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的前女友——2003年3月,伊拉克 -- 一身轻松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前女友,怀念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并祝她在没有我的日子里更加快乐。
我的前女友是华裔,既是中国人也是米国人,反正两国护照她都有。所谓双重国籍问题不是我要说的内容,也无心在这里解释,更不会做任何回答。2002年的时候,她从瑞士转学到了米国,在G大法学院上学,选修的课程是国际法。她对政治比较感兴趣,这也是后来我们能够接近的原因。当然,那个时候我们还只是一般的朋友关系。
以下的文字都是事后她对我叙述的,因此我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来描写,可能会有一点艺术加工,但总体都是事实。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没有出乎任何人的意料。但对于战争的合理合法性,米国国内却是抗议声重重,包括学者。大概是在3月15日,她的导师——一个知名的国际法专家就在学校的校园网站内张贴公告,征集愿意前往伊拉克进行现场调查的志愿者。调查的内容,是关于战争行为与战争暴行对平民所带来的伤害。她出于年轻人都有的好奇心报了名,不过经常打仗的米国人并不认为这次调查会有多么安全,实际上报名的人数并不多,后来还有几个再最后考虑一下之后还退出了,这也是一个华裔新生可以参与这么敏感调查的重要原因:人手不够。
在战区调查这种课题是需要军方承诺的,最基本的,不能在调查组正在拍照的时候,就朝调查地点扔一串炸弹吧。导师具体怎么与军方沟通的,我们不知道,只知道米军很快答应为这次调查提供尽可能的安全保障,并且可以为调查组提供陪同和向导。
一直到米军将通知书发送到她家的时候,同住的朋友们才知道她居然要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如果不能想象有多危险的话,看看通知书的内容就知道了:除了基本的感谢你为国家做出贡献以外,还要求提供血样、牙医记录、紧急状态下的家人联系方式等,怎么看怎么都象是一去不复返的样子。
但她家长都不在米国,而且她个性强硬,谁也奈何不了她,只能帮她收拾行李。由于不是出门旅游,加上还要拿大量设备,她只带了一个箱子,里面的东西呢,除了几件基本的换洗内衣以外,全是吃的和急救药品,她朋友还把中国护照塞到了里面——真到了战区危急的时刻,这本护照可比米国护照管用多了。
这里需要提一下,由于女生特有的生理问题,她在出发前吃了大量的避孕药。所以她到了战区之后有段时间内脾气特别不好。
当一切收拾完后,就是到指定的机场集合,然后,一架米军运输机将他们送到了土耳其。在这里,他们将休息一天,然后在米军的陪同下进入伊拉克。
当地时间3月26日早晨,他们在米军基地下了飞机。接待他们的自称是负责陪同他们在伊拉克活动的中校,叫S。据她说,S很迷人,大约35岁,未婚,对她特别友好,根本不在乎她的亚裔面孔。也正因为这样,当导师去宿舍倒时差的时候,她提出要去土耳其的Bazar逛逛,S很热情地答应了。
按照她的描述,土耳其的大Bazar其实和中国普通县城的集市差不多,甚至脏乱差程度比国内的市场还严重。自然也没什么好买的,她在那里买的唯一一件东西是一个很漂亮的玛醪红手链,是一个大概6、7岁的小女孩卖给她的,小女孩很漂亮,但明显家境不太好,她就买下了这串手链,才10美分,她口袋里没零钱,是S掏出了一个25美分的硬币,并用土耳其语说不用找了。小女孩很懂事,拿过硬币,鞠了个躬跑开了。
顺便说说,她在土耳其期间学会的三句土耳其语全是脏话。这似乎是个通病,任何人学外语,最先学会的都是脏话,S说自己最初也是脏话最顺溜。
倒时差的时间并不多,此时伊拉克战争已经打响了,而且米军进展神速,倘若继续在土耳其倒时差,此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月27日上午,米军为他们准备好了汗马车——标准的军用车,连边门都没有的。导师、她,加上另外两个学生,还有S和一名司机。S此时是标准的米国记者装扮,当然也有个大箱子,里面是啥,以后再说。
调查组分成4队,每队都是一辆车,他们将前往不同的地方调查记录,然后按照安排在巴格达回合。
到了傍晚,车队来到了土伊边境,土耳其军人检查了各人的护照,例行地问了一句:“你们去伊拉克干什么?”
