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讨论】CANON 又胜 NIKON 一轮 -- karman
如果只谈成像质量的话。
感觉当年的100D是一个变革,开创DSLR时代;1D 是第二个变革,开创全副时代;5D是第三个变革,开创低价全副时代;5D2是第3个变革,DSLR跨界到摄影;DP1和DP2是第三个变革,将大感光片塞到小机器里面;今年还会推出的M4/3也许又是一个变革,将大感光片塞到可换镜头的小机器里面;以后莱卡的S1也应该算一个,开创中画幅的数码时代。
这么看,佳能真的是很牛的。已经实现的变革4个里面占三个,还有据说至少提前十年的技术储备。现在只希望别家挣点气,多逼佳能出点儿东西。
拍小朋友演出,一是闪光灯太远用不上,再者一直处与运动中,比如跳舞等,虽然动作不总是很大,但不用闪光灯小拍出来总是漠糊居多。
你们常说的M4/3是什么相机? 刚看了一台Panasonic 的superzoom(不是DSLR),18X变焦,忘了什么型号(
找到了,是Lumix DMC-FZ28K)了,10MP,放在X1i与D5000旁边,拍出来比一比,还相当不错,不知道是不是这个G1。
感光件大小是35MM全副的1/4大小。新出了一个规范是把这个大小的感光件塞到便携相机里面
刚上网查了一下,这里有一篇介绍Panasonic G1的文章对Micro 4/3说的比较详细,越说越让我后悔,后悔什么?刚刚去了趟Costco,把展台上的T1i与D5000好好折腾了一顿,最后没有听从这里LZ的劝告,还是搬了一台D5000回来。本来看好的Sony Hx1与Canon SX1,前天在Frys也试了几遍,的确如这里说的,图像质量不能与DSLR比,只好放弃了。
为什么刚到家又后悔了呢?这一到家就赶快下河,准备炫耀一番,就赶巧又发现了这个M4/3。说起来不能不说说是怎么决定放弃T1i而投奔D5000的。前几天小朋友有演出,我左右一看,当爸爸的人手一台Canon DSLR,一个老手也对我说起Canon的镜头多,而且许多非Canon牌子的,相对来说Nikon的镜头就只有Nikon的,这说明一些问题。似乎普遍公认的是Canon的镜头好,而Nikon的body做的好。
我自己的看法是,D5000的LCD虽然小一点,但是可以翻转,这个对于在拥挤的人群中抓拍很有用,二是那个LiveView,X1i只有几个档是可以的,全自动下却不可以。而Nikon则是所有模式都可以。我的意思是不想用那个小取景窗,准备拿DSLR当compact DC用。另外就是D5000小一点,有女人用的时候比Canon好拿。但是X1i的video是1080p,而且是15mp,拍的照片在lcd上看比D5000要好。但前两点在我的考虑中占了上风,一是我除了拍小朋友,平时不会总挂着它到处拍,因此不会买许多镜头,二是15MP文件太大,我估计不会用raw的,jpg就可以了,惭愧,让发烧友见笑了。
说起来,我是不想买DSLR的,但是一个长焦,一个底光线,这两条又逼着我不得不向DSLR低头。于是,这是看到对Micro 4/3的介绍,就感到终于找到知音了,听听人家是怎么说:
Micro 4/3的对象是那些没有SLR镜头包袱的人,但又要求DSLR的图像质量。想想对啊,DSLR非要做成单反不就是为了与老镜头兼容么,我也没有这些老镜头,为什么要举着个大砖头到处转悠呢,我最多也就一两个镜头就够用了,但是一定要有compact DC的优点,比如尺寸小,方便拿lcd liveview,HD video等,M4/3是实用主义者的福音。想起早年手机刚出现的时候,叫“大哥大”,现在都做成“小妹小”了,DC的未来也逃不过这一条路。
这样一来,D5000只好退货了。但什么时候才有M4/3的货呢,而且Canon与Nikon肯定也要做,这样看来要等明年了。今天还在与售货员开玩笑,日本电子产品的特点就是,每年新推出的产品都能让你后悔早一年买了上一代产品,与女人买衣服有一拼了。还好日本汽车不是这样。
现在提前订要$1500,连镜头,这个也是M4/3的么,还是DSLR?
