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 -- minotaur
我会走官道:
1.省力,爬山容易吗我。官道5里,爬山的15里吧。
2.容易补给。我们是来抢劫的,所以没带多少粮草,山里人少不够抢吧。我的汉奴们还得推小车,拉我们的战利品。你让他们推车爬山?
3.明军根本不敢和我们野战,我走官道又咋了,你来呀。
4.不好意思,我没好地图(日本军用地图),只知道大概的方向,不走官路我会迷路地。
壕沟部分还存在,好像有些地方改造成小河沟了,大部分都被废弃或平添了。不过这条沟挖的地区够绝的,生生的把山区和平原隔离开了,大大的缩小了抗日军队的活动范围。什么时候回老家的时候,我去跑跑这段路。
遵化县城当年很坚固的,可惜在解放后全拆掉了,只剩下了环城的护城河。
遵化到蓟县交界一带的山都不是那么陡峭的,有长城分布,马申桥在我的印象中南北东面都有山,南面还有运河傍山而借古河道,西面则是比较开阔点的平原,此处离燕郊已经不远,一天走到应该没什么问题。
论文级别的好文章,敬待下文。
后金用火器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之后的事了。当时主要还是靠骑射,主要的战法是楯车,车前挡以木板,再裹上生牛皮。楯车后是弓箭手,最后是骑兵。战斗开始,用楯车抵挡一阵,等明兵发完第一次火器,未及续发第二次,骑兵突然冲出,转眼间把明兵击溃。(参见《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
明朝方面对此非常迟钝,吃了一次又一次地亏也不去想改进对策。直到广宁都丢了,孙承宗主持辽东军事,除了布置车阵,还听取孙元化的建议,部分采用了西洋枪炮,在宁远之战发挥了威力,之前无可奈何的楯车,被西洋大炮一击中,就被炸得粉碎。
所以,如果能把袁崇焕孙元化提前五年布置到辽阳和沈阳,辽东可能还是明朝的天下。当然,纯属穿越性质的玩笑。
1)辽沈战役时明军的战斗力
其实只有浑河的川浙二营还可以(也许也是当时明军里面最能打得,所以被派去援沈阳)。不过后金损失不算很大(明朝方面说后金伤亡数千),因为他们在沈阳修整了五天,就对重兵驻防的辽阳展开进攻了。
在辽阳,第一天侯世禄等五总兵官率五万兵出城,趁后金半渡之时进攻,结果攻之不下,后金后续部队上来后战败溃散。第二天,明军又派三万人出东城,加上袁应泰的家丁组成的虎旅军,又失败。
当时明军的战斗力单个来看,也不能说很差,战车枪炮环列数重,步兵在前,骑兵在后,很有章法。但有一个问题,明军在辽东作战的都是客军,天南海北各地的都有。说起来有点像常凯申下的各路军队,各有各的算盘。
浑河之战,只有川浙两个总兵官率部在作战,另外三个总兵在旁边观望(后来仅象征性的打了一下就撒丫子逃了)。换句话说,如果这三个总兵也象童仲揆、陈策二总兵那样死战,说不定能扭转战局。就算不能,也不至于让后金以多打少,获得比较好的交换比,亦或能让童陈残部顺利撤退到附近的堡垒。
辽阳之战也是如此,辽阳城军队十余万,人数上比后金还要多,可是战局稍有不利,大家就撒丫子逃命。结果就是后金总是能做到在局部以多打少。辽阳城第一次五总兵之战,后金不敢投入全部主力,留下一半人监视城内,结果战事胶着不下。后来皇太极违抗老努的命令,冒险把监视的兵分出一半投入战场,一下子扭转了战场形势。城内的明军出来准备策应,却被后金骑兵一吓,打都没打就掉头往回跑。
明在辽阳的主客军队约有十万左右,真正作战死的并不多,大部分保全下来。(如果人人死战,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一小部分投降,多数"溃围而出",一路奔逃到辽西。“辽阳之破,武臣奔溃,其以身殉者止文臣四五人耳。”
所以后来孙承宗上台,总结几次失败的教训,就是痛斥熊廷弼的客军守土的做法:人心不齐,各怀鬼胎。所以他提出了辽人守辽土的政策。
2)沈阳单纯守城如何
可以参照辽阳。辽阳明朝经营了二百余年,地方殷富,不缺钱不缺粮(人口众多,街衢繁华,居东北诸城之首)。明末辽阳一直是防守的重点。熊廷弼、袁应泰部署的一切防务,都以辽阳为中心。以熊廷弼为例,在辽阳城周围挖了三四层城壕,沿壕排列火器枪炮,环城四面分兵把守。而袁应泰也不算太弱,他得知沈阳失陷后,把各地的守军都集结辽阳固守;就算辽阳城外两次野战失利,但是还是有相当的防守力量的,结果后金的奸细放火(看之前和之后的史料,就一个感觉,后金的奸细比之TG也相差不远了),城防便崩溃了。
沈阳城防不如辽阳,一个问题就是明军的大炮,当时就因发得过多,炮身炽热,至装药即喷。后金趁机急攻,用楯车攻城,挖土填壕,蜂拥过壕,蒙古人的内应不过是加速了城陷的过程而已。贺世贤被诱出城的人数不过千余人,不然的话当时硬守能否守住也是疑问之数,不过如果一切按最好的可能,大约能让后金付出很大的伤亡,失去继续攻击辽阳的能力。
另一角度来说,贺世贤不出城杀敌,闭城死守,他以后也别想好了。当时后金在干什么?兵力分散成小股,在浑河以南的地方四处烧杀。大家可以参照一下后来京城袁崇焕的下场。考虑到明朝文人和言路抵死攻击的威力,贺的结果不是通敌,就是畏敌,不死也得扒层皮。
3)不动如山袁崇焕
最后,还是袁崇焕。蓟州城下,袁崇焕可是把军队开到城外列阵来着。后金出场的却只有华丽的二百骑。大家可以想一下,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袁崇焕怎么办。对手是狡猾狡猾的建奴,你不知道这二百人是虚着还是实招,是不是在重施沈阳的故伎。远处林木茂密,山谷崎岖,你是追还是不追?事后诸葛亮容易,因为你现在看到了对手的底牌了,可当时决策的人不知道啊。
好比前些日子某地运钞员击毙路人一案,你是那个运钞员,正在装卸钞票,来了个人,不顾警告,闯入警戒线, 硬往你身上靠,还打倒了你两个同伴,你是开枪还是不开枪? 不开枪,万一对手是歹徒(腰里暗藏着家伙),你的小命就交待了,开枪,就是后来揭示的那样,对方不过是一个牛二, 于是舆论群起而攻之,要求你杀人偿命了。
其实也不用讽刺什么不动如山袁崇焕, 不管怎么说袁还是第一个能把城守住的人。第一次宁远之战的时候,明朝都没指望他能守住,说能守五天是中功,十天就是大功,更别说野战了。再说了,你让袁野战,也不看看他前后左右都是什么人,尽是从辽东广宁等逃回来的(祖大寿、赵率教等等),守在城里没地方跑还能打一阵子,跑到外面还不都散花了啊。
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被挑选出来担当国家兴亡的大任?
也不能算是平庸吧,只是还达不到帅才的地步。
要是孙承宗继续当督师,袁继续当宁前道,结果会好得多。
慨叹一个大国如明朝要衰而复振何其难也。
常言道 五心不定 输个干净
何进这小子要是听曹操的或者是袁绍的都好
可是却一直迟疑犹豫 徘徊观望 和皖南的项英犯一样的毛病 结果 也落得个一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