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解读宋初疑案“斧声烛影”--凶器玉斧 -- 温相

共:💬31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温相此文该不是复写邓广铭的著作吧?呵呵呵

怎么看着那么眼熟呢?

《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1944年3月 真理杂志第2期

《试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诏书之谜》----《历史研究》1992年第一期

家园 你克教授似乎应该仔细看完您所列的两篇文章再下结论不迟吧
家园 何解?俺要没看那两篇文章,又怎么能觉得温相这个系列的内容与邓老著作如此神似呢

狂徒兄教我~~~~~我看温相此文所用事例、论点,大多和所列这两篇没有二致,故有此问,兄觉得哪里有问题?

家园 空口无凭。

能不能把那两篇文章贴上来?或给个连接?

家园 嘉庆、咸丰、华国锋的即位之谜

不仅这两篇啦,其实现在只要认为宋太宗得国不正的文章,都是这个论证思路,也都用这些相同的资料,实在是炒糊了。

他们的共同思路是,列举宋太宗即位后的种种“反常”现象,来反推其得国不正,至于直接的证据,则一个没有。如果按照这种思路,俺来试推一下:

嘉庆是篡位的,因为乾隆一死就抓和申;咸丰也是篡位的,一即位就废了道光的宠臣穆彰阿;华国锋更是篡位,老毛尸骨未寒就抓了太后,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史上也是罕见的。

说一千道一万,俺只要他们给出宋太宗篡位的直接证据,而不是捕风捉影,可惜,到现在也没人能给出。

俺的论点是,宋太宗在太祖死时,仍然是合法的皇储。

见俺的贴子:《破解宋太祖太宗授受之谜:烛影斧声及金匮之盟》

http://www.talkcc.com/cbbs/Bd/gtTO.asp?AID=224966

家园 管朔雷去要吧,呵呵,半个月前给他做了一份这两篇文章的截屏RAR

小弟的空间实在不够,10来M的RAR呢,您要是想看,告诉我您的gmail地址也可以。

俺给您转发过去就是,嘻嘻嘻

给朔雷这篇文章的证据在这里: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28610

家园 My Gmail is here.

[email protected]

方便的话,能否把邓老先生的其他两篇文章(拐子马,和朱仙镇这两篇)也顺带寄给我。

你这些资料的格式好象是超星格式。那不如直接寄给我pdg文件包,那样会小很多。

thanks

家园 嘿嘿.....拐子马和朱仙镇问题的文章,已经贴在我和朔雷讨论的帖子里了阿

那里面有link,你自己下载都可以。

PS: 为超星作一下广告:这东西还是蛮有用的,两年才150RMB,尤其是在海外工作学习生活的朋友,应该考虑考虑弄一份的

家园 谢谢你寄来的邓老的文章。

我感觉邓老的工作更详实,更旁征博引,到底是大家,且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功力自然不同。

但因此而否定温相的文章,说他的文章是抄袭我却以为不妥。这么多的原创文章,不借鉴一点前人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况且我觉得温相的文章和邓老的文章还是有些不同的,比如对宋太后的分析上。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也没人否定他的成就,不是吗?

家园 商讨一下。

不仅这两篇啦,其实现在只要认为宋太宗得国不正的文章,都是这个论证思路,也都用这些相同的资料,实在是炒糊了。

英雄所见略同,如此而已。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5-2=2,然后甲说你做错了,结果不是2,是3。然后乙又这样说,你不能说他们是在炒冷饭,只能说这个毛病/错误被大家都看到了。

他们的共同思路是,列举宋太宗即位后的种种“反常”现象,来反推其得国不正,至于直接的证据,则一个没有。...

说一千道一万,俺只要他们给出宋太宗篡位的直接证据,而不是捕风捉影,可惜,到现在也没人能给出。

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又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在当时都晦莫如深,太宗即位后又怎么可能有证据留下来?所谓历史研究可贵性,不是一味考据,而是从现有的资料中,用逻辑加以判断,读出从纸面上读不到的东西,还原历史真相。(也就是查理兄所说的倒推的方法) 我以为这是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家园 观点雷同或者认识相近:

通常是有的,你克我服所说的复写我就不同意,你可以找朔雷还是什么人把那篇广铭师的文章拿上来,而且,我也可以把广铭师的其他作品搬上来,我们一起对照一下,除了观点相似还有什么其他的段落相似?至于你说引证的史料有相近的地方,这是难免的,因为要论证斧声烛影这一段历史必须都要引出三段历史,第一宋史,第二司马温公的原著,第三,续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原是一个系列,前面也就是我发的这段是论述宋太宗即立不合法的,后半段是驳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宋太宗传》、《宋太祖传》中硬说太祖死于太宗之手的,有时间把后半部分再贴上来,也请这位叫你克我服的给看看,又是和哪家的高手神似或者复写。

家园 抄袭与猜测,逻辑与证据

英雄所见略同,如此而已。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5-2=2,然后甲说你做错了,结果不是2,是3。然后乙又这样说,你不能说他们是在炒冷饭,只能说这个毛病/错误被大家都看到了。

