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哈哈镜中的真实——笑话里的苏联史 -- 路人癸
baumchen兄,图片换过了,原来的是这张
明显是学苏联的,有重大活动的时候军方将领胸前的勋章非常显眼。不过难得的是两个金将军都不穿军装出席活动,也就不知道他们有多少勋章了。
顺便问一下,那么多的勋章挂在衣服上,那衣服岂不是要特制的,才不会显得变形?
相比之下,中国领导人的饮食就比较节制。
比我说的好多了~~
苏联只是相对来说比较软的一个蛋。可经济比苏联还要烂、政治更加封闭、蛋壳更加脆弱的中国却乘机转了身。
和平时期,很难选出有威信的干部,TG这样隔代指认,算是选举制之外的创造发明了。还是有干部能力、威信不足的问题。
会不会有点儿防弹的作用?
老兄一个“才”字,意境尽出,哈哈。
中国和美国的大统领都有戴着眼镜亮相的,俄国我只知道末代是如此,莫非是群众不喜欢?
等成了老大已经成了落日余辉了!
现在TG的方法和那时候的方法一样啊:犯错误就换个坑
[FLY]广告:兄弟在申请认证会员,希望大家支持则个~~[/FLY]
答:共产主义,这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的玉米化。
这几天光和勃列日涅夫纠缠了,现在写写赫鲁晓夫和玉米。——当然,本人对某超女没有任何好感,这里要说的,就是玉米棒子,或者叫玉蜀黍,或者叫苞米,就是那个印加人培养出来的玩意。
对于这位“赫秃子”,上点岁数的人都不会陌生。在他执政期间,大到批斗斯大林、古巴导弹危机,小到敲皮鞋,可以说的很多。而玉米化,作为赫鲁晓夫农业政策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内容,至今仍然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为此,人民群众尊敬的称呼他为“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话说苏联作为一个极端强调重工业的国家,农业始终是一个软肋。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一方面消灭了富农阶级(不过手段比较暴力),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强迫命令下建立的整齐划一的集体农庄并没有给国家农业产量带来很大的进步,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倒退。资料显示,在全盘集体化期间曾经出现了农业生产严重下降的情况,在此期间,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其中牲畜头数减少了50%。一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始终在大量进口粮食等农产品,农业也始终是苏联的一大软肋。
怎么办呢?赫鲁晓夫的答案是——玉米。
赫鲁晓夫和玉米
在斯大林时期,已经成为乌克这个既是苏联粮仓,也是煤等重要矿物的产地的重要共和国的一把手的赫鲁晓夫,曾经提倡种植冬小麦,然而,在李森科的提倡下,春小麦成为胜利者。当然,李森科的背后,站着斯大林。
——跑一句题,李森科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其主要理论是鼓吹所谓“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反对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基因决定性状),支持拉马克、米丘林等人的遗传学(环境决定性状)。恶劣的是,他将政治斗争的手段和方法带入科学研究领域,打击学术上的对手,压制一切反对意见。他说“米丘林生物学”是“社会主义的”、“进步的”、“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的”;而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则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的”。对他的学术对手,他说:“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他的理论靠着行政力量的支持,一直到赫鲁晓夫下台才被彻底抛弃。李森科没有让苏联的农业腾飞,反而让苏联的生物学和基因研究已经失去了两代人的时间。关于李森科的理论有这么个笑话——
——下面回来。赫鲁晓夫在麦子上干不过李森科,于是就“绕过麦田来到了玉米地”。1949年,乌克兰大面积扩种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在其他农业区收获不良的背景下大获丰收,这让赫鲁晓夫大为振奋。同年底,赫鲁晓夫进入中央,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到了莫斯科,赫鲁晓夫先是在自家试验种玉米,成功;在自家周围的农庄试验种玉米,也成功了。
一个玉米控就这样诞生了。
1953年,对赫鲁晓夫来说,是团结的一年,是胜利的一年。这是赫鲁晓夫在自家周围的农庄试验成功的一年,也是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一年(9月)。虽然搞掉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7月已经逮捕了贝利亚,并且在年底将这个刽子手处决——作为一个元帅,被处决的命运还是很罕见的。
赫鲁晓夫当上第一书记的同一个月,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当然,这也有政治上的考虑。莫洛托夫回忆说,马林科夫在1953年8月发表了他的农业方案后,赫鲁晓夫十分气氛。在顺序问题上,赫鲁晓夫敏感得甚至有一点病态。此后,赫鲁晓夫也拒绝和压缩“马林科夫的”,或者按照现在的说法,称为九月方针的农业政策。
赫鲁晓夫提出,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增加饲料粮,使饲养牲畜从原来的以青饲料为主改为以精饲料为主,我们要玉米,要很多很多的玉米。而这只是开端,此后赫鲁晓夫只要一有机会,就在政治局大谈特谈玉米,其啰嗦程度直逼唐僧。
