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被弃用的专栏稿 -- 谭伯牛
本拟用专栏的方式依照时序讲一遍近代史。后修正为以人物为主干。写了几篇开头,暂时作废。贴出来供朋友们批判。
太平无事
1911年,宣统退位,清朝灭亡,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辛亥年之所以有革命,多少要归功于十一年前的义和团暴动,暴动激成八国联军进京,加快中外接轨的速度,为革命创造了条件。而义和团暴动之所以发生,则有赖于前数十年间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为之提供了极端民族主义和腐朽官僚政治这两份催化剂。而看似突如其来的外患(鸦片战争)内忧(太平天国),则在乾隆朝以后便已萌芽。道光皇帝?F宁生逢其盛,两件大事都赶上了。
?F宁熬到四十岁才当上皇帝,这就预示着此后三十年的政坛将具有老成持重、讳言变革的执政风格,如龚自珍诗所谓:万马齐喑究可哀。将这种执政风格加以量化和制度化的功臣,则是军机大臣曹振镛曹文正公。今日不赘述文正公在军国大政方面的举措,只讲一条他在书法上的指导性意见。
如果说天下太平是治国的最高境界,那么,这种境界的表征就是太平无事。果若无事,反映在臣子们的奏摺中,便是报报流水账,说一说套话。经过十馀年的努力工作,?F宁自信天下差不多太平了,可是,每日奏摺汇总,却都是长篇累牍,报告这事那事,批阅起来,不胜其繁冗。看来,不是天下不太平,而是大臣太RAP。怎么办呢?曹文正公出了个主意:
承平以久,天下本无事。但是,一些人就是喜欢危言耸听,以博取时誉。您若遽然怪罪,不免要蒙上拒谏的恶名。但篇篇都看,实在又费时费力不讨好。我说哪,皇上今后看摺子,压根别看他内容如何,专拣那字体来看。凡字体不是馆阁正体,学这个碑那个帖的,统统给他拈出来批评;要还有笔画错误、重字漏字的,就给他罚俸降职。他们若见皇上对字体纰漏这种细节都严格要求,今后自然就出言慎重,不敢造次了。
主意不错。?F宁依计而行,逮着几个点背的重重处罚。杀鸡儆猴,立竿见影,此后章奏便“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了。通过奏摺看国势,俨然一副太平无事的气象,道光帝和文正公不由得相视而笑。
于是,在君臣愉快的笑声中,英国军舰“有事”于东南,洪秀全在南方小镇创立了上帝教。大清国,出事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令人警醒的好文。说两句非题外话的题外话。
批评有两种。
一种是为了人好的批评,可以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时时警醒自己;
一种是为了批评而进行的批评,就是为了打击人的自信,行彻底否定的目的。
呵呵,需要诤友
前两句需要修改为
一种是让人觉得是为了人好的批评,可以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时时警醒自己;
一种是让人觉得为了批评而进行的批评,就是为了打击人的自信,行彻底否定的目的。
帝王权术那一套,终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批评....
但是有一点判断不知道是否可以留些余地,“?F宁熬到四十岁才当上皇帝,这就预示着此后三十年的政坛将具有老成持重、讳言变革的执政风格,如龚自珍诗所谓:万马齐喑究可哀。”
昊宁的讳言变革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四十几岁才当上皇帝,还是皇权体制的鸡窝中孵化出来的很多皇帝都是如此?不仅皇帝如此,精明世侩的官僚也多以庸碌无为、老成持重为高境界。
窃以为如果没有“这就预示着”这几个字,弱化其直接因果关系,其判断或许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经得起推敲。
不下决定语,此句庶几能免臆断之讥。
拙书《战天京》有一段话:
道光当了大半辈子的皇孙、皇子 ,在太子争夺战中不断成熟(嘉庆四年,立次子?F宁为皇太子,即道光。但是,根据祖制,立谁为太子,只有皇帝一人知晓,并不公布。故直到嘉庆廿五年,仁宗临死,才宣布此条消息。所以说做了大半辈子的皇孙、皇子。参见《清史稿•本纪》卷十七《宣宗本纪》一),及登大宝,早已是城府极深的中年人。一般来说,中年人喜好稳重,不事轻狂,乐于曲尽其妙,不惯直抒其情;按照我们唯物论者的观点,皇帝也是人,也要符合人情世态,那么,臣下与之周旋,就不得不投其所好,尽量适应中年皇帝业已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是军国大事、臣子私情总会与之发生冲突,如何消除异见、博取共识,便成为道光一朝宦学的关键。于是,“心中本为此事,而疏中故托言彼事以耸听者”。
用以解说曾国藩论道光间督抚秘诀.也许可以为道光个性和执政风格之间的关系下个注解.
总之,尚无十分可靠的论证,可以得出四十岁登基必然导致极端保守的执政风格此一结论,至多是两种现象遵照时序次第发生而已.因此,"预知"云云,实在是轻率鲁莽.
谢谢风雨兄指正.
一言蔽之曰:就事论事。
不知铁手兄以为然否?
谭兄的文章,如风雨所说,微言大义。看了之后,的确感触颇深,然后就勾起一些想法来。
那些大臣的奏章里若是歌功颂德的为多,皇帝老儿也就大可以拿过来翻一翻,然后就扔到一遍去。这样一来,大臣们的义务尽了,皇帝老儿省事,心情也愉快。于是皆大欢喜。
偏偏那些大臣不太知趣,而皇帝老儿也要面子,于是弄出那么个“妙”招来。
大清出事了,皇帝固然是有些自找,那些大臣上奏的方式是否也该承担一半的责任?
于是就想到了批评的艺术,就有了上贴的两句。不过现在看来很有些词不达意,应当改为:
一种是让人觉得是为了人好的批评,可以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时时警醒自己;
一种是让人觉得为了批评而进行的批评,就是为了打击人的自信,行彻底否定的目的。
语中如有误会之处,还请原谅。
新一期《财经》杂志谈曹文正公的可是伯牛兄的大作?行文风格于伯牛兄平常有微微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