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老爸的工厂】工厂的日常生活 -- 月色溶溶

共:💬173 🌺579 🌵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难以建立相对独立于人际关系的公器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大敌。

数字化管理只是工具。司法最重要。也最薄弱。

家园 花你,说的很全面

补充一点,浙江虽然很少华南那样的“血汗工厂”,但是一位靠劳动者付出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完成剩余价值的创造,是很难持久的。

该改用机器的还是要用机器替代,减少人的劳动强度,用人来管机器,从简单的体力劳动转化为以脑力劳动为主辅以适当强度的体力劳动,一方面提高劳动效率,雇主增加效益,工人增加收入,实现双赢。

而不是现在这样的互相比较谁的成本低,谁省的钱多,谁就能赚钱。

套一句话,“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既适合于居家过日子,也适合于做企业。

家园 我周围企业投资外地的门槛主要在外地

的产业链体系配套不完善,造成生产成本相对过高。

其他的因素还有:工人离家近,经常在生产旺季回家赶农忙,造成产能下滑无法按期交货被客户罚款;同外出打工不同,家乡的工余活动不少,工人难以适应轮班、或加班;乡土势力对工厂的干扰,如村长等人经常性地拜访企业,之后总得招待一下吧?虽少,积少成多,资金和精力都能有承受;经济观念的冲突,从官员到员工,包括对企业的扶持、对财富的追求,比方员工干了半个月,不来了,问何故,够花了,这种态度反应在生产上,就是生产线上各人的工作频率不一致,快工得等慢活……

意外的因素,就是官员的吃拿卡要和社会风气了,这些在考察时一般可以发现,否则即使能招商成功,能过去的也就一两家,不会形成前赴后继的组团式的投资行为。

一时能想起的就这些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家园 存在溢出效应

浙江不少地方因土地瓶颈制约,不少企业为寻求发展机会,组团式外迁。

家园 同感,西西河是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

河友探讨都比较理性,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结交学长的机会成本也较低,只要自己能放低姿态。

但个人觉得,要想获得比较大的提高,还得坚持两条腿走路,就是,下河的时间只占自己学习时间的一部分,另一一部分时间要通过系统性地阅读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

在本地,外来子弟的读书可以通过两种渠道。

一是公立的,这些学校大多是您所说的“一般比较偏一点,可是教学质量也过得去的,费用也跟本地人一样了。”因为中心区块的学校常常因为外学区本地人的子女通过各种手段如给向学校交赞助费、转移户口之类入读而造成学生超编,结果无法接纳外来子弟。位置偏远一点的学校,因为本地生源不足,教师存在超编现象,为稳定教师队伍教委鼓励招收外来生源,然而,本地外来子弟较多,部分公立学校的对外来子弟的招生数有限,存在竞争状况,入学之前要考试才能决定是否招生。费用情况不清楚。

二是民工子弟学校,就是民营资本兴办的学校。入学门槛很低,只要能交得起学费就能入学,既然针对的对象是民工子弟,当然收费也高不了。去年因参加科普活动到过一家境民工子弟学校,发现教育基础设施跟公立学校差得比较远,但没在相处听课过老师的教学水平就不好评价了,这个学校的校长聘请的是我念小学时的老校长。

家园 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思路呢?

内地在招商之前,先改变自己的小环境?

家园 内地地市级的城市一般也称不上穷乡僻壤吧?

东部到中西部投资一般来说,也是在交通比较便利的中心城市和他们的周边,不会直接到很偏远的地方。

的确乡土势力对外来投资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却也是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和谐社会,在该和谐的地方不和谐,该打击的地方讲和谐,不过也正常,历史不就在纠偏中前进?

——————————————

套用一句 水风 先生的话“我在这里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少正儿八经的写回复。一旦写了,那说明,我是被感动了,真心的想认真写点东西,对人有益。我绝对没有故意刁难您,或者显示自己的意思。”虽然我的水平没他那么高,但我回帖的确是出于有感而发,诚心跟河友探讨,没别的意思。

家园 我赞同您的看法

前任可以沿袭以前的发展道路,是因为内地跟沿海的差距还不大,但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了。

拿改革开放来比较,促使邓公等决策者破局的动力来自于中国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说,之前内地没在发展,而是,沿袭以前的发展模式,会被东部甩得更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