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一)上 -- 江南水

共:💬96 🌺36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送花得宝,好文章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早上运气不错,得了三个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张敖?

张敖 3 不详

是张良的笔误吧?张敖最初是承袭他老爹的王爵的。

家园 呵呵,没错,张良排62

呵呵,没错,张良排62,陈平排47

没想到吧

汉初三杰,萧何第一,张良六十二,韩信没排上

家园 【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四)中

刘邦不是一个五讲四美的人,开口动辄就是“而翁”“而公”,却对另一个人始终保持着足够的尊敬,只称他的字“子房”,从不称名。

关于张良是一个很大的专题,这里就不展开了,只是知道,自从刘邦定都关中后,他就逐渐淡出了权力圈就行了。

张良介入这场风波,在我看来就是半推半就。

前文说过,自从刘如意被封为赵王后,差一点就取太子而代之,可见此时形势之紧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汉八年(前199年)死了一个人,周吕侯吕泽。关于这位国舅爷的死,太史公专门提了一下,“周吕侯死事”,史书中的“死事”是个专门的用法,用于死于战场的人。查一下史料,刘邦曾在当年十月亲征投降了匈奴的韩王信,估计吕泽就是在这次出征中殁于沙场的。

吕泽不仅是吕氏家族的大家长,还是吕氏武装的总指挥。虽然没有史料支持,但是可以想象出他在汉初的重要地位。虽然没有被封为异姓王,但是单凭拥有私人武装这一点,他的地位就足以跟异姓王相媲美。同时,他国舅的身份又使他避免了异姓王的下场。

吕泽的去世,对吕家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反映到政坛上就是刘邦加紧了更换太子的步伐。

面对着刘邦咄咄逼人的攻势,吕后一筹莫展,此时朝廷中再也没有另一个周昌了。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个重要人物,留侯张良。

估计此时,吕后想抽自己嘴巴,早就该想到他了。

以张良和刘邦的默契,张良不可能不知道刘邦为什么要更换太子,但是他知道,这行不通,强行更换后,刘邦身后的长安立刻会血流成河。

吕后让二哥建成侯吕释之把张良劫持过来,一见面吕后就埋怨张良:现在皇帝想更换太子,你还能睡得着觉吗?(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这吕氏兄妹真够呛,一个用不文明手段劫持,一个开口就埋怨,哪有一点求人的样子,可能是当时的情况已经万分危机,已经顾不上个人形象了。

先被劫持,后又是一顿没头没脑的埋怨,搁谁谁干啊,幸亏张良是贵族出身,不会跟普通小市民计较,不计较归不计较,架子还是要有的:这种骨肉之间的事儿,就是一百个张良也白搭啊。(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吕释之急了:那你也得给我想办法。(为我画计)

张良慢慢道来:这不是浪费唾沫的事儿。(此难以口舌争也。)

接下来,张良说出了应对办法,去找四位老人家。

多少大臣反对都不行,四个老头就能搞定吗?

有办法比没办法强,先试试呗,死马权当活马医吧。

吕释之拿着太子刘盈的亲笔信,带着重礼,拿出文明市民的态度(吕家也不是一直不讲文明礼貌嘛,要分时候和对象),去请那四位老人家,老人家到了后就住在了吕释之家。

就在刘邦紧锣密鼓的准备换太子的时候,淮南王英布在某种程度上帮了他一把。汉十一年(前196年)七月,英布反了。

这对刘邦来说是一个换太子的契机,正巧自己的身体违和,那就派太子为统帅去征讨英布吧,这是一个狠招。

四位老人家一看,心想:都是老中医,你别来这个偏方。

四位对对吕释之说,太子不能去,理由嘛也很简单:成功了也不过还是太子(难不成你还能回来顺手搞定你老子),失败了那就麻烦了。(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

说白了就是一个风险和收益的比例问题,就好比一支股票,买之前就知道,最好的结果不过是保本儿,还会去买吗?

