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丹青难写是精神(五) - 外侮需人御 壮志也无违 -- 北宸
1942年4月18日,在这一日,除了前文提到的中国军队自清朝中叶後,在境外首次挫败日本军队的仁安羌之役外,对盟军而言,这一天也别具意义:
此日是美军自1941年,在太平洋战场连续失利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轰炸机(杜立德的轰炸机编队)第一次把炸弹扔到了日本国土上。
1942年4月18日,16架经改装的B-25轰炸机,搭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对日本东京等大城市进行空袭。
在这场空袭中,日本死伤302人,90座厂房建築被炸毁,损失了1个贮油场和6个大型油库。
这项突击计划,事出日本意料之外,16架飞机未遭抗击而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但由于提前起飞,在返航时因油料不足,而未能按计划到达中国的江西南昌和浙江衢州这两个当时还在国军掌握城市的机场降落。
其中1架飞机飞往海参崴被苏军扣留,另外15架在中国日占区迫降或坠毁,8人被俘,5人牺牲。
剩下包括杜立德在内的64名飞行人员,经降落当地的中国军民救援后,辗转送达重庆、桂林,最后返回美国。
1942年4月18日,中国农民和士兵用轿子运送跳伞降落受伤的美军飞行员。
中国人民看顾受伤的美军飞行员。
8名美军飞行员在中国日占区迫降后被日军俘获,其中三名于是年10月15日,在上海第一公墓被日军枪决。
更多的照片,請參考:
The Doolittle Tokyo Raiders Photo
杜立德的空袭东京是一项象征性的任务,对当时节节败退的美军而言不啻是一剂强心针。也因这次空袭促使日军於六月展开中途岛海战,成了太平洋战场上的转折点。
然而在整个1942年的4月份,5月份,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仍持续著整体性的成功。
1942年英军缅甸统帅亚历山大将军曾约史迪威至缅甸前线晤谈,史迪威到达之後发现:”灾难和忧愁,英军不能战矣。”
(这段会晤记述在Herbert Feis所著的《谁之过?》第三篇:被孤立的中国)
蒋介石於4月17日给邱吉尔的信中结尾提到:"缅甸战区是整个远东战争实施的基幹,如果缅甸失守,印度对於日军的威胁则毫无屏障可言,届时通往中国的运输和通讯将被切断,而对日作战的根据地亦不能保。"
邱吉尔在接获蒋的信函後,於次日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写下:”不知道亚历山大还能作些什麽?”显示出对英军节节败退,毫无鬥志的沮丧。
第一次缅甸战争,盟军仅有的战绩来自中国远征军:
在孙立人将军解英军仁安羌之围的稍早,正面的杜聿明第五军戴安澜两百师,在同古一地灭敌数千。(两百师的同古之战与新三十八师的仁安羌之役,在描述二战缅甸战场的许多外国文献著作中均有记载。)
新编二十二师邱清泉部则在斯瓦河南北两岸奋力迎战,阻滞了日军十八师团的攻势达半个月之久。
戴安澜将军与孙立人将军皆是安徽人,戴将军曾参与北伐战争、臺儿莊战役、武汉会战。
所领导的两百师曾在广西昆仑关之战中,将“皇军”中的“钢军”十二旅团,连同旅团长中村正雄全部歼灭。
1942年3月,两百师在缅甸面对的是从缅甸南部长驱直入,兵力是两百师两倍的日军第55师团。
戴安澜将军在到达同古当日的日记里曾这样写道:”今赴同古,与英军第一师长Scott会晤,询以敌情,则不明了,询以敌战法,则亦不知,苦恼之至,今后非由我国军队负起全责不可。”
1942年3月17日 ~ 1942年3月29日,两百师在与日军第五十五师团血战十二日,歼敌日军联队长专横田大佐以下五千多人後,日军第五十六师团(龙师团),援军赶至,戴安澜将军决定於当晚突围出色当河。
同古之战在两百师主动撤退後结束,日军3月30日占领空城一座。
英国《泰唔士报》的报导:“同古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古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注:日相东条英机在日本议会上表示,同古之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仗。)
1942年5月18日,两百师在收复棠吉一地奉命撤退的途中,在摩穀公路旁的森林内,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戴将军不幸腹部中弹,在没有医药的情况下苦撑八天,5月26日行至缅甸北部茅邦时辞世,终年38岁。
戴安澜将军全家照片
下面这封戴将军在同古作战时写下的遗书,也终在两百师所部589团抵返国门後,由随团官兵交到将军妻子的手中。
“荷馨爱妻:
此次入缅,感慨万千。在国内,日寇侵我国土,蹂躏我父老兄妹,仇恨不共戴天。来缅後,见数十万华侨倍受外人欺淩,乃国威不振之故。
身为军人,倘不能消灭倭寇,扬我中华之威,何颜再见江东父老!余正率部孤守同古,援军未至,必有一番浴血奋战,余若殉职,乃无上光荣,望爱妻勿过分悲痛,严教子女,忠君爱国,以雪耻为己任,以光大我中华为目的,余虽死亦含笑九泉...”
