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奇袭老钱柜战斗几个 -- 小兴安岭装装
无论用勺子,还是叉子,还是筷子,还是手,都可以。
你要雕刻图章的话,一定会用刻刀,不会用指甲壳去抠,对吧?这时候,你不依赖刻刀这个工具成吗?
我前面老早就说了,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你要是近距离,无论是手枪的甩手枪,AK的抵腰射击,霰弹枪的抬枪就打,都成!因为在这个距离内,要打人这么大个目标,不需要太高的精度,所有的误差都可以忽略了。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红军土八路一定要把敌人放到50米再打的原因。
但是长距离射击,所有的小问题都是大问题。最短的那块桶板就是你的精度的上限。
狙击手们比赛,就有一个项目,把匕首的刀刃朝外,对着刀刃开枪,要把弹头一劈两半。
在50米距离上,现代的狙击枪弹能够做到这样的精度不是不可能的。不过这还是靠运气,这可比啥0.5MOA的精度还要高。
能回答得上来吗?
或者说,你可能知道正确的答案吗?
人的因素是所有这些环节中最不好定量分析的一个,甚至都没法定性分析... 可正可负。你的“精度上限”并不等于好的射手的“精度上限”,甚至也不等于加强训练后的你自己的“精度上限”... 这个影响从来就不是一个常量... 何谈“最短的那块桶板”?
试图把不可量化的东西进行量化分析,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机械唯物的圈套...
其实你看看那个靶纸就知道了。那个巨大的靶纸就是当年用铁瞄时代的遗迹,那时候不搞那么巨大一个黑靶心你瞄都瞄不准,1000码外能上黑靶心(8环)的都是高手。
从30-06,308,6毫米。。。能实验的口径、火药的排列组合选手们都试验过了,现在可以做到的上限就是把10枪全打进9环10环里面去。
这个不用争吵,过去历年1000码竞赛的成绩又不是查不到的。大家可以看看精度是不是越来越高了。
我们讨论的是对射击的所有影响因素中人的因素之排名... 所谓“最短的那块桶板”者也...
不是射击精度之上限...
查历年成绩又有什么用?只能说明依靠镜子可以提高成绩,却无法说明离开镜子成绩就提高不了...
是靠人用手磨的。
那个人啊,据说年轻时是考复旦还是哪儿,他考试分不高,但是他就一个爱好:磨镜片。因此他被当年那个学校的校长特批录取了。最后于是他也就练了一身“惊世骇俗”的功夫。
这个没证据,是听别人的段子听来的,不保证真实。
还有忘了在哪儿听过了,东方红1号上的螺丝钉那个螺纹啊,当年没那加工仪器,也是老工人用手雕出来的。
当年是没办法啊,土法上马。
还有看关于狙击手、特种部队的小说,里面有讲一手拿手枪,一手拿望远镜实现狙击效果的,当然子弹是自己修好的。这个好像有点玄。
还有《兵临城下》、还有据说咱国家哪座塔啊,是大雁塔还是哪里的一座塔来着,传说以前曾经歪过,要倒,一个和尚带一大包木楔子爬上去在不同地方把楔子敲进去,和尚爬完塔,塔也正过来了。……这个好像不算精度啊。
哪位能算一算这些精度是否超越了人的极限?
还有以前讲养由基百步穿杨,兴许未必是真吧,还有那个把油通过铜钱眼倒进瓶子里,铜钱一滴油不沾的。古人讲的不好采信的。
清朝《荡寇志》里女将陈丽卿表演射箭,连发两支,第一枝箭发到天上掉下来,跟第二支射上去的箭箭尖对箭尖碰撞到一起,这个应该是纯粹的艺术虚构了,因为人自身的能力远不足以控制气流因素。
还有秦直道啊,曾看过照片,道上现在仍然留着两道车辙不长草呢。据说当年是用糯米汁混粘土夯实的,竟然能抵抗风化和生物侵蚀至今,两千多年啊同志,两千年长城不修都倒了,秦直道愣是有没长草的地方啊。这个跟精度无关,但是也算近代科学体系之外人类的成就吧。
另外,原来的一个光点现在散成大一些的光斑,看着是变大了,但是要瞄准的话还是要对准光斑的中心,偏一点还是不行,正确的弹道没变宽,还是那一条啊。斗鸡眼效果确实利于观察,好处得说更多在心理效果上,更多在人的方面起作用吧,物理结构没什么变化。其实要打中还是不大容易的。
写个标题抓眼球,其实他肯定没有1000米,很少人测距准的。估计也就是600米以内。
我用李恩飞,200码练了一个月的成绩:
这用的是普通铁瞄。这个散布就算在800码也能打上半身靶。
李恩飞的出厂精度:
Lynn Harris, Guns & Game (1998), p94:
“In simple terms, the accuracy requirement for the SMLE rifle on manufacture was that at 100 feet, four out of five shots must hit a rectangle measuring 1 inch wide x 1.5 inches high, which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often quoted standard of 3 inch groups at 100 yards. As a further requirement, 10 percent of the rifles were then fired at 600 yards, where nine out of the 10 shots had to fall within a two foot circle.”所以600码打胸环是不难的。
