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资料】西安事变前五个月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部分分析 -- frnkl

共:💬211 🌺106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历史人物都是被用来利用的

蒋百里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没想到死后却成了名,死人嘛,就是被用来利用的。

家园 正在写点东西,幸好没睡

迂腐之类的的定义还是慎下为妙,

日美开战前,苏援是大头,同时刚刚到达的德国重炮在长沙等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百度的信息的确实的,首先宣战,苏援即为国际所诟病。

TG刘伯承与彭拍桌子,哥城记不得了,是否为500日军守的一个TG师伤亡惨重?如果有攻坚武器,结果会大为不同。

武器的重要是无可厚非的,当时的环境,宣战与否,对民心士气提高的作用有限,已经高到不能再高了。现实的选择还是比较重要的。

哥城实在没时间一一回大家的贴,见谅了。

家园 可否请贵真相党查一下

蒋百里将军提出中日将在襄阳,洛阳,衡阳决战是在何时?

真相党是两方的,我建议大家都不要去做,因为中国是我们大家的,当你把刀挥向另一部分中国人的时候,对方也会挥向你,最后的结果是中国没有好人。

每个人都有倾向,这不要紧。

我建议如果有时间,有倾向的朋友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自己倾向一方为国家作过什么。以八路军为例,我可以看到很多八路军抗战的史料,无人整理,也没有人注意,实际上这些资料俯拾皆是。比如,埃文森在冀中被包围后从地道中脱险,日军为何放弃这个到手的战果?有没有人真正去在意?以国民党军为例,阎海文是怎么死的,有没有哪位国军方面的研究者真正去查过有关资料?

有人说过,政治家没有一个干净。这句话有一点道理,那就是如果你把每一个政治家过筛子,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

可是,我们无法否认华盛顿的伟大,周恩来的清廉,你究竟是看他们哪一点?

台湾的例子摆在那里,比滥,谁也不会是赢家。

家园 那你来整理,我将尽力为你提供资料,可否?
家园 建议把最后一句删去

这样说无助于讨论问题,假如最后发现LZ实际忽略了重要的历史事实,反而对自己的论点起到不好的作用(比如到底谁是历史小白?)。

如果您有兴趣作细致的研究,可以看一看1936年《国防计划大纲草案》,里面对于决战地域和国防工事等内容(最后一条国防线在哪儿?如果您看了可能会有点儿吃惊的),是很详细的。

如果您没有这样的兴趣,也可以搜索一下张永涛,任宝明的论文,这个网上有,里面的资料也足够了。

您可以说蒋毛的持久战不是一回事,这是大家的看法不同,但如果要否定一方,我觉得您上面的资料是很不全面的,如果争论起来,等于是给对手送去炮弹。

以我的看法,持久战问题上,毛不可能参考蒋,蒋不可能参考毛,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是否更好些,如果说时间,最好淡化,因为有些历史事实,并非我们说硬话就可以让它消失的。

我上面的话,事实上是出于善意,并不是与您义气之争,须知,您这样不全面的资料写出来,还要加上最后的口气,恐怕被人家反击的可能性更大,成为对方引用以证明您这一方对史实掌握不够的可能性更高。我建议您以后有怎样的观点只要认为自己对,仍然坚持就是,不过考据可以更精细些,而且,不要太咄咄逼人,谁都不是圣人,今天加诸别人,明天就可能还到自己身上。

您看完这段话,不要急于和我争论,我不是您的敌人。告诉我您看到了,我就把这段删掉。

家园 花,微观宏观要做的事情很多!

从个人喜好来说,俺更喜欢从微观做起,从细节做起。

而国人较之于鬼子,在认真细致方面,大有学习之必要。被淹没的史实很多,需要很多人花大代价来做——这一点,兄弟是有感同身受的体会的,而且,兄弟现在干的活儿,更多地还是在矫正土共史籍方面的错讹和遗漏(土共史籍问题也多多哟!)。

至于frnkl的议论,俺觉得还是一种“来而有往”的讨论,而且也还不是言而无据,再说他也不是始作俑者。不伤和气各自保留地扯一扯,俺觉得也是可以滴。

家园 我笨

您这话是对我说的?还是回复错了呀?

家园 谢谢雪君

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做这件事应该始于在日本看到的各种史料,抗战中国那种艰难,那种无助,让人产生的是一种无名的悲怆。

你无法明白,那个时候我对中国今天的军人有怎样的感觉。你比我更加明白军队中有怎样一些不好的地方,可是无论它有怎样的缺点,假如你看到日本文献中那个时代中国的惨痛,就会对这支军队充满感情。

那真是一个让人欺负的时代阿!

