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解读中国探月新成果——世界最精确全月图 -- 温雅颂
我本身不是搞GIS的,只是对这个学科有一些简单的接触。但是上述学院的老师肯定有做这个方向的。而且就你的目前的需求,先标注上去,暂时不搞基于历史数据的空间挖掘,应该是不麻烦,但是可能对历史学而言意义重大。
难的是确定目标和范围,做什么,不做什么。否则很容易进入一种境地,就是越深入,想做的东西越多,系统也就越复杂庞大。
先有目标和系统功能设计,然后才能开始做架构设计,再后才是数据库和软件设计。
以前都是地面实测+卫星,后来改成地面放GPS收发器+卫星,难道现在不要地面的工作了?
我认为从理论上讲,所谓的地面校验场,就是“地面实测+卫星”,只不过这个地面实测是提前做好,以后反复使用而已。
我现在不太清楚的是卫星重复经过校验场上空要很多天以后,这么多天的误差积累会有多大?
还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校验场”不是只限于国内的某个地方,而是遍布全球。中国到国外这些地方去,偷偷地实测当地的若干地标,以后每次卫星经过这些地方,都可以通过这些地标做纠正。这样每两次纠正之间的间隔就会短得多,误差积累也就小多了。
中国抓住过几次日本人在中国新疆搞非法测绘,他们应该也是在采集实测地标,为日本卫星做校验场。
其实细想一下,这显然是最佳方案,没道理不这么做。
通过多个卫星不同角度多次拍摄,然后通过算法矫正?
这样就可以不通过地面实测来矫正。
卫星在太空中飞行,与空气中飞行的飞机相比,其姿态要稳定得多,不会受到随机的干扰。因此只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卫星姿态做一次校验,取得相应的几何纠正参数,应该就够了。
比如卫星在经过校验场A时,根据地标在图像上的相对位置,反算出卫星的姿态,假设卫星的镜头左旋了一度。在经过校验场B时,发现卫星镜头左旋了二度。那么卫星在这期间拍摄的100张照片,就需要对每张照片做一次右旋的纠正,纠正幅度就在1度和2度之间。第一张纠正幅度为1度,第100张纠正幅度为2度,第50张纠正幅度就是1.5度。
而飞机受空气的影响,姿态随时都在变化,所以无法采用校验场的办法,只能对每张航空相片根据地面实测数据进行纠正。
我对于是否看懂了你的问题不是很有把握,因此回答的内容也许不是你想探讨的问题。如果答非所问了,还请多包涵。
我理解是不是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根据同一目标不同时刻影像的差别,比如对多个目标的同时提取,来得到不同时刻相机的角度差。
另外有一个疑问,不采用专业校准场来补偿,仅根据卫星图像,是否可以生成的足够精度的地图。可以考虑采用相关的图像处理算法。
10万的图保证不了精度。70年代以前都用2万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