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乱侃李逵的武力以和斋兄 -- 煮酒正熟
看西柠兄、斋兄连出好文,不禁手痒,乱抹一篇,博诸兄一笑,哈哈。
俺觉得,水浒的武力比三国武力要麻烦得多,主要就在于一个武力细化的问题。三国武力中,步战极少(曹洪、庞德等),多为马战。水浒则不同,马战比例虽然最高,但步战比例也不低,还有不少徒手格斗的战例。所以,要夯不浪当全搅一块儿评,合理性、严密性较差。所以只好费点事,把它们拆开来谈。
李逵无马战表现,因此不参与马战武力比较。
李逵有军器步战和徒手格斗的战例,所以我们只须评这两个方面。
1 李逵步斗李云,五七合战平,后为朱富叫停。
简评:李云是朱富师傅。师恩厚重。梁山好汉中,快意恩仇是shared values,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富是一百个不愿意李云有什么闪失的。
指望李逵击败李云继而迫其就范入伙,我觉得不很现实。刀斧无眼,更遑论李逵这般嗜杀成性之徒?一旦李云不支,多半非死即伤。李逵如果能在关键处手下容情不施毒手,他也就不是天杀星了。
所以我倒是觉得,朱富此时叫停,多管李云已经不太妙了。
或者至少朱富看出李云凭武艺占不到李逵什么便宜,在这种情况下,要分胜负,就要看膂力和体能了。李逵膂力上的优势就不谈了。单讲体能,三两步就把朱仝绕得呼哧带喘,这黑杀才的体能和长力真的很惊人!
所以,我觉得,五七合战平李云,未必算是李逵军器步战能力低的证据。别忘记,李逵跟整套书的绝顶高手卢员外也曾交手近3合从容退走。以实战经验来说,只要两人差距不是天地悬殊,只要弱方别一伸手就出大昏招儿,挺个五七合不倒,是蛮正常的,不能就说两人差距很小。
另外,李逵惯使的是板斧,让他挺口朴刀,武力发挥多少要打些折扣。
2 李逵斗张顺,一伸手即摁翻小张,饱揍一顿。
3 李逵显神力,令汤隆拜服。
4 李逵对焦挺,一脚一拳,输得心服口服。
5 李逵对穆弘相当忌惮,对小乙更是顺服,可见其徒手格斗能力逊于二人。
简评:前三个徒手格斗的战例很有趣。铁牛神力惊人,功夫上却比较稀松,碰到真正的练家子,加之应对不得法,自然是一塌糊涂。而如果碰巧对方跟他较力,则就很吃亏。个人感觉,张顺跟铁牛交手,就存了轻敌之念,没有刻意避开铁牛锋锐。如果张顺跟李逵再打一次,虽然未必能占便宜,但只要小心应对,当不致输得如此狼狈。同理,李逵只须高手稍加指点,跟焦挺重新放对儿,未必会全无还手之力。
之所以说李逵忌惮穆弘,是因为74回里有这么一段儿:
行了半日,路上又不见了李逵。卢俊义又笑道:“正是招灾惹祸!必须使人寻他上山。”穆弘道:“我去寻他回寨。”卢俊义道:“最好。”
(好个穆弘,胸有成竹,艺高胆大!)
。。。李逵大笑,出门来,正撞着穆弘。穆弘叫道:“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 那里由他,拖着便走。李逵只得离了寿张县,迳奔梁山泊来。
(面对穆弘的呵斥,李逵何其乖也 J 铁牛变乖牛。别忘记,时迁、侯健等力弱位低的头领们都很怕李逵,就是因为李逵对他们有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如果穆弘武艺不高于李逵,怎敢对李逵如此轻慢,李逵又怎会如此驯顺?)