兄台其实稍微检索一下,就会知道持同样观点和同样论证,同样论据的有关文章不下20篇,都是陈陈相因,没有一点创见,俺不说是抄袭已经是客气的了(当然温相的不是学术论文,不算)。

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又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在当时都晦莫如深,太宗即位后又怎么可能有证据留下来?所谓历史研究可贵性,不是一味考据,而是从现有的资料中,用逻辑加以判断,读出从纸面上读不到的东西,还原历史真相。(也就是查理兄所说的倒推的方法) 我以为这是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强兄这样说也不无道理,但是仔细看俺的那个贴子,无法否定的是,太宗即位是以合法皇储身份,只要有谁能否定这一点,俺一定改变俺的观点:太宗是合法即位的。

另外,这种所谓的倒推方法,应用到历史中,最多也只能是猜测,不能定论的,历史中丢失的信息太多,猜测经常是缪以千里,在逻辑上也是漏洞百出的。因此没有确凿的证据,猜测不能服人的,否则俺凭猜测可以推翻许多史料。

家园 太祖皇后的分析不是新意

况且我觉得温相的文章和邓老的文章还是有些不同的,比如对宋太后的分析上。

至少有五、六篇涉及。俺贴一篇综述吧。

--------------------------------------------------------------------------------

首页>>基础资源>>教学参考书>>中国通史 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

第三节宋史研究概况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

第三节 宋史研究概况

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

自元末至正五年(1345)修成《宋史》以后,历代学者以其粗疏错漏、繁冗芜杂,纷纷重修《宋史》。元末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就曾想重修。明正统(1436―1449)末年,其曾孙南京侍读学士周叙奏请许自撰《宋史》,进行了数年,书未成而病死。正德年间(1506―1521),王洙撰成《宋史质》100卷。明朝廷也准备重修《宋史》,以礼部尚书严嵩主持,后亦无成。柯维骐历时20年,修成《宋史新编》200卷。万历年间(1573―1620)王惟俭修《宋史记》250卷,明末钱士升成《南宋书》60卷等,其中以柯维骐《宋史新编》最著名。此外,王思义、王昂、汤显祖、刘同升、归有光、邵经邦等人,都曾重修《宋史》,亦多未成书。明修《宋史》,无不是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以宋为正统;又都只是删节元修《宋史》成书,并无事增文省之可言,即使有少数订误,也无多大学术价值。

清初潘昭度得到明末汤显祖《宋史》旧本,拟加扩修,亦未成书。乾隆二十年(1755)陈黄中成《宋史稿》219卷,仍是未定稿。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参与制定体例,邵准备先撰南宋史取名《南都事略》,然后再修《宋史》,章学诚也想重修《宋史》,均未成书。仅有蒋伯超《南宋书》(不分卷)成书,传记只73人,至清末,学者终于放弃重修《宋史》之举,陆心源撰成《宋史翼》以补《宋史》之缺①。

朝鲜李氏王朝正祖李蝶主持重修《宋史》,将宋、辽、金三史合一,以宋为正统,历时20余年,1791年成《宋史筌》148卷。由外国学者重修《宋史》,这在古代学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

明清两代不少学者编撰《资治通鉴》的续编,明初陈■首先修撰《通鉴续编》24卷,体例实同《通鉴纲目》;成化年间(1465―1487),又有商略等《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27卷,其后薛应?缫愿檬槲?蓝本,稍加附益撰成《宋元资治通鉴》157卷;另有王宗沐的《宋元资治通鉴》64卷,但都很疏略。

清初徐乾学主修《资治通鉴后编》184卷(缺第11卷),参考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前175卷(当是传世的太祖至英宗五朝节本),并得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人的参与,较明修诸书为详,但因四库馆尚未开,《永乐大典》所收有关史书尚未辑出而未能参阅,因而仍较疏略,尤以南宋宁宗嘉定以后为甚。

清乾隆(1736―1795)后期,毕沅主修《续资治通鉴》220卷,邵晋涵、章学诚等人参加修撰,又得以参考四库馆辑自《永乐大典》诸史书,采取节录诸史原文,详略适度,对不同记载进行考订,是明清两代同类书中最佳者。

明中叶冯琦想以纪事本末体裁编次宋史,而沈越亦有以同样体裁编撰宋史的《事纪》,但均未成书,冯琦门生刘曰梧请陈邦瞻将两书未成稿合编增补,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成《宋史纪事本末》28卷109篇,明末改为以篇为卷(为109卷),虽史料价值不高,但前后始末,一览了然,简明扼要。

明清时期对宋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当推清初黄宗羲、全祖望修撰的《宋元学案》100卷,自清康熙中叶,黄宗羲开始修撰,死后由子黄百家续修,远未成稿,其后由全祖望续修,基本完成,后来又有所散失,道光年间(1821―1850)王梓材、冯云濠补充完成,历时一个半世纪。

在清人所撰的众多宋人年谱中,以清嘉庆九年(1804)成书的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成就最大。此外,还有清初王夫之的史评名著《宋论》。