那时候的中国人,真是什么也没有,即便是八路军,如果和日军正面交战,也是很难取胜的,李云龙等等,不过是小说中的人物 -- 我认为小说中的李云龙还有些真实,而电视剧纯粹是误导,以为有胆量杀鬼子鬼子就会等着被杀 -- 有胆量杀鬼子,首先是做好牺牲的准备。实际上当时的日军无论训练还是战斗精神,在亚洲堪称首屈一指,和他们交战,我们先辈那些军人即使取胜也是抱着几条命换他一条命的做法去拼的。

可实际上当时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命可以拼 -- 很少有人注意到,实际中国当时和日本相比,地大,但人并不是多到哪儿去 -- 除掉已经基本被日本站稳的东四省,我们的人口与日本加上朝鲜相比,只有约三比一,可是我们这个三里面,还要包括大量当时无法动员的人口,在战斗中我们对纯粹的日军能够打到三比一么?事实上华东,华中,华南沦陷的时候,我们的人口已经转向劣势。

所以,我们当时根本没有一点儿必胜的把握,而且国家政府都很腐朽落后,可是我们当时的军人,就是在那种条件下,硬是上去拼了,那真是为了相信神州不灭这个信念而已。

因为这个,今天的中国军人应该有极强的荣誉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无人敢于如同那个时代一样来窥伺我们的家园。

我不认为那个时代被人欺负纯是某个党的错,因为那是上百年积贫积弱造成的,千尺之冰,非一日之寒。

在这种时候,为某一些中国人搜寻打击另一些中国人的资料,是我极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时可见的国共之争中,我有时也会参与,但其实无论讨论结果如何,我心中都十分难过,因为我提供的任何资料,都可能成为将来大家之间相互攻击的武器。

这一点极违背自己的初衷,但又时时觉得不说不快。

也许,应该把嘴上的战争留给喜欢打嘴上战争的朋友,我们虽然无需象先人那样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国家,却总可以把他们的忠诚勇敢而不是卑下丑陋记录给我们的后人吧。

我是很愿意和雪君合作的,我也期待这种合作,可以结出真正于民族有益的结果来。

家园 不敢当

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我以前真的没有太关注这些,不好意思,我想起87年和百在北师大篮球场聊天吃东西,如果那个时侯就认识了你,可能真的会搜集很多资料,现在也不晚,千万别说合作,我能给你帮上点小忙,已经很高兴了,这里也是说一下,初次见面的时候,的确一点不了解你,我的表现也一定是很率性而为的了,还请你和引哥大人大量,别和我计较,我就是这麽一个性格,就是今天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大牛啊,那麽多的粉丝),我也还是我,嘿嘿,难以改变,这里也请见谅了。

家园 兄弟退出这场争论,退出前向各位推荐一本书……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该书主编者为曾任国民党军作战厅长的郭汝瑰老将军,撰稿人多为参加过抗战的前国军将领——也有前共军将领,还有一些学者专家。该书参考了两岸及海外各种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并与亲历者的回忆相映证,史学史料价值应该是兄弟目前看到的最高的,也是最接近客观准确的——而且是曾经浴血者切身的体验。兄弟手中有该书的PDF版,只是来不及配图,有需求者可留下伊妹儿,兄弟可以发给各位。

  这里摘引其《后论》中关于持久战战略的一部分——

  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的抗日战略总方针,或者说一般的方针,是“持久消耗”战略。这一战略是随着中日关系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直至全面抗战开始后才逐渐形成、确立的;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似乎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就有了基本的战略构想。蒋介石明确地说过:“自从九一八经过一二八以至于长城战役,中正苦心焦虑,都不能定出一个妥当的方案来执行抗日之战。关于如何使国家转败为胜、转危为安,我个人总想不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只有忍辱待时。”[1]当时连抗战的决心尚未定下,怎么可能产生抗战的战略构想?那一时期国民党对日本的根本方针其实就是忍让妥协。虽然蒋介石也曾说过“不断抵抗”、“长期的抗战”之类的话,但把这些泛泛之言上升到战略决策的高度,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1935年,日本公开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使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了要求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战争的“八一宣言”。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军追击红军入川。蒋介石到四川,认为“找到了真正可以持久抗战的后方”,这时国民党才“致力于实行抗战的准备”,[2]才产生了抗日战略的初步构想。当时蒋介石设想的对日政策指导方针是:“一面呼吁和平,期求集体安全,一面整备国防,充实军备,至和平绝望时期,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3]至于如何达到持久战的目的,则尚无明确的设想。

