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乱弹古代骑兵 -- AleaJactaEst

共:💬6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乱弹古代骑兵

人类历史从“茹毛饮血”直至今日。战争一直主宰着人类的生活。今日位于中东地区的杰里科城墙遗址说明至少在公元前7000年战争就已经成为了文明的一部分。在漫漫的军事战争史中,骑兵长期占据了战场的主导地位。所以要提起战争不得不先提一下骑兵。

想必关于骑兵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大家都多少有个认识吧?什么什么?你不知道?我#¥#%……好…………不知道最好(你什么意思?),今天就听我来乱谈骑兵。

所谓骑兵其实就是指“骑马作战的人”。至于骑兵的最早起源的问题吗……我也不是很清楚(哇,好大的一块板砖阿……),其实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在下就先从古代的欧洲说起吧。

古罗马帝国

提起古代的欧洲,很多人就会立刻想到古罗马----一个以密集重装步兵方阵雄霸地中海的国家,而骑兵这个概念在罗马人心目中简直不知道它和袋鼠有什么区别…………-_-而骑士的封号对罗马人来讲也只是个荣誉的头衔。骑兵在罗马的军队中所占的比例与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公元前216年,西方的伟大的军事天才汉尼拔•巴尔卡带着他的4万雇佣军(其中有1.4万骑兵)与罗马的8万子弟兵在坎尼一场激战。结果汉尼拔以6000人的代价换取了75000罗马市民的生命……从此骑兵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开始慢慢崛起。出现诸如罗马重装骑兵,哥特人,法兰克人的骑兵等等……不过要说欧洲第一个出名的骑兵还要说到拜占庭帝国的“铁骑”。

“铁骑”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覆盖”-----马匹与骑手皆披挂铠甲。“铁骑”最早出现在帕提亚帝国的军队中。由于罗马人与其多次交战,对他刻骨铭心,并因此建立了自己的重装骑兵部队。铁骑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实行这样一个突变,很明显,是想使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为“双重功效骑兵”,即指那些能够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也可以在近距离发起突击的骑兵。在《帝国时代2》中拜占庭的特色部队就是铁骑,只可惜出于平衡性的考虑《帝2》的铁骑不具备远程攻击的属性…………

中世纪

加洛林王朝

在拜占庭的铁骑横扫天下的时候,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历史也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骑兵的黄金时代。越来越多的君主开始意识到骑兵才是战场的主力。而诸多马具的发明使得骑兵的优势更加明显。如马鞍,马蹄铁的发明使得骑兵更善于长途奔袭,也骑手们坐在马上也觉得更加舒适;马蹬的发明则为骑手们在马上寻找到了一个支点,使得骑兵更具备冲击力和近身肉搏能力。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了封建骑士制度。即国王需要人员为他服役的时候。贵族都必须为国王提供一定数目的人员。他们必须按照国王的要求予以武装和配备。起初贵族可以招募自由人为国王服役,然而随着骑兵队伍在军队中成为核心力量后,情况开始变化。由于装备与马匹的费用十分昂贵,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贵族才具备参加战争的资格。(难怪有些人说战争是富人间的游戏呢……)而这个时期的步兵一般仅用于防守要塞。只有在紧要关头才被派往前线。(一般也就是给骑兵当炮灰)查理曼大帝就是欧洲早期封建制度的建立者和受益者,凭借着贵族骑兵的支持。查理曼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加洛林帝国,而这些贵族骑兵则被后人称为“加洛林重装骑士”。这些骑兵是公元8世纪骑兵的代表。

阿拉伯帝国

与加洛林帝国并称于世的另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便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由于阿拉伯帝国对欧洲的远征,使得两大宗教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而阿拉伯帝国的骑兵在此时期与欧洲的骑兵比起来只能算是轻骑兵了。因为阿拉伯人要长期在沙漠地区作战,如果骑兵的盔甲过厚显然无法忍受沙漠的高温气候。打起仗来也因为战场多为沙漠的缘故而行动不便。到不如骑士们各个精衣减甲,轻骑上阵。不过这样的骑兵部队到了气候宜人,平原广阔的欧洲就显得有些过于单薄了…………也难怪阿拉伯人驰骋天下,却在欧洲吃了大亏。

诺曼征服

大约在11世纪初的时候,定居法国北部的诺曼人迅速崛起。骑兵在他们的作战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因为如此,在诺曼人从意大利向隔海相望的西西里岛进攻的时候,诺曼人的统帅罗结•德•豪特维勒竟然冒险将诺曼骑士与他们名贵的战马通过木船运送过海。不要以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运送战马过海去打仗却是一向新鲜而伟大的奇想。要冒着很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全军负没的风险。而诺曼人宁愿冒这个风险也不愿意在战场上他们无法骑马作战,由此可见骑兵部队在诺曼人心目中的地位了得。

诺曼的重装骑兵由戴盔批甲,身跨训练有速的战马的骑士组成。在非战斗时期,这些骑士们经常分成若干小队互相比试,而到了战场上则并肩杀敌。当时诺曼骑士们穿的铠甲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锁子甲,由金属片缝制在一起。可谓密的只能透风了……此外还有鸢形的盾牌以及长8英尺(2.6米)的长矛与护身长剑。在战场上诺曼的重骑兵马并马组成密集的方阵,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将长矛夹在腋下一起向敌人发起毁灭性的冲锋,如果敌人坚守不战的话。骑士们则在敌人阵前集体撤退,在敌人追出的时候则回马突刺……这种战术在黑斯延斯战役的时候成为了威廉制胜的法宝。(晕……不就是个回马枪吗……)而诺曼骑士也分为两种,可以从靴子上是否有马刺来判断。(有马刺的是马上骑士,没有的则是适于在山区作战的路战骑士)

十字军东征

公元1071年土耳其人逼近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同时塞尔柱人攻下了同为基督教于伊斯兰教(当然还有犹太教,不过这里没他什么事……)的圣地耶路撒冷。(阿门,可怜的耶路撒冷,一直在历史上发挥着挑起事端的作用,直至今日仍然发挥着余热……)拜占庭的皇帝不得不向西欧求援。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答应了他的请求,向西欧诸国发起号召,要求他们以上帝的名义去夺回他们的圣地,解放他们被异族奴役的兄弟姐妹,在对异教徒的战争中接收洗礼。次年,十字军开始发动长达两个世纪的远东征讨…………

在十字军东征的这段时期,西欧诸国的骑兵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骑兵了。更确切的说我们应该改称他们为骑士。以前的骑兵我们可称之为horseman或者是ride

man。而面对中世纪欧洲的骑兵我们对他们的称呼则是Knight,Paladin亦或是C(h)evalier。其中Knight起源于德语,意为“有武装的人”,强调骑士的荣誉地位;Paladin则引申于原查理曼大帝的12名护卫之一(也有说是源于place),用来特指“圣骑士”这一荣誉称号(会在后面详细解释);而最后的C(h)evalier则更强调骑兵,骑马的部队这一层意思。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词语来解释一种事物,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骑士已经和宗教结合,从而形成了西方独有的骑士文化,这一点从骑士守则中便可以看出:捍卫教会,保护妇孺,济贫救苦,铲除邪恶。其中后面几项在十字军东征中,乃至骑士们日常的生活中对骑士来将完全是扯淡的事情。而如果作为一个骑士不遵守第一项守则的话,那么骑士的称号就不再属于你了。虽然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中世纪时期的骑士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与教会文明结合的,不过我个人认为可以从教皇乌尔班二世答应拜占庭帝国的请求的时候说起。(纯属个人意见……)当时拜占庭的请求是要求教皇派出雇佣军来帮助驱逐异教徒,而聪明的教皇为了省下雇佣军队这一笔不小的开支便转而号召西欧诸国组成军队对异教徒进行讨伐。实际上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实质上只是贫瘠的欧洲对富有的东方的一次掠夺性的侵略而已。就好像十字军的队伍中真正虔诚的基督教徒与想去东方碰碰运气的人数相比就少的可怜了。正因为以上的情况,教会需要骑士们去奋勇杀敌,扩大教会的势力范围;而骑士们也需要教会这件闪着金光的神圣外衣,双方一拍即合。骑士们以教会的名义忏悔,战斗。为教会夺取土地,而教会以上帝的名义册封骑士,并将教会土地收入的1/10供给骑士们的开销。于是乎便形成了欧洲独特的骑士文化。

上面听我侃了这么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十字军东征时期的赫赫有名的三大骑士团吧。

圣殿骑士团

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Paladin。成立于1114年至1118年之间的那么一天(又一块板砖飞来……)反正是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攻下耶路洒冷以后啦……(又一块板砖飞来……)其是一个以保护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到巴勒斯坦的朝圣者为目标而成立的宗教军事组织。由休•德斯•佩尼斯和圣奥马的戈弗雷两位骑士建立。这个组织的严格名称是“基督的穷骑士会社”,但是它流行的名字是所罗门圣殿骑士或圣殿骑士,这是因为它开始时设在耶路撒冷的总部靠近所罗门神殿的缘故。

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成立于1198年,主要成员是德意志的骑士。起初是一个纯慈善机构,受到教皇的承认。不过实际上条顿骑士团的名声可不是太好~~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四处侵略的强盗团伙(这个是我自己起的)不光伊斯兰教国家受害,就连许多的基督教国家都受到条顿骑士的骚扰。并占领了普鲁士全境,建立起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直到1410年,条顿骑士团被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联军击败,势力才逐渐衰落。不过条顿骑士团的规章制度是十分的严格的。入团的人必须立下:安贫、守贞、服从这三个誓言。普鲁士学派的著名历史学家特赖奇克曾这样描述过德意志宗教骑士团的那种严格的苦行生活:“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统治人和利用人的艺术在这里发展到了何种高度。一个人在发过三项誓言后就成为骑士团的一员。他们不能佩自己家族的纹章,不能与凡俗之人同住,不能单独骑马外出,犯过者经常是被指定到仆人的饭桌上进餐,或是被判接受惩戒。在这种可怕的纪律中,在一个总是使骑士团显得光荣、崇高,而个人渺小可怜的世界里,培养出了无私的献身精神。”骑士团这种严格刻板的制度,将人变成一架机器。整个骑士团国家因之而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的行政体系,并成了中世纪欧洲治理最好的国家之一。到14世纪末,它已发展为一个强大的波罗的海国家。在论及有关骑士团国家取得成功的原因时,骑士团的首领们将它归纳为协同主义、苦行主义,还有不可缺少的一项就是服从主义。

Ps:其实我个人是最喜欢条顿骑士的了,你想问为什么?去玩玩《帝国时代2》吧……^^

医护骑士团

又称圣约翰骑士团,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十字军沿途的各个医院。个人估计应该不具备什么太强的战斗力。(汗……这样的理由都能成立个骑士团)至于其它的有关资料吗……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_-所以就不在这里误人子弟了……(打他!这小子耍咱们……)

看了上面的这三大骑士团,不知各位有什么感受。实际上这样的骑士团都是一些宗教性质的团体,并不是战场上与穆斯林火并的正规部队。他们只担任个战后维和的任务而已。

马穆克骑兵

说过了十字军,不提提阿拉伯人的话笔者很有可能被当成民族歧视主义者被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兄弟一顿暴打……下面就来看看同时期的撒拉丁三大骑兵团。

撒拉丁被誉为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统帅。他成功的收复了耶路撒冷,并与第三次十字军和解。在老撒(不是撒达母)的军队中,有三股中坚力量:由酷尔德人组成的近卫骑兵;由经过长期训练的奴隶组成的马穆克奴隶骑兵,以及马上弓箭手组成的弓骑兵。除了这三支王牌以外,撒拉丁还从各地领主处募集了数千名骑兵。撒拉丁的骑兵以夹袄护身(满清的八骑兵的那种盔甲)与西欧骑兵的锁子甲虽有不同,但是从防护效果上将相差无几。而且撒拉丁比一些欧洲统帅更明白如何使用自己的骑兵部队,在欧洲的一些领主眼中,战争就好像是在打群架,欧洲的骑士们在统帅一声令下之后无所顾忌的(说惨点叫不长大脑)冲入敌阵,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胡砍一通。然而撒拉丁则善于将十字军的骑兵部队与步兵部队分割开来,再以重装骑兵冲击对方的步兵部队,同时利用弓骑兵的速度优势与火力优势对失去步兵保护的敌方骑兵实施打击。这一战术也是撒拉丁制胜的法宝。

