹动能只能说明咱们的5.8毫米小口径弹在某些方面比5.45和5.56有一定优势罢了,并不能说明枪设计得成功。
虽然95式比别人长度短,重量轻,但我觉得和那两支经典名枪比起来,咱们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还太多太多。尤其是人机工效方面。
比较同类武器的优劣,当然应该是综合比较,而不是只盯着个别几个无关大局的指标而沾沾自喜。
4、关于95式的改进型
朵院士说这支改进后的枪将在今年国庆阅兵中亮相,它将把95式所存在的大部分毛病改掉。其中特点提到两条,一是改变了过去轻、重弹之分,弹种统一了;二是有效射程从400米提高到1000米,三是加了一个可以快速发射的榴弹发射器。
这第一条,统一弹种,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全用5.8毫米重弹。当年之所以出现了轻弹、重弹,那是因为5.8毫米普通弹达不到通用机枪的要求。现在全统一了,对后勤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改进是否意味着95式的自动机要重新设计了?据说原95式枪族让人最满意的设计就是这个自动机,如今要修改,其综合效果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这第二条:有效射程从400米提高到1000米。主持人刻意在这个问题上着重重提,朵院士也再次作出了明确而肯定的答复。
这就让人太奇怪了,近代随着各种火器的发展,步枪的开火距离也在不断缩短。有研究表明,95%的开火范围在300米以内,步枪有效射程400米足够了。在战场上硝烟弥漫,观察距离近,距离远一点的目标自然有其他武器负责,已经没有必要再大幅延长步枪有效射程了。比较另类的是小日本,该国的89式自动步枪延续了二战时片面强调远射程和高精度的不合时宜的要求,给89式加装了两脚架,有效射程达到了800米。
95式并无将有效射程提高到1000米的战术必要。其无托结构造成枪身短,瞄准基线相对不长,从技术角度上来说,要实现1000米有效射程,我不知道设计人员采取了什么奇思妙想,一切有待于该枪正式亮相后才能见分晓。
第三条,加了一个可以快速发射的榴弹发射器。
我理解他是指95改进型整合了一个一体化的、不可拆卸的榴弹发射器,从而使95改进型是一种单兵战斗武器。否则的话他完全没有必要特意提这个,因为95式配备了下挂式,可拆卸的35毫米榴弹发射器。
这种单兵战斗武器许多国家在研,但都无成熟产品正式装备部队。从理论上来说,步、榴、霰能够三合一当然最为理想,但作为一种大量装备部队的新概念常规武器,如何在性能、体积、重量、可靠性、成本等方面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平衡点,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95改进型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其一体化榴弹发射器口径是多少?弹匣容量是多少?有效射程是多少?目前毫无信息,一切都还是个迷。
5、95式的改进设想
95式装备部队以来,部队有一些问题反映。客观地说,这些问题有一部分确如朵院士所说,是因为部队沿袭几十年形成的,对有托步枪的使用习惯,自然无法适应无托步枪。另外有些问题,是无托这种形式所固有的,共性的,不太可能根本解决。
针对部队反映一些问题,建议设想如下:
1、95式连续发射三个弹匣,前护木温度升得太快,让人很难持握。建议在枪管和护木之间加装隔热层。
2、95式的快慢机旋钮设置在枪尾,操作不便。建议将其改到握把附近。
3、95式弹匣弯度过大,弹匣安装位置和小握把之间的距离不足,装卸弹匣时空间局促,有人反映操作不便。建议将现有的塑料弧形弹匣改为类似于M16弹匣那样的铝合金“直弯直”弹匣。这样可以解决装卸不便的问题,且现有塑料弹匣因为材料问题,壁厚达3毫米方能保证弹匣弹度,改为铝合金弹匣后壁厚将大大缩小,两种弹匣重量差不多。
4、05式9毫米冲锋枪使用了四排50发弹匣,如果这种形式的弹匣在供应5.8毫米这种弹壳锥度比较大的弹药的可靠性可以接受的话,建议给95改进型配备这种弹匣,以大大提高火力持续性。
5、增加空仓挂机机构。这个问题部队反映很大。
6、大握把的实际用处并不大,直托式步枪的瞄准基线本来就高,这个高大的大握把使得射手的暴露面积更大。有可能的话建议将其取消。
7、觇孔直径再作调整。95步枪觇孔直径偏小,快速瞄准困难。
8、改进工艺,提高枪械表面质量。
2009年3月23日
开玩笑哪。。。子弹能飞 1000 米就算有效射程吗?早散布到爪哇岛去了。
不太喜欢他这么说话。使他其他话的可信程度统统打折了。老院士不应该
沾染社会上浮夸的毛病。
毕竟是那么大年纪的老人,毕竟为中国兵器事业做了一辈子贡献。
所以我在文中对朵院士的质疑写得比较和谐。说实话,他那个访谈让我大吃一惊,我真怀疑208所一夜之间搞到了天顶星的技术。
那主持人也很惊异,特地重复问了一次,朵老非常肯定有效射程1000米。作为一支无托小口径,可能吗?日本那变态的89式有托加上两脚架也只有800米呀。
老院士还说咱们国家十几年没能在小口径上出成果,但让他出山,要在两年半时间内出成果。
这话让人无语,87式不是搞出来了吗?只是军方不满意,没大规模装备而已。怎么能说十几年没成果呢?