20世纪初的宋史研究

20世纪初,西方新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逐渐为中国学者认识与运用。世纪之初,宋史研究的论文很少,而王国维有1910年《宋大曲考》和1913年《宋元乐曲》、《宋吕本杂戏段数》、《宋之小说杂剧》、《宋之滑稽戏》等宋代文化史的系列优秀论文。

20年代,研究宋史的论著才逐渐增多,1922年胡适《南宋白话词》,1923年陈正漠《张横渠的哲学的研究》,1924年鲁迅《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1925年胡适《南宋初年的军费》、竺可桢《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盛郎西《宋元书院讲学制》、胡云翼《词人辛弃疾》,1926年吴其昌《南宋历数天文考》、盛郎西《宋代之大学教育》、陈东原《宋儒对妇女的观念》,1927年吴其昌《宋代地理学史》、王桐龄《宋辽关系》、陈延杰《宋诗之派别》,1928年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钟敬文《宋代民歌一班》,1929年黎锦熙《宋元话本之研究》、郑振铎《北宋词人、南宋词人》,等等。

此时,还有不少宋史著作问世,王国维1916年有《<宋史?忠义传>王禀补传》,1917年有《清真先生(周邦彦)遗事》,1927年有《唐宋大曲考》、《宋元戏曲考》、《五代两宋监本考》等宋代文化史系列专著。1916年谢无量《朱子学派》,1928年吕思勉《理学纲要》。孙毓修1917年有《朱子》、1924年有《苏轼》、1925年又有《文天祥》。1918年沈宗元《东坡遗事》、1929年胡怀琛《东坡生活》等,还有一些其他宋人年谱。

这一时期的宋史论著中虽有许多属于介绍性的,但也有不少是高水平的。作者中不少在当时已是或后来也成为名家,但还没有以宋史研究为主的学者,而且几乎全是文化思想方面的论著,只有个别论著属于政治、军事方面的。

“宋史”断代史研究的形成

从30年代开始,不仅中国历史研究中许多高水平的论著有较大的增加,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各个断代史的专家学者,正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194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中所说:

(中国)通史的写作,非一个人的精力所能胜任,而中国历史上需待考正的问题又太多,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分工合作,先作断代的研究,使其精力集中于某一个时代,作专门而精湛的考正论文,如是方可以产生一部完美的断代史,也可以产生一部完美的通史。①

顾先生在文中介绍了各个断代史的主要专家学者在该断代史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和地位。顾先生的评介虽是一家之言,但大体反映了30年代至40年代前半叶中国史学界的实际情况。关于宋史研究的评介摘录如下:

宋辽金元史的研究,……这里先叙述宋史研究的成绩。《宋史》成于元末,最为芜杂,明清两代欲为之改作者极多,或其书未成,或已成而不餍人望,邓广铭先生年来取两宋各家类书、史乘、文集、笔记等,将《宋史》各志详校一遍,所费的力量不小,所成就亦极大。其《宋史职官志考正》已刊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更有《岳飞》、《韩世忠年谱》、《陈龙川传》,及论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考释》、《宋太祖、太宗授受辨》、《<宋史?许及之王自中传>辨正》,宋史的研究,邓先生实有筚路蓝缕之功。

张荫麟先生亦专攻宋史,惟英年早逝,不克竟其全功。但就所发表的论文看来,其成就已很大,仅次于邓广铭先生而已。其论文有:《南宋亡国史补》、《<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宋太宗继统考实》。

两位学者实是中国宋史研究的奠基人。关于邓广铭,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其后不久,也说邓广铭“用力之勤,持论之慎,并世治宋史者,未能或之先也。……他日新宋学之建立,先生当为最有功之一人,可以无疑也”①。邓广铭的重要论文,已收入《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和《邓广铭治史丛稿》。

张荫麟的宋史论文有30多篇,已编入《张荫麟文集》。

除顾先生提到的两位学者外,三四十年代宋史专家还有蒙文通、陈乐素、聂崇岐、张家驹等学者。

聂崇岐除有力作《宋史地理志考异》于1934年问世,三四十年代还有《宋代制度考略》、《宋词科考》、《宋辽交聘考》、《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等一系列论文,已汇编为《宋史丛考》。

陈乐素自1933年发表首篇宋史论文《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随后又相继刊出力作《徐梦莘考》、《三朝北盟会编考》以及《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等经济史论文。陈乐素兼及隋唐、明清、中外关系史而侧重于宋代文化史、目录学史的研究,他的重要宋史论文已汇入《求是集》。

蒙文通30年代有《论北宋变法与南宋和战》,其学术涉及经、史、诸子、理学、佛、道诸方面,而侧重于宋代理学,对二程、朱嘉、陆九渊等皆曾论及。

张家驹30年代有《宋代分路考》、《宋室南渡前夕的中国南方社会》,40年代有《靖康之乱与北宋人口的南迁》以及专著《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等。

