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曹操到底姓什么。 -- 夏侯梦得

共:💬26 🌺3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财产与养老,其实都是挂钩的

古人更看重的,是所谓的继后香灯。过继,就在于对于无后的人,他的财产要给谁继承,由谁来给他烧香送纸。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吞并不吞并财产的问题,本来就是要给那个过继子孙的,又何谓吞并呢,这种过继承其实也是有传统的,有本族人,自然是优先考虑本族的人,至少姓氏不改,将来也还是本宗族的人。外人终究是外人,比如后周世宗柴荣,说起来就是过继给郭威的,但毕竟是外人,后来虽然继续供奉郭威香火,但终究是恢复了本姓柴的。

家园 如果被人收养改姓就不算同族了

中国古代的这个“同姓不婚”挺有意思的。所谓的“同姓”不是指血缘关系而仅仅是宗族关系。如果曹操父亲本姓夏侯而被曹腾收养,则其名字要从夏侯氏的族谱中拿掉,而放入曹氏族谱中。这就不算同姓,也不算同族了。

按照礼法,曹嵩的亲生老爹死掉,曹嵩不用披麻戴孝。反而是他养父曹腾死掉他要披麻戴孝。对原来的老爸他不能叫爹。他只能叫曹腾爸爸。

这个规矩到了宋朝和明朝都闹出过不小的问题。宋朝的“濮议”,明朝的“大礼议”都是前任皇帝无后,而过继的继承人不愿意改称呼问题。

到清朝,同治、光绪连续二人无后,继任的溥仪自己还有活着的老爸。于是慈禧下令“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好了,这下溥仪一下有了两个死鬼老爸。自己的亲爸爸反而成了外人。幸亏宣统三年就完蛋大吉,否则到溥仪长大弄不好还得闹一出清朝的“大礼议”。

以上的例子还是同姓同族,过继之后的关系还如此界限分明。更不用说曹氏和夏侯本不同姓了。所以曹操和夏侯氏的关系到曹操这代就是比较亲近的两族而已。当然可以通婚。一点问题也没有。

家园 清朝是不会有"大礼议"的

清朝的臣子们都被驯养成了奴才鹰犬,对皇上低眉目顺眼,哪里有胆子搞什么"大礼议"“濮议”?

家园 同姓当然是血缘

姓别血缘,氏分贵贱。姓最早源于母系社会,所标明的就是母系血缘。父系社会继承了姓的这一功能。所以周王室不会和鲁晋郑燕联姻,而是和齐申许纪联姻。

家园 奇怪 我的回帖咋不显示呢

或者有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曹操果真是出自夏侯氏 那么曹腾本人是否可能是来自夏侯氏 比如是因为父母的二次婚姻?

家园 有没有这种可能

就是反过来的 夏侯氏的祖辈是从曹家过继过去的 所以是宗室

家园 RP 爆发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宋明两代的文臣嘴上功夫比较厉害

只可惜功夫都在嘴上,实干起来一茬不如一茬。宋朝好歹还有几个死节的。明朝那帮人李自成来了、清兵来了争着投降。那会儿就不在乎皇帝的老爸叫啥称呼了。

家园 问题是曹操已经不是夏侯的同姓了

宗法体系并不仅仅是血缘。虽然这是建立宗法体系的依据之一。宗法体系要理顺的关系除了血缘,更重要的是祖先崇拜(得血食、继承香火)和继承问题。

宗法体系中分大宗、小宗。大宗得继承主要遗产。但所有支脉都要祭祀共同的祖先。而继承香火并不是说一个支脉繁盛,而另一个支脉就可以断绝。大宗后继无人,小宗固然可以过继给大宗。小宗后继无人,大宗也可以过继给小宗。总的原则是不能让任何一脉随便断绝。而是在本家无人了还可以从亲近的外姓过继。

姓在上古其实等同于现在的“族”或“部落”的概念。所以上古的“同姓不婚”其实是“同族不婚”,不在部族内部通婚的习俗。而这个规矩其实仅限于有“姓”的人。即部族内的贵族。无姓的平民或奴隶应当不受限制。否则也无法维持部族的人口基数。

氏则是作为宗法体系下的分支。和现代的“姓”相仿,但涵盖的范围还要大些。

姓和氏的分别在战国后期逐渐消灭。到汉末,姓事实上成为过去的氏并已经演变为和现代的“姓”基本相同。所以“同姓不婚”已经成为“同氏不婚”。

曹操之父既然已被曹氏收养,那么从宗法制度的角度来说他就是曹氏而不是夏侯氏。他和夏侯氏通婚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家园 那也得出了5服

如果只是曹嵩这代,是肯定不会通婚的。试想,一男一女,就算不同氏,但却是堂兄妹,父辈、祖辈是亲兄弟,怎么可能就因为不同同氏就通婚呢?

古人规定同姓不婚,目的是优生优育。古人已意识到,亲近结婚,不利子孙繁衍,“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国语·晋语》),“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

所以曹氏从夏侯氏分裂,肯定已历5代。

在先秦时期,小宗是可以绝嗣的。延续祖先香火的是大宗的责任,小宗无此责任。小宗无嗣,不得立后。

秦汉以后,由于封分制、世袭制的崩溃,才导致宗宗立嗣的出现。但也不能随便立嗣。

家园 姓相

郭德纲考证了,曹操的爹叫“相交”。所以曹操姓“相”。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