“我们是记者,前往伊拉克做现场报道。”S回答。
“祝你们顺利,多加小心。”土耳其军人挥挥手,巨大的木杆抬了起来。车队继续前进。
S回头看看逐渐远去的土耳其检查站,说:“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进入了伊拉克。”
进入伊拉克不久,调查组就各奔东西了。她这一组的第一个目标是基尔库克。到了基尔库克,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下脚的地方在哪里?
别看高科技武器精度很高,但真到了战场上,有意无意地打偏目标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所以她说当地基本成为了废墟。市政接待自然是不要想了,他们连个可以打电话的地方都找不到,幸亏当时携带着卫星电话,S紧急与米国国内的同事通话之后,米国方面告诉他,在某某建筑的地下室里,CNN、Fox、ABC等媒体的人员都在那里,当地的欧美人士也基本都在那里。
地下室很黑,台阶很高。这是她进去后的第一个印象。令她惊奇的是,在发电设备已经广泛普及的现代,地下室内居然在用油灯和蜡烛照明。除了这些,能发亮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电脑屏幕了。她问S,车上就有发电机,要不要搬进来,S回答不行,这里缺的不是发电机,而是发电机烧的燃料,虽然汗马带了很多油料,但那是预防万一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对不能动用。
于是,里面的人摸黑将东西收拾了一下,给这新来的6个人腾出了放设备和打盹的地方,所谓打盹,就是坐在地上,抱着腿咪一会,最舒服地莫过于能躺着,但能躺下的地方有限,作为女性,她获得了一块可以躺下的地铺,人们还专门给她准备了一个挂帘。地下室还有一个小小的公用厨房,唯一的厨具是一把菜刀,里面还有一些餐盘,那就是记者们的餐具。由于供水供电完全停止,商业场所也彻底关门,每天的食品都来自记者们早先自带的和后来搜刮的,按人数平分。这样,6个新来者可以使用菜刀和案台,但只能吃自己的食品,地下室的储备里没有他们的份儿。
S是个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人,这个时候调查小分队的衣食住行都由他来统筹安排。军人的刻板决定了他不会因为前女友的性别而特别优待她。由于战况激烈起来,土耳其通知他,米军可能会推迟达到巴格达的时间,于是,他进一步减少了大家的日食品供应量,也开始对食品的使用情况斤斤计较。这可苦了前女友,因为她在工作时负责整理归档导师他们拍回的资料,生活上负责这6个人的饮食安排她,S的这种斤斤计较终于导致两人出现了冲突。
一天中午,她正在切一个1磅还是2磅重的西红柿,由于天气炎热,西红柿出现了一点腐烂,她顺手切下了比较大的一块,带了点完好的部分,被S看到了。S立即严厉地批评她不应该浪费食物,“在战场上,这个西红柿可能就是一条生命换来的!”可能由于药物因素,她一下发火了,哭叫着将剩下的西红柿整个砸了过去!接着就扭打起来。
厨房战争的结束是因为她没力气再闹了,但她扔掉了大家1/6的口粮——而且在打闹中被踩得稀烂,S没有说什么,只是将自己的那份拿出来补充大家的损失,于是,她和S饿着肚子度过了午餐时间。
她对这一经历的印象相当深刻,以后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她一看见我剩下什么食物都特别严肃。只有饿过的人才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
战地报道是什么样的?
冒着纷飞的炮火亲临一线?还是扛着摄象机拍摄现场?
都不是,答案是:
坐在地下室里,当远处传来一阵爆炸声时,再推断是哪里遭到了攻击,然后按照固定的格式写下文字新闻,最后发出去。如果是摄影记者,只需要站在地下室门口朝着远处升腾的烟雾拍几张照片,就算完成任务了。
真要人家冒着生命危险去现场?啊~!呸~!