如同20世纪初叶一样,不少并非以宋史研究为主,当时已是著名学者或后来成为知名的学者,在三四十年代也写了不少高质量的宋史研究论文,如讨论政治军事史的,有钱穆、金毓黻、缪凤林、谷霁光、王毓铨、李文治、吴天墀等,讨论社会经济史的有全汉升、陶希圣、王毓铨、何兹全、鞠清远等,讨论思想文化史的有钱穆、冯友兰、季羡林、白寿彝、贺麟、李俨等,这里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后来在宋史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的第二代宋史专家,在40年代发表了宋史研究论著,如(按姓氏笔画序)李埏《北宋楮币起源考》、宋埏《北宋商税在国计中的地位与监税官》、徐规《陈傅良之宽民力说》、漆侠《摧兼并(王荆公新法精神之一)》(重要宋史论文已汇编入《求是集》、《知困集》)等,还有其他宋史专家及以辽金史为主要研究方面的宋史学者,不一一列举。

1949年以来的宋史研究

新中国建立以来,宋史研究有一定成绩。在对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城市经济、土地关系、租佃关系以及农民起义等方面,所讨论的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深入。

在农业方面,漆侠、张家驹、薛培元、宁可等讨论了农业水利的问题,杨志玖、袁震撰文讨论宋代的户口问题。

宋代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白寿彝等《论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将宋代官手工业放在中国古代官手工业史中进行考察。季子涯《宋代手工业简况》讨论宋代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形态,华山《宋代的矿冶工业》认为不论在产量还是生产技术上宋代都高于唐代并分析了南宋矿冶业衰落的原因,史宏达《南宋闽广地区的棉纺织生产》探讨宋代南方的棉纺织生产,宋代的制盐业、造船业、丝织业、银矿业等也有专文讨论。

束世??《论北宋时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认为北宋时期已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柯昌基《宋代雇佣关系的初步探索》认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已经产生;王方中《宋代民营手工业的社会经济性质》、吴天颖《论宋代四川制盐业中的生产关系》、周北彤《宋代造船业的社会性质》等文则持不同观点,讨论促进了对宋代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蒙文通《从宋代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杨德泉《试论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等文,讨论了宋代的都市和商税问题。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一书,论述了宋代南方城市经济。尚钺主编《中国历史纲要》中,认为北宋时期庄园制成为土地所有制的绝对支配形态;邓广铭《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则提出商榷,认为唐宋庄园制说不能成立;对此,郑昌淦《论唐宋封建庄园的特征》认为唐宋时期存在庄园制。讨论土地所有制的,还有杨国宜《南宋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文。张维华《宋代的地租形态》认为地租与地权关系日益密切;华山《关于宋代的客户问题》认为是南宋地租中已有为数不多的货币地租,还在《关于宋代的客户问题》、《再论宋代客户的身份问题》等文中,讨论客户与佃户的异同、客户的数量、客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依时间及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以及南宋末年江南农民走上了第二次农奴化的道路等问题。

丁则良、赵俪生、蒋逸人、张政?R、吴天墀、华山、陈守忠等讨论了王小波、李顺、王则、宋江、方腊、钟相、杨么、范汝为等起义及兵变。60年代初期,重点讨论的是宋代农民起义的性质、特点,以及平等、平均思想的意义等问题。关于农民起义的专著,有方诗铭《方腊起义》、刘知渐《王则起义》,云川、齐治平、白钢等亦有论述方腊起义的著作。

研究王安石及变法的专著,有邓广铭《王安石》、漆侠《王安石变法》。此外,有杨向奎《论王安石变法》、关履权《关于王安石变法》、周良霄《有关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几个问题》等文。这些论著虽然在王安石变法的具体问题上尚有分歧,但都指出王安石变法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性质,变法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对宋太祖、杨业、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沈括、李纲、宗泽、岳飞、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文天祥等人物研究讨论较多。不仅有不少论文,而且大多有传记著作,其中仅辛弃疾便有六种著作,岳飞、陆游、文天祥等亦有多种专著。王安石、朱熹、张载、叶适等人的哲学思想,主要在哲学史界展开了讨论,侯外庐、邱汉生《唯物主义者王安石》,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的唯物主义思想。

对宋代的医学、农学、天文学、数学、建筑学、矿冶技术等进行了多方面讨论的,有自然科学史、考古学的专家竺可桢、茅以升、严敦杰、刘敦桢、钱宝琮、宿白、李涛等。宋代的史学也受到重视,有白寿彝《郑樵对刘知?资费У姆⒄埂贰⑿旃妗独铎饽瓯怼芳啊恫拐?》等文。

对外贸易方面,有卢韦《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林家劲《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等文。

宋代民族矛盾尖锐,邓广铭《南宋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南宋初年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华山《南宋初年的宋金陕西之战》、赵俪生《靖康建炎间各种民间武装势力性质的分析》、张家驹《宋代的两淮山水寨》、吴晗《阵图和宋辽战争》等文,也各具特色。

五六十年代宋史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但不可忽略的是“左”的思想影响了宋史研究,也有研究领域狭窄的问题,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如宋代的官制、区域经济、民情风俗等,很少有文章讨论。此外,有些文章资料发掘不深,研究的深度也不够。

