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次抨击李二卖国。 -- johny

共:💬48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反对割台的呼声

马关和谈期间,台湾人民就已经感到了台湾地位的危机。3月30日,中日双方签订的《停战条约》,明确规定了台湾不在停战范围内。台湾人民为之激愤。3月31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奏称:“停战,台不在列,洋行得信宣传,台民愤骇,谓:’此停战,台独不停,是任倭以全力攻台。台民何辜,致遭歧视!’众口怨咨,一时军,民,工,商无不失望,义勇尤哗。”

《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割台噩耗便传到了台湾。台湾人民“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台湾的官员士绅也极度不满,纷纷提出抗议,反对割台的呼声在全台范围内兴起。

4月18日,台湾士绅,工部主事丘逢甲上书抗议,质问朝廷:

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泄,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可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唐景崧)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

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

但是,清政府决心以牺牲台湾来保全其统治。4月19日,唐景崧接总理衙门复电,大意为:“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湾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总理衙门还通知唐景崧说:“交割台湾,限两月,余限20日。百姓愿内渡者,听;两年内,不内渡者作为日本人,改衣冠。”21日,台湾商民闻电,立即鸣锣罢市,绅民拥入巡抚衙门,哭声震天。唐景崧为台湾绅民强烈反对割台的呼声所感动,连连电奏皇上,请求保住台湾。他说:“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如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唯有与台为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又说:“弃地已不可,弃台地百数十万之人民为异类,天下恐从此解体,尚何恃以立国?且地有尽,敌欲无穷,他国若皆效尤,中国之地可胜割乎?”(让我想到了《六国论》中的“以地事秦,犹报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而清政府置若罔闻。

为了保全台湾,一些官绅幻想依靠欧美列强向日本施加压力。4月22日,唐景崧与英国驻淡水领事金章商谈,提出将台湾归英国保护。4月27日,正式向朝廷提出这一建议。但此时英国已与日本结成同盟,“因而断然拒绝其建议”。随后,清政府又因法国有“保台澎不让倭意”,转而求助于法。但由于德国反对,5月4日,法国借口条约批准而收回了原先的承诺。

台湾绅民在寻求列强援助保卫台湾的同时,还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恳请清政府设法挽回。5月15日,台湾绅民向总理衙门及各省大吏发出通电:“台湾属倭,万民不服。迭请唐抚院代奏台民下情,而事难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曷极!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在台湾绅民“誓不从倭”的强烈呼声下,清朝政府电谕李鸿章再“详筹挽回万一之法”。5月18日,李鸿章复奏,说日本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已于17日启程赴台,日本方面态度强硬,挽回台湾将导致重开战端,并将危及京畿和辽沈。清政府反复权衡利弊,为了保持苟安而决心割让台湾。5月20日下令,“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官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至此,台湾人民依靠清政府保台的幻想完全破灭。

家园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台湾人民依靠清政府保台的幻想破灭后,决心独立自救,以武装自卫反抗日本的侵略。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爱国士绅丘逢甲提出“人自为战,家自为守”的口号,同时提出成立台湾民主国的主张。

1895年5月21日,工部主事丘逢甲,候补道林朝栋,内阁中书教谕陈儒林等台湾士绅在台北集会,筹议成立民主国事宜。5月23日,台湾士绅以全体居民的名义,发布了《台湾民主国成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丘逢甲等共推唐景崧为民主国总统,以台湾巡抚署为总统府。国号“永清”,寓永远隶属于清朝之意。国旗图案为蓝地黄虎,虎头向内,尾高而首低,以示臣服于中朝。并铸金印两颗。

台湾民主国成立后,首先设置了新的机构,并重新任命了官员。民主国总统下设三个衙门:改布政使司为内务衙门,以刑部主事俞明震主之,对外称内务大臣;改筹访局为外务衙门,以前驻法参赞副将陈季同主之,对外称外务大臣;改全台营务处为军务衙门,以礼部主事李秉瑞主之,对外称军务大臣。诸大臣对内称督办,地方民事仍旧由道,府,厅,县办理。在三个衙门之外,设立了议院,但因仅有数名议员应付门面而未真正成立起来。此外,还任命了一些新的官职,添补了因各级官员内渡留下的空缺。这种新的抗日领导体制的建立,为以后的反割台武装斗争起了组织保证的作用。

加强台湾的军事防务是民主国的首要工作。台湾原有驻军仅20营,甲午战争爆发后,前巡抚邵友濂陆续招募新营,清政府又令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和广东南澳镇总兵刘永福带兵入台,至清政府割台时,台湾共有新旧兵勇约80营。后来因杨岐珍等将领率军内渡,台湾驻军人数下降。民主国成立后,唐景崧对台湾防务重新做了规划。

