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讨论】明末清初传教士们的作用 -- 任爱杰
野蛮民族再次征服文明世界,这点不能也不容抹杀.
这句话是谁说的?
欧洲各国的君主,几百年前就不是自己国的人了……这帐怎么算?美利坚的主人(不光是老大了)也不是美洲人……
这些说来,台湾人是日本人也没错
如果要说“天壤之别”的话,请给出证据。
战舰也只能装2门英国造的18磅舰炮,无他,抗不住后坐力。西洋“夹板战船”铁钉连接捻缝,龙骨、船板选材坚固,明末时代西方已经出现了载炮百门门的战列舰。不过西船防漏技术此时不如中国,船上只有手动抽水机,而无水密隔舱,因此经常触礁沉没。
裸奔者有之,炼丹者有之,信洋教者有之,研究鸟枪大炮者有之。皇家和工部的作坊天天捞外快,富户连明黄色的衣服都敢穿......反正理学认为礼崩乐坏的事情到处都是,特别是京都南直一代。这种风气影响下,士大夫什么“歪理邪说”都敢宣传,比如君主是寄生虫应该被消灭,人是用脑思考而不是用心,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都有!当然也可能是为反对而反对)。清朝入关之后,皇帝很勤政,理学重新昌盛,社会风气也趋于保守,加上又有文字狱,士大夫的研究方向逐渐由“歪理邪说”“奇巧淫技”转向了训怙学、考据学。
对这个问题很矛盾。比如雍正《大义觉迷录》里面承认满人是外国人,但乾隆上台几乎第一件事就是把他老子这本书给禁了,把雍正派出去宣传推广此书的人给关了、宰了。又比如慈禧老妖婆说“保满洲不保中国”,光绪却又以中国人自居。老兄是怎么看的,清朝到底是一个正统政权抑或是一个外来的殖民政府。
出来的。事实上也的确是德国人第一次用大工业生产的方法烧制瓷器。
看西方那个时代的海战片,军舰载炮十几到上百门大炮,印象里中国的船都是渔船的模样,能够打败海上马车夫,只靠2门炮,是怎么做到的?
哈哈哈, 我不是看直观的,硬件的,而是看科学技术发展的土壤条件环境和内在精神的。 明末和清初都是同样的印刷技术和农业技术,表面看没有区别,但这不是我关心和感兴趣的。
打个比方吧,有个五岁的小孩叫小明,体重80磅身高一米二, 大家都赞叹不已,好一个强壮得小孩啊! 可是五岁六个月那天得了场大病,不久复原。 到六岁生日那天,体重78磅身高还是一米二,大家仍然赞叹不已。
但是的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 这个小孩子由于那场大病,体内的生长激素停止了分泌, 结果我在十年后看见他时体重依然是八十磅,身高依然是一米二,一个侏孺而已。
也许这个比喻不恰当, 我关注的焦点在两个方面, 一是明末的知识分子和思想界有没有开放学习的心态,二是有没有交流的机会. 如果具备这两样条件 , 这两样看不进摸不着的东西具备,那么以后中国科学发展完全可以和欧洲并肩. (事实上当时确实是有这两个条件, 利玛窦非常热心邀请中国官员访问欧洲,教会也支持.) 原创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发育和发展,但是的但是, 非常的不幸, 这种条件被满清彻底的取消了. 康熙也许对西洋玩艺儿有点兴趣,但那和明末文化科技交流完全是天壤之别的两码事。
江兄对阿拉伯文化有研究,当然不会不知道阿拉伯文化科技遗产对欧洲文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吧。 同理, 欧洲的科技文化本来有那么一次机会对中华文明做出巨大推动作用的,但是的但是,一个文明几乎被野蛮民族毁灭了。
国人近百多年来,只看直观的和硬件的,少有懂得理解其深层的东西。 比如当年全民大炼钢铁,只知产量,却没有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质量,环保能耗等等有一点点的理解。
再说1840年后中日发展的鲜明对比,都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却大不同,一个小个子把一个大个子打得七窍生烟。我记得N年前看BBC的一个节目,当时有个日本后来的大人物到英国留学学习工程,上了三天课就跑了,跑到英国国会去旁听了,他说那些知识都在书里写着呢,我不用学了,我要学他们怎么会这么强大的。 那是满清末年, 明末后的近三百年。
二百多门炮,火炮总数、质量与荷兰的几艘巡洋舰、炮舰差别不大。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候也是这个兵力。
从本质上来说,清朝和北朝、后晋、后唐、后汉、金、元等没有区别。都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最后入主中原。这些政权中,北朝的后裔最终建立了隋唐第二中华帝国。而元、清则是少数民族完全掌握了政权。
但是满族统治者是以极少数统治极大多数,再加上本身的文化传承比不上汉族,所以有典型的自卑综合症。种种倒行逆施无非出于此种心理。
但清朝比元朝好的一个地方是满族入关前的汉化程度远比蒙古为高,又没有先搞西征接触到不同的中亚文明。所以入关后对于汉族的文物制度几乎全盘接受。本身也彻底汉化。而清朝前期的文治武功的确比明朝要强很多,所以清朝获得了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可。到太平天国起义,镇压起义的居然是汉族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