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1978年开始,学术界重新活跃起来,宋史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发表。1980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陈乐素教授分任正副会长;以及后来的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朱熹等研究会先后成立,定期举行年会,交流学术。十多年来,宋史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较大的飞跃。宋史的研究论文每年有二三百篇,有时甚至更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不断涌现,宋史研究室相继建立,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宋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多种《中国通史》的宋史部分相继出版,如原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宋代部分由蔡美彪、朱瑞熙等撰写)、原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宋代部分由郦家驹、陈智超等撰写)、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宋代部分由邓广铭撰写)、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宋代部分由方贵龄撰稿)等;50年代即已出版的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出版了修订本。宋史断代史也有了周宝珠、陈振主编的《简明宋史》。辞书方面,199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有宋史方面的诸多条目。198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由邓广铭、程应槿主编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其中对宋代的年号、官制、军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史事、人物等问题列有条目叙述。

经济史方面,漆侠《宋代经济史》全面探讨了宋代经济问题;叶坦《富国富民论――立足于宋代的考察》从新的视角进行探讨。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受到不少宋史学者的重视,有韩茂莉《北宋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和《北宋黄河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方如金《宋代两浙路的粮食生产及流通》、贾大泉《宋代四川农村商品生产》、彭友良《两宋时代福建商业经济的发展》、张熙惟《论宋代山东经济的发展》、王曾瑜《宋代的上海》等文,还有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等专著,都是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论著,填补了宋代经济史研究许多空白。

部门经济的研究更为活跃,不仅有不少论文,如王菱菱《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周荔《宋代的茶叶生产》、张学舒《两宋民间丝织业的发展》、陶绪《宋代麻纺织业的发展》、颜惠崇《宋代陶瓷业兴盛的原因》、漆侠《宋代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朱瑞熙《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于安义《宋代官吏经商盛因及其社会影响》、雷家宏《宋代农民经商问题略论》、戴静华《宋代商税制度简述》、刘秋根《两宋私营高利贷资本初探》等文;还有多种专著,如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姜锡东《宋商业信用研究》、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等,这些论著不仅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也是深入研究的成果。

宋代货币也是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有李埏《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郭正忠《宋代川峡铁钱研究》、李兆超《宋代货币经济中的白银》、贾大泉《论交子的产生》等文,田黎瑛《称提之说――南宋纸币管理理论》对南宋纸币管理进行专门讨论,而程民生《宋代内库的金融职能》认为内库已粗具银行功能;刘森《宋金纸币史》是首部全面研究宋、金两代纸币的专著。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次受到宋史学者的注意,柯昌基、李春棠、郭正忠、贾大泉、葛金芳、顾蓉等认为,宋代某些行业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确已产生。多数学者不同意宋代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但认为当时雇佣制关系已逐步发展,但还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也有些学者认为宋代雇佣制关系已为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宋代城镇史也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城市史方面有陈振《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倪士毅、方如金《南宋临安的都市经济》等文,周宝珠、吴涛、林正秋等有研究开封或临安的著作。杨立武《北宋东京城市结构论略》、胡建华《宋代城市副食品供应初探》、杨德泉《唐宋行会制度之研究》等文,已深入研究城市的结构、货物供应、商业行会等领域。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一书,则从新的视角研究宋代城市的经济、文化、民俗等。草市、镇史方面有陈振《关于宋代“镇”的几个问题》、戴静华《关于宋代镇市的几个问题》、郁越祖《关于宋代建制镇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等文;傅宗文的《宋代草市镇研究》专著,对宋代的镇、市进行了深入研究。

吴泰《论唐宋文献中的庄园》、陈振《关于唐宋庄园的几个问题》等文,再次对唐宋封建庄园制度盛行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此后已很少有人提及宋代庄园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宋代盛行租佃制。

漆侠《宋代封建租佃制及其发展》认为劳役地租已为实物地租所取代,李春圃《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几种形式》认为宋代地租实质是劳役租。关于宋代地租形态问题,亦有较多争论,漆侠认为宋代出现了货币地租,包伟民则认为这种出现在官田的是“折钱租”,还不能说是货币地租。

宋代人口问题也受到重视,不少学者对袁震50年代的《宋代户口》提出质疑。王曾瑜《宋代人口浅谈》认为宋代户口统计与实际人数存在明显差别,穆朝庆、王青济主张男口说,与30年代日本宫崎市定说法类似;何忠礼则主张丁口说,地方统计的是男口,朝廷统计的是男口中成丁部分即丁口;舒卫乔推算军人数与总丁数之比,也主张丁口说;王通明通过考察最高垦田数及亩产量等推算,北宋中期人口已达1亿;葛剑雄认为户数统计比较正确,据此推算北宋末人口已达1亿,南宋、金合计超过1亿。

关于宋代的赋役,许多学者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差役的性质等虽有不同看法,但都认为宋代赋役负担是很重的。王曾瑜、汪槐龄、贾大泉、王瑞明、漆侠、王棣、魏天安等,对宋代的赋税、役法、免行钱等分别进行了讨论。高树林《宋元赋役制度之比较》,认为整体而言宋代是进步的,元代则后退了。