李恩飞的表尺分远近两档,远距离是600码,近距离是300码!那时的射手是经常练习600码的。不象现在,打100码就要镜子。
还有啊,我本是不太会打缺口照门的,但是两周前借朋友的芬兰水连珠,200码的散布也只有10英寸。400码打人形还是有把握的。
直到现在,高精度的光学镜片也是手工或半手工磨制。手工能磨,是因为一台好的“刀口仪”可以轻松检测出光学镜片表面1/8光波波长以上的缺陷,所以可以用手工方法不断修正。
现在国内也有很多天文爱好者自己磨镜片、造刀口仪了。这个和远距离射击一枪中的不是一回事。
栓式步枪铁瞄2-3MOA,半自动的如56半可以打3-4MOA,就是这个水平了。
我用56半的铁瞄,100码基本上都能打进4MOA的环内,200码的散布有个篮球大了。
现在100码要镜子,那是要打1MOA,甚至SUB-MOA。
比如上个周末我们那帮人又去练枪,我因为去勘察猎场没有参加。他们打靶闲得无聊,就打钉靶纸的木框上面突出的钉子,一枪把钉子打飞,把木框爆掉。用的枪是5.56毫米TIKKA战术狙击枪。
你要是用铁瞄的话,打10环(相当于4MOA)就高兴的不得了了。有多少人10枪能打100环的?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现如今你能找到几个有200码以上靶道的靶场啊?
这不正说明问题吗?
咋就拧上了涅?
枪这个工具,一直在演进,瞄具也是的。
铁瞄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一般说来:简单,坚固,也足够准。
现代的制造工艺越来越好,枪弹的精度越来越高,当枪弹的精度超过了瞄具的精度的时候,瞄具就是最短的那块桶板;如果枪弹的精度不高的时候,比如56半,你就是加了光学瞄具还是那个3-4MOA的精度,你瞄得再准也架不住子弹乱飞啊,这个时候的最短的桶板不是瞄具,而是枪弹,铁瞄就足够了。
现代的栓式步枪精度可以达到1MOA的是大把,你要用传统的铁瞄具,一般只能够达到2MOA的精度,如果上光学瞄具,很多可以提高到1MOA。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卖的多数的枪都是光杆一根,上面没有瞄具的原因。你不能说往枪上面装一个光学瞄具就是狙击枪了,但是有狙击枪上面不装光学瞄具的么?我有一个朋友买了一只SAVAGE的步枪,用铁瞄就是2-3MOA的水平,上了LEUPOLD的枪瞄之后轻易就可以打1-1.5MOA了。
一般战斗步枪上用的铁瞄也不是铁瞄的唯一形式,比如这个千分尺型可以微调的精度也比常规的铁瞄高:
铁瞄还有一个优点,视野大,不过最近终于有全息瞄具把它比下去了。
铁瞄最大的缺点,是在弱光条件下不容易瞄准,在这点上,光学瞄具就强多了。
铁瞄有优点也有缺点,只要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就对了,没有必要死盯着它,对吧?
这句话有问题 -- 这里也恰恰是分歧之所在 -- 你们这帮器材中毒的,常常孤立地看问题 ,总是喜欢把各个因素分解开来,“枪弹的精度”,“枪管的精度”,“瞄具的精度”,最后才是“射手的精度”...
然后就开始孜孜以求地提高各部分的精度以求达到提升最终的整合精度。
问题是,哪里有什么“瞄具的精度”?这根本就是一个伪概念... 一个不会匀息的人,你给他配备顶级镜子,他一样打不出sub-MOA来...
要说精度,只有一个,就是最终的MOA...
射击是一个整体系统,不是孤立的一个个积木搭在一起。百码上打1MOA,什么叫“铁瞄不行了”?根本原因是你,射手,没有学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补偿!
就像你某篇猎记里提到的那样:平时总是用镜子调风偏,然后用十字压目标;后来打飞了,才开始有意识地去用刻划找风偏 -- 很好,这正是为何值得表扬的地方:你学会自己去补偿,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归零调整好之后的镜子...
射击之乐,应该在于人之锻炼,而不是器材之锻炼...
当然,有人可能就是以捣腾器械为乐趣,对于给镜子调整归零啊,买个测速仪弹道计算机来回折腾啊这些事情特有兴趣,其志不在于射击也...
我之前说过,这也是一种“玩”法... 如果你是这一类的话,算我前头全白说...
------华丽丽之分割线 ------
在MIT摄影版上看到,某器材中毒者幡然悔悟,云:镜头攒了一抽屉,除了给报纸拍两张照片拿出去炫色,都从来没有真正拍过什么有意义的照片...
卡帕说了,“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 打枪也罢摄影也罢,讲究的都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器材,调整以致最终得到最佳结果 -- 他可是说了“your lense is not good e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