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师大轶事之启功先生 -- carolzh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31.htm
除非有两个“启功”
另外,不论事实如何,大家探讨一下,语气不用那么冲吧。平和一些,可好?
后来又觉得麻烦,遂免,不想您老居然读出我语气冲的感觉……
前两天八卦了先生,今天来八卦一番同学吧。可能有的河友看到过这个笑话,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这不是笑话,这是发生在我们班上的真实的故事。
大三的时候,我们开设了一门跟法律有关的专业课。授课的女老师其貌不扬,大脸盘、小眼睛,个子不高。一张口说话,更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我可是个不好惹的主!盖因为该老师咬字清晰且语速较快,不敢说像机关枪一样,起码也赶上了军训时的半自动步枪了。
第一堂课,照例是以老师定规矩开始:“我的课不许迟到,不准请假。请病假必须有校医院病假条。我喜欢点名,每节必点,别抱侥幸心理。而且我记忆力很好,点几遍就能把学生记住。”至于上课所需教材以及考试要求等等,老师的话让人倒抽一口凉气:“我上课不用教材,参考书供大家课外阅读。考试内容以课堂笔记为主。不过,”老师稍稍顿了顿,“我语速奇快,而且决不重复。大家课上一定要记好笔记。”更可怕的是,老师真的说到做到。每到这门课的时候,大家都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一,中午必须睡午觉,以应付下午的大剂量脑力和体力劳动;第二,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笔记本,特别要注意看自己的笔记本还剩下多少页,够不够记下一下午的内容;第三,必须把钢笔灌好墨水,根据我的经验,那种老式的压胆式钢笔灌满了正好够一下午用。这门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头一低,上课了,嚎;头一抬,下课了,嚎。上课最痛苦的是什么?那就是手都写残了,老师还没下课。不过,说句良心话,这位老师真是肚子里有真东西的。用这样的强度和密度上课,却丝毫并令人感到枯燥、难熬,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她的课堂上,有逻辑严密的法理剖析和大量的案例分析,一堂课下来,对某个问题一定是阐释得条分缕析、清清楚楚。看来,厉害是因为有厉害的本钱啊!
但是老师没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学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还有很多兄弟民族学生。很多同学在北京用汉语学习,其实使用的是自己的第二语言。这样的强度和密度,连汉族学生都吃不消,对那些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时间长了,有的同学就难免有点泄气,开始偷偷逃课了。一次上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大家分析。然后老师看着花名册自言自语地说,好像我有几次没见到张三了。这个问题张三你来回答吧。当时张三就在座位上坐着,可是这个问题涉及上几次课的内容,这位老兄虽然今天运气好来上课了,可是前几次没来仍然答不上啊。怎么办?老兄真是脑子转得快啊,对着老师说:“张三今天没来。”说自己没来,这位要干什么啊。大家顿时替他捏把汗。“没来啊,怎么回事?怎么没有请假呢!太不像话啦!这样吧,你叫什么名字,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大家已经忍不住吃吃得笑了。这位老兄没办法,只好看了看四周,一看李四今天没来,就说:“我叫李四。可是,可是,可是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怎么搞的,你听课没有,怎么回答不上来。”全班同学的心又一次提了起来,老师顿了顿:“这样吧,李四,你叫上张三,明天一起到我办公室去一趟!”
从此以后,这门课再没有人逃课了。
上花。
这位同学已经很猛了,可惜呀
孙猴子再聪明也搞不定如来佛呀...........
先秦时期,姓、氏是分开的。我们现在的姓,其实是古代的氏。古代的姓,代表的是一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部落。氏则是这个部落分出去的小部落的代号。比如孔子,孔子本姓子,孔是氏。子姓代表商王室,孔则代表孔子的这个分支家族。所以古人称氏不称姓。姓只是用于区别血缘,比如婚姻上有“同姓不婚”的规矩。氏才是这个家族的代表。后来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爱新觉罗是古代意义的姓,代表的是爱新觉罗部落, 故其不是氏,也即不是现代意义的姓。
清时,满人间只称名,不称姓,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蒙古人也没有姓。成吉思汗的勃尔只斤,孝庄的博尔济吉特都是部落的代号。蒙古人有姓是从2004年开始的。
启功说他姓启,从姓、氏的起源上讲,是正确的。
当初读书时学校在华师大附近,由于本校美女较少,又听闻华师大美女遍地,故同学相约华师大看美女去。但去了数次都没见到一个美女,真的,一个美女也没有,乃感叹我辈无美女,以后也就不再去华师大了,四年里就对着本校的女生将就着看了
刚进大一的时候,我们寝室人人打水,才过一个学期,就有一半人不打水了,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大学结束,
但是孔子这个例子也举的太强悍了吧。
貌似孔子姓孔,“子”是个尊称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