关于王安石变法,邓广铭《王安石对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及其设想》认为其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通向征兵制的桥梁以逐步废除募兵制,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从变法与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上肯定其积极意义,陈振《论保马法》论述熙宁保马法、户马法和元丰保马法的区别等,漆侠、郭东旭、周良霄、王瑞明、杨德泉等也都著文,充分或基本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则认为免役法、青苗法等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变法强兵的目的也未达到;顾全芳、胡昭曦、何忠礼、程念祺、季平、杨国宜等人的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或从一个侧面否定王安石变法。

对于宋代社会的综合性研究,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一书综合研究经济、阶级结构、土地占有和租佃制,以及政治、军事、哲学等问题。而王曾瑜的专著《宋朝阶级结构》,则深入研究了农民、地主、商人、手工业者、奴婢等各阶层的情况。

关于宋太宗是不是正常继位问题再次被提出,李裕民、顾吉辰等认为宋太祖确是为太宗所杀,唐兆梅认为“金匮之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刘洪涛则认为太祖并非遇害而是病死。邓广铭从《宋史?孝宗纪》的潜台词论述宋太宗的非正常继位,而宋太宗篡位后仓猝命人撰写,后又命人删改的继位诏书,则是企图进一步掩盖弑篡痕迹。侯杨方、何冠环、王育济等则肯定或基本肯定“金匮之盟”,宋太宗是或基本上是正常继位。

1979年,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中书”》指出一些论著将北宋前期“中书门下(政事堂)”简称的“中书”,混同于三省的中书省。80年代初以来,宋代官制重新引起不少宋史学者的注意,陈振探讨了北宋前期宰相“侍中”的情况;并对有些论著因对宋代官制理解有误而产生的一些结论性错误,以及对台湾杨树藩教授《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一书中的问题分别进行商榷。梁太济《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及渊源》、张其凡《宋初中书事权初探》、傅礼白《北宋三司使与相权》、姜锡东《关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几个问题》等文,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柯昌基《宋代中枢的秘书制度》认为知制诰是皇帝政治秘书、代言人,陈振《关于宋代知制诰和翰林学士》指出其将翰林学士的加衔知制诰也误认为是代行中书舍人职务的知制诰,杨果、朱锡光、龚延明亦撰文讨论翰林学士、学士院等。此外,曾小华讨论了荐举制度,白文固阐述了祠禄制度,丁凌华论述了寄禄官制度,陈振、张邦炜、苗书梅等讨论了回避制度,金圆、贾玉英、季盛清、吴晓萍、萧建新、江晓敏等阐述了监察制度。郑世刚讨论了北宋转运使制度、王文楚则论述转运使的治所、汪圣铎认为转运司是路级政权和地方财政的双生体现者,此外,还有姜汉椿《北宋转运使路考略》等文。汪圣铎认为通判只有监察权、王世民则认为通判既是副知州又是监察官。陈振《论宋代县尉》指出重设县尉初期只管乡村,后管全县而乡村主要是巡检负责,南宋时乡村则由县尉、巡检分区负责。邓小南有多篇论文研究宋代的磨勘制度、循资制度、任官制度、考课制度等,她的专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是首部深入研究宋代官制的力作。

科举制度研究的论著相对较少,30年代有陈东原《宋代科举与教育》、聂崇岐《宋代科举考略》与《宋词科考》等文。80年代初以来,有关履权《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和地主阶级》、何忠礼《试论北宋科举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与《南宋科举类省试述论》、穆朝庆《试论宋代科举中的类省试》,以及徐规和何忠礼《北宋的科举改革和封弥制》等文,讨论了科举制的内容、方法、特点及影响等;刘复生则讨论了儒学复兴思潮影响下的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巩本栋《北宋进士科举改革与文学》则进而讨论以经义策论代替诗赋问题,认为既促进了诗文革新,又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关于兵制,40年代有金毓黻《宋代兵制考实》;80年代初邓广铭《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对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认为造成大批劳力脱离生产又加重人民赋税负担,以及军事上的无能和形成积贫积弱;他还撰文肯定了王安石对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及其设想。王育济则撰文认为募兵制虽有弊端,但使生产者免受征伐之苦以及厢军分担劳役,也使农民得以精耕细作;程民生也撰有《北宋募兵制的特征及其性质》。王云海、张德宗《宋代邮递铺兵》认为招募铺兵传递邮件反映了宋代募兵制改革中的一个侧面,张德宗还对北宋的禁兵、厢兵、乡兵等制度进行讨论。程民生研究了西北的乡兵,任树民则探讨了西北的蕃兵。此外,刘东社《北宋骑兵简论》、李昌宪《宋代将兵驻地考述》等文,也各具特色。王曾瑜《宋代兵制初探》,是首部系统研究宋代兵制的专著。