综上,感觉李逵徒手格斗的本领,属于优点突出缺点也同样突出,其人天赋异秉神力惊人,却未得名师指点,自己悟性也比较寻常,所以虽然攻势凌厉,却多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估计梁山上徒手格斗能胜过他的不下三四十位。
不过以李逵天生神力和高机动力,我觉得其徒手格斗能力也不致太滥。焦挺能轻易打翻李逵,未必表示李逵很滥,也完全可能是焦挺徒手武艺很有实力。毕竟焦挺并无与其他人物徒手格斗的败绩,所以,焦挺完全有可能是一位埋没于72地煞中的徒手猛人,至少应该是身手不俗吧。
6 跺翻高可立。
7 砍倒石宝坐骑。
这俩都是李逵军器步战的战例,而且两个战例极其相似,都是在两军阵前,老李闷头一猛子扎过去,对手闹了个措手不及,就着了道儿了。南军统制高可立也就罢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堂堂南军元帅、冷面杀手、灵诡绝伦的石宝,居然也让李逵一家伙抢进身来,好悬成了斧下之鬼。
我觉得李逵这两次惊人表现,得益于这么几个条件:
(1) 两口板斧在手,李逵不仅杀气十足,而且立马平添几分神鬼之气来,其身法飘忽、速度之快,似乎大异常人。
(2) 李逵乱战冲阵时在箭头位置上的攻击能力锋锐无匹!鲍旭李衮项充的强力支持和左右护翼,将铁牛全力突进时两翼及身后的所有空档破绽悉数遮住。因此李逵在冲阵时毫无顾虑,完全进入一种无我忘我的境界 --- 李逵剁翻石宝坐骑时,在瞬间是一对一的状态。可见李逵手持板斧全力突进之时,瞬间战力是极其骇人的。
综上,李逵徒手格斗武艺寻常,而手持板斧充当战斗小组冲阵箭头时,其武力在瞬间可以达到超一流水平。乱舞板斧的李逵,哪怕脱离开战斗小组,其单兵战力也是令人惊怖的,虽然达不到鲁武那样的一流水准。而且这斯长力惊人,如果50合之内收拾不了他,再打下去就颇为不妙了。我觉得板斧李逵,其军器步战能力,当低于鲁、武、石、刘。与穆弘、雷横、杨雄等人相并也是各有胜机,如果李逵能挺过50合,则看好铁牛。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李的特长在正面的冲杀,力与速度占优。所以他在两军对阵时的厉害与单打独斗不可同日而语,我觉得金大侠经常挂在口边的话是有道理的 - 武功到了战场上不那么有用。小巧腾挪之术在单挑中取胜很有作用,到了战场则不如蛮力与速度好用了。
李逵没有了板斧那就不是李逵了。
我砍,我砍,我砍砍砍。
我以为小乙哥的军器步斗能力是不够强的, 感觉上从没见他用那条齐眉杆棒时显过神通, 也不像铁牛那样蛮, 能“排头价砍杀过去”, 也不像石秀那般勇, 跳楼大喝“梁山全伙在此”, 也不像武松鲁智深那样有结实的兵器, 水浒中赞小乙作为步军头领时多说“能干机密”, 很少把武器格斗能力计算在里头。 铁牛徒手绝对会轻易被“斯扑天下第一”的小乙放翻, 但双斧对杆棒时, 小乙力单棒弱岂能是对手? 说不定一板斧就把棒子劈折了呢, 似乎未必各有胜机啊?
看得我的手直痒痒啊直痒痒,痒痒啊痒痒!啊,痒痒得不得了!先挠挠,挠挠!挠挠啊挠挠!
酒兄,一个笔误,72是地煞,36是天罡呵呵!焦挺我记得书上说是祖传三代的相扑,就是摔跤的本领。那个徒手格斗的本事应该不是普通人可比。之所以没什么名气我认为主要是没什么特点。埋没了也不是很奇怪,功夫好得太多了!他自己的性格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要不你就好色,象王矮虎,要不你就能偷像时迁,要不你就好杀,要不你就好吃,要不你就好喝,不管什么弄出点特点来,那就好办了。
记得书上说李逵这厮上阵不穿铠甲,而且不大注意防守,主要是靠李衮和鲍旭拿牌挡着他,记不清时那一回了,那李,鲍二人没在,这黑厮一上去大腿上就被人射了一箭. 要说实力最强的我首推花和尚。力气最大的也是他,别人显示力气都是拿个石头铁锤什么的扔一下,他随时都拎个62斤重的禅杖。再说了,那拔杨柳比扔个石头什么的所需的力气可是大得多了。太牛了!牛呀牛!