当然,不仅仅是实践出真知,美帝国主义也在培养这个玉米控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一些和美国死磕的大背景下,赫鲁晓夫注意到,作为主要的饲料,玉米在美国的农牧业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此,赫鲁晓夫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收集农业情报,而玉米是重点;苏联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考察美国等国家的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在访问期间,赫鲁晓夫不仅在戴维营接见了艾森豪威尔大统领,还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美国农场。面对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米国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这次美国之行后,赫鲁晓夫成了个坚决的玉米控。
“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玉米,玉米,玉米,玉米。
打了鸡血的赫鲁晓夫疯狂的在苏联鼓吹玉米棒子的伟大意义。
赫鲁晓夫说:“要亲自研究玉米,熟练地为玉米而斗争。有了玉米,任何农庄都能解决畜牧业问题,因为除了玉米以外,没有一种作物能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在他的大力提倡下,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一路飙升。1953年的面积是350万公顷,次年达到500万公顷,到了1955年,增加到1800万公顷,1962年更是高达3700万公顷。
甚至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都能看到玉米的影子:乌克兰成立了玉米研究所;莫斯科展览馆开辟了一个玉米展览室;农业部发行了《玉米》杂志;莫斯科开设了命名为“玉米”的专门食品店;甚至在一些晚会舞台上,还出现了模仿玉米果穗的舞蹈。
赫鲁晓夫认为,米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苏联一定能做到。感觉就像阿Q的名言“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可是这个命题成立么?
不说别的,就说这个种玉米,美国有玉米带,在苏联还就真建不起来。
中国初中生的地理课本就写过,中国东北平原“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异同——
注意最后一条: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
问题是,西伯利亚比三江平原还靠北。
米国种得玉米,没错;乌克兰种得玉米,没错;问题是,这就能保证西伯利亚也种得?
当然不行啊。苏联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呢,国土上能找到竹子也有北极熊,但除了人这种动物,还有什么活物能保证在这这么大的面积上都能生存呢?
反正玉米不能。
由于无视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大自然给了赫秃子当头一棒。很多地区的农民在种植了玉米后几乎没什么收成。由于其他作物数量被挤占,人的粮食都没有保障,更不要提像米国一样提供动物饲料了。而且,和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相比,用玉米秸秆当资料的成本高出两倍多。怎么算怎么不合算。
但是,赫鲁晓夫还是在玉米的美梦中“但愿长醉不愿醒”。为此,他不断下达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在苏联也刮起了浮夸风。1957-1958年,梁赞州州委书记拉里奥诺夫吹牛造假,用种种欺骗手段,将梁赞州的肉类产量提高了四倍,三年计划一年完成。然而真相很快败露,最后拉里奥诺夫不得不自杀。
对此,赫鲁晓夫其实多少是知道的。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来。至于其余的庄稼地呢,他们会说,那里放牲口了,玉米给牛蹄子踩了,不能计数。莫斯科州领导人喜欢以牛蹄子为借口,那么就应当教会这些牛,让它们用蹄子狠狠踢他们一顿,告诉他们,不要骗我们,那里根本没长玉米,我们也没有吃到玉米。”
但是,他还是纵容了这种浮夸风。拉里奥诺夫的骗局在败露之前,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荣誉,赫鲁晓夫亲自前往授勋,还私下许诺准备让拉里奥诺夫出任俄罗斯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梁赞州的英雄事迹甚至写进了中小学课本。
梁赞的事件并未让赫鲁晓夫清醒,他还在大力鼓吹玉米的重要地位,鼓吹全国的玉米化。结果,在赫鲁晓夫下台前夕的1963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62%颗粒无收。
1964年,在撤销赫鲁晓夫职务的十月苏共中央全会的会议记录上,关于玉米问题,有这样的论述:
“苏共中央主席团认为,现存的局面是令人不能容忍意见,到处强迫播种玉米,甚至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北部各区也得种这种作物。直到尝到痛苦教训的苦果之后,他才允许个别地区例外。”
这句话前面还有这样的结论:
“赫鲁晓夫同志种种过于草率定下的方阵和欠缺考虑的唯意志论的做法,给我国的国民经济的领导制造了巨大的论乱,造成了严重失误,却用无穷无尽的搞所谓改革与改组加以来掩饰。”
虽然是一次全面反对赫鲁晓夫的会议,但是这个结论还是比较正确的。
就这样,玉米棒子赫鲁晓夫离开了政治舞台。
苏联即将迎来稳定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玉米抗铁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