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老兵故事】我对毛泽东时代晚期的一点回忆 -- 老兵帅客
当时全国人民有大约十几、二十年没有涨过工资了,自然也就不会存在争指标的事情。
一般到了10月以后就好了.
我对那个时代的唯一能记起来的就是地震时睡在窝棚里了,再沾点边的就是合作社门口的招贴画----打倒四人帮。
呵呵,这就同说解放前地主,乡长压迫农民一样,
其实很多地主,乡长都是乡里乡亲,大家都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
乡绅也好,村长也好,很多都是地方上有威望,有
声誉的一些人。
要是哪家遭了难什么的,也都会帮一帮的,或者哪家有个聪明
有前途的孩子,也会出钱资助他们上学,这样的例子很多。
黄世仁那样的,也许有,但并不是处处如此。
我长大的年代,因为没有牛奶,有个传闻这么说:六块大白兔能够泡成一杯牛奶,我试验过,泡成了奶味糖水。70年代在上海,任何合作社、商店,大白兔是必备商品,人家来上海玩一定会带点回去给小孩。88年的时候,大白兔都没本地人买了,但是南京路、城隍庙那种地方还是能很容易买到。
首先我们家不是开旅馆的,给我们介绍信也没用。他们来小住,我们也无需向居委会老大妈报道。当然他们买火车票的时候有可能必须要有介绍信才能买。但是以我所知的来说,如果他们走路来,一路上都有亲戚借宿,当时没有查暂住证,不怕给收容,要是走来上海要在我们家住他两个月,没有介绍信也是行得通的。
住亲戚家当然是不要介绍信的。
不过那30年运动不断,这种管理想必也是时松时紧,
文革的时候红卫兵串联,不是票都不要买么
有些年头民兵不许饥饿的农民出外要饭这种事情也应该是出现过的。
查理强调的还应该是不能出外寻找就业机会的机会。
那个时代最值钱的两样东西:户口,分配的房子。有个好户口比什么都重要,比上大学还重要,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换户口(跟现在出国读书就是为了移民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孩子户口是跟妈,所以当时上海男人要是娶外地女子,家庭父母都会激烈反对,用尽任何方法拆散,而上海女人嫁外地人就反而可以接受。
事情办的很顺利,我也没有当一回事
我妈就对我说,你这是考上大学,要是其他原因想转户口,
那可是千难万难,呵呵,那当然已经不是毛时代了,只是制度残余而已。
孩子户口是跟妈是不错的,我对门的大哥哥就看上了附近农村的
女孩,家里死活不同意,这个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有描述的。
就是下乡知青当生产队长的经过,当然我还有其他例子,属于家里亲戚相关的,恐怕说出来您会觉得不够有说服力。
俺怎么就是买不到呢?包括第一食品商店?
当然,可能是春节将近,但是照样也否定了你的这个全称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