草原上的雄鹰

13世纪的中东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混乱的地方了。十字军们还在实施着徒劳的远征,伊斯兰人也在顽强的抵抗着来自西方的强敌。然而另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另外一支可怕的力量从遥远的东方伴着强劲的寒流向东欧和中东袭来。他们就是我们熟知的蒙古人。

蒙古人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名气的马背上的民族了。如果评选历史上最强悍的骑兵的话,我想蒙古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首先,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恶劣的生活条件造就了蒙古人坚韧不屈的性格;广袤的草原既有肥美的水草来养育蒙古彪汗的战马,又培养了蒙古人广阔的胸怀。在不断的同自然与敌人战斗的过程中,蒙古人渐渐积累了在恶劣环境下的生活经验,而且也使得自己的体格格外的强壮………以上的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呵呵,史上最强的骑兵终于诞生了。

蒙古骑兵的盔甲十分坚韧。早期曾用鲛鱼皮,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

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

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

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骑兵可以说是代表了史上最先进的骑兵了。然而任何事务发展到巅峰后都难免要走下坡路的。意识到这点的开明统帅们在默默的改良着自己的部队,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仍然穿着他们厚重的盔甲向文艺复兴走去,

文艺复兴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骑兵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火器的发明使得骑兵与步兵在战场的地位有所改善。步兵不再担当只能给骑兵当炮灰的角色了。由于火器的训练相对简单(甚至比训练一个弓箭手都要容易)而且费用也相对低廉,火枪手由一般的临时招募的农民就可以胜任。而骑兵的铠甲与战马以及长期的训练时间和费用都使得骑兵在战争中越来越不利。然而这个时期的骑兵依然驰骋于战场之上,但是已经逐渐的不再穿戴铠甲,因为再厚重的铠甲在火枪面前,也会如同纸糊一般。而骑兵们(欧洲的)则开始脱掉自己厚重的铠甲以换取灵活机动。这个时期的欧洲骑兵已经不再是战场上冲锋的武器,而开始袭击对方的给养线或是在步兵的掩护下对敌人进行突击。而骑兵的武器不再是长矛而改装备轻便的马刀,新式的骑兵也开始装备手枪与短火枪。相对于欧洲骑兵的变革,东方的骑兵却仍然保持在中世纪的水平上……

明朝VS日本

提到日本人的骑兵想必不少玩过《信长野望》或是对日本战国史感兴趣的人都会第一个反映出“赤备”这个名词。在在下看来“赤备”其实就是日本骑兵的代名词。日本15~16世纪一直处于战国时代,各地诸侯互相火并,唯有强者可以生存。“赤备”就诞生在这样的一个年代。由武田家的家督武田信玄建立,在“赤备”队中服役的骑兵皆身穿红色铠甲,背红色小旗,红色长枪……减言之除了马匹其它所有的装束都是红色的。这样的颜色在战场上可以给敌人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而且“赤备”在信玄时期确实是天下无敌的第一强兵,虽然在后来被织田家的火枪打败。(那个是信玄的儿子不会用兵的缘故)不过即使这样,“赤备”也在日本的战国时代的后期被德川家重组,大版会战的时候,真田家的8000“赤备”也独挡了十几万敌人的联军部队。而只要挂上“赤备”这个名词的骑兵都被后世称为强兵。日本另外的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部队便是战国后期伊达家的骑铁队了。所谓的骑铁队实际上就是马上的火枪手。即装备了火枪的骑兵。这其实就是欧洲龙骑兵的雏形,只不过要比欧洲早上几百年。

相对于战乱中的日本,明朝就安生的多了。虽然我们国家的骑兵从战国时代就开始出现了(武灵王胡服骑射)甚至还出现过强汉,大唐的短暂辉煌。不过由于中国一直闭关自守,而马种本来就不怎么样,且又不注重选种方面的事宜,差不多马匹是一代不如一代,而中国又是个农业大国。马一般都从事拉大车跑古代taxi的职业,很少有从祖上就开始用来骑乘的马。汉武帝千里远征带来的“汗血宝马”就是现在的中亚阿克哈―塔克马,直到现在也算形貌神俊,耐力速力出众的优秀马种,汉武帝希望以此改良骑兵用马,可惜因长期封闭蒙古马系的遗传过于稳定,这种良马对中国马种未产生影响。再加上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所以到了明朝我们国家的骑兵可以说是到了极为不禁打的地步部…………明朝唯一值得一提的骑兵只有二支。一是装配了火器的明朝版龙骑兵。(比日本人稍晚一些)其中多为三眼铳或五眼铳,即乘马机动,静止射击,因为火门枪无法在颠簸的马背上点放。当然,不排除经过长期训练后,骑兵能在跑动的马背上开火,但那样的话,训练成本就很高了。所以这样的骑兵很难大规模投入实战,也就算他个技术创新奖吧……而另一种则是货真价实的,如假包换的强力骑兵了。大家都知道“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吧?他可有个漂亮的老婆陈圆圆阿~~~^_^好羡慕的哦(块板砖飞来……)恩……回正题。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集中移居关外屯垦的汉族农牧民组成,剽悍耐劳,组织严密,训练严格,长期与后金军作战,是明军中唯一敢于与游牧骑兵硬碰硬的部队,吴三桂凭此官至山海关总兵,松山大战突围时他不与边镇诸将(共八总兵十三万人马)一起走小路,硬是从大道杀开一条血路冲回山海关,居然损失最小。此关宁铁骑实可谓大明第一强骑兵阿~~吴三桂也虽得个“汉奸”的骂名不过也该知足了,统领着大明第一骑兵队镇守山海关,还有个那么漂亮的老婆……(又一块板砖……)

恩,看了上面的关于中日两国的介绍我不得不补充一点:虽然我们的骑兵很烂,不过小日本的骑兵比我们的还烂。虽说他是什么“赤备”“骑铁”不过我要告诉大家实际上日本人的马匹的也就是我们中国的毛驴大小,顺便再说一下小日本那个时候的平均身高也就1m5几……别说我在贬低他们,你在游戏和电影中看到的日本的高头大马实际上是明智维新后从阿拉伯引进的马种。而且日本骑兵的武器扎枪又长又软,几乎对我们的骑兵造成不了威胁。所以在日本战国后期发动侵朝(华)战争的时候他们的骑兵简直就是同烂菜叶子一样……也就难怪会被我们打回老家去了……

西欧诸国

在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后,文艺复兴的火种在欧洲开始传播。各种新鲜的技术广泛的被人们使用。其中关于战争的技术革新则是火器的发明使用,然而也仍有不少人还怀抱着重骑兵不肯撒手。然而1252年2月24日的帕维亚之战怎告诉这些守旧的人们:骑兵的时代即将告终。

在此次战役中法军统帅弗朗西斯皇帝指挥着他的长矛重甲骑兵向手持火枪的西班牙杂兵发动了反复的冲锋。。然而结果每次都被击退,伤亡十分惨重。最后弗朗西斯受伤被俘,(战争结束后被释放)他的战马也被火枪击毙。更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则发生在一个叫做贝亚尔的骑士身上。在20年前的法西骑兵混战中他是法军的第一勇士。而在稍后一些的赛西亚会战中却被一个“无名小卒”用火枪击毙……

欧洲以后的战争则都参考了帕维亚会战的教训,战法上有所改变。

如在稍后的法国宗教战争中,新教徒们得到了来自德国的重骑兵的支援。虽然他们仍然身穿重甲,但是武器已经变成了火轮枪。战法上也不是中世纪时期的疯狂冲锋了。而改为骑兵们在战场上排成扇形,对敌人进行小跑冲锋,第一排的骑士向敌人射击后便转向一侧,后面的骑兵继续射击。如此循环以火枪打击对手。在1590年3月14日的伊夫里战役中,这种新教骑兵彻底的击溃了天主教的部队。

在1630年的时候,伟大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组建了一支另所有对手胆寒的骑兵。

当时的欧洲共有四种典型的骑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骑兵,古斯塔夫认为,相较其表现来说,这种骑兵太过昂贵;轻骑兵在与火器的对抗中已显得力不从心;火绳枪骑兵主要为胸甲骑兵提供火力掩护,数量较少不能独当一面,价格也较高;倒是龙骑兵,古斯塔夫认为这种骑马的步兵有更大的潜力。

于是瑞典骑兵部队就两种骑兵组成:龙骑兵取代了火绳枪骑兵,提供延伸的火力掩护;轻骑兵则成为突击的主力,装备剑和手枪。当然也有少数的瑞典贵族穿着胸甲,但不足以引起整支部队的面貌。

这样,瑞典骑兵就是所谓的中型骑兵,他们穿简单的胸甲,戴一顶壶盔。装备两把手枪,使用的直剑也比别国的长。他们冲锋时规定用佩剑,第一列的骑兵才允许使用火器,最后一列骑兵作为预备队。每个骑兵营由8个连组成,每连125人。实际上,每个营总是从4个连到8个连不等。

瑞典骑兵部队中最好的士兵来自芬兰,被称为Hakkapelis,这个名词来自他们在战斗时的呼号(大笑),意思就是"把他们剁成排骨!"

Ps:

在下在这里要插句嘴,为大家解释一下龙骑兵的含意。当然这个不是指“骑着龙打仗的人”。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

(Piedmont),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后背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de

Brissac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动步兵。

至于龙骑兵dragoon这个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当时该兵种使用的队旗上画了一头火龙,这是从加洛林时代(或者更早拜占庭就有)开始的传统,龙骑兵由是得名;另一种认为,当时他们使用的短身管燧发枪被称为火龙,龙骑兵来自这个典故。

荷兰人在1606年就组建龙骑兵部队,瑞典人则在1611年,但成团建制的龙骑兵肯定是在30年战争中诞生。每团龙骑兵有10到15个连队,每连100人;这样一个龙骑兵团比普通骑兵的编制大很多,后者的团很少超过500人。

17世纪上半期时,龙骑兵的装束与步行火枪手相差无几,把鞋袜换成了靴子马刺而已。依然带着帽子,因为不用进行马背上的格斗。只有军官才有手枪,士兵除了火枪之外,就只有一柄直剑护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装备中包括一把小鹤嘴锄,步行时用来钩住缰绳。奥匈帝国的龙骑兵部队直到1625年还编有骑马的长戟兵。他们使用的坐骑也矮小、廉价,比不得正式骑兵的高头良种。在训练科目中,很少有教马上射击的,更不用说冲锋突刺了。唯一的例外就是古斯塔夫二世的部队,其作战使命就是为骑兵部队提供延伸的火力支援,所以瑞典龙骑兵很少下马作战。

看过了瑞典的龙骑兵,下面要说的便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威震天下的博伦威尔的国会“铁骑军”。说到铁骑可能有人又会联想到那些包裹的密不透风,手持长矛的古董货了……实际上铁骑军的盔甲十分的轻便而“铁骑军”的含意则是说他们的纪律与毅力如铁一般坚强。博伦威尔重建国会骑兵的时候,骑马的火绳枪兵,或者说马上的长枪手差不多完全被裁撤了。铁骑军的打扮与保皇党骑兵相差不大,皮衣外面罩着胸甲(大多穿着英国人喜欢的四分之三甲)戴壶形的头盔。使用单面开刃的长剑,有时用传统的战斧。装备手枪,偶尔有军官扛着一杆长长的马枪。在单打独斗中这些人也许不是正规骑士的对手,但作为一个整体却行动得更有效率。加入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虔诚,于是铁骑军以清教徒为主,任何时候都被克伦威尔牢牢抓在手中。

与国会军相对的则是保皇党骑兵。1642年8月查理一世为了保卫他"神赋的君权",在诺丁汉召集他的军队,他的外甥,莱茵的鲁普特亲王(Prince

Rupert of Rhine

1619-1682)来到英国,带着八个骑兵连,总共五百人。于是他被任命为骑兵的总指挥官。早在1618年,三十年战争在大陆肆虐的时候,古斯塔夫二世的骑兵战术运用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为各国所接受和效仿。鲁普特曾经在瑞典军队中服过役,于是把这些实用的技巧带到英国。

保皇党的骑兵大多由英国贵族组成,就个人来说,还是具有一定军事素质的(相较国会军而言)。骑兵全是轻骑兵,装备与大陆的标准相符。基本武器是一柄直剑(tuck),不少人还带一把细细的长剑(rapier,当时他们使用的款式叫做Pappenheimer,可能是纪念在吕岑战死的帕本海姆元帅)。两支手枪插在马鞍旁的抢套里,有燧发枪也有轮机枪。浅黄的皮外套是标准穿着,外加一件胸甲,软帽下面有铁箍的护头,腰带红色或者玫瑰色