对於戴安澜将军的为国捐躯,毛泽东先生曾写了一首五言挽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注:东瓜即同古)
周恩来先生也亲自撰写了“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挽词。
台北的忠烈祠内供奉着戴将军的牌位和事迹介绍。台湾高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中有“安澜楼”,楼内有介绍戴将军事迹的壁碑。
缅北大撤退
1942年5月,缅甸腊戌、密支那已经被日军占领,孙立人将军的新三十八师接获的任务是掩护盟军总退却。
当时将军曾向亚历山大建议,请英方配属一部份的装甲车队,如此新三十八师可与侵入米内瓦的日军作一决战,使日军打消进窥卡里瓦的打算。
这样的战略部署或能使战局好转,中英兩军也能安全地退出缅甸。然而亚历山大却以装甲车队已无给养,不堪再战为理由,婉拒了将军的要求。
英军的这些大砲、坦克、和辎重车後来行至卡里瓦,因被日军截断归路,全部丢弃在清德温江(ChindWin River)的东岸。
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曾对此事做出以下的描述:”英军的抵抗力像牛油一样,在五月酷热的缅甸阳光下迅速融化了,撤退变成了溃败。。。英军第一装甲师的大部分坦克都还是完好的,若能充分运用这些机械化设备,对缅甸抗日战场的价值,可以说是寸铁寸金。”
前一阵子读晨大的”太阳落山了”,文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日不落帝国的最后转折点。
确实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世界上真正消失的强国,不是德国和日本,而是号称"不见落日"的大不列颠帝国。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可惜当时年龄小,不知将军故事,还奇怪为何有国军将军墓。
前面几位献花的客气,让我得到沙发。
----------------叹气的分隔线-------------
不是会员,连沙发都抢不到
戴安澜、孙立人、卫立煌、张治中等将军在抗战中的表现都可以让安徽人自豪一下了。
===========================================================================
另外顺便给mm送个小礼物: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我看过唯一一部对中国老百姓有正面描写的美国电影
还听到了《义勇军进行曲》
一点不像在中国的农村。也难怪,拍这部电影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就那样。
英国人也太窝囊了。
昆仑关之役,杜聿明第五军全数出动,郑洞国荣一师和
戴安澜200师正面硬攻,邱清泉新22师侧击,还有66军的
159师帮忙,连日苦战。以自身伤亡1.5万人的代价杀伤
敌军五千人,予敌重创是没错,日本一线的三木联队差
点奉烧军旗了。但也没到全歼的地步----差点就是差点。
中村正雄在带队增援昆仑关途中被炮击,重伤不治身亡。
郑洞国和荣一师三团团长郑庭笈声称这是他们的功劳。
昆仑关战斗是桂南会战中的一个局部胜利,整个桂南
会战国军打得有够糟,最后昆仑关还是丢了。桂南会战,
白崇禧、陈诚降级,扣押和撤分了两个集团军司令,三
个军长,一个参谋长,两个师长,是七七事变以来战役
高级将领受处分最多的一次。
60年后很多人只记得昆仑关了…
据日本战后公布的材料表明,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被中国军队基本消灭。
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第四十二联队队长板田元一大佐、第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叶之助大佐、
副联队长生田藤一大佐和第一、第二、第三大队的长官均在作战中被击毙。
该旅团班长以上军官死亡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伤5000余名。
这段话的原始出处,应当是郑洞国、郑庭笈在1983年10月20日完稿的《昆仑关攻坚战亲历记》,后被收录到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粤桂黔抗战》一书中,1995年出版。
原文是:
第五军在战斗中共击毙敌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第四十二联队长坂田元一大佐、第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副联队长生田藤一,第一大队长杵平作,第二大队长官本得、第三大队长森本宫,班长以上军官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士兵有四千余人死亡。这是日本战后公布在昆仑关同第五军作战死亡的数目。
真正的日本战后公布资料,例如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战后出版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对于昆仑关附近的作战,只承认前线打得最苦的三木吉之助联队二十天总伤亡率45%。当然日本战史在己方伤亡数字上一向缩水,昆仑关一役估计也是如此,但至少说明日方资料是不承认四千士兵战死的。
二郑的文章,吹牛最严重的是在击毙日军高级军官,中村正雄是确切的战果,接下来声称击毙的三个联队长级军官----
四十二联队长坂田元一,任联队长至40.12.01,由安藤忠雄接任。此后,坂田晋升陆军少将,先后出任第71歩兵团長、第11警備司令官[1][2]
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吉之助,任联队长至40.10.15,由原田宪义接任,此后在日本国内任东京陆军少年飞行兵学校教育长、校长,大津陆军少年飞行兵学校校长,并在1944年2月26日死在大津任上。[3][4]
副联队长生田藤一,1945年4月27日以中佐衔出任56联队长[5][6]
怎么可能有日方资料承认这三个人在昆仑关之战中的战殁??
下面三个大队级指挥官,我这边暂无证实或者证伪的资料;但《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上,中村旅团长之下,承认的阵亡军官有第一中队中队长迫田广一,第五中队中队长田村能康。
另外提到姓名的42联队大队长松本总三郎少佐,另一名姓东的大队长,以及21联队第二中队长足立半一和第七中队长旭林世履都没事。
以此印证,二郑说干掉的三个大队指挥官也靠不住得很…
[1]42联队历任指挥官
http://www.rikugun.org/commanders/regiment.php?number=42
[2]坂田元一履历
http://www.purunus.com/index.php/坂田元一
[3]21联队历任指挥官
http://www.rikugun.org/commanders/regiment.php?number=21
[4]三木吉之助在日本国内
http://homepage1.nifty.com/kitabatake/rikukaigun62.6.html
[5]56联队历任指挥官
http://www.rikugun.org/commanders/regiment.php?number=56
[6]生田藤一履历
http://www.purunus.com/index.php/生田藤一
此文已转国学数典。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丘吉尔为了英国谁都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