在军事防务方面,唐景崧采取清军与义军联合抗日的体制,他本人率一部分兵力驻台北,总揽全台军政大权;丘逢甲指挥部分兵力及义军在台北附近巡守,护卫台北,另设团练,筹防二局,以协助全台防务。

自此,台湾民主国无论在组织体制上还是军事实力上,都有了新的开端,人民群众也受到鼓舞,纷纷组织义军,踊跃参加抗日斗争。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在加紧筹划侵占台湾的军事行动。5月10日,任命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组织台湾总督府为侵台日军的最高指挥机关,派陆军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统辖的近卫师团和海军少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海军舰队,共2.7万余人为侵台部队,准备进攻台湾。

5月28日至6月7日,经激战,基隆,台北次第沦陷。

6月15日,桦山资纪由淡水率文武官员进入台北,17日,在台北设立总督府,台湾民主国败亡。

战斗中不爽的事情列表:

1. 日军进攻狮球岭(台北之门户)时,胡连胜率6营拒守,恃险抵御,但由于守军中台勇,广勇间积怨甚深,内部开枪互击,阵地大乱。尽管如此,胡连胜仍督军苦战,战至下午6时方告失陷。

2. 基隆失陷后,唐景崧携巡抚印从后门逃往沪尾,在沪尾电令丘逢甲,林朝栋,杨汝翼等速带兵援助台北。而他自己却于6日乘德国船逃回大陆。他的临阵脱逃,导致台北人心惶惶,秩序大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以致台北迅速沦陷。

家园 抗日义军的兴起

台北失陷后,各乡各地人民都揭竿而起,自动组织抗日义军,保卫家乡,抗击日本侵略者。当时的抗日队伍主要有:著名爱国将领刘永福统率的黑旗军;吴汤兴,徐骧等为首的台湾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团;台湾知府黎景嵩等组织的新楚军和爱国士绅募集的乡勇。这几部分抗日武装都由刘永福统一领导和指挥。

刘永福,字渊亭,原籍广西钦州,早年参加广西天地会起义,后召集余部在中越边境开荒屯垦,号“黑旗军”。在中法战争中,刘永福率黑旗军屡败法军,立下卓著战功。甲午战争爆发后,刘永福奉清政府命令率军驻守台南。日军入侵基隆,进逼台北时,刘永福在台南草拟了一份《盟约书》,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号召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唐景崧内渡后,6月28日台南地方绅民共同推举刘永福继任总统之职,刘不受,表示仍称帮办,入府城领导抗日。刘永福根据日军准备南侵的动向,重新组织调配了抗日队伍,加强台中,台南的防守。刘永福还以军事帮办的名义颁发文告,激励全台人民共守危疆,在保卫台中,台南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汤兴,字绍文,台湾省苗栗人。秀才出身,家境贫寒,以教书为生。日军侵占台湾的行径,激起吴汤兴的爱国热情,决心“书生杀敌浑无事,愿以倭儿战一番”!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吴汤兴经丘逢甲举荐,任台湾府义军统领。他回到乡里后,立即号召乡人抗日保台,组织了一支自备器械粮弹的武装义军。台北失陷后,吴汤兴率队北上,准备收复台北。并于6月10日发布告示,号召“各庄各户,立率精壮子弟,须修枪炮戈矛,速来听点,约期剿办倭奴。”当天,吴汤兴率所部义军由新竹沿铁路线北上,以截击进犯之日军。

徐骧,字云贤,苗栗县痒生。日军侵入台北后,他和姜绍祖,吴汤兴各自率领一支义军,在新竹,苗栗一带抗击由基隆,台北南侵的日本侵略军。

姜绍祖,新竹北埔人,家巨富。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散家财募集500勇士,组织义军,取名为敢字营。日军在澳底登陆后,姜绍祖率义勇一营前往迎敌。后因唐景崧内渡,遂率军返回新竹,与吴汤兴义军会师,共同抗击南侵之日军。

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所率领的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台湾知府黎景嵩组织的新楚军互相联合,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

......

英勇的台湾人民为保卫的神圣领土,为了洗刷民族的耻辱,它们在武器低劣,粮饷缺乏,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武器精良,凶狠残暴的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的搏斗。英勇顽强地抗击了日军两个近代化师团(近卫师团后来无力继续南侵,台南主要是由增援的第二师团平定的)和一个海军舰队的联合进攻,使日军伤亡惨重。4个多月的战斗,使5万侵台日军中,在战场上伤亡和疫病而遣送回国者达3.2万人,其中死者4600多人,侵台日军头目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也在战争中毙命。总计日军在侵台战争中,比在甲午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多了近一倍。

呵呵,又一次验证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李鸿章总指挥的甲午战争和刘永福总指挥的反侵台战争相比,真是天差地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