每个骑兵团有六到八个连,总共三百人左右。依照标准的话应该有五百人,实际上只有少数精锐部队达到满员,比方说福斯伯爵和莫里斯亲王的卫队。

19世纪

请先允许我跳过了18世纪的骑兵发展史,世纪上18世纪的骑兵我们在19世纪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他们。可以说19世纪可以算是骑兵没落前最后的辉煌时代了。

到了18,19世纪,火器已经渐渐完善。滑膛枪已经成为欧洲步兵的标准装备了。而此时期的骑兵大多数为轻骑兵,使用马刀,佩戴卡宾枪,实施侦察和骚扰活动。当然重骑兵还没有推出历史舞台,仍然执行着对敌人发起冲锋的职责。

在当时的法国骑兵军中的各类骑兵配置如下:

“在一个拥有三万六千步兵的军团里将有九千骑兵,即:侧面侦察骑兵二千零七十名(其中有一千四百四十名分属于四个步兵师,四百二十名配属于龙骑兵,二百一十名配属于甲骑兵),猎骑兵或骠骑兵二千七百名,龙骑兵二千一百名,甲骑兵二千一百名。

总计轻骑兵四千八百名,重骑兵四千二百名。”

19世纪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整个欧洲都陷入了对拿破伦的战争泥潭中。拿破伦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古主义者。在欧洲诸国都放弃了重甲骑兵的时候,拿破伦为了重现当日罗马帝国的辉煌而重组了重骑兵部队。他们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身穿22磅重的胸甲,以马刀为武器与敌人做进身肉搏。然而在没有步兵火力掩护下的兄甲骑兵几乎不勘一击。就好像在滑铁卢会战的时候,法军统帅内伊在未经拿破伦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指挥2万胸甲骑兵在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对英军阵地发动冲锋,结果损失惨重。后被恩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的最令人心痛的浪费”。

在19世纪以后的时间里,除了一战坦克发明前骑兵部队还能发挥点余热外。其它时间里骑兵已经作为一种历史兵种退出了战争的舞台。现在的骑士只不过是个象征性的称号。没有哪个国家的士兵再骑在马上高喊着“XX万岁”向敌人冲去了。所以本篇也就只好无奈的结束在这里了。

最后请让我以网上的一首诗歌来结束全文:

太 阳 骑 士

跟从你燃烧的身躯

太阳,在骑士丧失头颅之后

消弭了追逐和平的热情

就在灯火寂然之时

影子不再被你的光明覆盖

鹰隼似高踞山巅危巢

将稠密的萍踪悬挂于你的颈下

附庸在这颗星球之上

这时,诸世纪的预言家喻户晓

你曾一度拥有那熟知的脸庞

鸟的羽毛静躺在田野间

灼目的名字

蒙尘于霉味重重的书架

有些街道,瑞雪堆积着

低声吟唱起拜年之歌

那里肉体暂停搏斗

犹如贝壳

偶或需要你的照耀

它们吮吸着

滴水成冰的空气

于城市一隅

捡拾决斗的遗物

血块,白驹过隙

成为漫飞天空的艺术品

犹如我对你的爱

在啜泣,或没有眼泪

冷旷的晨令人心存疑虑

雪花溅地的辰光

你从水穷之地

灌注能量

于少女的唇吻

所以天空有许多印痕

浪花在缄默的湖中一跃而起

琴弦震出隐晦的颤音

此时划去你灼目的名字

马鞍顶端保留它的英文缩写

蓝色的吻与灵魂相接

当午日昃,你发现

骑士光芒四射的长剑

在这里,使路途化为蛇状

散落丑陋的砾石

你咫尺之处

有我贪婪的手潜伏着

预备为生存和思想搏斗一番

上帝说,你的嘴自作多情

血液尚未到落汐的时辰

谁在路侧荆棘边挂满痕迹

这一匹参加战斗的绛色骏马

你手持这把长剑

撑三摺伞的少女在你身后

隐约的目光绊住马蹄

但远眺黑雪令你双颊生起怒焰

前进,为名字而战的人

从这里开始去拓展疆土

护卫一个神圣的形象

为巍峨苍穹的翅膀

永不坠落

为少女纯洁的眸子

不被玷污

你便手持这把长剑

仅剩的武器古朴神奇

剑花凌空逸去

如敌之诔

宣告新世纪

太阳升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脑子里出现了干豆腐从山上带着大队人马,冲下山来的宏伟气势

指环王

家园 骑兵第一军看过么?

>在19世纪以后的时间里,除了一战坦克发明前骑兵部队还能发挥点余热外。

>其它时间里骑兵已经作为一种历史兵种退出了战争的舞台。现在的骑士只不

>过是个象征性的称号。没有哪个国家的士兵再骑在马上高喊着“XX万岁”向

>敌人冲去了。所以本篇也就只好无奈的结束在这里了。

夏伯阳的骑兵向白俄军队的哥萨克骑兵发起排山倒海的冲锋。几万把军刀对砍,就听一片喀哧喀哧的声音... 这应该是发生在坦克发明后了...

家园 狐狸开设骑兵扫盲班之历史上的牛B骑兵简介

首先狐狸声明,以下的内容都是转载的,狐狸只是整理了一下。

13世纪的罗斯骑兵。基辅罗斯与拜占庭相邻,各方面都受到它的影响,从骑兵装备来看,尖盔、大盾、鱼鳞甲,都能见到拜占庭骑兵的痕迹。在战术上,罗斯骑兵不仅学习拜占庭,也向他们的中亚对手学。在基辅罗斯强盛时期,它的军队成为抵挡中亚游牧势力向拜占庭和欧洲渗透的一道屏障。其实我觉得罗斯骑兵在对付游牧骑兵时还是有经验的,他们与勇猛的突厥部落(如佩奇聂格、波洛伐奇等)没少交手。13世纪,由于连年内战,国家几乎崩溃,又遇上当时势头正猛的蒙古人,结果大部地区被蒙古占领。不过在这一时期,罗斯骑兵在楚德湖仍然击退了条顿骑士;北方,在诺夫哥罗德也击退了瑞典人。

16、17世纪的德国雇佣军――黑衫骑士。

16世纪,纽伦堡出现了第一支燧发枪――转轮枪,我觉得这对骑兵来说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从此骑兵的作战方法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燧发枪的诞生,骑兵终于拥有了能够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击的火器。转轮枪诞生之初,并不是作为军队的制式装备(这很正常,事物的发展总要有个过程吧),只是一些贵族骑士用作防身武器,最先大量列装转轮枪的骑兵,可能正是这些黑衫骑士。作为雇佣军,他们的装备很杂,几乎不存在装备制式的问题;又由于以战争为业,使他们很快认识到转轮枪的价值,因此,转轮枪能够迅速在他们中间传播开来。

黑衫骑士的盔甲没有统一标准,个人按习惯装备。即有如图这种披一件简单的锁甲,也有穿全身甲的,但他们几乎都配备有多把转轮枪,少则四五把,多则七八把,俨然一座火药库。

16世纪Stradiotti轻骑兵,配上原来骑士公会的介绍。

  十五世纪的威尼斯是个富裕的共和制城邦,控制着亚德里亚海的航线和东岸的广袤地域,这要归功于她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强大的海军。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倾覆。善于钻营的威尼斯人乘机攫取了爱琴海上的众多岛屿,进一步稳固海上防线。此刻威尼斯的势力达到顶峰,城邦有二十万公民,而整个统治领地下共有二百五十万人口。因为她的富庶,威尼斯可以毫不费力的保持一支常备军,并在敌人登陆之前就将其摧毁。

  土耳其人的西进不可阻挡,他们有两种应付手段:首先,把舰队交给强大的海盗指挥,这是自古以来陆上强国对抗海上强国的良方妙药;其次,鼓动巴尔干地区的众多弱小民族沿陆路寇边劫掠。主要有阿金希人(Akinci)、德里人(Deli)和鞑靼人(Tartar),威尼斯不胜骚扰,无法应付数量众多的轻骑突袭,于是决定"以夷制夷"。1470年,他们开始雇佣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轻骑兵Stradiotti(也作Estradiotti,stradiotos在希腊语中是战士的意思)。这些人懂得游牧民族的惯用战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各中高手。

  Stradiotti被组织成100-300人不等的小单位,分布在各个城镇,潜伏在土耳其人可能入侵的路线上。他们的行动快速果断,成功阻止了西罗马的厄运在威尼斯重演。随后,意大利众金融城邦如米兰、热那亚、比萨、希耶那都组织了这种轻骑兵部队,统一称为Stradiots。成员除希腊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外,还增加了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

  这些雇佣兵在此后的意大利战争中大放异彩。1495年在Fornovo,2000名Stradiots从后方突袭,全歼了法国人的后勤和后卫;1509年在Agandello,轻骑兵最大的一股包括多达3000名Stradiots;1525年在Pavia,500名Stradiots从法军左翼突入,从而赢得了正常战役的胜利。当然,雇佣兵的忠诚总是维系在金钱上,没钱支付工资的城邦就得用另一种方式赔偿。1480年,那不勒斯的1500名土耳其籍雇佣兵哗变,在城中大肆劫掠后离去。

  他们的装备很杂,因为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克罗地亚人坚持使用当地的一种宽刃剑叫sciavona,别的雇佣兵则有什么用什么,盔甲混合了东西方的特色。长矛是标准配备,此外有人用东方的合成弓,有人用威尼斯产的枪弩;有人用西班牙式的直剑,有人用叙利亚风格的马刀。当时的意大利是民族的大熔炉。

1575年瓦拉几亚骑兵

  罗马尼亚的原住民来自何处已不可考据,他们自称为Valchs,这个单词在塞尔维亚语中,指的是牧牛人。不管怎样他们先后建立起三个国家:1324年开始的瓦拉几亚(Wallachia);1359年开始的摩达维亚(Moldavia)和15世纪初开始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吸血伯爵的故乡)。但国力过于弱小,打一开始就是匈牙利的附庸,后来成了匈牙利、波兰、奥地利和土耳其逐鹿的战场。

  15世纪初,奥托曼帝国把爪子伸向瓦拉几亚,当地老百姓由一位王子带领进行抵抗,与童话中主人公应当具备的贤明无缘,伐尔德?特皮斯(Vlad Tepes 1418-1456)王子号称刺穿者(Impaler), 他把战俘和反对者统统穿在木桩上,看他们慢慢在痛苦中咽气。土耳其人很快学会了这招,广泛报复到天主教徒身上。最后提一下,上述王子正是吸血伯爵德古拉(Dracula)的原型,想想《惊情四百年》片头交待的背景吧。

  最后瓦拉几亚还是被征服了,反抗活动时有发生,大小领主拉着队伍跑山里打游击,这种韧性维持了好多年。一直到1595年的Calugareni战役,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此时游击队已经全由骑兵组成,从16世纪后期的一些雕刻中,可以大概估摸出瓦拉几亚骑兵的外貌。

  他们大多是轻装骑兵,衣着类似俄国人或匈牙利人,留圆胡子,高高的皮帽上缀着羽毛,少数人有锁子甲和小圆盾。装备与马术基本是向土耳其对手学的,除了训练战马漫步、小跑、疾驰之外,罗马尼亚人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马术:一般的马总是四蹄交替前进,他们的坐骑可以同时迈出一侧的两条腿,就像骆驼一样。这种恶形恶状的习性至今还能在罗马尼亚山民的牲口中看到,其用途不明。

  从16世纪末期开始,瓦拉几亚骑兵成了雇佣兵。一部分在土耳其军队中服务,一部分效忠于土耳其的敌人--波兰、匈牙利和俄国。他们用牛头做标志,以中队(sotnia,在俄语中是百的意思)为单位,波兰军队中最多曾有20个这样的中队。与土耳其人一样,他们在很长时间内拒绝使用火器,装备长矛、马刀、合成弓。

莫斯科Boyar骑兵 16世纪末期

  十五世纪后半期开始,俄罗斯军队的成分渐渐由武装农奴变为世袭贵族(Boyar)。与西欧一样,这些职业军人同样为他们的领地偿付着义务。部队中的贵族体系在伊万四世(1530-1584)统治期间达到顶峰,沙皇对广大中小贵族承诺领地,从而控制军官队伍。 在1550年,1078名贵族被赐予莫斯科近旁的领地,这些领主号称“特选千人众”,对沙皇宣誓永久效忠,中高级军官便来自这个阶层的贵族家庭。其他地方的贵族构成军队的主体,但多为下级军官。

