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印度基建问题谈开来:政府为什么总是最愚蠢? -- 陈经
中国现在就缺质量信誉
我觉得不必一下子就不让他们去了,而是要引导他们慢慢的退出。对于有些国家,我们的政府还是有义务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的,而不是全靠市场驱动,而是应该市场+政策调节
世界观的问题。理论家永远希望现实能够服从理论,发现现实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就骂、忧。
干过事的都知道,股票是涨是跌,靠那些认为自己有长远眼光而非要干短期操作的人是绝对无法预测并从中谋利的。
葡萄的文章是最早洞见这一先机的,当时还引起过河里很大争论,
老兄不妨看一看...
无论是小说还是史书,都会有这样的问题,领导碰到了难题,谋士出主意(通常总是三个),上策,中策、下策。基本上,每次领导都是选择了中策或者下策,上策……好象很少选。昏庸的领导如此(比如杨玄感选择了李密的下策),英明的领导也如此(比如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真是奇怪啊。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领导总是那么傻,人家明明说了上策,为什么不用?
后来又觉得谋士傻,明明有了上策,为什么还要说中策、下策?
自己工作了以后才知道,所谓上中下策,只是理想状态下的预期效果,而真实的决策,必须考虑风险和收益的权衡、考虑执行力的强弱……
中国是否应该参与印度的基建?我的看法是,目前,参与或者不参与,区别都不大——因为印度自己还没解开思想疙瘩让中国大规模参与的打算——所以中国是否参与,属于正月三十打个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陈大啊,你是对数据有分析能力的人,在这基础上,你对局势的发展也很敏感。印度GDP是多少,你可能没看过吧。
印度GDP离2万亿美圆不远,正在形成正反馈的前夜。一个2万亿美圆的国家,可以做很多事情了。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某个地区,或者某几个产业,足以形成正反馈循环。
正反馈循环是你的理论哈。用于描述中国的经济发展。
知道一旦循环起来,那飞起来跑的。
以下引自老广:
印度现在就是工厂已经有了,在那里等电。印度现在和中国90年代差不多,工厂有,但缺电所以开三停四。有了电,订单不缺。为什么现在印度电厂建那么多,工业用电缺口太大,电厂三四年就回本。而BEHL订单根本做不过来,现在给BEHL下单,五年后还不一定能排上单。所以只能找中国, 三年电厂就起来,都换本付息了,BEHL的还没交付呐。电厂建了,发电就收钱。八月份印度工业增长10.7%,上半年新增发电量,80%花在工业用电上,没有电力,这个工业增长就没两位数可能。至于路,上个月印度汽车销售增加17%。别拿中国标准衡量,用其他国家标准衡量印度都算不错了。只要电力问题解决,印度GDP到两万亿没问题的。你看看现在印度的总量,很有规模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如果老百姓忍耐不了,毛派武装持续扩大,印度就完蛋了
如果印度百姓忍过去,印度民族产业依靠各方扶植,抢占了中国的低端市场(欧美正在逼着人民币升值),中国将陷入四小龙的困境
今天有项目挣钱,挣了是仕途添分,不挣是自己给自己过不去
至于是不是通敌,那是明天的事情,只要不是自己任上,那就无关紧要。击鼓传花,谁接谁活该。
是不是这样的官僚,对号入座罢了。
相对更容易统计的进出口数据,看看印度的表现吧。
[URL=印度媒体:修正后的出口数据令印度官员困惑]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923/1274740.shtml[/URL]
报道称,这是迄今印度政府统计部门抛出的一个最大的谜题。最新数据将对目前给予出口商包括减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补助措施的合理性构成挑战。商工部商务秘书Rahul Khullar表示:“我们正在重新核对商务信息服务总局发布的数据,在未弄清楚前,不作其他评论。”
印度出口组织协会主席A Sakthivel表示:“不知道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数据的依据是什么,大多数出口部门今年内都出现了衰退。”经济学家Nomura同样感到困惑,“印度出口与亚洲的出口格局相一致。海外需求依然疲软,价格也没有看到明显的上扬。此次修正的出口数据好像太高了。”
某人说话的口吻
确实很象股评家
当然不是说领导都无知。不过一般无知的都去当领导。
几句话就可以了?
印度那个条件这么才能发挥所谓劳动力优势呢?用嘴说就来了?真以为中国的社会革命和前30年的积累是扯淡?
job opportunities to people. Striving for 8%+ growth goal, blahblah. More than economy only, it's also a political issue. :)
美元建设新厂。GOODYEAR的印度公司也在上新项目。
然后就是中国轮胎案。
可以看到,轮胎的生产基地就正在从中国往印度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