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华恩

共:💬84 🌺201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

邓公的改革开放到今天30年(1979-2009),与太祖及其钦定接班人治国三十年(1949-1978)相对照。三十年前,是一个贫弱的中国,如果说有肌肉,只是在军事上,三十年后,是一个富强的中国,说道肌肉,军事,经济,外交,一个都不少。

---------

真是笑话。

某人吃包子,吃到第四个的时候说饱了,看来前三个包子都是不用吃的,直接吃第四个就行了。

同样,在某些人的眼里,改开前的5个“五年计划”土鳖都是在纸上规划规划:既没有在农村兴修水利设施,也没有在工业上取得任何决定性的成就。

通宝推:桥东棒棒,
家园 片面

文革时我们那每个公社都有初中,不少有高中。这是政绩,也是返乡知青和知青就业的出路。

农村领导是满热心办学的,除了重视教育外,一个原因是可以给子女提供一个当教师的机会。平凡的世界里有满真实的描写。

家园 我家的情况

我祖父外祖父都是地主,叔公算历史反革命,全家上下叔叔姑姑姨姨舅舅堂哥表姐近百号亲戚,没有一个因为成分不好不让上初中高中的。我父亲高中毕业参军,母亲初中毕业上卫校,二叔文革前考上大学,姑姑师专毕业。有一个姨姨没上完初中,是因为外公要她结婚。文革冲击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真的,表现就是很难通过教育吃上公家饭,但是基本教育是在文革期间普及的。

家园 理想是个很不严谨的概念

为了被压迫人获得解放是一种理想

从一介书生变成皇帝也是一种理想

这两种理想都可以坚贞不渝,都可以崇拜毛

但是显然这两种崇拜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的很严谨,你的不严谨

家园 楼上真会抓小辫子,我表述有问题,罪过

还是套用鲁迅的话吧: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以为,为民请命者,伸正义于天下者,如是也!

家园 精辟个啥呀?

那是不折腾既得利益者,

最大程度的宽恕这些人的原罪,

对待屁民,该怎么折腾还怎么折腾,

别的不说,就看着房子和教育吧,

可了劲地折腾,老百姓的棺材本不榨出来不罢休。

家园 也不能这么说。

我个人也为那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阶层都会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圣人和神人也不例外的。

我认为不折腾就是政策保持连续性。

“折”嘛。就是对折,180度转弯。“腾”嘛,急促的,突然的。

买房而言。越来越贵不算折腾(是折磨)。

经过十年辛苦积攒,你好不容易够钱准备买房了,却被告知商品经济不搞了。地和房都是国家的,你住哪,住多大,要组织分配。所以你有钱也不能卖房。无法,你于是当良民,服从组织安排,把握绝对正确政治作为,再干十年。等到要分你房了,又告之现在又是商品经济了,不分房了,自己拿钱买去。这个才是折腾。

家园 如此这般的“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

看了您的贴子,我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惊,原来在文革时期就已经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了。结果我上网一查,原来是这么回事:以下引自天涯的王大麻子:

“第一次是停课闹革命之后,从1969年开始的基础教育大跃进,历时十多年。当时的王小麻子于1968年小学毕业,下半年因停课闹革命休学半年在生产队劳动(当时没有童工非法一说)。1969年复课闹革命后,原来的公社小学(当时的公社管五个大队,现在乡或镇下面的管理区)变成初中(公社另有一所小学也升成初中),王小麻子与前二届毕业遭遇瘟革而未升学的小学毕业生一起,在这个小学变成的初中开始读中学。原来的教小学的老师,又原班不动地教初中。等到两年初中毕业后,区(现在的镇)初中又适时升成高中,我们便又开始在原来的区中学读高中。

  

  两年后麻子高中毕业,在生产队务农近三年后,进入大队小学教书。一年后,大概是1976年大队小学开始附设初中。而原来的68年时的公社小学在69年时变成初级中学,又在此时的70年代中期变成高级中学。原来那些教小学的教师,先后变成中学老师和高中老师。不仅如此,市和县城里在七十年代中期也开始大办工人大学,许多国营厂矿都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农村一些地方以区或公社为单位也曾有“五七大学”。记得当时,我们县城也生产过汽车。

  