号称相机系统里面开放的PC系统,但是后续乏力。M4/3我看来才是回到这个系统的正路上。
不过DSLR想小不容易,光学和物理限制,决定了镜头技术没有革命性飞跃,小的有限。
奥林巴斯和松下的DSLR系统与佳能和尼康的不一样。佳能和尼康的底片长宽比都是3:2的,奥林巴斯的是4:3的;第二,佳能和尼康的非全副的底片大概的全副的一半,焦距的1:1.6进行折算,而奥林巴斯的焦距是1:2的折算,它的感光部分更小。这是4/3的系统和其他的DSLR的区别。
M 4/3,就是取消五棱镜,缩小机器的体积,现在松下推出的G1就是这个体系的。不过出的太快了,体积缩小不明显,没有拉开和其他的DSLR的差距。6/15奥林巴斯会推出一款M 4/3 叫E-P1,体积明显缩小,而且可以更换镜头。这样在使画质没有大幅跳水的情况下,便携性大大提高了。
这就好像胶片时代,135系统代替120系统一样。
而且奥林巴斯号称,M 4/3系统可以拧莱卡的镜头,这使得以前玩胶片机的人多了一个选择。
估计再过十年没有135系统了,要不然就是小机器,CCD或COMS或X3之类的,有15X10mm左右大小,固定镜头或可变镜头;要不然就是中画幅,专业或发烧的人用。也可能没有这么快,但是方向应该是这样的。
去掉了反射镜还能叫单反么。M4/3比superzoom等的区别一是类似单反那样的可换镜头,二是sensor也是4/3的,但镜头口径比单反还是要小一圈。不过Panasonic出的M4/3说是可以带adapter,单反的镜头也可以装上。
感觉几个厂商除了奥林巴斯,对M4/3都提不上什么劲。特别是近两年单反轻量化小体积化,M4/3的相对优势也越来越小了。
比方说奥林巴斯最近几台机器体积和重量比宾得KM就小的有限
O记E620三围130×94×60mm,体重475g
松下G1是124×84×45mm,重380g
相比较小体积的单反
KM三围122.5 x 91.5 x 67.5mm,体重525g
500D则为128.8×97.5×61.9毫米,重约480克
体积上的优势越来越小,M4/3系统还面临镜头群的危机。虽说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了几个镜头,不过有这个后备总比没有好。何况M4/3也不比传统单反轻。
个人对G1倒是很流口水,想送个给LD。但是那个套头......贵的郁闷到死。
FZ28是类单反DC,仍然是小CCD。
M4/3本质上说是可交换镜头数码相机,其实就是经过优化设计少了反光镜的单反,现在一般也归类在单反里。现在就松下和奥林巴斯两家在作相机。做镜头的还有莱卡和适马,不过这两家可以忽略不计。
GH1贵在它的镜头是专为拍摄高清视频设计,其机身和G1相比除了视频功能外差别不大。目前的价格真的是太贵,虽然性能一流但是不推荐购买。
奥的动作总是太慢,感觉又看不清市场。技术实力相对弱,导致相机和镜头开发周期长。如果E-620早两年退出,奥记何必落到今天这么难看的市占率?
M4/3这么好的东西,不知道会不会毁在奥出名的电子技术和更出名的市场营销上。
还好还有个松下。
另外E-620不是M4/3, 是属于有反光镜的4/3系统。G1才是真正的M4/3,但是据说松下为了照顾单反用家的手感,特地把机身做得大了一点。M4/3系统真正的体积应该看奥记马上要发布的E-P1才对。
其实4/3系统相对APS-C系统还是体积和重量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光看纸面上的数据可能不明显,拿起620真机看看就知道了。因为不光是机身小,镜头也更细更短的。
Nikon D5000现在挺好。其实用kit lens时,15m像素很难显现细节优势,12m的高iso效果也许会好点,对拍室内演出更有意义。
Olympus第一代M4/3性能还是个未知数,只知道体积会很小(也许会是这样http://www.olympusamerica.com/cpg_section/oima_slr_microfourthirds.asp)。
买回家的D5000带18-55mm与55-200mm两个kit lens,发现出门旅行很可能两个都要带。这时就发现了个Nikon18-200mm的镜头,比如这个在ebay的D5000+18-200,还有只卖D5000 body然后再另买18-200镜头,比如这个。但问题是,这样的变焦大的境头,方便是方便了,会不会图象质量比不上kit lens两个分开不同焦距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