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电影《大决战》中的细节缺憾之一 -- 俺老孫
《大决战》的历史顾问里有一位东野老人:苏静,他是林彪司令部的作战处长,所以大决战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纪实性的电影真实度还是可靠的,但对细节的把握就不太到位,而且编导对如何拍好一部军事纪实性的电影需要学习的地方显然还有很多,其中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地图的使用很不够。
《辽沈战役》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林彪在听下级报告说塔山阻击战伤亡很大,对参谋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当年电影公映不久就有媒体报道说:有四野的老人回忆说这是林彪的原话,林彪就是那样说的。这句话很符合林彪的形象,他很可能真的说过这句话,但未必是对程子华。这一点不去考证,电影对细节处理的不好的地方是根本没在电影里看出来:塔山为什么那么重要?
拿一张锦西地区的地图仔细看一看,不但可以看出塔山的重要性,也能很好的诠释地图在军事题材电影里的重要性。
从关里往关外去,并非只有一条路,但出山海关往锦州去却只能沿着一条走廊经绥中、兴城到锦州,从兴城到锦州的路上有一个港口,就是葫芦岛,连通关内、关外的公路、铁路都经过这条走廊,在锦州外围战时这条走廊上的所有要点都已经被冀热辽部队占据了,所以当锦州被围,国民党军从山东、华北抽调部队救援锦州时,只能走海路,从葫芦岛登陆向锦州攻击前进,而塔山就是卡在葫芦岛到锦州的生命线上的咽喉。
如果是看一个地形地图或者有等高线的军事地图就会发现,连通锦州和葫芦岛的这个走廊更加狭窄,走廊东边是海,西边是山,塔山村就座落在这个走廊中间。所以其实当时打阻击的部队守的不是一座险峻的高山,而是一条平坦的通道,这条通道上无险可守,一旦从葫芦岛登陆的国民党军突破塔山防线就可直达锦州了。走廊的宽度不过一公里左右,加上防守旁边绵延的山地,林彪却派了八个师的兵力(四纵、十一纵加热河两个独立师共计八个师),相当于攻打锦州兵力的一半,还把作为总预备队的一纵主力放在塔山与锦州之间的高桥,而从葫芦岛登陆的国民党军总共也不过只有九个师后来才增加到十二个师,可见塔山的重要性。
还不仅是兵力投入这方面重视,林彪还直接指派时任四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亲临塔山前线指挥作战。据胡奇才中将回忆,他一到塔山前线就发现前线部队首长把部队主力放在了塔山村旁的小山上,而只把少量部队放在大路经过的塔山村里,当即下令改变兵力布署,将主力下移到平坦开阔的大路上,背靠塔山村,挖掘工事,做寸步不让的战斗准备。因为如果不占领大道,只从侧面高处封锁道路是阻挡不住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国民党军的,当年四平保卫战时,廖耀湘指挥新六军就曾用几百辆卡车装载新六军主力冒着阻击火力强行突破增援四平的新一军。占领大道正面阻击虽然伤亡大,但却是唯一可行的作战方式。
《辽沈战役》电影里虽然表现了塔山阻击战的残酷,却完全没有对战役准备过程和战术指挥的描写,没表现出军事指挥员的高超的指挥艺术,对观众的欣赏来说不能不说是种遗憾;对塔山阻击战的直接指挥者胡奇才连提都不提,对东北野战军的将士也很不公平。
这位直接指挥了塔山阻击战的战将胡奇才,也不是一位寻常人物,他也是老红军、老八路,当年许多山东老乡都还记得打鬼子的胡司令的事迹;他原本是四纵的司令员,是因为资格比他老的吴克华从地方上调回野战军任职,他才以离队养伤为名让出司令员的位置就任副司令的。但是林彪是了解他的能力的,所以才会在关键时刻亲点他赴前线指挥,足见信重,而他也没辜负林彪的信任。
胡奇才于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有点像马谡在街亭的布置
山是小山,路是小路,而且山连着山,只是当时守塔山的目标决定了不能这么守。。。
要守就得守得连苍蝇都钻不过去,否则对东野前线的士气打击太大了。。另外,塔山离锦州不过只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套用国军惯常的语气,“就是爬也爬到了”。。。
《平津战役》里面王志文演的就是王志勇,也就那么1分钟的场景,让前出密云(好像是,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前段时间看杂志《奥秘》,上面说《大决战》是国际空间站的保留电影。
《大决战·辽沈战役》里纵队一级的人物一个都没给出名字,无论是台词中,亦或是字幕中。
厉害呀~
不好提啊,很多人还活着,有些还背着文革的所谓问题
吴东峰的文章里说
再说了,胡之上有纵队司令,兵团司令,说他直接指挥塔山不合适吧,不然刘邓手下的纵队司令也可以说直接指挥跃进大别山了。
再抄一段:
这才有:
胡奇才是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第四纵队的副司令员,司令员是吴克华、政委莫文骅。1948年10月6日、7日,四纵奉命到达塔山、白台山、高桥地区,并连夜筑起工事,积极备战。10月11日,林彪拍来一份急电,要胡奇才迅速赶到塔山前线协助十二师作战。
看不出林是觉得胡要强过程吴,毕竟亲临前线指挥显示决心,副司令一级的足够了,派纵队司令兵团司令一无必要,二属添乱。
重温的时候看到这个角色就感到眼熟,仔细看看介绍大吃一惊啊,大决战那套系列是根据人物形象找演员而不是根据演员设定角色。王志文那个时候还没演过把瘾,只是个宋兵乙的龙套,但后来比林罗刘演员的成就要大多了。
淮海战役里那些纵队司令的名字照样没有列出来,王疯子的镜头最多,也没给出名字。倒是国军主要角色都有名字介绍。
是总攻命令的下达,一竿子到底,写淮海这个情节不可能省略。淮海中纵队司令的戏不是没有,王疯子和刘陈邓的那场戏就是,但也没给出名字。
好象是要突出罗荣桓的作用。但是这样一来就不好指名道姓说那个纵队司令了。
还有,刘亚楼在《辽沈战役》中被刻画得很不好,整个就是个愣头青,只会电话里面训人,往往最后要林彪来拿主意。不像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参谋长。后来的《平津战役》刘亚楼的形象就好得多成熟得多。
后来为了好奇廖兵团进占彰武,后来解放军如何应对,我还专门跑到书店翻了几本书。
其实这个在电影中只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点一下就可以了,不是很复杂的,对于观众有个交代。可惜编剧就是忘了。
国内解放战争影片的一个通病,就是国军出发好好荡荡,卡车大炮坦克,好不气派。比如淮海战役黄维兵团那场戏。刘邓首长一句,我们能够招待他。结果一下子被包围了。怎么被包围的,看起来一团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