  这种贵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十六世纪末大概数量在25,000人左右,当然只是指常备军。一旦需要,这支队伍随时可扩充至40,000到50,000人。他们使用的装备具有浓烈的东方特色:外面穿锁子甲,拜占庭风格的尖顶头盔,前臂戴着护臂。贵族的铠甲上常常镶金嵌银,装饰着毛皮和宝石;扈从则没有这些防具,穿着打泡钉的衣服,勉勉强强能抵挡弓箭。他们使用的武器有长枪、标枪、弯刀、钉锤,到十六世纪末期逐渐开始装备手枪,但最基本的武器还是合成弓。

俄国人骑马的姿势类似今天的赌马比赛,马镫高,双膝也收得高。这样的姿势很适合射箭,却不利于抗击长枪的冲击。并且,俄国马相对来说体型较小,所以俄国骑兵尽量避免正面突击,采用的战术更多是突袭或以多取胜,将敌人包围起来,从四面射击而不用正面交锋。与欧洲的骑兵部队相比,俄罗斯骑兵的编织比较松散。百人为中队,千人为团。若干个团组成骑兵师(polk),全军六个师,分成前卫(perodovoi polk)、左翼(levoi polk)、右翼(pravoi polk)、主力(bolsoi polk)、预备队(smorozevoi polk)和斥侯(ermaulni polk)。每个师使用不同颜色的矛旗,但图案多为圣乔治十字

1630年龙骑兵

  17世纪上半期,30年战争的瘟疫在欧洲肆意蹂躏,哈布斯堡王朝和心怀不满的英法之间,终于爆发全面大战,雄心勃勃的古斯塔夫二世带领瑞典踏进欧洲腹地,加尔文派和路德派的教徒在四处发难,土耳其贵族的内讧日益严重,俄国熊从波兰手中抢走了乌克兰。就在这样混乱的舞台上,龙骑兵作为新生力量开始确立自己的地位。

  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Piedmont),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后背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de Brissac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动步兵。当然这种步兵只是把马用作运输工具,作战时依然徒步,正是今天机械化步兵的原型。至于龙骑兵dragoon这个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当时该兵种使用的队旗上画了一头火龙,这是从加洛林时代(或者更早拜占庭就有)开始的传统,龙骑兵由是得名;另一种认为,当时他们使用的短身管燧发枪被称为火龙,龙骑兵来自这个典故。

  荷兰人在1606年就组建龙骑兵部队,瑞典人则在1611年,但成团建制的龙骑兵肯定是在30年战争中诞生。他们的编制和装备与步兵并无二至,须知,当时骑兵以中队为最小单位,每个中队都有旗手和号手;而龙骑兵和步兵则以连为基本单位,有各自的旗手和鼓手。每团龙骑兵有10到15个连队,每连100人;这样一个龙骑兵团比普通骑兵的编制大很多,后者的团很少超过500人。

  17世纪上半期时,龙骑兵的装束与步行火枪手相差无几,把鞋袜换成了靴子马刺而已。依然带着帽子,因为不用进行马背上的格斗。只有军官才有手枪,士兵除了火枪之外,就只有一柄直剑护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装备中包括一把小鹤嘴锄,步行时用来钩住缰绳。奥匈帝国的龙骑兵部队直到1625年还编有骑马的长戟兵。他们使用的坐骑也矮小、廉价,比不得正式骑兵的高头良种。在训练科目中,很少有教马上射击的,更不用说冲锋突刺了。

  唯一的例外就是古斯塔夫二世的部队,其作战使命就是为骑兵部队提供延伸的火力支援,所以瑞典龙骑兵很少下马作战

奥托曼帝国骑兵Sipahi 15-16世纪(就是西帕希)

  在土耳其奥托曼帝国中,骑士制度也是建立在封邑的基础上。他们的骑士叫做Sipahi,从苏丹手中接过土地,附带接受的条件就是战时必须响应征召。随从、马匹和武器自备,年纪大的,可以用一定数量部下代替服役(数量取决于领地大小及土地上税收多少)。无法履行义务的领主将被剥夺封地。

  较小的领地,年产1,000到20,000银币(当时土耳其的通用货币叫akchy)的称为timar,领主叫timargi;年产20,000到100,000银币的称为zeamete,领主叫zaim。根据收入的多寡,领主须得征募相应数量的随从。Timargi每收入3000银币,Zaim每收入5000银币,领主们就必须拥有一名手下并提供装备。这种随从被称为gebeli,大多来自战俘和死刑犯,也有领主们购买来的奴隶,这点同埃及的马姆鲁克骑兵相似。由于根据财产收入募集军队,土耳其奥托曼帝国的军力总是超过实际需要。因此,当主君死后,他的领地一部分由子孙继承,一部分则派给他的部下,这些翻身的咸鱼渐渐成为新的领主。

  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土耳其人的西进,有些帝国疆域内的天主教徒也成了领主。1469年,在波斯尼亚行省(其实应该是sancak,当时帝国的行政单位),共有111名天主教的timargi;1476年,在Smederevo行省,信奉耶稣的领主比信奉安拉的还多;在十六世纪早期,黑塞哥维那行省中有3000多名天主教领主。这些数字在不断增长,偏偏这些区域都是战事频繁的火药桶。奥托曼苏丹毫不妥协,在反复的严令下,大多数领主最终皈依伊斯兰教,不愿服从者也有,带着发的战争财悄然引退。

  这些领主组成帝国军队的中坚力量,十六世纪时,共有四万名领主登记在案。他们的作战单位叫alay,大概一千人左右;长官叫alay-bay,掌管全队的名册,在每次战斗前点名。十分之一的领主可以轮到不用出征,负责维护后方的治安并打理同伴的领地。

  最精锐的部队当属六千人的王室部队(alti boluk),以不同颜色的三角矛旗为标志,分成六队:左右两翼贵族旗队(ulufeciyan),左右两翼外国佣兵(querba),重武器队(silathar)以及精锐中的精锐--全由领主子弟组成的sipahi oglan。

马克西米利安款式的铠甲风行一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马克西米利安款式的铠甲风行一时。受晚期文艺复兴的影响,铠甲的装饰也越加复杂,每个部件都被重彩描绘。骑兵铠甲根据不同的用途,渐渐分成三条支流:战斗用,枪术比赛用和游行阅兵用。

  与前两者相比较,阅兵铠甲使用的甲片更薄,以便后期加工。分量减轻了,穿着也更舒适。为了装饰,可以说动用了当时所有的工艺手法:首先是雕凿,直接用尖头的工具在铠甲表面镂出图样;然后是蚀刻,用于细部加工以达到圆滑的边缘效果,当然,要保留的地方事先须涂腊;接着是浮雕,用锤子上上下下敲出凹凸错落,使花纹更有立体感。图中这具盔甲看似银黑相间,其实那种黑色是金的镀层。当时还没有电镀;为了防锈,德国的工匠发明了黄金的搪涂法goldschmeltz:

  首先用高温融化铜锌合金(少量),并不断加入水银搅拌均匀,最后混入研细的金屑(大量)。然后把这种金属浆液浇在盔甲表面,使其顺着纹理自然流淌,等水银全部蒸发,合金就形成坚硬的镀层附在盔甲上,由于在这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所以金色并不明显,往往呈深蓝或是黑色。最后在凸出的花纹上裱以银箔嵌上金线,并用麂皮打磨抛光,整个过程才算大功告成。

  这种精细的工艺品是中世纪宫廷仪式上的一道亮色,也是骑士贵族化的象征。比如1560年布伦兹维克(Brunswick)大公与布兰登堡的海德薇格(Hedwig)公爵家联姻,提前两年宣布婚礼,西班牙、奥地利和德国的作坊一起开动,生产总共100套这种奢侈的铠甲,其中甚至包括了给小孩子量身定做的装具!制造这些铠甲的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师,如Jorg Sorg(1517-1564),他的作品基本全是欧洲君王的收藏,就连他当年的草稿和素描都是今天拍卖行中的珍品。

克罗地亚骑兵 1630年

  奥斯曼帝国咄咄逼人的北进在十六世纪末到达了巅峰,与神圣罗马帝国以militargr?nze相隔,这条军事上的分水岭沿着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边境构成,维也纳的皇帝早在十五世纪就开始建立这样的外线防御。基本的思路是这样的:沿着边境分布众多坚固的城堡与支撑点,一旦土耳其人大举入侵,克罗地亚的贵族和老百姓就能依托城墙坚守,并在防守战中消耗对方的机动力量。

  1527年,匈牙利大公斐迪南一世当选成为克罗地亚国王,他向贵族们保证,会在克罗地亚驻扎一支常备军(在此前都是民间义勇军),包括1000名骑兵和200名步兵。当时情况是这样,不断来犯的土耳其人虽然无法占领克罗地亚,但已有很大一部分边境居民被捋走成为奴隶,农田被践踏,市镇被烧毁,当地经济近乎崩溃。奥地利皇帝则让逃亡来的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瓦拉几亚人定居在这些边境省份,于是这些民族自发建立了类似义务兵役的动员体制,从18岁到60岁的男子都要接受军事训练。作为回报,他们得到居留权,得到房屋和土地,以及免交赋税的待遇。他们参加的队伍有两种,一种叫Vojna Krajina,即边境守备队,是常规部队;另一种就是民兵。

  守备队大多由克罗地亚人组成,骑兵则由大量的外国人和克罗地亚贵族组成。尽管常年争夺与拉锯使这片土地贫瘠不堪,面积也减小不少,克罗地亚还是成了一个巨大的要塞。所有平民都被武装起来,频繁的战事让农民们学会了突袭和伏击,还建立了对维也纳的绝对忠诚。渐渐的,这个地区所有百姓,不管祖先来自何处,都被称为Croat,即克罗地亚人,德语中的Kroaten。

  凡是奥地利在欧洲参加的战争中,都能看到克罗地亚人的身影。三十年战争中他们充当雇佣兵,大约有一万名左右骑兵装备火枪为皇帝效力。后来克罗地亚骑兵就成了哈布斯堡军队中轻骑兵的代名词,此时来源已经驳杂很多,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甚至波兰人都加入进来。1638年的时候,总共有19个“克罗地亚骑兵营”,人数在25000-30000。

  这种骑兵以快速迅捷、勇猛果断著称,常参加一些地下活动,如侦察偷袭破坏敌后补给线,所以在西欧军队的说法中,克罗地亚人也有掠夺者的恶名。1635年,路易八世也建立了几个克罗地亚营――the Royal Cravats,皇家旗队。

英国保皇党骑兵 1642年

英国内战爆发的原因,主要源于王室与中产阶级的严重对立,更具体说,就是君主地位与议会权力之前的矛盾。查理一世需要更多的赋税,而议会不加批准,于是冲突逐渐升级,当然此外还有外交和宗教政策上的种种对立。

  为了保卫他"神赋的君权",1642年8月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召集他的军队,他的外甥,莱茵的鲁普特亲王(Prince Rupert of Rhine 1619-1682)来到英国,带着八个骑兵连,总共五百人。于是他被任命为骑兵的总指挥官。早在1618年,三十年战争在大陆肆虐的时候,古斯塔夫二世的骑兵战术运用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为各国所接受和效仿。鲁普特曾经在瑞典军队中服过役,于是把这些实用的技巧带到英国。

  第一次战斗发生在1642年9月23日,在波维克桥(Powick),鲁普特凭这点兵力击溃了埃塞克斯公爵的前卫部队,共计骑兵8个连,龙骑兵10个连,杀伤150余人。(似乎小打小闹……注意:当时虽然都用连作单位,但称呼是不同的,骑兵连称为troop,龙骑兵则用步兵连的叫法company)。这些保皇党的骑兵使用瑞典人的作战方式,但素质跟国会军一样低下。一旦接战就自行其是,根本不理睬指挥官的号令,追击的时候总是拈轻怕重,追着人家的辎重队穷追猛打。这种恶行终于在1945年的纳斯比会战中遭了报应,鲁普特的骑兵过早脱离战场,断送了查理一世以后的声名。

  保皇党的骑兵大多由英国贵族组成,就个人来说,还是具有一定军事素质的(相较国会军而言)。埃吉山的战斗以王军的小胜告终,从而打开了通往伦敦的道路,举国震惊。当时克伦威尔写信给约翰?汉普顿上校说:"你的部队都是些残兵败卒,而敌人的部队都是绅士出身的青年人。你想这些卑微的人在精神上敢向那些具有荣誉、勇气和决心的绅士们挑战么?"

