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十二)杨迪笔下的邓华上将---事件评述 -- 史文恭
话说,写这个小系列,真的是很诡异的经历。因为俺的这个系列照说已经避开党史里面种种G点,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抄书和评论罢了,但还是想不到引起了意外的“惊喜”。所以这又一次地证明了一个朴素而容易忽略的真理,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个个人所能控制的进程。---好在,这个诡异的另一面却是正面的,在俺摇头晃脑写邓华上将吃狗肉的时候,DUANJIAN兄给了俺一个很好的评价,
教头的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要写邓华如何如何,我想如果我们能透过这些小故事看到“时”、“事”、“人”、“势”的变迁,那会对人生和世事有更深的感悟。
对于一个写手而言,俺得到这样一条评论,已然是最大的幸福。因为俺整个系列的指向,不仅得到正确的理解,还得到了善意的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假如多一点的话,西西河里,将少去多少波涛啊。。。
但另一方面,对于这样短短一条一针见血,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俺整整铺垫了十二个帖子的中心思想的评论,----俺不自禁地有些欲哭无泪,很有一种相扑横纲碰到太极高手的感觉,痛感被Duanjian兄四两拨了千斤。----接下来的评论,似乎只能是对他这个总括的说明和致敬了。。。哈哈。
好,表白完毕,下面落实。
首先,从俭朴地单车回穗,四个人才3块钱伙食费的邓华兵团司令到一路美酒佳肴,顺便要了部下厨师的邓华志愿军代司令员,这个转变是有一个客观因素的。---这个因素第一在于作为解放旧中国的主要力量,人民解放军同时也是大批资产财物的接受者,我们知道,邓华上将的7纵(44军)在入关时就随军带了一个京剧团。-----水涨船高,当时各个军首长(尤其在解放战争最后一年时)是有非常富裕的物质享受基础的。----比如,吴法宪中将,在入关后就在战天津时,后勤部政委给他送来一德国鸟枪,他拿着打猎,操作失误,把自己左手大拇指给炸了。----当然,这只是不好的一个例子,而好的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当时各个将军都是能搞得到的,邓华上将比起来,只是要了一个部下“埋伏”起来的厨师,应该不算过分了。----而且,好吃应该是人类种种欲望里最好的一类了,----像梁兴初中将,此公就是在被彭总大骂要“斩马谡”那次会议前,来志司总部开会的时候,还兴冲冲要杨迪招待狗肉吃呢。
其次,还要看到另一个比较微妙的地方,即朝鲜战场的恶劣环境。-----事实上,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高级将领虽然也有牺牲,但已经是非常少见了。尤其是军级以上干部。---但是朝鲜战场上,仅仅是志愿军总部,就被空袭了六次。彭总是两次遇险。-----这个美帝的空军优势之大,并不是危言耸听。----拿杨迪来说,他就差一点把命送在了朝鲜。在临停战之前不久,他白天乘车去东线,马上就招来敌机,第一次轰炸,他几乎被炸起的泥土活埋,等战士们把他扒拉出来,抬去抢救时,第二次轰炸马上又来。------考虑到杨迪当时乘车完全是小概率事件,但却遭到两次致命轰炸,因此几乎可以说,在靠近两军对峙中线附近的天空,是被美国秃鹫牢牢控制着的。-----而正是这个原因,让刚刚结束数十年戎马生涯,才舔了一点和平滋味的志愿军大将们,在又一次投入他们还没遇到过的惨烈的朝鲜战场时,心里有一丝波澜。----除了极少数人,可以把不断奋斗视为人生意义本身之外,绝大多数的人,他们的奋斗是为了一段平和的幸福生活,而这一点,没有比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战士,体会的更深了。---在杨迪的书里,他不仅描述了在邓华,梁兴初等领导去部队视察时,部队为他们安排的舞会,同时也描述了当各部队高级军官到总部开会时,要求他组织舞会,而且是在开会的每一个晚上,并且对舞伴也很有欣赏能力。----但杨迪同时也提到了,其实当时志愿军高级军官们的舞姿并不高雅,----显然,吸引这些绝大多数已婚的军师首长们的舞会并不在于陶冶情操。------然而,提到这一点,并不有损于作为战士的志愿军将领们的军事素质和战场做法,而是让我们更贴近地熟悉了这些英雄们,他们的身上同样也包含着最普遍的人性。