  1936年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秉承蒋介石的意图,在拟制的《民国二十六年度作战计划》甲案中将作战指导要领写为:抗日战争“虽守势作战,而随时应发挥攻击精神,挫折敌之企图,以达成国军之目的;于不得已,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攻势。”[4]这是第一次将持久战写入国防作战计划。但很显然,这个计划中的持久战还不是战略方针,仅是作战指导方针,其基本内涵是依托多道阵地进行逐次抵抗。

  “七七”事变爆发后1个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有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等参加的国防会议,经研究、讨论,最后决议“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至此,持久战成为中国全面抗战的战略总方针。在8月20日颁发的《国军作战指导计划》的“方略”中规定“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基本主旨”。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军事当局的主要决策者们对持久战的认识,大多仍侧重于战术运用方面。8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向军队发表的演讲中就说:“观察倭寇此次的企图,在倾其全国可能对华的兵力,运用飞机大炮战车的威赫,要求速战速决,先解决冀察,压服我国……我们的应敌战术是什么?第一,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消耗战”;第二到第五战术是“守住一个地方或一个据点,无论敌人如何猛烈轰炸、冲锋射击,我们只是镇静防护”,“要固守阵地,坚忍不退”,“充分利用民力与地物……坚守阵地,乘虚出击”,“讲求防避敌机大炮战车毒气等的战术和方法”。[5]9月1日,蒋介石在出席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时说:“现在我们要争取最后的胜利,必须设法使战胜必需具备的要件——即全国军民的战斗准备和战时必需的物质条件,逐渐充实调整起来,尽可能的迅速准备妥当,则一年的战争,一定可以维持下去。”他还说:“我们与苏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到相当时间,他自然要参加我们这一次为正义、为自由而发动的神圣战争;不仅苏俄要参加,他现在还在运用他的外交,使各国都不能旁观。”[6]可以看出,蒋介石这时还存在着完全依赖国际力量迅速结束战争的幻想,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持久抗战的思想。

  淞沪会战结束、上海失陷之后,蒋介石等才认识到“这一次战斗,决不是半载一年可了”。但他对战争的长期性依然估计不足,说“日本占领上海以后的气焰,各国是受不住的,尤其英国是决不能忍受的”。“如果我们继续努力抗战下去,一定可以达到各国在远东敌视日本、包围日本的目的”;日本“在二三年以内一定站不住,决不能持久下去”,“占地愈大,派兵愈多,旷日持久,师老民怨,断不是他先天不足的国力所能应付的”,“他现在如冒险前进,想要进攻南京,那就是他失败的开始”。[7]

  南京陷落,陶德曼调停失败,特别是日本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后,蒋介石等方认真考虑持久抗战的问题。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军事报告中说:“敌之最高战略为速战速决,而我之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8]蒋介石向与会代表进一步阐述这一战略说:“运用广大国土、众多人口,坚持持久抗战,以创造有利之机势,而谋取最后胜利。”[9]他说的“有利之机势”,仍然主要为依靠国际力量打败日本。如1938年1月,他在开封召开的第一、第五战区团以上官长军事会议上说:抗战以来“许多国家在加紧准备,要来消灭日本。”“虽然与他冲突得最厉害的英、美、法、俄各国目前还没有参加战争,与我们共同一致来打日本,但这并不是国际不动,而是时机未到。只要我们誓死不屈,持久抗战下去,敌人就时刻陷在危机的深渊,一有失利,或一旦他的弱点暴露出来,各国就会毫不迟疑的加以打击。”“一旦时机到来,他就要失败;他的失败就是我们的成功。”[10]

  徐州会战结束后,德国决定召回在华的军事顾问;日本又通知驻汉口的各国领事,宣称即将进攻武汉,要求各国的军舰、商船撤离芜湖至湖口间的长江江面,而英、美等国虽对两大阵营的政策有所改变,但并无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和干预日本侵略行为的表示,这就促使蒋介石等进一步坚定了持久抗战的决心。8月13日,蒋介石在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的讲演中公开宣布:“我们的战略,是以持久抗战消耗敌人的力量,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11]众所周知,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而所谓全局,则包括空间、时间两方面的因素,既要照顾到战争的各个方面,又要照顾到战争的各个阶段。战略总方针,是从敌我双方实际出发而制订的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不仅要能指导当前阶段的战争,而且还必须能指导尔后阶段的战争。综观蒋介石的各次讲话、命令和军事委员会的作战计划,到此时为止还都是以加强防御措施、保卫武汉核心为中心,尚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指导尔后阶段战争的具体方针。