  王军的骑兵全是轻骑兵,装备与大陆的标准相符。基本武器是一柄直剑(tuck),不少人还带一把细细的长剑(rapier,当时他们使用的款式叫做Pappenheimer,可能是纪念在吕岑战死的帕本海姆元帅)。两支手枪插在马鞍旁的抢套里,有燧发枪也有轮机枪。浅黄色的皮外套是标准穿着,外加一件胸甲,软帽下面有铁箍的护头,腰带红色或者玫瑰色。

  每个骑兵团有六到八个连,总共三百人左右。依照标准的话应该有五百人,实际上只有少数精锐部队达到满员,比方说福斯伯爵和莫里斯亲王的卫队。

克伦威尔铁骑军 1645年

  在英国内战中,西北的省份大致拥护国王,而东南方商业和制造业发达的省份则站在国会一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北方的一些大城市也在国会的控制下,而南部的贵族大多支持国王。总之,全国六分之七的人口向着国会,包括几乎所有的中产商人,这些人担负着主要的财政税收。于是叛军占有财力物力上的优势,可以轻易的招募军队,哪怕是雇佣军。

  在埃吉山失利后,克伦威尔这么告诉汉普顿上校:"你的部队都是些残兵败卒,……所以你首先应使部队具有精神,否则失败是毫无疑问的。"(Your troopers are most of them old decayed sevingmen and tapsters and such kind of fellows… You must get men of a spirit that is likely to go as far as gentlemen will go, or else I am sure you will be beaten still…)

  1944年的冬天,已经被任命为骑兵总指挥的克伦威尔开始重组他的部队。骑马的火绳枪兵,或者说马上的长枪手差不多完全被裁撤了。他们的打扮与王军相差不大,皮衣外面罩着胸甲,戴壶形的头盔。使用单面开刃的长剑,有时用传统的战斧。装备手枪,偶尔有军官扛着一杆长长的马枪。

  铁骑军最大的优点就是纪律严明,这个绰号(Ironside)是鲁普特亲王送给克伦威尔的,后来成了他部队的称号。倒不是指士兵穿的铁甲,而是指他们的坚定顽强。在单打独斗中这些人也许不是正规骑士的对手,但作为一个整体却行动得更有效率。加入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虔诚,于是铁骑军以清教徒为主,任何时候都被克伦威尔牢牢抓在手中

瑞典骑兵 1632年

  三十年战争开始于1618年,以“掷出窗外事件”为标志(皇帝的钦差被捷克新教徒扔出窗口)。斐迪南二世与天主教同盟在开始阶段节节胜利,1629年,丹麦都被打败。哈布斯堡王朝开始在波罗的海南岸建立海军,这严重影响到瑞典的优势地位,在英法的一再劝说下,北方雄狮参战。1630年,伟大的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as Adolphus)率领15000人的瑞典部队在波美拉尼亚(Pomerania)登陆,两年时间内横扫德境未逢敌手。天主教的垄断被打破了,日尔曼也脱离了奥地利的控制,这样的战功连拿破仑都为之心折。并且,这位国王拥有每个军人都羡慕的归宿。1632年当他在吕岑战死后,他的部队狂热报仇,赢得了会战的胜利,那时候已经有十五万人在瑞典的旗帜下战斗!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古斯塔夫是天生的军事领袖,他对军队的合成、调度和系统运用能力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撇开战略层次,他在组织和战术领域显然更加出色。”瑞典的军事改革深入彻底: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压缩部队编制,把步兵团从2000~3000人减至 1300~1400人;改进武器装备,部队装备先进的轻型铁炮和火枪,并建立团属炮兵;改行新的军需供给制。早在1617-1629年对波兰的战争中,这种体制就表现出极大优点,成了后世欧洲军队的模本。

  当时的欧洲共有四种典型的骑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骑兵,古斯塔夫认为,相较其表现来说,这种骑兵太过昂贵;轻骑兵在与火器的对抗中已显得力不从心;火绳枪骑兵主要为胸甲骑兵提供火力掩护,数量较少不能独当一面,价格也较高;倒是龙骑兵,古斯塔夫认为这种骑马的步兵有更大的潜力。

  于是瑞典骑兵部队就两种骑兵组成:龙骑兵取代了火绳枪骑兵,提供延伸的火力掩护;轻骑兵则成为突击的主力,装备剑和手枪。当然也有少数的瑞典贵族穿着胸甲,但不足以引起整支部队的面貌。

  这样,瑞典骑兵就是所谓的中型骑兵,他们穿简单的胸甲,戴一顶壶盔。装备两把手枪,使用的直剑也比别国的长。他们冲锋时规定用佩剑,第一列的骑兵才允许使用火器,最后一列骑兵作为预备队。每个骑兵营由8个连组成,每连125人。实际上,每个营总是从4个连到8个连不等。

  瑞典骑兵部队中最好的士兵来自芬兰,被称为Hakkapelis,这个名词来自他们在战斗时的呼号(大笑),意思就是"把他们剁成排骨!"

古代波兰军的演变

15世纪以前,波兰在欧洲恐怕要算作二流国家都还勉强,尽管在东欧算是大国,但实力与其邻居相比还是差一截。13世纪,波兰人面对的主要敌人有两个:西北面的条顿骑士和东面的蒙古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敌人,在蒙古入侵前,波兰人为在西线对抗条顿骑士发展了适合打阵地战的步骑兵联合部队,然而面对东线开阔的地形和机动的蒙古骑兵,这种军队又几乎无用。而且由于波兰军的装备和人员素质都较差,指挥官的水平也令人无法恭慰,面对蒙古骑士更是不堪一击,所以才有在利格尼志那光膀子的农民长矛兵去拼蒙古骑士的惨事,1241年连当时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让蒙古人给洗劫了一道(不过我想所谓首都也就是一个稍大点的城市而已)。在以后的三百年里,波兰一直感受到这两方面敌人的压力,也一直没有解决如何同时适应两支作战风格完全不同的敌人的问题,只不过由于蒙古的分裂,东线压力减轻,波兰可以更专注于西方的敌人。

当然,波兰人一直在试图找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他们在战术上借鉴蒙古人的经验,注重突袭、机动作战,然而,由于从14世纪起波兰的主要敌人是西边的条顿骑士,整个军队是为适应西边的地形和作战方式设置的,因而要想真正像游牧民族那样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仍不太可能。在14--15世纪,波兰军队仍是传统的西方军队,与13世纪相比,只是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赶上了当时欧洲国家的水平,但本质上没有变化。

下面是15世纪波兰军队的组成情况:典型的几种作战单位

1、骑士。装备全身甲,战马也披甲。与当时西欧各国骑士装备相当。兄对当时的全身甲应该清楚。

2、枪骑兵。装备半身甲(虽未经考证,我分析是指只有上半身防护的盔甲),战马不披甲,辅助骑士进攻。

3、弩手,装备胸甲。

4、剑士,装备头盔和盾牌。

另外还包括大炮等火器部队,用于打攻坚战。

可见,当时的波兰军队还是典型的欧洲合成军队,只是在各方面更向西方靠拢了。

15世纪的13年战争是波兰崛起的开始。通过这场战争,波兰不仅驱逐了条顿势力,同时也锻炼了一支军队。再加上后来和立陶宛的合并,波兰终于成为了一个强国。在13年战争期间,波兰按条顿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即以少数骑士为核心的封建军队。但这支军队也有当时其他骑士军的通病--纪律性较差,这反映了各国军队还处于向封建化过渡的时期。16世纪初,波兰军还是一支由贵族骑士和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征兵时,受雇的佣兵们被集中起来,由指挥官按不同的兵种和装备进行分类。然后集中贵族和他们的侍从,一般每位贵族带3到4个侍从,并且由他本人支付装备的费用和侍从们的薪金。贵族和侍从组成军队中最小的作战单位,称为“poczet”。贵族骑士、侍从和雇佣兵混编在一起,组成波兰军队中最大的战术单位“rota”,通常人数为50--100人。在发生战争时,又由“rota”组成军团“Huf”。军费开支由国会从贵族中抽税支付,但由于国会成员就是贵族,除非必要,否则没人愿意从自己身上多抽税。

15世纪末,由于条顿问题基本解决,而且波兰与立陶宛的联系日益紧密,波兰军队在东线的活动越发频繁起来。当时东方的主要对手是鞑靼人,作为蒙古的残留势力,虽然不能像当年金帐汗国那样雄霸一方,但对周边国家也还是造成不小威胁,特别是后来又有土耳其作后台。东线地势开阔,而且敌人是机动灵活的蒙古骑兵,那种用来和普鲁士人打仗的重型军团就显得很臃肿了。虽然波兰人积累了一些对付游牧骑兵的经验,加之装备的提升,已不大会出现从前那种被蒙古骑兵打垮的情况,但无法将敌人一举消灭的问题却很令人头疼。

为此,16世纪初,波兰军队开始进行改革:骑士取消战马的护甲,并且数量缩减,加强机动作战的训练;大量装备一种新的轻骑兵--“racowie”;火绳枪兵代替弩手,加大长管加农炮的配备量等。

单介绍一下racowie骑兵。这种骑兵源自匈牙利轻骑兵,他们不穿任何铠甲,携带一面泪滴型盾牌和一支骑士长矛。不穿盔甲使他们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而盾牌和骑士矛又使他们在冲击步兵或与重骑兵格斗时不是处于绝对劣势。我认为他们就是Hussar的直系祖先,16世纪中叶他们披挂盔甲后就被称为Hussar了。

16世纪初,波兰步兵军团(Rota)的战斗队形一般是分为10排:第一排是手持重型盾牌的步兵;第二、三排是长矛手,其中一排全部由军官组成(10人队),每人负责自己所在的纵队(我猜17、18世纪欧洲那种持戟的步兵军官就是由此而来);后面6排为火枪手;最后一排也是长矛手。作战时火枪手们轮番射击,而前排的人必须蹲下以免被击中。Rota兵团的人数变化幅度很大,从50人的小股人马到上千人的军队都出现过,不过最常见的还是100--200人的规模。

步兵和炮兵的作用是在骑兵们进攻前尽量削弱敌人,并掩护重骑兵们的进攻。尽管步兵也常常紧随骑兵加入到混战之中,但决定性的攻击还是得由重骑兵来完成。真正能与敌人面对面撕杀的步兵据说只占整个军队的10-25%,当然,火枪手自始至终都能杀伤敌人。

波兰人在东线的战斗中还大量运用了大车战术,这种战术被捷克胡斯党人用来对抗日耳曼骑兵而出名,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最早起源于游牧民族,马车(牛车)作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也被用于战争。基辅罗斯后来学会了这招,用来对付南俄草原上的突厥人;马扎尔人也会,在蒙古人攻打佩斯的时候就结车阵防御;蒙古人自己也搞车阵。波兰人用的是带有装甲防护的马车,在防御或驻扎时将马车围成车阵,再加上火枪和大炮的应用,使敌人在进攻时会付出很大代价。对于东线的克里米亚诸汗国而言,火器尤其是大炮的缺乏使他们在进攻这种车阵时无法取得火力优势(情况与他们的前辈们攻打匈牙利人时正好相反),因此要想在攻坚中拿下车阵非常困难。

大约在1526年,波兰人成立了一支专门用来对付鞑靼蒙古突骑的常备军,到1563年,这支军队已经发展到超过4000人,而且绝大多数是骑兵。维持这支军队的费用主要来自每个季度的国库税收。作为新生力量,Hussar在这支部队里异军突起,并逐步取代骑士的位置。早先Hussar并不穿盔甲,但随着射击武器尤其是枪械的发展,没有防护的轻骑兵生存力很低,因此Hussar也穿上盔甲,而且盔甲越来越重,防护也越来越好,尽管装备还是比骑士轻,但已基本具备骑士的作战功能,因此从16世纪中叶Hussar就开始取代骑士了。当第一次北方战争时,Hussar与骑士的比例还是2:1,到1576年时,骑士就仅占骑兵部队的7%了。除了由Hussar和骑士组成的重骑兵外,骑兵部队还包括中型和轻型骑兵(哥萨克),他们装备火枪和复合弓。

16世纪后期,由于波兰军队分工日趋精密,成员日益复杂(特别是步兵),对其进行改组势在必行。因此,1576年,新任国王斯特凡.巴托里开始改组军队。首先,他确定了Hussar作为重骑兵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地用Hussar替代了骑士,并对他们的盔甲作了规定,使他们成为一支机动性很强的重骑兵部队,以适应波军的作战需要。对于步兵,巴托里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按照匈牙利步兵的模式建立了新的步兵部队,新部队中,火绳枪手占90%,长矛兵只占10%,并且所有的步兵都不再使用铠甲。步兵成员除了本国人外,还包括像普鲁士人等其他各国的人。巴托里还曾做过组建贵族步兵团的尝试,不过仅持续了一年就失败了,我想贵族就算愿意当兵也会选择骑兵吧。