别看来自基尔库克的电视报道临场感十足,那都是CNN的弟兄们站在地下室顶上的楼层废墟里拍的,根本就没离开地下室20码以上的距离。
她后来对我说,她对新闻记者的崇敬自从基尔库克之后荡然无存。当她问一个老兄为什么不去现场的时候,这位老兄一本正经地说,“我去了也没什么用,反正伊拉克人也不会让我接近,拍也拍不到什么,万一再遇到哑弹想通了,那就~```嘣!”他做了个很夸张的手势,“没有人给他们发新闻了。”
总体来说,地下室里的记者们还是比较乐观的,并不认为伊拉克人会对他们怎么样,他们要做的就是在这里呆十几天,等到萨达姆同志完蛋,他们就可以收包走人了。战争?“这里比哥伦比亚还安全”,一位在哥伦比亚呆过的记者这么说。
所以,地下室里的气氛倒不算沉闷,话题也很广泛,唯一匆忙的时候是通信卫星从头顶上飞过的时候,大家急急忙忙把自己的电脑接上设备,在有限的10分钟内将新闻传送出去,文字、照片、视频,当然还有发给私人的E-mail,比如她发给我的~````
调查组在基尔库克的调查很快就完成了,下一站,他们要去巴格达,离开了地下室和那群快乐但不算敬业的记者们。临行前,S给记者们留下了一些燃料和食物,因为土耳其的同事告诉他,米军已经兵临巴格达城下。
从基尔库克到巴格达的路上比较愉快,由于米军有意识地没有破坏这段道路,汗马终于可以敞开了跑,意外地是,在路上他们居然碰到了S的同事~!这帮“记者”们完成了“采访任务”,也向巴格达方向前进。他们的车上有完备的通讯设备,看到来客中有女性,有好事者马上通知米军营地,“准备一些女人用的东西,我们有贵宾要来”。
午餐是在路边进行的,而且热情的米国“记者”们大方地拿出很多明显是军用包装的快餐,幽默地说,战争期间嘛,只能将就一下了。也就是这次午餐,她第一次见识了米军是拿汗马的排气管做饭的。
一路上,他们并没有遇到任何阻拦,尽管伊拉克军队仍在某些地方抵抗着米军,但看起来没有人关心这些“记者”们,用她的描述,一路上风光满好的,除了偶尔有战斗机从头上飞过去,伊拉克其实是个挺漂亮的地方。但随着接近巴格达,乐观气氛渐渐消失了,S的同事不停地通过电台告诉他们前面哪些地区可能有伊拉克人活动,接着就告诉他们比较安全的路线的GPS数据。
大概到了5点多的时候,车队到达了米军在巴格达城外的军营。
话分两头,先说调查组。按照导师的安排,调查组在这里将稍微休整一下,综合其他调查组的资料后,他将带一部分人员进入当时已经处于被包围的巴格达,继续他们的课题。但S坚决不同意风险如此大的行为。因为巴格达是萨达姆政权的首都,即使是米军,也预料伊拉克人将在巴格达展开最后抵抗,而且萨达姆在1991年拿西方人质当盾牌,一旦调查组遇到这种情况,米军方面根本没有任何办法保障他们的安全。
而导师的看法则是,越是激烈的战场,其现场的资料才越是真实,更能表现课题的研究价值,至于风险,导师认为,他们是为人道使命而来,伊拉克人不会过于为难他们——是迂腐还是执着,大家自己判断吧。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非常米国式的:导师将自己的意图和此行的风险告诉了志愿者,让他们自己决定时候进入巴格达。出乎S意料的是,基本所有队员都愿意进城。于是,导师决定其他人在军营中整理资料,他自己带的这一组将进入巴格达。
在进入巴格达之前,有三天的时间进行休整。
洗澡是前女友到了军营做的第一件事情,在基尔库克没有水没有电,加上天气热,身上的味道是可以想象的了。当她询问一个米国大兵澡堂的位置时,这个大兵很热情地将她带到了军用澡堂,但当她一进去,立刻傻了眼:里面全是男兵,而为她准备的洗澡地方,仅仅只隔有一块刚刚可以遮住胸部和腹部的高透视度塑料布~````
不过,在一片男兵的起哄声中,她如在自家一样完成了全部的过程,用她的话来说:这帮大孩子图的就是热闹,你要是当场怎么样了,他们还不开心死了,那就让他们得逞了。
由于她是调查组和军营里唯一的女性,加上这次洗澡之后,米国大兵们对她更加殷勤,水果、丝袜、迷你裙甚至女性内衣等等经常送给她,理由嘛~``补充营养啊,这身衣服不适合你啊,天气太热注意保养啊之类的。可能有人会问,那她在军营里穿的啥?答案是,标准的沙漠作战服,美码8号,都不用试穿的,肯定合身。
归档这些事,大多也由调查组里的其他男生承包了,所以她在军营内有点无所事事。人一无聊就想找点事情做,她就找了些绿豆,煮绿豆汤。据说米国大兵们相当喜欢。
男人在女人面前就爱显摆。其中一个大兵J,是辆坦克的车长,就带着她参观自己的坦克:这个是热成象仪,沙漠里打仗就靠它,是米国政府的财产;这个手柄是控制坦克炮的东西,也是米国政府财产;这个是坦克里的空调开关,空调在炮塔外面,当然也是米国政府财产;这个,日本的Sony DVD播放机,我个人的财产~````
不过这帮大兵很快就被S狠狠训斥了一顿,终于明白即使在米军里,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S的官比他们营长还大。
有一次,她煮好了绿豆汤,找了半天没看到J,问起来,大兵回答估计在坦克里。女友非常纳闷,大热天的,都躲在密不透风的坦克里干吗。于是她找到J的坦克,爬上去,敲了敲舱盖。舱盖开了,探出一个脑袋,是J手下的驾驶员,但一脸尴尬。她很奇怪,探头进去一看~````里面居然站着6个大兵,全在看Sony DvD里正在播放的成人DVD~`````
“J看见你尴尬吗?”我问她。