  虽然学校不断升级,但老师却仍然是那些教师。大队小学和后来的大队初中里,除了极少数几个文革前毕业的初级师范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之外,大多数老师都是小学毕业生教小学,或者是从公社初中和区高中新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我在大队教书时也有几个来自城市的知青同事。有一个年龄比我大十来岁的老师,是小学毕业,但教学教得好,最后成为公社高中的老师,我的弟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他教的。我还好,教我们初中和高中的老师基本都能胜任,特别是当时的教科书本来就比较简单。

  

  因此,当时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记得麻子读初中时,按上级要求也开过一次英语课。但由于没有英语老师,只得由根本不会英语的教政治课的校长临时充任。这唯一一节英语课教的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口号,校长给我们用拼音标注的读音是“郎李物前门毛”。后来读大学时,大学同学说他们的中学老师把“china”读成“拆那”。我是头天晚上接到通知要到大队小学教书,第二天上午就走进教室讲台给学生上课时,没有备课没有教案,学生起立后我不知道应点头致礼。教语文时,我也不会拼音和普通话,真是误人子弟。我自认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七七年暑假镇里老师培训时,我还给那些来自各公社的初中老师,包括教过我的初中老师上过几天数学辅导课。弟弟在公社中学读高二时已开始高考,但他们的物理和数学老师却常常做不出习题或例题。以至我弟弟第一次高考失利,其最强的一门课考得最低(当时高考阅卷是在地区进行,很多人都查分,查分的大多加了分,我们不知道没有查分),在复读时竟然成了该校高中的临时代课老师。

  

  文革之前,我从小学四年级(初小)升五年级(高小)时,还有升学考试,有相当高的淘汰率。但69年开始教育大跃进时,升学时就不考试了,只政审。有些成绩好,但家庭出身不好的,升不了学。有些出身好的流氓不学、成绩极差的学生,因为家庭出身好,反而优先升学。我们那届初中,是几届小学毕业生一起的。我们生产队与我一起上初中的伙伴连我一起共有四个,他们在小学时都高我一届或二届,但当时农村家庭多不重视教育,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初中毕业。在公社初中(当时公社在另一处也有个初中)读书时,我们第一届开始时是两个班(两个排),共六、七十人,最后只有不到三十人毕业。麻子在区(镇)里上高中时,是区(镇)里的第一届高中,也是几届初中毕业生一起(麻子上大学时,则是十几届高中在一起,有年龄相差一代人的),开始时有三个班,最后毕业时只有二个班。期间有许多同学先后回家务农,有城市户口的则通过各种门路弃学参加工作去了(根据当时的经验,家长们也有有知识越多越麻烦的想法,毛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我的初中同学上高中的有二十多人,但最后高中毕业时只有三人。”

看了这个帖子我终于明白了村村有小学是怎么回事儿,只想问一下洗心您,这样的学校,现在当然可以办,可是家长会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里去吗?

家园 其实那就是一个一批人压迫另一批人的时代。

不过压迫人的批了泥腿杆子的羊皮而已。

事实上,真正兴风作浪的,都不是本份的庄稼人。中国侠义的传统在民间还是有基础的。

家园 这个帖子我放公告上了...普及一下基础常识。
家园 既然能为老9翻案,为什么不能为文革翻,老9比别人多只手?
家园 过于迷信法治何尝不是走另一种极端

法治或人治,本是一体两面,对立统一。过于迷信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危险的。

法制不健全是常态,因为人类社会还在发展阶段,法制需要不断更新,套个大众名词就是与时俱进。所以法制离十全十美,功德圆满的那天还非常遥远,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家园 不用其实。领袖们说的:共产主义到来之前,都是

一批人压迫另一批人的时代。

家园 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有一段宽松的时期,

大概大家都饿着肚子不太好讲阶级斗争吧。在我这一篇

五.一六之前里提到了这一点。

因为你提到了你的“二叔文革前考上大学”,那么你的“父亲高中毕业参军,母亲初中毕业上卫校”也应当都在这一时期。这样宽松的政策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认为这是搞阶级调和,所以才有了从一九六 四年开始的收紧,直至文化大革命。

至于说文革让乡村僻野都有了高中,其实你就把它叫做大学都可以,但是最终还得以毕业生的水平为准吧。不有个笑话,文革里出来的高中毕业生还比不上文革前的小学毕业生吗。

家园 楼主家里是吃过文革的苦的,研究马泽毛概是由预设立场的。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