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关于《字表》再“表表态” -- 端娘
做这样的改动,最起码要有非常专业的分析,改动的好处是什么,需要多少花多少钱,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成本。
统统没有,自说自话
主要是对欧美的银行系统,大公司的数据库系统而言,毕竟,两位数的年份表达跨越2000年是有问题的。而印度之所以在软件上叫得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年很多的Y2K的麻烦是外包给印度人做的。等Y2K的麻烦解决后,印度人很自然就占据了世界办公室的一席。就像我们现在在占据手机软件开发的一席一样。
刚刚连线采访某位所长——没记下来。。。——这位所长同时表示个人看法教育部在上报国务院时将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
有点不太明白这句话。是说67%的人赞扬教育部主动征求意见吗?
姚喜双指出,“说67%的公众支持44个字的微调,是误报。据我们统计的数字,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这和网上的调查数据的吻合。我们会把这个数据反映给专家组,请大家放心。”
上次端娘发帖,说什么“不回应”,我一气就点了小红叉叉了。后来也回过味了,端娘也是气着了,说话才冲的很。
我的意见同leqian,文字工作组的专家对交流做的很不够。坦白说吧,不仅有官僚气,还有学究气,两者加起来,就是“我是专家,我说你听”,PR方面在事前和事后都有问题。再加上有媒体误报的,造成双方的交流不畅,网上大打出手。。。 混乱啊。。。。
现在这个网上人群有了网络这个利器,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应对和反应的速度都是空前的。文字工作组发现有许多负面反馈,还要等星期一开例会商量呢,网上都沸反盈天闹出1,000,000字的反对、讨伐帖子了。
PR很重要!同时,文字工作组对这许多负面反馈,估计不足,反应太慢,还反映了对语言文字的社会学、经济学影响力考虑不周,给我的印象就是太赚在书堆里了,脱离社会发展实际。这个就不仅仅是PR了,社会语言学家们和应用语言学家们有没有什么说法,有没有被咨询过呢?
--------------------
事后诸葛亮留
教二十年后的孩子忍简化字。最倒霉的是那些在简化字木实施前受教育的人,真是一场梦呀,简体的木学完有变回去了。
但我记得汉字简化的一个重要原则上约定俗成,很多简体字要说理论也没有多少,就是历史上草体或者民间已经这么用了,简体字把它规范下来而已。那么现有的简体字或许在文字学上不尽合理,但这几十年用下来了,是不是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因素在里面呢?或者说,不改有什么坏处?歧义是最典型的理由,但这44个字里,到底有多少在实用中造成歧义的?或者说,这歧义是理论上的,还是事实上的?
汉字是变的很简单了。但是民间的抱怨太多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很多以为约定俗成的简写字实际上只在一定的圈子内通用,但现在的“规范”简体字的情况不同,小学生到作家都在使用。
倒也不完全是。好些个用法早就有了。关键是变化太大了。一下子变多了,引起的混乱太大。这次先变40个。看看,大家抱怨怎么样。不太强烈的话,再变下去。温水煮青蛙。
其实,最倒霉的是孩子们,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们。搞错了,要丢个十及分的。
我倒是比较积极的看待这种变化。工具总是为目的服务的么。
改动之后
字典重出
教科书重印
参考资料重印:增加最新汉字考点
通知N多
出版系统全面更换字库,进行系统升级
门头牌匾字牌路标要换
政府部门公章等等
身份证等证件之类的户籍等等部门也可以借机让老百姓换换
还有银行:您这身份证对不上,还真没准不让您取钱
再加上照会外国使馆宣布
俺们字库换了
以后写地名和公文不要用旧字库鸟
以上等等
都可以极大扩大内需
拉动鸡地屁
中国就是屁大点事也能折腾个鸡飞狗跳
俺不懂语言文字知识
只是从拉动内需来侃侃
才67%?我怎么觉得90%以上才对吧。越摸越黑。
按照专家说法,考虑的是照顾宋体字字形系统的统一,将原来带有楷书笔意的字形调整一下。但目前为止,印刷用宋体与楷体应该是什么关系学界也有争论。一派认为宋楷应趋于一致,比如下面的木带钩实际上是楷书的书写习惯,另一派认为宋楷不能一体,宋体的特征就是不带钩。而且字表的调整本身并未做到完全统一,比如“琵琶”第四笔横变提也是楷书笔意。
约定俗成原则,近些年被批的有点臭,主要是活动恢复繁体字的人群,认为俗成的东西不如原来的有意义。
歧义这个事,比较复杂,若要讨论的话,还需要词义学、语义学和有关调查作为支撑。简单说说我的感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一大区别就在于以词为单位表意的特点,古代汉语单字表意,需要在字形上带有较多信息,以词为单位,构词的字义互为补充,造成歧义的机会大大减少。汉字发展史上的批量简化,莫不伴随着民间文化的兴盛,比如唐俗讲,宋以后印刷术的普及更是引发了白话文学的大发展。某种程度上,汉字的简化是与书面语靠拢口语的趋势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初汉字改革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相伴而生的原因所在。
简化字究竟造成什么无法容忍的歧义,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有说服力的例子。最常举的“下面”、“白面”这种例子,首先并非简化字独有,繁体字照样存在,甚至并非中文独有,各种语言中都存在,这是需要在语流中做出意义判断的。我还没有追踪过这些观点的来历,但是推测是与中文信息处理需要进行词标注,自动切分时出现疑问有关。在口语和传统印刷书面语中,很难对此类歧义有感觉。至于“后-后後”“发-髮 發”,也是在简体转为繁体时出现问题,作为记录语言使用,不存在歧义的问题。
字表调整的6个字,“噁”的调整顺应专业术语用字,我觉得应该保留。“锺”之类,恐怕并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