以刘盈的水平,“无功”的概率超过99%,也就是说,这份投资对刘盈来说就是100%风险加零收益。

刘邦够阴狠。

可惜,如此称心如意的算盘还是被别人打乱了。

吕释之赶紧把这其中的奥妙告诉了吕后,估计吕后得出一身汗:这个死刘四儿,你也太歹毒了吧。

生气归生气,该装孙子还得装孙子,吕后瞅刘邦有闲工夫的时候,找到刘邦,边抽泣边分析危险形势:英布很强悍,这大家都知道(不强悍也当不了异姓王啊);你手下的将领跟你平辈,太子使唤不动他们,让太子当统帅,那就是一只绵羊率领一群狮子,英布知道这个消息,那他就可以大胆的向关中挺进了。

估计听完这通分析,刘邦心里会说:废话,老子还没糊涂到不知道这些情况的地步。

相信吕后应该也知道刘邦知道这些情况,但是这些废话不说又不行,不说这些废话就没法说出下面的话:你虽然身体有点小恙,但就是躺在车里,诸将也不敢不尽力啊。知道你很辛苦,为了我们娘俩,还是再辛苦一趟吧。(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刘邦一看西洋镜被戳穿了,再坚持派太子去就真成了“愿赌不服输”的无赖了,只好无奈的说:就知道这小子不中用,还是老子亲自去一趟吧。(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汉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刘邦出征英布归来,流年不利,中了流弹(流矢),病情更加恶化,更换太子的心情也更加迫切。

这时候,张良不得不出来说话了,以前对张良言听计从的刘邦此时一反常态,根本不听。果然,这压根儿就不是一件浪费唾沫的事儿。

张良也称病不工作了,休了病假。

在那个冬天你我相遇,从那时起我们配合默契,进入了咸阳,打败了项羽,我们还一起经历了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你是个有天分的人,但你不是天,即使是老天都有改变不了的东西,何况是你。你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但是你还是登上了天下最高的位置,这份荣耀也是我的骄傲。我不想看着你最终带着失败走向人生的终点,但是你固执的要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我已经仁至义尽了,你好自为之吧。

这一次你不是败给了我,也不是败给了某一个人,而是败给了一个庞然大物。

这时候来了一个螳臂当车的人,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傅叔孙通。

家园 张敖的排名

我是没想明白为什么会把张敖排那么靠前,袭爵前他是世子身份,袭爵后他是赵王,他为什么算是大功臣?如果他能排第三,那他爹张耳功劳不是更大。

家园 张良出来说话

张神棍有出来直接和刘邦说话吗?没映像啊,哪儿的记载?

以他一贯的风格,这种直接进谏刘邦的事,应该是不会做的。比如秦宫那次,樊哙说过他才说;迁都长安那次,娄敬说了,他才出来一锤定音,让他跟刘邦顶牛,估计他一辈子都不会干一次,他太了解刘三了,所以他总是引导刘邦自己想明白。

家园 在留侯世家里说张良反对了,原文

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张良是很少直接反对刘邦,但是刘邦这次太自以为是了

还有不是刘三,是刘四

古人排行伯仲叔季,只是现在的运动会管第三名叫季军,很多人都认为刘季是刘三

他还有个姐姐

他们兄弟姐妹只是按排行,取了个代号,不像正式的名字

所以有个刘三姐也是可能的

家园 这个排名是在吕后时代搞的

这个排名是在吕后时代搞的,丈母娘高看女婿也是正常的。

这也说明了吕后护犊子的心理

不多说了,再说就泄了下一篇的底了:)

欢迎继续讨论

据说汉初的陆贾写的《楚汉春秋》里还有个刘邦时代的排名,可是我始终没找到,烦请各位知道的,指教一二

家园 关于刘三

多谢提醒,我看书真是不够仔细。

另似乎刘三的称呼不是今人所创,印象中关汉卿的戏曲《高祖还乡》中就管他叫刘三。

家园 伯仲季的排法也有啊

如:太伯,仲雍,季历

我感觉似乎是:

二子,伯仲;

三子,伯仲季;

四子,伯仲叔季;

N(N>4)子,伯仲叔叔……(共N-3个叔)季;

以上的“伯”也可能是“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也是想当然

因为看刘邦还有姐姐,就让他当了老四

跟兄讨论一个问题

那个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弟弟还是同母弟弟

我认为是同母弟弟

家园 很有可能

刘邦、刘交、刘肥、卫青、霍去病……

家园 【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四)下

叔孙通是儒生,人们认为儒生应该讲求,忠孝节义人之本,但叔孙通换了好几个老板,秦始皇、秦二世(这次换老板真的不是他的错)、项梁、楚怀王、项羽、刘邦。

叔孙通是儒生,人们认为儒生应该讲求,衣冠文物不可轻易改动,叔孙通为了讨好刘邦,脱掉宽大的儒服,换上超短的楚地服装。

叔孙通是儒生,人们认为儒生应该讲求,用人当用道德高尚的君子,叔孙通向刘邦推荐的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叔孙通是儒生,人们认为儒生应该讲求,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叔孙通为了逃离秦朝廷,故意贬低关东反秦势力对秦的破坏。