宋代法律的研究,1929年杨鸿烈《宋代的法律》和1942年金毓黻《宋代敕令格式》是早期全面研究宋代法律的论文;1949年邓广铭《宋史刑法志考正》,则是宋代法律研究的基础之作。此外,有张荫麟《北宋关于家庭制度的法令》、谷霁光《宋代继承问题商榷》、陈鹏《唐宋继承法研究》,是1949年前仅有的部门法制论文;唐志炯《南宋的医事律令》是五六十年代仅有的宋代法律论文。宋代法律研究到70年代末以后逐渐活跃,季怀银对宋代法官制度、刑讯制度、司法中的督催等均有专题论文,他还与王云海、朱瑞熙等合著《宋代司法制度》一书。郭东旭有宋代的财产继承法、刺配法、酷刑等多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宋代法制研究》。戴建国则研究宋代刑事审判制度、狱政制度及公证机构“书铺”等。此外,还有杨廷福、钱元凯《宋朝民事诉讼制度述略》,赵晓耕《试论宋代有关民事法律的规范》,张邦炜《宋代官吏经济违法问题考察》,董家骏《宋代商业立法述略》,殷啸虎《北宋前期司法监察考察》等文,刘铭恕《宋代出版法及对辽金之书禁》,赵胜《宋代的印刷禁令》,顾利民、霍有光《宋代的矿冶法令及政策》,方宝璋《宋代的财政监督法》,安国楼《宋代笞杖刑制度论略》,王永贞《宋朝预防官吏经济犯罪的法律措施》,总的来说研究宋代法制史的学者及论著数量较多,虽涉及面较宽,但许多问题大多还只有一二篇文章。

农民起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是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侯外庐、王曾瑜、王瑞明、漆侠、关履权、何竹淇、张志康、郑世贤、夏露、顾吉辰、张其凡等人,都有综合研究宋代农民起义的论文。此外,对宋代各次农民起义的论文数量也不少,自马泰来《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论历史上的宋江》一文发表后,在宋江受招安问题上的看法已一致,但宋江是否征方腊的问题仍有争论,对其他农民起义的具体问题也有许多讨论。自80年代中叶开始,已很少有讨论宋代农民起义的论文。

此外,讨论宋与辽、金、西夏、蒙古(元)关系的论文较少,胡昭曦主编的《宋蒙(元)关系史》是迄今这方面唯一的专著。讨论对外贸易的论文稍多,还有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等专著。

文化领域一直是主要由相关学科的学者进行研究,宋史学者研究的既少,又多是对人物以及史学史的研究。文化领域研究最多的是文学史,自20世纪初以来,仅中国文学史的专著就多达一百多种,小说史也有一二十种,文学批评史、诗史、词史亦有多种,都有论述宋代的篇、章,而以1963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著。有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和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宋代文学研究主要是宋词研究,主要学者有夏承焘、唐圭璋、胡云翼等。宋史学者研究宋词著名的只有邓广铭,所著《稼轩(辛弃疾)词编年笺注》虽是名著,却是他研究宋史“走弯路”的作品。

哲学史、思想史的讨论,20世纪之初起就受到学者主要是思想史、哲学史学者的广泛注意,章太炎、钱穆、冯友兰、白寿彝、贺麟、陈钟凡、邱汉生、张岱年、李泽厚等,都有论著讨论宋代理学,论著多达数百篇、部,而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专著也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以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为最著名,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以很大的篇幅论述宋代思想史以及包括王安石在内的主要思想家,是深入研究宋代思想史的高水平著作。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也以50万字的篇幅更为详细地论述了宋代理学思想与理学家,是50年代以来开创性的专著。其他研究宋代理学思想及理学家的论著数量很多,不一一介绍。

理学研究也引起宋史学者的重视,邓广铭1984年在《略谈宋学》中指出:“应当把宋学和理学加以区别”,理学是宋学的一个学派,理学形成一个大学派是在宋高宗、孝宗之际。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指出宋学形成后王安石新学派占主导地位,理学在宋高宗时得到南宋朝廷的支持,成为主导地位的学派。陈振《略论南宋时期宋学的新学、理学、蜀学派》,认为直至理宗前期,新学、理学二派是主导学派,理学派的独尊是在理宗后期开始的。

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很早就受到史学家的重视,40年代金毓黻、魏应麒、傅振伦等均有中国史学史著作问世。宋代史学发达,宋代史学中研究最多的是司马光《资治通鉴》,陈垣、翦伯赞、白寿彝、聂崇岐等众多学者都曾撰文讨论。其次是对欧阳修、郑樵、马端临等史学家的研究,柴德赓、陈光崇、陶懋炳等均有研究欧阳修史学的论文。关于郑樵,有顾颉刚《郑樵传》等文、白寿彝《郑樵对刘知?资费У姆⒄埂返任模晃饣踌饔卸嗥?研究郑樵的论文,郭虚中、杨国桢等亦撰文讨论。白寿彝《马端临的史学思想》是首篇论述马端临史学思想的论文,陈光崇、陶懋炳、张孟伦等亦有文论述。对于宋代史学家范祖禹、刘恕、李焘、李心传、徐梦莘、袁枢等,亦有不少学者撰文讨论。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是对宋代史学史深入研究的力作,不但是宋代史学思想史,也是宋代史学史的首部专著。