“尴尬啊,不过话说回来,那空调的劲满大的,挺凉快的,于是我也进去跟他们一起看了~```”
收拾完毕,调查组向巴格达出发了。这里需要说一下当时的巴格达城的情况,与一般人想得不同,米军的包围并不是成战斗状态那样把巴格达围得水泻不通,恰恰相反,很多地段几乎是无人把守的。据她说米军方面尝试联络城里的伊拉克守军,仅得到一般回应,对于路上究竟会不会有伊拉克人向他们开枪,谁也没有把握。
提心吊胆地进入巴格达不久,他们就遭遇了伊拉克士兵。这些士兵看上去并不紧张,当S递上各种文件,并声明他们是记者之后,士兵们放行了。“他们不是共和国卫队,”S说,“一般的士兵不会为难我们。”不过前女友回头渐渐那群士兵,正在用对讲机进行联系,也许是把他们进入巴格达的消息通知了这个地区的其他士兵。
S拿着巴格达地图,寻找前往酒店的最佳路线,这是他的同事们告诉他的,外国人都被勒令住在这家酒店。据S透露,这家酒店是伊拉克政府指定的外国人接待酒店,不过,真正的原因是,“这家酒店的安保是由我们的朋友负责的”。
汗马车一到酒店门口,立即拥上来一对武装人员,一个大概军官一样的人很粗暴地叫他们马上到大厅去登记,车只能停在指定位置。S小声地嘱咐,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不要有任何反抗企图和不满的表现。
登记完后,一个自称是伊拉克宣传官员的人对他们说,伊拉克是个开放的、民主的合法政权,我们欢迎你们来伊拉克报道事实真相,揭露罪恶的美国政府侵略一个主权国家的行径。但现在毕竟是战争时期,我们将为你们分派一名士兵,以保障你们的安全,你们出去进行任何采访和调查,都需要向我们报告。然后手一挥,“带这些记者去楼上的客房”。
被软禁了。这是她上楼之后,看到楼道里那么多持枪士兵的第一反应。更糟糕的是,他们一上楼就被要求交出所有通讯设备:手机、卫星电话——也正是从这时起,所有人都断绝了跟她的联系,直到米军进入巴格达。
米军虽然没有直接进攻巴格达,但空袭一直在进行。调查组开始忙了起来。很明显,伊拉克人对于这种调查米国反人道罪行的课题非常支持,甚至主动问道;“米国飞机刚刚轰炸了一家医院,你们要不要去看看?”
这个时候,调查组就成了酒店住客里最忙的人群,她也挂着4个相机,2个数码的2个胶片的,承担现场实地拍摄的任务。米国人对证据的要求非常严格,作为法律证据的照片必须是胶片的,不能是数码的,因此到了晚上回到酒店,她还需要戴着特制的眼镜将胶片一一归类。
去了那些地方,她没有说,根据出发前与米国政府签署的协议,她在伊拉克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属于米国政府的文件内容,不得随便透露,同样,所拍摄的照片也是米国政府的财产。
不过,她提到了这样几个细节。
有一次他们去调查一个水厂,有一颗未爆弹。在我的询问之下,她大概描述了一下炸弹的模样和落点,按照我的判断,这次轰炸的目的就是为了摧毁这个水厂。水厂难道是什么军事目标吗?当然不是,但水厂是维持居民生活的基本生存设施,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居民很容易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也许不用米军自己出手,就会推翻巴格达当地的政府。这种通过轰炸民生设施来迫使当地居民造反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在1999年的南斯拉夫,这种手段被证明非常有效。因此米军在巴格达外的围而不打,也许就是出于这种目的。
还有一次,是从一个调查地点回来。由于他们每次出去基本都规规矩矩,伊拉克方面逐渐放松了对他们的控制。但我在前面说过,S是个米军中校,这一次他经过一幢建筑时,看看附近没有伊拉克人,就从背包中掏出一个折叠的卫星通讯设备,设定几个数字之后就装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临走时跟没事人一样,向她笑笑,吹着口哨继续前进了。1个小时后,这幢建筑遭到轰炸。
枪口下的日子总是让人提心吊胆的,终于有一天,酒店楼下传来了吵嚷的声音,一大批武装人员不顾伊拉克卫兵的阻拦,强行来到了楼上。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激动地拿着枪对他们比比划划,嘴里的阿拉伯语象连珠炮一样喷了出来,后来在卫兵连拉带劝的情况下被忿忿地拉走了。
“这个人是共和国卫队”,S说,“他刚刚说,如果米军进入巴格达就把我们全杀光。”
全杀光看来在短期内还不会成为现实,但酒店里的气氛开始紧张了。不仅记者们出去采访的要求被拒绝,就连调查组出门也是一队士兵跟着了。
更糟糕的是,酒店停止对他们这些外国人供应水和食品。于是,一些记者开始偷偷地用美圆向那些警卫士兵购买食物,即使这样,仍然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
有一天晚上,她被饿醒了,但她身上没有美圆——在进入巴格达之前,她们被告知在城内使用美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
(看到这里,大家要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名誉远远强于米国!)