这焦挺绰号“没面目”, 原来我理解就是闷头闷脑打架不要命的意思, 现在看兄这段话才醒悟, 敢情是说他没特点, 啥都不好, 不好吃, 不好喝, 不好偷, 不好摸, 不好财, 还不好色, 没劲。。。哈哈。。。。有意思有意思。。。
这焦挺好不容易会这么两手祖传绝活, 泰山争交还不让人家去, 哎, 想来是梁山开源节流工作开展得好, 只有一把手二把手宋江卢俊义眼前的红人儿李逵燕青才报销得了差旅费, 地煞这些JUNIOR员工就没戏, 埋没了埋没了。。
记得宋江与王庆决战时, 王庆的正副先锋兵马都监刘以敬和马都监上官义皆死于焦挺之手。
有问题之处已做修改,多谢啦。
细柳营兄所论非常精准,焦挺在百二十回本中确有这两场军器步战的出色表现。只是煮酒习惯用百回本,所以就没提这两场。不过兄补充得很好。
至于焦挺的绰号,我明白几位八成是在戏说。还是补充一哈,原文中焦挺自我介绍时,好象有“四处投人不着,因此江湖上人称没面目”等语(没查书)。所以我的理解是:焦挺性格怪僻硌色,不耐许多江湖规矩,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楞磕磕的,很容易得罪人,全无人缘儿,谁都不待见他。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情商很低。
李逵好歹还能挂上戴院长,后来又结识了宋江 柴进,而且看起来铁牛跟燕青穆弘等人关系也不错,又收了汤隆焦挺等人,还直接领导三个头领和一个步战突阵小分队,而且鲍旭李项三人唯其马首是瞻,韩滔彭屺阵亡后李逵第一个愤然要为两个哥哥报仇,这些都是铁牛令人心动之处。可见,李逵其人虽粗莽憨直,但还是有相当性格魅力和情商的。这就是焦挺完全无法相比的。
小乙哥的弩箭很厉害的,铁牛哥哥恐怕还没近身,就可能被放到了。
我是用的前80回,加最后两回。中间征辽,田虎王庆方腊都略去了,
最后两回主要是用来交代一下结局。
个人觉得李逵的武功被夸大了,应该不如孙立,黄信,宣赞等
地煞前排人物。
程三板斧也是前面攻击力惊人
摔跤是一对一时的放对,有技巧的无疑容易获胜,而且非近身肉搏无效。(如果技巧者还守规则,恐怕连伤人都难。哪像武松的拳脚,着人就伤)相比持武器的步斗,两者间基本没有可比性。能够在相扑中获胜,未必代表其步战的杀伤力,毕竟步战还是用武器的。
在水浒中普遍都是有武器胜于没武器的,如果不是没办法,都会手持武器。从这一点来说,李逵那徒手输的几次,列入武力比较,恐怕不是很合适。焦挺的武力,其实还是很模糊的。
李逵书中的战斗,多是在混战中出现。以步战斗骑兵本来就是先天吃亏,而以步斗对步斗,他又没有什么实在的战例。只能说,在配合鲍旭项充李衮和蛮牌兵后,这支部队的杀伤力和防卫能力相当高,但作为孤身的步兵将领,李逵极差的防守能力导致他的战斗力显示一直不高,基本上就是个欺弱怕强的角色。
摔跤是在蒙古人侵占中原以后才逐渐流行的,但明以后则渐渐衰落。书中几次提到相扑,且都评价颇高,或者也可以看成水浒作者是元末人的旁证。
宋周密就曾记录水浒中提到的很多体育活动齐云社(高俅的天下圆)、角抵社(相扑)、锦体社(燕青比刺绣)、 锦标社(燕青赛射小弩), 这些, 仿佛即便水浒作者追念大宋旧事, 从<<东京梦华录>>、 <<武林纪事>>这些文中也可获得的灵感, 未必一定能证明水浒成书年代。
宋江他们,可是北宋时人。
宋在南渡以后,再加上臣服进贡于金元,各方面受他们的影响可不小。
作者如果论史,当然应该考虑当时的情形。但是北宋时的相扑,好像并不流行。西兄可有此类资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