步兵和炮兵的扩建也是改组的一部分,这大大加强了波军的围攻能力。在立窝尼亚战争期间对莫斯科公国的胜利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巴托里死后步兵的规模又缩水了。巴托里对波兰军队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为波军日后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适于打运动战,但也不逊于打阵地战。

西吉斯蒙德三世(1589-1631)期间,波兰的常备军和步兵征募制度在立陶宛也得到推广。冬季,常备军驻扎在乌克兰临近皇家领地的军营里。可能是为了镇收那块不平静的土地吧,不少军人在那里宣誓效忠并获得加薪。在战争时期那里的军队往往超过三万人,但在和平时期只有数千人。由于各种原因,国会不愿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不利于形成持续的军事优势,一些重大战果有时得不到扩大。常备军数目偏低也意味着反击敌人侵略的进程较慢。最糟糕的时候,军队不得不在国会拨款前先借债。国会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钳制国王,避免国王在和平时期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以威胁贵族们的权利,不过战时军费还是要照拨的。

为了维持国防需要,除了隶属国王的常备军外,还有其他几种类型:

大贵族的私人军队,这在当时还不少,如拉德斯维尔、奥斯特罗格斯基、Zamoyski家族等。这些军队虽然有些不错,但总体水平还是比皇家军队差些。另外提一下,这些私人卫队中的hussar在盔甲和服装上都比他们在皇家军队中的同行们华丽。依我看这是因为巴托里时期的军备改革,士兵身着统一的制服,皇家军队人多钱少,自然要朴素一点。

另一种军队是哥萨克,在南方他们的队伍超过了四万人,是波兰常备军的一个重要补充。最先哥萨克们是作为一支重要的步兵部队,在防御战中他们表现得非常勇猛顽强,而且维持哥萨克步兵团的费用很便宜。因此,在战斗中哥萨克步兵团是很受重视的。但是,他们好斗的性格也常常引发争端,在和平时期他们常常侵入土耳其在东欧的领地。因为波兰给哥萨克注册的问题也常引起矛盾。只有经过注册的哥萨克士兵才被军队接受领到军饷,这就引起未注册者的不满,注册者对其中的很多约束也不高兴,所以尽管哥萨克长期为波兰服役,但叛乱却经常发生。

波兰军队的演变下

17世纪初,波兰的军队主要由骑兵很他们的指挥官组成。通过实战检验,波兰人对骑兵的运用及运动战颇有心得,与当时西方注重攻守城池的战法相比,波军的战术风格显得很豪放。波兰人更注重在野战环境下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攻坚战中解决敌人(显然,因为这个目的骑兵占了军队的多数)。当然,一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能决定战役的胜利,敌人在整场战役中也不会总在野战条件下作战,不少时候都能躲进堡垒要塞,这时候骑兵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在攻守城中,步兵和炮兵起主要作用,这时候巴托里的军事改革就显示出其英明之处了:波军并没有因要与鞑靼人的蒙古骑射手作战而把军队完全骑兵化,步兵和炮兵仍是必不可少的力量。17世纪初的主要战争有1600--1609年间的立窝尼亚战事和1609--1618年与莫斯科公国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波军的骑兵,特别是重骑兵hussars起了很大作用,步兵的使用相对较少,主要是用在攻守城堡的战斗中,尽管他们的火力很强(如果按照巴托里定下的编制,90%都应是火枪兵),但在野战环境下也只能唱配角,掩护骑兵进攻。

骑兵:17世纪时骑兵的主体是由披挂半身甲的重骑兵hussars组成,不过哥萨克骑兵(这里的哥萨克应不是特指民族,而是波兰人对这一类型的骑兵的称呼)的成份也越来越大。这些骑兵穿锁子甲,带有头盔,骑轻型马,属于一种中型骑兵。他们的其他装备包括圆形盾牌、复合弓、短矛(2米左右,比hussars的短得多)、榔头型战锤(可见我前面的贴图,就是匈牙利式样)、手枪和卡宾枪等。从装备上看,锁子甲的防御力远不如hussars的整体式半身甲,况且他们的矛也比较短,因而不能在战斗中打头阵,不过复合弓和火枪又使他们能为hussars提供有力的支援(这种支援比步兵火力及时得多),必要时也可将他们投入一线,因此他们在战斗中是hussars有力的伙伴,其迅速窜红也就不奇怪了。我想,大量的这种中型骑兵加上部分重骑兵和其他骑兵对保持一支部队的高效费比是很有益的。他们的数量增长相当快,到17世纪20年代时,他们和不带装甲的哥萨克轻骑兵就成为波军中数量最多的骑兵类型,不过重装hussars仍是骑兵的核心。中型骑兵的使用灵活性也很大,不仅能参与大战役,也很适合混战和小规模冲突。在立陶宛,类似的骑兵叫petyhorcy或czeremisy(后者主要使用矛)。在以后的时间里,不带盔甲的哥萨克轻骑兵也被保留了下来,他们全部轻装以利于调遣。其他类型的轻骑兵还包括瓦拉几亚骑兵(可见前面的贴图)和立陶宛的鞑靼人。

步兵:17世纪波兰步兵仍采用雇佣兵制度。步兵的主体是火枪手,在战斗中无论是支援己方还是抵抗敌方,它都能提供有效的火力。但是火枪手还是不能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出现,长矛手虽然少,但还是不可或缺的。从17世纪起,步兵的火绳枪开始逐渐被燧发枪所替代,新武器的使用也使军队的战术和后勤进行相应的改变。最大的步兵作战单位仍是ROTA兵团,但实际指挥时用得最多的是小型的战术单位“pulk”。

炮兵:最初炮兵能从国会手中得到固定资助,但这个惯例从西吉斯蒙德死后就逐渐中止了,皇家军队中的加农炮数量也有很大降低。仅有少数用于围攻战的轻型炮被保留了下来,火炮数量几乎达到最低限度。值得庆幸的是,炮兵保持了较高的训练和技术水平,而且在17世纪上半叶兴建了炮兵学校,培养出不少优秀的炮兵指挥官。

古斯塔夫对普鲁士的入侵对趋于安稳的波兰军队敲响了警钟,拥有良好素质的瑞典士兵和他们强大的野战火力给波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知道,三十战争早期波兰人多次被瑞典打败)。瑞典人强大的火力,优秀的野战防御能力再结合灵活的调遣,使hussars要想仅靠自己的力量在阵地战中击败敌人几乎不可能,步兵的作用又得到了重新认识,建设一支独立的步兵军又重新列入议题。但是,庞大的步兵数量和雇佣他们的费用遭到国会的反对,这些贵族仍然没有完全意识到步兵的作用和价值。由于他们的阻挠,17世纪早期波兰军发展不大,重大的改革直到弗拉迪斯拉夫(西吉斯蒙德之子)在位期间才发生,不过在1627-28年,长矛兵和火枪兵的使用倒也有增加。

总的来说,17世纪早期波兰军队发展较慢,但三十年战争的冲击使它重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有后来弗拉迪斯拉夫的军事改革。下面贴一张中型骑兵的盔甲和装备。

弗拉迪斯拉夫的改革:

当弗拉迪斯拉夫即位时他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士了。他青年时便参加了1617--1618年与俄罗斯的战争和1621年对土耳其的战争。在1621年的土耳其战争中,他指挥了一个超过一万人的步兵联队,其中有一半是德国雇佣兵。之后,弗拉迪斯拉夫又对欧洲国家进行了一次较完整的游历。其间,他在德国、比利时、荷兰学习了很多先进的军事技术、堡垒建筑学、兵工厂建设等。1625年,在荷兰西南部的布列达,他作为斯宾诺拉(注意,此斯宾诺拉非奥托.斯宾诺拉,我查了一下,这位是西班牙人,布列达战役的总指挥)将军的客人来到战场,现场观摩了布列达战役。尽管就整个西荷战争而言,布列达是西班牙唯一的胜仗,但战斗中大炮的运用和熟练的围攻战技巧还是给弗拉迪斯拉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鉴于以上经历,弗拉迪斯拉夫于1632年开始了他的军事改革,整个行动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首先,他很清楚波兰骑兵高质量的优点,因此对骑兵着重是扩充他们的数量和提升装备水平;对步兵和炮兵,则必须大大加强,特别是炮兵,如前面所说,现在波兰炮兵的规模已经大大缩水,恢复其数量迫在眉睫。

弗拉迪斯拉夫还对军队编制进行了一项改革,他把军队分为外来军队和国家军队,所谓外来军队,我个人分析并不是指从外国雇来的外籍军团(当然有部分外籍雇佣兵),此处的“外来”主要指按外来(西欧发达国家)标准组建的军队。外来军队包括步兵和骑兵。步兵团也分为长矛手和火枪手,他们的装备和组织形式都是按照德国人的标准,而且在开始阶段,这些军队的指挥官也聘自德国。军队基本按照师、团、连的编制,一个团的兵力在4--8个连之间变化。作战队形上与西欧一样,长矛手在中间,火枪手在两翼,这样既可以对正面之敌形成交叉火力,又可兼顾两侧的敌人。龙骑兵也被编入步兵,实际他们本来就属于摩托化步兵,编入步兵并不奇怪。

外来军团的另一部分是骑兵。与传统的波兰hussars不同,这些骑兵部队是仿照德国骑兵建设的,包括有火绳枪骑兵、胸甲骑兵等,还有一种被称为“rajtaria”的轻骑兵,与瑞典的轻骑兵很相似。“rajtaria”一词在波兰语中本意是泛指西方式样的骑兵,装备手枪。他们的制服和装备进口自德国。尽管这些骑兵是按西欧形式建立的,但在战术上还是比较接近波兰本身的东方风格,比如骑兵编队时只有四排的小编队,不采用西方手枪骑兵惯用的旋转战术。虽然被叫做外来军队,但其成员大多数还是波兰人。

再看看国家军队,所谓“国家”就是指传统的军队,按照传统波兰模式建立的。这支军队的主要成份是骑兵,与以前的骑兵军一样,hussars是全军的核心,而数量最多的则是哥萨克骑兵(中型骑兵)。不同种类的骑兵连组成骑兵团,通常包括中型骑兵、重装hussars或轻骑兵,老式的匈牙利步兵除了警卫外很少使用。国家军队的一个显著特点(或者说是缺点)是其庞大的后勤系统,由于骑兵团是由poczet组成,前面讲过,poczet源于骑士军,一个骑士和几名侍从组成poczet,费用由每个骑士负责,这就造成后勤系统的臃肿,效率低下。事实也确实如此,与外来军队相比,他们有很多随军人员,如商人、仆人等。不过,这并不代表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差,相反,他们是一支非常强有力的队伍,而且,他们也没有放弃传统波兰军高机动的特点,必要的话他们还是能抛开后勤队伍实施机动作战。

炮兵:弗拉迪斯拉夫很清楚波兰炮兵的现状。改革一开始,他就着手大力扩建炮兵,大量铸造新炮并把口径标准化。他还为炮兵建立了专门的独立税收拨款以保证他们的良好运作。到17世纪40年代皇家军队单独拥有超过350门加农炮和臼炮,其中有40%是新铸的。在他的倡导下还建立了新的兵工厂,较完善的炮兵指挥系统也在1637年形成。他还从瑞典引进了3--6磅炮作为团属火炮。

由于新编制和新武器的引进,战斗队形也应作出相应改变。所以,弗拉迪斯拉夫把部队分成三部分:正面、预备队和机动部队,每支部队步骑兵组成,步兵居中,骑兵在两翼。从整个军队看,大多数步兵布置在正面,多数骑兵则编入预备队,外来骑兵则有时与步兵混合。这种组织形式使其能够被灵活调遣,而且不同于老式波兰军,它拥有非常强大的防御火力。两翼的骑兵多数是国家军队的成员,他们形成了战场上最强的打击力量。

17世纪下半叶的波兰军队:

骑兵:1655--1662年间,hussar的数量降到了另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仅占全军的5%--7%,轻骑兵的数量则激增,这招致各方面的批评。不光从作战上,从经费上考虑这个比例也是不可取的。从费用上看,当时贵族们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武装一支轻骑兵军由国家出钱,数量多了国库自然吃紧;武装hussar军团,花的则多数是贵族的钱,因为hussar虽位国家效力,费用却由贵族直接支持,波兰大小贵族约占总人口的10%,既然他们肯拿出钱武装hussar,又不愿把钱交到国库,那何不顺水推舟呢?作为实战来讲,过低的重骑兵比例也不利于战斗。因此,到了索别斯基时代,骑兵的成份又被重新规定:中型骑兵占60%,hussar和轻骑兵各占20%。一个骑兵团中hussar与中型骑兵的比例一般定在1:3。轻骑兵通常独立组建,但有时也与中型骑兵混编。

中型骑兵和轻骑兵常使用2.5-3.5米长的矛,这种矛比hussar的5米骑士矛短多了,不过混战倒挺适合。1677年后,这种矛成为他们的制式装备。因为弗拉迪斯拉夫时期hussar数量很少,所以中型骑兵承担了很大一部分重骑兵的工作,这种状况直到索别斯基时才改变,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型骑兵对各种任务的适应性。轻骑兵主要用于侦察、追击和骚扰。尽管骑兵的主要战斗方式还是用马刀和矛,但所有骑兵都配备了手枪,不少人还有复合弓和卡宾枪。

这一时期hussar的服装更加复杂,而且有很多人喜欢穿一种叫“karacena”的鱼鳞甲,不过从防御能力上看,普通的半身甲还是比鱼鳞甲强。hussar保持着其彪悍的作风,很受其他军队的赞赏,当时的法国元帅就曾要求组建一支以hussar为蓝本的法国骑兵队。而且还有一句谚语形容他们:如果天塌下来,hussar能用长矛支起它。

步兵:弗拉迪斯拉夫组建了较现代的独立步兵部队,步兵数量占全军的50%甚至60%。尽管这一比例在西欧国家并不高,但波兰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这样的比例,其开阔的东方边界并不适于步兵活动。

步兵分为三类,即波兰--匈牙利步兵(老式步兵)、外来军队的步兵和龙骑兵。先说说波兰--匈牙利步兵。这些步兵在这一时期改变很少,较大的变化是17世纪60年代,他们的编队从10排减到了6排。这些人通常从南部省份招募,多数为波兰人,真正的匈牙利马扎尔人很少。他们往往被编为小规模的警卫部队,驻扎在后方指挥部。若要在前线战斗,他们则被用来在马车阵和工事后面作守备。17世纪8、90年代,他们更效仿当时的耶尼切里,包括制服、火枪和佩剑,完全用作禁卫部队了。

再来看看龙骑兵。龙骑兵被编入步兵,他们良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在南部开阔的平原非常有价值。直到17世纪末以前他们都保持着骑马步兵的装束。在此期间他们的作战单位在200--600人之间,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Bockuma家族和Potocki家族的私人军团,往往超过1000人。除了和步兵一样带着斧子和军刀外,他们也携带火枪,但一般不是步枪,而是更轻巧的卡宾枪。龙骑兵是最受索别斯基青睐的部队之一,他本人就经常穿着龙骑兵的制服。有时索别斯基还指挥他们步行加入战斗,如在1673年对土耳其的战役。

“外来军队”步兵。弗拉迪斯拉夫时代,这种步兵一个团通常要求有1000--1600人,但在17世纪60年代减少到一个团600人,实际可能有500多人,每2--3个这种小型团被编为一个旅。最初的“外来军队”步兵连服装都是瑞典/德国风格,部队虽由波兰人组成,指挥官主体却是德国人。此状况在17世纪中期开始改变,60年代,多数指挥官已由波兰人担任,制服也开始换,以至到70年代整个部队都是传统的波兰装束。部队装备了荷兰引进的火枪和长矛(2:1),并且在50年代取消了长矛兵的铠甲。70年代早期,火枪手们开始装备一种特制的长柄斧,这不仅是一件近战武器,还是修筑工事的工具,比较特别的是它还要用来架枪,起火枪支架的作用。具体架法大家会在我以后的贴图中看到。这种斧子的长度目前还不清楚,具推测,如果要能支起火枪正常射击的话,它的柄应有1.2米长。斧子上装有背带,平时跨在肩上。它的多种用途使其取代了枪架和军刀,但并不能代替长矛。真正使长矛兵被取消的是90年代开始装备的击锤式燧发枪和刺刀,在此之前,长矛兵数量少但很有存在的必要。手榴弹在17世纪后期渐渐在步兵中流行起来,今天在许多17世纪后期的堡垒和兵工厂里发现了数量庞大的手榴弹,一些古代文献还提到过索别斯基在1667年组建有专门的手榴弹兵。步兵战术与其他国家相似,一点小区别就是在70年代装备长斧后其近战能力得到提升。索别斯基还命令步兵们在敌人射击间隙进行齐射,然后进入近距接触战。在地形崎岖的野战环境下,步兵们仍保持线式队形以发挥最大火力,而且波军的队形纵深比其他西方步兵大,以保证他们的一线兵力能得到持续不断的补充,这点在野战防御,尤其是对抗敌人炮兵和骑兵打击时格外重要。从弗拉迪斯拉夫到索别斯基时代,波兰火枪兵的规模都小于瑞典和荷兰,但与德国/普鲁士相当。在当时,数量相等的情况下,波兰步兵要强于土耳其步兵和俄国步兵,相对来说,土耳其人很容易丧失队形,俄国人则尽力模仿西方但成效不大。波兰步兵的勇猛也是很有名的,不管在官方记录还是民间野史中,他们都被描述为“不可理解的顽强”,他们还和hussar一样是波兰军中纪律最严明的部队之一。一位经历过维也纳战役的作者写下这样一段话:“波兰步兵总是处在艰苦的环境下,甚至比在西班牙或意大利更糟。一些人只有布帽,一些人戴皮帽,一些人有外套而另一些没有;他们缺少剑却有两把手斧,对他们来说能发挥更大的威力。士兵们把斧子交叉背在背上。他们拥有令人毛骨悚然的装备(可能指战斧)和难以形容的勇敢,禁得住不管多大的艰难险阻以及饥饿、寒冷和打击。”

“外来”步兵中的长矛手。

1683年的火枪手,手持著名的战斧

炮兵。弗拉迪斯拉夫扩建的炮兵在17世纪后期的三次失败中遭到重大损失,1654年时新造了600门,但在与瑞典的交战中又损失了不少,结果在以后的时间里火炮的数量都没有超过弗拉迪斯拉夫时代。炮兵和大炮倒保持着高质量,而且在战斗中有专门的步兵和龙骑兵保护大炮阵地。1673年成立了有炮兵司令指挥的独立步兵团,专职保护炮兵。防御工事在弗拉迪斯拉夫时代被大量建造,野外防御战在波军战术中的价值日益增大,特别在面对占压倒性优势之敌时更明显。17世纪的自然灾害对工事破坏很大,导致17世纪后期波兰不得不花大力气修复他们。

17世纪末:这是波兰衰落的开始,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波兰已赶不上当时欧洲的先进水平了。虽然她在一场战役中仍能组织起一支数量庞大质量良好的军队,但她已无力维持一支同等规模的常备军了。由于金融问题,炮兵和堡垒被削弱,像燧发枪和刺刀这样的新装备也花了很长时间才普及,已经有点跟不上西欧的步伐了。虽然17世纪末hussar终于开始用燧发枪替换长矛,但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曾经的精英们在高贵的地位上越发腐化,到18世纪时已经雄风不再了。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也给国家和军队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尽管国家仍能在某场战役中组织起强大的军队(如维也纳战役),但许多精锐部队的损耗使军队的实力和士气都大受影响,新兵员的训练不足也使战斗力得不到有效补充。

索别斯基死后,波兰于1696年开始了萨克逊人的专制统治,波兰的领土逐渐沦为别国的战场,波兰终于衰落了。

家园 狐狸开设骑兵扫盲班之中国古代战争之骑兵完全版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实长处在于有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谈就从战国时代说起。

战国时代:(含秦代)

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破赵之战(就是列背水阵那次)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两汉时代: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

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为能骑善射之士汉初处匈奴已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的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做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

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还,传为佳话( 英雄业绩真是令人神往呀!)

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马温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就是环首刀了)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

三国,晋,南北朝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我国的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

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八十万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

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马镫在西晋中出土,可以说我国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镫。(可偏有人说马镫是欧洲人先发明的。)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有了借力之处)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减少疲劳)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一种大而无用的家伙)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铠甲-甲骑具装。防护力很好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重骑兵的防护力很强,骑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么时代,这总是东方骑兵的主要武器。)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

隋、唐、五代时代:

这一时期,骑兵已经确立了在军中的地位,在这一时代骑步并重,各国的骑兵规模虽不及南北朝时期,但是骑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较大的重视。

唐朝以武功开国,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著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所以唐(特别是唐初)对骑兵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唐从起兵始就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建设,以备军用。唐在边地多置监牧,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置牧监使,对各监牧每年还要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官马达七十余万匹,置八坊四十八监,占田地一千多顷。

这一时期,骑兵装备战术发展并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时代那样注重于重甲骑兵,军中虽仍有甲骑,但是基本上以轻装骑兵为主。主要发挥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优势,正面攻防更多依懒于步兵。

宋、辽、西夏、金时代。

这一时期,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雄起,成为汉族朝的威胁,这些少数民族军队的精锐主要为骑兵,骑兵的发展也再度转入高潮。

首先说宋,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武功极为不盛的一个朝代,因为在后唐,五代时期崛起的少数民族西北的产马地区,基本掉失,所以宋无论是通过在边地买马,换马,(用物资)或设置监牧等方法,始终都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从来都没一支强大的骑兵。到了南宋时更糟,连殿前司(即皇帝禁军)的骑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没马可用。(真是好可怜)宋朝喜欢摆阵势,所以骑兵也多半布置在阵中,基本上都是把骑兵布置在大规模的步兵阵周围做策应或掩护侧翼。如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就是把主力步兵结合战车,在中间布成密集阵势,反骑后布置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防御敌军骑兵的阵势。个人认为这到是与欧洲早年的骑兵运用方式象似,即以步兵方阵为主力,用骑兵来巩固两翼。事实上这种阵式,骑兵成了步兵的辅助力量,用于克敌致胜的是核心的步兵阵。

在北方先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较强大的武力。军队中以骑兵为主力作战。辽金的军队都很讲究骑兵的机动作战,,一般军中的正兵均配有数匹战马,(辽军一名正军有马三匹)机动力很强,如辽宋的幽州之战中,辽军就凭借当地平坦的地形和骑兵的机动力,先后将宋将曹彬,潘美各个击败。金兵也长于骑兵善于野战,史称“金之初起天下之强莫过于此”,金国有著名的拐子马,在作战时步军为正兵,以拐子马作两翼突击,在平原上对宋军作战有着很大的优势。

这一时代的骑兵,以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为主,他们作战的主要武器为弓箭、马刀、也装备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国人似乎喜欢这种武器,当时有民谣:它有金兀术,我有岳元帅;它有拐子马,我有麻扎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当时的骑兵,开始偏向轻装,着少量甲,获得更大机动力,但是各国均还有重甲部队,如西夏的骑兵“平夏铁鹞子”(它的步兵叫“横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马披重甲”战斗力强著称。

蒙古时代:

这一时代,蒙古骑兵在敌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

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战时自备武器装备出征,和平时期则是普通牧民。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战术家指挥。蒙古人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广大领地。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打败了西方联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如果不是蒙古大汗这时死了!还不知道打到哪呢!)