她偷偷从箱子里翻出她的中国护照,找到门口警卫的士兵,翻开护照,指着上面的汉字和自己的照片对他比划着说:“我,中国人,想跟你们的长官谈谈。”
士兵并不明白她说的什么,但看到那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之后,恍然大悟一样,立即叫来了他们的头儿,于是有了以下的对话(英文对话):
军官:“你是中国人吗?”
她:“是的。”
“那你为什么跟米国人在一起?”
“我是个中国留学生,跟着导师一起来调查战争里的暴行。”
“暴行是米国人造成的!他们要为此负责!说吧,你需要什么?”
“我饿,有没有吃的可以给我一点?”
“等一下。”
军官很快就回来了,他还带来一盘类似我国新疆地区的拌面。她那天吃得很开心。而且在此之后,伊拉克人给她提供了一些食物,虽然不够丰富,但也没让她受更多的苦。
说到这里,她一直感叹,没有问问那个军官的名字,也没有送给他什么纪念,不知道他在战后那段混乱的日子里怎么样了。不过,从此以后,她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
饥饿的日子其实没过几天。到了有一天早晨,她被S推醒了,“快收拾一下,伊拉克人都跑了”。真的,门口的伊拉克卫兵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远处的城区内虽然不时响起枪声,但隐隐已经可以看见从街头驶过的米军坦克。
S嘱咐大家不要随便动,把门关好,并用沙发等重物抵住门口,然后都躲在子弹打不着的地方,静静地等待着。
楼下很快驶来几辆汗马,然后就是楼道中杂乱的脚步声,除了电影中常见的“Go!Go!Go!”以外,“American!”的喊声也越来越近了。
门上响起了沉重的敲门声,“American!”S大声回答,“是的,在这里,大家一切都好,我们这就出来。”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堵在门口的东西搬开。是的,是米军!好几个人甚至激动地抱着他们哭起来。
走出酒店的时候,一个米军拦住了她,“你是XXX吗?”
“是的,找我有什么事。”
“哦,我们一个叫J的弟兄在电台里叫大家注意你的情况,都快喊了一上午了,你想跟他说说话吗?”
这个米军呼叫了一会,J没有回应,“大概他们在范围以外了,”他说,“不过我们会将你平安的消息告诉他的。”
米军进城了,但并不意味着战争暴行的结束,相反,调查组更忙了。这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巴格达博物馆的抢劫。
调查组前往博物馆的时候,已经是抢劫后的第三天了。博物馆门口已经有了米军在站岗,但馆内却一片狼籍。在拍摄时,她踩着了一块玻璃,仔细一看,下面还压着一串项链。“喜欢就拿着吧”,S说,此时他已经是标准的米军中校了。
然后是各个遭到抢劫的使馆,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大使馆,抢得如此干净,连江Core的题词都被人当宝贝拿走了。
这些调查完成后,调查组前往约旦,从约旦返回米国。
(全文完)
这次调查的调查报告被引用在米国国会对伊拉克战争后果评估的听证会中
S回国后邀请她前往他在华盛顿的家里做客,04年1月(或者是03年12月)申请成为米国驻华使馆成员
J在伊战后退役,回到了加拿大经营家族生意
他们俩都在伊战结束后向她求婚。其中S明确表示,如果他娶了她,那么他在军队中的前程将到此为止,但他愿意做这样的牺牲;J则用蹩脚的汉字“我爱你”来打动她的芳心,最后J娶了一个当地的名门之女,成为一个小有身家的资产阶级
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