最后,还需要提到一点,就是杨迪在写他的关于志愿军的回忆录时,已经是1997年了。在这个时候,杨迪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曾经,他是延安的一个热血青年,在组织号召大家开展大生产活动时,他以16岁的年纪,坚持从40里外背40斤柴火回来。这几乎相当于负重二十公斤跑半程马拉松。但岁月荏苒,随着杨迪人生之路一步步展开,他对很多事情的体会就开始深刻和宽广。----在1954年邓华回国节镇沈阳军区时,邓司令的人生如日中天,杨迪的人生水涨船高,但1959年7月到8月初,庐山风云突变,8月份,林总就叫人称“二野赵子龙”的陈锡联上将谈话,让炮兵陈司令调任沈阳军区作节度,----这样的风云变幻,对杨迪来说,将会是如何呢?文革期间,毛远新以不到30岁的年纪,出任沈阳军区政委,陈司令对毛政委执礼甚恭,到了文革之后,革命的热潮白云苍狗,政坛的人事沧海桑田,-----在经历如此之多的风云变幻之后,晚年的杨迪再一次拿起笔来记述那一段志愿军的往事时,区区的邓华上将要厨师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人性么, 不可避免的触及G点....MM不要怕, 俺们给你撑着咧~
五子登科,TG做的确实不错了。
同意,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是不切实际的
许多令人发指的恶行,不过是放任人性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罢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应该和李自成比,tg建国初期尽管有特权,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干部保持着理想,这股正气是tg能够从无到有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根本,看看村长的非洲系列就知道这是比在战场打胜仗难的多的奇迹。
去人欲,存天理。
狠斗私字一闪念。
这些话都正确的不得了。可是该用在圣人和共产主义战士身上的标准,到头来都到老百姓身上去了呢?
我是不赞成以宽容的眼光看待政治人物(不是指他的生物属性,而是他的政治属性)。不把当官,有钱的,归根结底dominating的势力当贼一样防着,他早晚就是贼。没什么能逃离墒增原理,在这个世上(说过我是数学教的了)。
倒是网上打架时想想这个该死的ID后面就是个人,开车road rage时想想投胎的司机也就是个人。
话撂这里了。以后我要是说谁没人性,那是夸你呢。
那似乎就不算宽容了?
俺个人,由于看的历史东西比较杂一点,似乎觉得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圣人或者圣斗士,----套用林肯丑男的话来说,
你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全部人都激情四射,或者让一小部分人在长时间内激情四射,但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永远激情四射啊。。。。。----所以相信榜样的力量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人生体验而已。
政治人物是否就是时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在某些国家几乎是一个广泛的现象,但问题的前提在于如何运用这个规律,---以及,非常重要的是,作为公民,是否有力量来纠正这个规律?----但这毕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而对于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上的政治人物,俺是不太愿意化验或断定他们的成分,而更喜欢观察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原因和形成的过程。-----因为后者对我们这些观众而言,更有警示意义。。而在观察这个过程的同时,我们也会随之对很多平面的单词或者概念,添加很多丰富的内涵以及自己的理解。-----因为这个原因,俺更喜欢瞎掰故事,而怯于下结论。
我一点都不宽容。(本性难移,本来还以为年纪变大会好一点,咳。)原来只是把宽容用作于滤除情绪,接受信息的滤波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花谢。
“林总就叫人称‘二野赵子龙’的陈锡联上将谈话,让炮兵陈司令调任沈阳军区作节度”
---林用人好像也不只是划小圈子吗?(沈阳军区可是4野的大本营)
似乎不是搞小圈圈的时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