规定两年半出成果?不知道咱们国家的兵工研制体制怎么会这样?这还有规定时间的吗?行不行就这么下行政指令?怪不得朵院士说95式一次就通过国家靶场试验了,搞不好有政治任务的因素在内。无怪乎95式下发部队后,部队反映的问题那么多。看来下发部队前做的试验和部队试用并不够
确实有这样的漏洞有点不大合适。
人家两位不答不是不明白,而是不能说,因为对于高手往往只是卡在很少的一点上,别人一说就透了。举两个我知道的例子:
1、当年听过王兴治院士的讲座,他说当年研制红旗导弹某个型号时候,喷嘴有个难题始终解决不了,卡了很久,一次他出国去参观法国(好像是,我记不清了)的一个展览,看到有同类的东西,看了一眼喷口就恍然大悟,至此解决了问题。
2、90年代,Microsoft的Excel还不成成熟,和它竞争的是Lotus 1-2-3。Excel有几个性能始终搞不出来。一次Lotus的人员开一个研讨会,有微软的人去参会并问了几个问题,Lotus的人没在意,稍为透露了一点,结果微软开发人员一通百通,自此解决。在之后,Lotus就被微软甩的远远的。
科班出身与非科班出身在理论基础上相差太远了,实际经验有时不可弥补.当然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能说是绝对性的.
另外关于人机,95人机不够好,朵老也很直率,直说了自己就是在人机方面水平有缺陷,很坦诚的一个老学者.另外一千米这个数字是不是源于子弹改进的问题?而且有效射程的威力衰变问题没有说过.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不是矢量喷嘴,不是潜艇螺旋桨,没那么复杂,用不着太复杂的力学计算。
当然,有很好的力学背景可以推导出来各个部件最佳形状怎样,质心位置如何,最佳质量多少...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设计验证时间。
如果没有力学背景的也并不是说就造不出好枪。这些参数完全可以由实验手段摸索出来,费时间就是了...
上上个世纪瑞士、捷克山区里的那些老枪匠,哪个修习过动力学和流体力学?还不是一样造出很棒的枪?
再说了,卡拉什尼科夫没有力学背景,他招个有力学背景的屁挨着地帮他算不就完了?前苏联的力学计算比咱们可是强了不止一星半点,有啥好骄傲的呢...
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人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了,心里有数着呢,否则早被修理了。
这样的例子我碰到过,以前听一人做报告,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同样的内容,但是说的内容完全是不一样的
现在03式有托正在边海防部队试用,此后应该也有一次大改,如果95大改后部队仍然极度抵触,那么还会回到有托的原路上。
95最大的卖点之一就是短小精干,适应机械化步兵在步战车上携行作战,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步兵作战的绝大多数场合还是在车外,而不会有哪场战斗是靠步兵在步战车上完成,地面战斗的胜利仍然主要要依靠步兵分队内部的火力配制和协同作战,因此枪械的可靠性、威力、火力的持续性(这在城市作战中尤其重要)才是应当优先考虑的因素。
95搞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否有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嫌疑呢。。。。。。
感觉朵院士与卡拉什尼科夫和斯通纳相比就是画匠和画家的区别。军用枪械设计看起来简单,其实要考虑的不光是设计本身,还要综合考虑后勤保障、使用维护、各种环境的适应,甚至国家的军事战略。AK-47和M-16也许某些性能不佳,但综合来看,它们是最适合苏联和美国的单兵武器。一直对朵院士不太感冒,作为一个技术专家,太过傲气不太好。
不过对于1000的射程问题,我看还是有可能的。他说得这个东西不是枪的有效射程,所以这个有效不是指的精度,这个是弹的有效射程,这个有效指的是在1000米处的动能。
一般战斗发生在400米以内,所以步枪,不管自动、半自动的步枪所使用的弹有效射程在400就够了。不过这个但不一样,他还要兼顾机枪和狙击步枪,400就不够了,所以我估计1000是能达到的,并且必须达到,甚至还不够,如果有重机枪的话。
老先生这么说,一是不太严谨,不知这个“有效射程 ”怎么定义的,二是说明思想有点跟不上潮流了,现在自动步枪怎么也不会把射程远当做个方向吧。
AK系列可靠性比M16好,但精度没有M16高这个问题说的。他说他要解决这两个质量属性无法兼顾的问题,他去问那两个大拿也是问的怎样就各自的设计弥补不足的。
95式据说可靠性不低于AK47,精度与M16相当(这一点,前不久河里曾有人撰文写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朵院士对这个问题解决得不错,他说那两个大拿在这个问题上力学水平不够,我信。
确实有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