他不是一个传统的儒生,他只有一个人。

叔孙通虽然跳槽跳的很频繁,平均一年换一个老板,但是自从跟了刘邦就没有再跳,哪怕是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丢盔卸甲,从此他一直跟着刘邦直到刘邦当了皇帝。

刘邦当了皇帝后,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手下的重臣大多是当年的哥们儿,刘邦当皇帝了,他们还是把刘邦当哥们儿,简直就是,不拿皇帝当干部。

举行宴会的时候,这帮老粗喝点酒就互相夸耀自己的功劳,争急眼了还当场拔剑,拿大殿的柱子出气(还行,没有砍人,底线保持的还不错),整个宴会气氛还不如黑社会开会。

这时候叔孙通站了出来:俺们儒生玩儿命打天下有先天缺陷,但是守天下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我愿意去找几个人来鼓捣出一套规范的朝廷礼仪。(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一听鼓捣朝廷礼仪,刘邦也从心眼里打怵:很麻烦吗?(得无难乎?)

叔孙通:我试着把传统的古礼跟近代秦朝礼仪杂拌一下。(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刘邦还是没底:试试吧,简单点,要考虑我的接受能力。(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叔孙通到孔子的老家去招聘彩排人员(不是志愿者,有俸禄的),有俩人不愿意参加也就算了,还把前面叔孙通的行状数落了一边,而且还下了结论:礼乐不是现在该搞的,要上百年后才能提到议事日程呢。(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

什么是教条主义,这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等不到百年后,汉家朝堂上就会血流满地。如果在今天中国的那个岛上,让那些民意代表带着枪去开会,并规定打死人不用偿命,等到再次选举的时候还能有几个喘气的,估计没人敢确定。没有秩序的高层会议,还不如黑社会开香堂呢。

叔孙通只好笑了笑:你们真是榆木脑袋,不知道与时俱进。(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叔孙通凑了百十号人,在野外排练了一个多月后让刘邦去看,刘邦一看很满意:这我也能做到。(吾能为此)

汉七年(前200年)十月,汉家朝堂上一片肃穆,没人再敢喧哗,不是这些老粗大彻大悟,明白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而是旁边有御史在监督。不遵守叔孙通先生制定的规矩的,立刻就会被拉出朝堂,这人就丢大发了。

一套不是很繁琐的礼仪后,刘邦很高兴: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刘邦封叔孙通为奉常,主管各种礼仪和祭祀,叔孙通总算对口就业了。

汉九年(前198年),刘邦为了培养接班人,把叔孙通降职使用,由中二千石(正部级)的奉常降级为二千石(副部级)的太子太傅,成了太子的老师。

实事求是的说,那年头老师为学生争取地位,就是为自己争取未来。

不能再坐视不理了,叔孙通是儒生,比周昌这个低级吏员出身的人懂得多,口吃也比周昌利索。

叔孙通先从历史惨案入手,有遥远的案例,晋献公废太子弄得国家乱了数十年,也有眼前的案例,秦始皇没早立太子搞得二世收摊,讲的头头是道,举完了例子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你一定要换人,那就先杀了我。(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此时刘邦只好拿出看家本领,耍赖:算了吧,我是说着玩儿呢。(公罢矣,吾直戏耳。)

叔孙通比较天真,或者说是工业酒精(假纯),顺口答音:太子是国本,国本一动天下震动,为啥拿天下儿戏。(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

刘邦也很配合:我听你的(吾听公言)。

显然,刘邦不是说着玩儿的,连张良的话都不听了,能听叔孙通的吗。

眼看太子的地位就要保不住了,一场宴会扭转了此前的一切,也彻底粉碎了刘邦更换太子的企图。

四位老人家跟着太子一起出席了这场宴会, 看着这四个须发皆白的帅老头,刘邦很奇怪:你们是谁啊?(彼何为者?)

四个人通报了姓名: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吃了一惊:我找了你们那么多年,你们不见我,如今为什么跟我的儿子在一起?(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回答的也很直接:你轻视读书人并且还喜欢骂人,我们受不了,所以避而不见。(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接着说,太子就不同了:对读书人态度恭敬,天下都拥护太子,所以我们跟随了太子。(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刘邦承认自己失败了:麻烦你们好好调教太子(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看着四人离去的背影,刘邦把刘如意的妈妈戚夫人叫道身边: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家园 戚姬有什么后着万一废立不成也能自保的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