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项羽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 任爱杰

共:💬114 🌺49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与大牛所见略同,不胜荣幸啊[em18]

您对史实的熟悉与解读真见功底,令我心悦……

家园 哈哈,您说的对,我记混了

不过项羽卖卧底也反映了他不适合搞阴谋。

家园 项羽的分封是对现状的无奈承认,而且对重要地盘细分渗透。他

的失败,一是和陈胜一样,出头的椽子先烂,他是所有诸侯的敌人。二是政略战略水准不足。

家园 觉得项羽还是没有文化。 分封的时候应该向周学习嘛

周当年灭商后, 将商封在宋; 自己亲信的封地包围宋。

如果这样封刘邦的话, 看他如何动

家园 这句话不太明白

我们所说的郡县制在战国(秦之外)并没有,只是出现了郡和县而已,封建仍然是主流。

有2点不明,请教:

1. ‘郡县制’是什么意思? 是普遍推行还是说一个地方的文武长官分开设立?

2. 早在春秋时 就有诸侯设立了县

<<史记.韩世家>>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

我个人这里的'县'就是秦统一后的'县'

家园 他怎么没这么做

把刘邦扔到汉中,派三秦旧将卡住关中,这三人特别是章邯的军事能力很出色,本来刘邦就只能终老汉中。问题在于他漏算了两点,一个是关中民众不亲三人,另一个就是没有想到韩信的出头。曹操当年许都没杀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加入,也不能算是失算。

家园 心傲,不愿杀

仅看史记的描述的话

家园 二十三岁起兵,二十六岁入关,三十一岁身死。其实他和陈胜一

样为王前驱,能力固然有问题,根本是时运。

家园 个人觉得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游移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关键是有个“怀王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个人理解“王之”就是“王于之”,谁先到谁先得),这显然是一个激励机制,要说击秦的主力军,功劳首推,在各个击秦的势力中,当然是项羽,但是刘邦在空档中取了关中进了咸阳,把秦帝国结束了。

在实践上,去实现或者抛弃这个“怀王之约”,都非常困难。刘邦如果以此为依据要在关中称王,“王之”,就面临项羽的热战;如果项羽要因刘邦在关中称王而热战,就面临意识形态上的破产,毫无道义可言,成为各个击秦列强们的公敌。

当然,刘邦非要称王,项羽非要热战,刘邦就要死在眼前,而项羽即使成为公敌,也要死在后,死不死还不一定。

所以项羽的强大兵力到了鸿门,刘邦立刻就由“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路线,转为“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路线,立刻就不去实现,去抛弃“怀王之约”。

这个姿态非常谦卑,这使得项羽更加难以用刺杀诱杀肉体消灭的办法来快速解决刘邦问题。

在鸿门宴上,一见面,刘邦就表明态度,推说小人作祟,项羽顺手就把曹无伤抛出来,就着刘邦的台阶下。范增反复暗示要动手,项羽只是不作声。

恍惚之间,项羽的意思又有些变化,以至于范增把项庄叫道外面,项庄进来为寿,寿毕之后要舞剑,项羽又答应说诺。

项庄舞剑,项伯又掺合进来护着,项羽又没啥表示。

等张良寻着樊哙进来,樊哙有非常武士风度的表现,脑筋也非常好,打开天窗说亮话,抖出一番道理,重点落在“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样掷地有声响当当的话语,应该是结结实实砸在项羽的思维神经上。

项羽也是要拿全盘的人,要通盘考虑的人呢。

我们看历史上的鸿门宴,项羽游移态度,没有肉体消灭诱杀掉刘邦,唉,项羽呀,智慧差一点呀,心太软呀,妇人之仁呀,还是范增有远见呀。

我个人觉得不应该这么看。

项羽一定是经过反复权衡左右思量比较得失,当是时,在鸿门宴的当是时,刘邦愿意把关中交出来,把胜利果实让渡给自己,何必杀之? 如果刘邦当面说要交出来,背地里又不交出关中,那么再热战也不迟,况且刘邦如果存心不交出关中,鸿门宴根本都不敢来的,这好判断。

如果时空穿越,项羽在乌江,能做时光机器又回到鸿门宴上,那么刘邦说也没得说了,直接就挂了。

如果大家还没站在项羽的本位上考虑问题,那么我们看看重庆谈判好了,常公邀请太祖共商和平大计,太祖能不去?若去了,常公就能够让军统中统啥的去肉体消灭掉太祖?

站在常公的本位上,考虑如何消灭掉太祖,有助于理解项羽为何没有在鸿门宴上肉体消灭掉刘邦。

好象是易中天讲过,搞大事的,要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实力,一个是旗帜。 李宗吾老先生讲过,凶字上面,一定要糊上一层仁义道德。 实力就是凶,旗帜就是仁义道德。

项羽和常公,其实也就是拿捏着分寸,不要让旗帜仁义道德破产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