宋代文化领域的其他学科,如小说、戏曲、音乐、绘画、书法等,自然科学的天文、数学、化学、建筑、农学、水利、医药学等,以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社会风俗等,参与讨论的学者和论文不少,且大都有一至数部通史,而专门研究宋代的专史则极少,仅有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程毅中《宋元话本》、郭朋《宋元佛教》等数种。

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宋史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其中讨论最多的是王安石及其变法,专著有邓广铭《王安石》(新著)等。对司马光的评价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专著有宋衍申《司马光传》、季平《司马光新论》等,而季平、顾全芳不同意将司马光作为保守派代表。

对岳飞的研究仅次于王安石,不仅有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还有王曾瑜《岳飞新传》及其他数种;此外,1977年以来的论文就有一百多篇,《满江红》词的真伪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自1937年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满江红》词始见于明弘治十一、十二年(1498、1499)间,1961年夏承焘的《岳飞<满江红>词考辨》更进一步说《满江红》词作于弘治十一年,是出于战胜鞑靼的王越一辈将帅或幕府文士之手。1981年邓广铭《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指出《满江红》词在景泰二至三年(1451、1452)间即已编入《精忠录》,当来源于南宋或元人著作,并肯定是岳飞真作,此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其他人物有,宋太祖、宋太宗、赵普、杨业、范仲淹、柳永、欧阳修、包拯、苏轼、沈括、苏颂、二程、韩?腚小⒅祆洹⒙骄旁ā⒗铎狻⒗钚拇?、陆游、辛弃疾、马端临、文天祥等,其中大多数已有传记,有的还有数部传记著作。

此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人物“新传”系列,已出版的宋人新传有程应槿《范仲淹新传》、《司马光新传》、王曾瑜《岳飞新传》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家丛书”中的宋人画家,已有周积寅《董源、巨然》(五代、宋),张安治《郭熙》,沈迈士《王诜》,周芜《李公麟》,孙祖白《米芾、米友仁》,邓白《赵佶》,刘兴珍《李嵩》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传记中有28部属于宋人传记,另有附传6人,传主共34人。如:姜国柱《李觏评传》,梁绍辉《周敦颐评传》,龚杰《张载评传》,陈祖美《李清照评传》(附《赵明诚评传》),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董平、刘宏章《陈亮评传》,张义德《叶适评传》,以及《刘徽评传》所附的《秦九韶评传》和《杨辉评传》等。

上述三个系列传记的出版,扩大了宋人传主的范围,推动了对宋代历史人物的研究,促进了宋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台湾、香港地区的宋史研究

自50年代起,尤其是6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的宋史研究有了相当大的发展。1957年台湾大学历史系姚从吾倡议成立“宋史研究会”,并由台湾师范大学蒋复璁、赵铁寒,台湾大学方豪共同编辑出版《宋史研究集》。1963年他们又与屈万里一起重新成立“宋史座谈会”,定期进行学术座谈,已达100多次;继续编辑出版《宋史研究集》,已出版24辑,除早期数辑刊载少数1949年以前的旧作,极大多数是台、港宋史学者的新作。台、港地区各大学大多开设“宋史”课程,推动了宋史研究的发展。

学术交流方面,1981年5月,东海书院文史研究所和新亚研究所,联合举行“宋史研讨会”,并推举宋??、林天蔚等为香港“宋史研讨会”联络人。

1984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办“国际宋史研讨会”,出席的有美、德、澳大利亚诸国以及香港地区、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20多人。

1985年7月,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办“中国中古史国际研究会”,出席的有美、日、韩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学者40多人,其中有宋史学者,1987年出版会议论文集《唐宋史研究》。

1988年6月,台北召开“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有美、日、韩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学者百余人参加。

1988年6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等主办“国际宋史研讨会”,美、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学者50多人参加,促进了宋史研究的发展与交流。

姚从吾的宋史论文已编入《东北史论丛》、《姚从吾先生全集》,其他学者出版宋史论集的有蒋复璁《宋史新探》、宋??《宋史研究论丛》、陶晋生《宋辽金史新论》、王德毅《宋史研究论集》、林天蔚《宋代史试析》与《宋代史事质疑》、孙国栋《唐宋史论丛》、黄宽重《南宋史研究集》、黄启方《两宋文史论丛》、王明荪《宋辽金元史论文稿》等。

中国的宋史研究,包括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学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宋??曾作过概略的统计,在他60年代所著《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计收论文1744篇,书籍237种;至1981年,宋史论文已达6100多篇,专书也有500多种;1982―1988年期间,宋史研究的论文又达4300多篇,专书140多种。至1988年,“研究成果经初步估计,论文超过一万篇,专书约有六百五十多种”①。

--------------------------------------------------------------------------------

① 顾吉辰对《宋史》进行考订,有《<宋史>比事质疑》、《<宋史>考证》。

①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1编第72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① 《宋史职官志考正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① 宋??:《民国以来我国学者研究宋史的成果之评估与展望》。

家园 斧头帮别动队队长是要长蝎子尾巴滴
家园 合理的推测和无端的胡猜还是有区别的。

总不能寄托于盗墓取证吧?老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