蒙古军队前期基本是骑兵,后期其野战力量也是骑兵。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动力,一名士兵往往备有六匹以上的战马,轮换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进近百公里。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长年骑射的蒙古人能拉强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头制成,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能在高速机动中(甚至一边后退一边回头射击)准确射击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战前给予敌人极大的杀伤。因为蒙古人往往自备武器,所以在箭、马刀以外,士兵们还带有自己喜欢的武器如长矛、狼牙棒、绳套(套马用的,在战场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为主,轻便坚固,虽然不象铁甲的防护力好,可是为其赢得了更大的机动力。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马,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不及阿拉伯,亚利安马速度好、体型高大,但蒙古马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军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终年使役。并且重要的一点是蒙古马的母马哺育期可产奶三至四百千克,这成为长时间在外作战,无需后勤保障的蒙古军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另外就是掠夺了)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长在苦寒之地,对于恶劣气候的忍耐力极强,物质条件要求很低,有着一般农耕民族人民无法比拟的战斗力。(只不过要他们去潮湿,炎热的地方就不行了。如东南亚雨林中。)

明清及以后时代:

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很少有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存在,就不再多说了。

明代的骑兵主要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并配有火器。(骑铁?)名将戚继光设立了车营就是一种步、车、骑配合作战的方式。明孙承宗的《车营扣答合编》中也对这种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还发展出了先以火器轰击(火力准备?)继以骑兵冲击步兵跟进的战法。(和拿破仑时代的战法像吧?)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为以弓马开国,其开国时的女真,蒙古骑兵就是传统上的骑兵,没有什么发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国最终落到了被列强任意欺负的下场。当时已是火器的时代,骑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机枪,战壕组成的阵地战出现,基本上丧失了在军中的地位,逐步退出军事舞台。只到其后继者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骑兵成为了一种历史,只在某些庆典礼仪场合使用。

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代,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和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蒙古轻骑兵面对人 数众多以重装甲骑兵为骨干的西欧骑士团的时候所得到的胜利,就是依靠机动性获得的。

  西欧中世纪的重装甲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

  中国出现重骑兵的时间也是与西欧相仿的南北朝时期,人称铁浮屠。不仅人有人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一个骑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战神雕像,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后来金人效仿制造了锁子马,几个重装甲骑兵用铁索连成一个作战单位,更增加了作战单位的稳定性,但是由于进一步丧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机动性,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是败给了南宋的轻装步兵。

  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西欧比较极端的时代,如果一个骑士从马上摔下来,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伸,倒还是可以凭自己勉强的站立。

  重装甲骑兵的战马只用来战斗,平常行军以及负载其他战斗和生活用具要靠扈从和其他马匹。一个骑士如果没有两名以上的扈从就会感到生存的不便,连上下马、换马、穿盔甲都不能顺利完成(不排除某些体力超人的勇士能够自理,同时他们的马也是体力超马的怪种――很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就是单枪匹马的重装甲骑兵……)。

  重装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一个兵相当于十个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个普通骑兵,很少有君主愿意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贵族子弟 组建骑士团,平时这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闲的富裕流浪汉冒险家们在各种名目的骑士训练营进行训练和比赛,战时按照阶级组成各种名目的骑士团,所有费用自理、扈从自带、装备自备,国家只提供必要的粮食,但是酒肉之类一般也要自己准备。这些有钱的骑士们吃肉喝酒,有的是体力,当然战斗力也强。不过他们也绝对不是冤大头,战争胜利之后的战利品归各自的骑士团所有,国王不会插手。比较极端的时候,就连攻下来的城堡都被视为私产,拒绝国王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和西欧不同,据说是皇帝养着的。但是养着这些骑兵的皇帝也是那种部落皇帝,他的财政和一般的封建皇帝不太一样,并不是得自土地的收获物,而是战争的掠夺,和弱小民族的进贡。这些骑士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本部落的,在当时,只要是和皇帝同一个氏族,那就百分之百是贵族。

  重装甲骑兵在行军的时候一般不会装甲,一方面是骑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尽量的爱惜战马,以便能够在冲锋的时候获得最好的效果,也是为了在冲锋结束后能够还有足够的马力逃回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重装甲骑兵几乎无法进行奔袭,对于突发的遭遇战也缺乏反应时间。

  用重装甲骑兵进行奔袭,在距离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的――不能快跑,否则战马会完蛋;不能太远,否则人和马一起累死;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根本不可能多带粮食的骑兵会很快饥渴失去战斗力;不能上山道、进湿地、进沙漠、进森林、攻堡垒……还能干什么?只有偷袭,就好像日本的源义经60骑兵从后方突破平家上万人阵地(不过这次战役的源家骑兵也不是真正的重骑兵,他们至少可以下马爬山和穿过丛林)。

  他们总是需要慢慢的披挂,慢慢的上马、慢慢的排队――注意, 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的刹车,没有良好队形的重装甲骑兵会发生严重的互相践踏。如果在他们没有着装还处在行军状态的时候进行攻 击,他们只有和扈从们一起轻装逃走,能起到的也就是没什么组织的轻骑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轻骑兵更加混乱。

  重装甲骑兵根本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兵种,除了冲锋的辉煌之外,其他的时候都是脆弱的。所以,重装甲骑兵除了自己带有充当步兵和轻骑兵作用的扈从以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其他兵种加以配合,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的作战任务――比如战役。

  当一支贵族组成的重装甲骑兵在辎重车队的运载下,在重步兵 (正规军、雇佣军、自由农、商人子弟、士族、军户等)、轻步兵 (奴隶、学徒、农奴、家奴、弱小民族、协从国军队等)的保护下, 在弓箭手(正规军、工匠、自由农、猎人、受雇用的游牧民等)的掩 护下,在轻骑兵(正规军、雇佣军、边疆守备队、贫穷贵族子弟、流 浪汉、冒险家等)的远距离侦察保障下,终于抵达战场的时候,大家应该已经和他们一样气喘吁吁了。

  他们驱赶着其他兵种快速的建立长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种用车运 载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阵地、辎重车围成一圈的内圈阵地,并用弓箭手射住阵脚,用长矛步兵(重步兵)顶住敌人的第一波骚扰 进攻。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装甲、上马、排队。这个时候,大量的轻 骑兵必须不断的对敌人进行接触攻击,或者至少是佯装攻击,否则敌 人如果从容的布置好自己的防御体系,比如绊马索、连射的重型弩 炮、鹿角刺和拒马坑,那对于重装甲骑兵来说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惨重损失。

当一切准备齐全,侦察的将领要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位置有利于冲锋――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阵地都可以进攻,准备的森严的、士兵冷静的、有足够长矛和弩箭的、已经看起来动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栅栏的、同样有重装甲骑兵的……最终,重装甲骑兵要冲击的是敌人的薄弱部分,整个阵地的一个薄弱部分被冲垮了,敌人的末日也就快了。

  重装甲骑兵排列的队形一般是横队,各个横队之间要保持数十个马身,以保证后面的马不会因为无法停住而发生“追尾”。这样一来,要是想铺开5000重装甲骑兵,就需要很大的战场面积。如果攻击面也就是敌人的薄弱部分长度为500米,那么就是200名骑士一个横队,一共25队,这个方阵就要500mX1200m的面积,这种冲锋如果没有足够的重步兵和轻骑兵掩护,侧翼就会变成敌人的重装甲骑兵的进攻 目标。

  重装甲骑兵基本上是一击必杀的,冲锋一次之后,必须用很大的回旋半径才能反过来进行掉头的冲锋。在运动过程中,减慢速度就是自杀,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转弯半径,如果遇到敌人阵地内的各种对付骑兵的障碍物,就会被冲散队形。一旦有个别的重装甲骑兵被步兵围住,就会很容易的被宰杀或俘虏。重装甲骑兵是不能用来追击的,他们的战马只能用来冲刺,超过一定的距离就会失去体力,他们的动量大不能灵活的转向,视野小容易遭到伏击,不够灵活不能适应肉搏和俘虏敌人。

  一般的弓箭是无法伤害重装甲骑兵的,但是,“强弓”、弩箭、英国长弓使用重箭头、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发射武器还是能够造成损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够坚固的精钢装甲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如果弓箭手拼命不躲开的话)抵挡普通的弓箭。

  一般臂力的砍杀不会对重装甲造成大的破坏,但是装甲接缝和连接部分会有一定的遭受攻击破损的几率;很大力量或者借助重量回旋攻击的狼牙棒、铁棒、铁褡裢、铁锤、重斧头、重剑、镗、槊、鞭、锏等重量武器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打击重装甲骑士的头部和胸部――攻击头部使之晕眩、攻击胸部使之窒息,其他部位基本无效。

  骑士的武器一般是很长的冲击用的矛枪,以及很长很重的刀、斧。第一次冲锋使用长矛,回来的时候使用刀、斧。西欧的重装甲骑兵到火枪出现以后就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到了唐朝就基本绝迹,宋朝的时候还曾经嚣张过,但是被岳飞很轻松的用最简单的步兵散兵战术和障碍类武器搞定了――岳飞是古代战争史上少见的骑兵出身,但却最擅长用步兵战胜骑兵的天才将领,擅长轻骑兵战术的金人错误的使用重装甲骑兵当然不会在岳爷爷那里讨到好。

  重装甲骑兵的互相攻击简直就是灾难。除了互相冲锋,恐怕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作战方式了。冲过去,再冲回来,人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双方精疲力竭才鸣金收兵,很难产生决定性的战果。如 果有一支哪怕只有很少的步兵配合,设立粗陋的阵地,恐怕对方也要多少处于下风了。

  蒙古人的轻骑兵面对看起来非常强大和威猛的西欧骑士团们,采 用了远距离用弓箭骚扰,并故意暴露弱点的骚扰战术,等到重装甲骑兵气喘吁吁的冲上来,他们一哄而散;对方只要重新列队,他们又过 来远远的射箭。重装甲骑兵本身并不装备弓箭,一旦他们冲上去,他 们的后阵――扈从、弓箭手、步兵们就都暴露在蒙古人的重骑兵攻击下(蒙古人的重骑兵只不过是装备比较厚重,但也基本上是皮甲和重 要部位的少量的钢质甲片,基本上和欧洲的轻骑兵或者上马步兵是一个防护档次)。

  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没有头也没有尾,十天半个月是常事。这边的战役没有结束,蒙古人突然一夜之间从面前消失,等得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到自己后方攻下好几个城堡了!

  蒙古人的后勤保障十分简单――每个士兵都可以靠着简单的肉干、淡水、野菜、马尿等欧洲人匪夷所思的东西保持战斗力数个月, 他们可以从莫斯科出发,马不停蹄(一人二马)的用半个月时间奔袭到匈牙利,也可以穿过险阻的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波兰的平原 上。对于这样的敌人,缺乏组织和统一的欧洲无法与之对抗,尤其是蒙古人还拥有俘虏的宋人的更加匪夷所思的攻城技术和化学武器,这就是简陋的欧洲城堡完全显得不堪一击。

  对于这种敌人,不仅重骑兵的战术和兵种已经不合时宜,就连整个欧洲的国家政权形式能否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值得怀疑了。

  几乎同一时间,百年战争中的英王亨利五世用三千英国长弓手――就是后人称为“小精灵”的那种妖怪――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两万法国骑士,这种辉煌的战绩一方面来自于片面相信重装甲骑兵威力的法国国王的愚蠢――他驱赶自己勇敢的骑士冲向敌人准备充分的拒马阵地,并忽视了可以穿透重装甲的英国长弓的重箭;另一方面则是英王成功使用多兵种配合,并运用轻骑兵战术对敌人后方进行骚扰和引诱的结果。从这次战争之后,重装甲的骑兵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辉煌的主角变成了次要的配角,最终完全被火枪手轰碎。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好像也只有南北朝的铁浮屠能够真正的称为重装甲,由于本身出身于游牧民族,重装甲骑兵的拥有者很容易的就意识到了这兵种的缺陷和成本,也由于亚洲人本身的体能限制,很快的就改良了重装甲的配重,使他们可以更多的依靠自己,而不是扈从。

  后来的战场上,尤其是隋末唐初,重装甲骑兵也曾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这时候的重装甲骑兵已经成为了相对概念――他们是装甲更 加完备的轻骑兵,他们有灵活的四肢、强大的弓箭或马弩,不需要更 多的扈从,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他们是精挑细选的强壮的老兵 和武术高手,他们可以长途奔袭,因为他们的重量可以被一般的马匹 承受而不一定非要精良的战马,他们可以下马战斗,也可以跋山涉水。

  这种重骑兵的装甲只是重要部位加厚而已,更多的保护来自他们手中的重武器和严格的团队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但是速度和机动性仍然不如轻骑兵,而且面对长矛步兵组成的方阵和弓箭手的箭雨仍旧缺乏对策,他们最终还是用来充当近卫军和战役最后的决定性力量,但绝对不是战场上最经常用到的兵种。往往他们还没有出现,战 斗就已经结束了。

  随着唐朝期间的不断对外扩张和内战,轻骑兵,尤其是贫穷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渐渐的显露出大集团运动作战的明显优势――是的,轻骑兵可以单兵种完成综合任务,重骑兵则不可以。面对轻骑兵和渐渐成熟的步兵方阵战术(中国有名的“阵法”),重骑兵越来越成为仪仗用具,退出了中国的战场。

家园 俺看过,里面的骑兵冲锋时在马上耍杂技

比中国拍的片子里群众演员们骑着毛驴蜂拥而上有气势多了。很多年前看的了,好象里面没有夏伯阳,布琼尼等名人,要不那时太傻,全忘了。我就记得一领导打完胜仗很懊恼,因为他的一匹高加索马战死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