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评论一下高铁中华之星 -- karman
作为中国第一条带试验性质的高速铁路,在正式引进CRH1、2、3、5之前,中华之星在上面已经跑了好几年,结果嘛肯定不是太理想。另外,这个车是动力集中的,明显不如动力分散的动车组更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听说,没有亲见,胡总听说了上海交大陈进教授的打磨芯片的技术以及国内众多院士博导对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评审意见之后,无可奈何地说,“知识分子都这样了,怎么办?”。
江湖八卦,姑且听之。
中国科研体制/某些(其实我想说很多)知识分子道德品质的问题,太让人齿冷。
太多这样的事情,使得不明真相的群众只好纷纷打酱油了。
原创说起来简单,其实不提有没有能力做出来,就是知道要创什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学术界能看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的那都是顶级大牛了。
我们科技创新几十年,其实搞的多是从无到有,并没有什么原创的经验。因为政治宣传的原因,大家或多或少都觉得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蛮强的,其实那是山寨能力强,真正原创性的东西该怎么搞,我们并没有经验。就是想搞,配套的人才梯队,文化,产业链,一个都没有。
这种事情,急也急不来,日本二战后也是搞了很多年的仿制,最近一二十年原创能力才上来。用句tg 90年代喜欢说的话,现在搞的就当交学费了。
- -- 系统屏蔽 --。
俺们曾经的原创,是一根根棍子直着搭上去的,俺觉得很有道理。
就铁路机车而言,一是重载,二是高速,目标倒是明确的。
现在的技术大拿们,浮躁的多,而且欺上瞒下。
中华之星下马是应当的,问题很大。
但不能不承认,国内铁路机车行业拿市场换技术算是相当好的,与吸取其它行业的教训有关。
后发优势很明显。
说到浮躁,中韩科技界都有过非常大的学术丑闻,就是日本没有听说过。我觉得这方面日本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
但是主要的研究者两极化。
有的还是在潜心作研究,但是从建基础数据库开始。
真不知道以前的那些研究成果是怎么出来的。
要是有谢罪这一说,中韩的丑闻也会少。
现在评职称讲文章,大家一窝蜂就都去弄文章了。课题都选出文章快的做。20年前在国外杂志上发文章就是很牛了,现在,除了nature,science之类的顶级杂志,国内作者发文章和我在河里灌水一样容易。我现在在美国待的这个组,按照我们这个方向讲,在美国还不算差的。我算了一下,这个组一年发的文章数还没有我以前国内那个组一个博士生发的多,杂志档次都差不多。
不过文章发的多,正经做的好的没几个。一来设备真的不如国外好,二来。。。。。。本来,文章这个东西你一追求数量质量肯定就上不去了。
不过也不能怪大家都去搞文章,不搞文章,不评职称,吃啥,住哪?复旦讲师一个月就2000左右吧,南大一个副教授4000可能都不到。
至于你说以前的研究结果,工程我不知道,基础学科真的很不容易。那个时候又没有网络,和东西两个阵营都没啥学术交流,连人家搞成什么样都不知道。本来积累的底子就非常差,又穷,还要闭门造车,能出点东西就不错了。
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科技部网站看看。
哈哈, 小日本几年前有个教授刨坑埋陶罐, 造假绳文时代的古物. 当时可是闹得轰轰烈烈, 满城风雨的哟. 就连我这种闭塞的人都多多少少听说过呢.
说实在的, 东亚诸国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 对于怎么踏踏实实做科研没有多少概念, 所以学术造假相当猖狂. 这可能类似于非洲人一下子从原始社会跳到现代文明, 对于怎么经营国家根本无所适从. 哈哈.
都是全球化惹得祸哟.
好像萨还是冰冷雨天的博客里写过。因为考古学是人文科学,不算科学,所以我想了想就剔出统计样本了。
不敢苟同啊。虽然我们没有自然科学的传统,但是人文学科里,比如金石学,严谨的传统还是有的。考据上的严谨常常让我这个做工科的汗颜啊。
日本学术界作假肯定有的。一般来说,学术作假的人都不喜欢声张,选题都是选些无关轻重的题目,然后找个杂志偷偷摸摸的发掉。除了自己人揭发,基本上没人关心,也无害。
像韩国的黄和中国上交那位,迎着聚光灯上的。。。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