  当武汉会战接近尾声、日军在大亚湾突然登陆时,蒋介石认为“我军战略政略皆有重新检讨之必要”,曾分别向高级将领征求今后对战争指导的意见。如致昆明行营主任龙云的电报说:“倭寇在粤登陆,战局又进一步,对于以后外交军事之战略与政略之运用,吾兄荩筹硕画,必有所见,请详告是荷。”[12]经过对一年半抗战实践的总结,1938年11月25日,蒋介石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从战略上将抗日战争划分为两个时期:“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退军、岳州沦陷为止,是抗战第一时期”,“从今以后的战争,为第二期”。第一期是“拿我们劣势的军备,一面逐次消耗优势的敌军,一面根据抗战的经验来培养我们自己的力量,以逐渐完成我们最后战胜的布置”。现在“已经完成战略上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部署”,今后“第二期的抗战”则是“遂行转守为攻的任务,达到转败为胜的目的”。[13]两个战略阶段任务的规定,标志着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总方针已经全面形成并确立。

  而1938年5~6月徐州会战时期,毛泽东于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了他的《论持久战》。该文也已通过周恩来等传至国民党许多高层将领手中。文中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错误思想,提出持久战总方针,以及预测抗日战争将经历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这三个阶段。这是毛泽东对近一年全面抗战经验的科学总结,可惜没有得到国民党军队高层将领的重视。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在1946年10月总结抗日战略总方针决策的根据时说:“我国因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此项优劣相反之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并进一步阐述:“我以军备不足,对有多年准备而挟有现代陆、海空军之敌,为求粉碎其速战速决之计划,以避免为其不断之攻击所歼灭,乃策定持久消耗之最高战略,一面不断消耗敌人,一面扩散战场,分化敌之优势。在第一期,以空间换时间,俾增强战力;在第二期则坚持敌后游击,以便积小胜为大胜。”[14]

  如果不论其他方面,仅从总体上就战略总方针的本身而言,国民党采取持久消耗战略总方针符合中日力量对比的客观实际;其一面逐次消耗优势的敌军,一面培养自己的力量以及在战争初期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等的原则,就战争全局而言,也是符合中国的特点的。国民党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8年的抗战,并在战争初期主动开辟淞沪战场,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和对实行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是正面战场的主流,应当予以肯定。

  [B]但是……

  最后引一个毛先生的东东——

  另有一些人,口头上赞成持久战,但不赞成三阶段论。这也是不对的。所谓持久战,所谓长期战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战争的三个阶段之中。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末,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实际上,这种意见仍属于速胜论,不过穿上‘持久战’的外衣罢了

  ——毛泽东:《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载《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一册第386~387页。

家园 为嘛这样的着急上火?

楼主所说的“历史小白”难道指的是你?

家园 坚决拥护支持你的观点

我本来对政治没什么兴趣。前几天看不惯有人把蒋介石说成是不抗日的卖国贼而说了几句,结果招来围攻一片。攻击者根本不是静心讨论,弄清真相,开阔彼此思路。完全是漫骂式,训斥式,居高临下式,用群狗乱咬形容也不为过。透过他们的发言我能清楚感知他们的心态。有的是老红军后代,在继承了革命传统时也继承了上辈的仇恨和偏见;有的是“红旗下,蜜罐里”成长的人,一直受单一的片面的教育,即使成人了也不独立思考,从小给灌输啥就是啥,盲信;还有一种人,向赵括,指点当时战术失误,以为应该怎样怎样,觉得自已了不起。其实这种人对当时情况了解多少?哪现在的条件比当时,让他上更臭!

现在社会环境真是比以前宽松了。所以我有时常疑惑:当初国共两党本是兄弟,何以闹的如此不共戴天?就我有限的一点历史知识来看,好像是国民党先容不下共产党的。不过共产党胜利解放全中国后,也没宽容过国民党。从蒋介石起的国民党都被妖魔化了。看来都是一个时代的人,就是先进也先进不到哪去啊。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老百姓投票,两党或几党轮流执政呢?

从对我的发帖回帖来看,我真是天真啊。你要替蒋介石说几句就被视为国民党,必欲歼灭而后快。中国人一向就这么偏激吗?

家园 老萨也也有读贴不仔细的时候啊

frnkl:蒋百里先生《国防论》里涉及持久战的一段里提到了1923年蒋百里路过徐州时对龚浩说:"将来有那么一天我们对日作战,津浦、平汉两铁路必被日军占领,半壁河山都会沦于敌手。我们的国防应以'三阳'为据点,即洛阳、襄阳、衡阳。"蒋百里先生作为一个军事学家的见识,让人敬佩。

老萨如有新资料,盼赐教。

家园 宝双石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bs你

无语,你这叫乱扣帽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