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心得 -- wqnsihs
和庐山会议一样。
秀才班子要搞一套,底下的诸侯野心家要搞另外一套。最后党章当草纸,秀才打倒在地。
现在已经是各国政府全面接管金融,只要有主权国家后盾的金融机构,基本上default可能都不大。就算阿布扎比不肯救迪拜,英国政府也一定会救汇丰。所以最多传染一层。
真正的二次危机是政府刺激退出,需求面(消费,投资,出口)没有跟上,经济恢复失速。而其可能的触发因素,一是通胀压力,二是政府债务。
现在就是这样,但是意图究竟如何,还不知道……
再按照过去10年的做法,一切以钱为中心组织,计划,协调,司法审判,教育学习,县官真能够搞得过现管?
党的组织功能,宣传发动群众功能,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功能,统统被扔到太平洋里去了。党和政府不来占领,自然有歪门邪道的来占领。
明年再来一个铁、公、基大跃进是不可能了。
---但投资还会维持一个合理的增速。否则对大局不利。
对目前地方杀民营企业肥猪现象要适当控制,因为就业问题解决离不开民营企业。
---民企倒掉实在太容易了。比如武汉的兰世立。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关口碰到一次危机,立马玩完。德隆的选择自有道理。
现在认识到问题,明年又能从哪些方面鼓励民企呢?减税?
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从西博会上还是可以看到成绩的,十年建设,起码基础设施打下了。有利润空间,资本自然涌动。
我主要关注农村政策。而您可能对这一块缺乏经验和热情。
当城市化人口达到一定比例,目前这样的二元经济的优势也就失去了。这样庞大的人口,就业压力会有多大?
---实际情况是,保证主粮价格稳定,其他管不了的只能由市场定价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连主粮阵地都不一定能够保住。
因为目前的粮食稳定高产不能保证以后的粮食继续高产。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发展是因为可以持续反哺农业。
根据我的观察,农村基础设施老化废弃十分严重,以年年中央报告提到的农田水利设施为例子,实际情况是,水土流失,农田治理的问题在有些地方持续了三十年。这次坐火车从鄂西到长沙,沿途江河卵石泥沙雍集,乡村里沟渠水草漫生,富营养化十分严重。
而根据我的观察,市场经济下面,农民根本没有力量抵抗价格波动风险,而政府的粮食保底收购也不能将实惠送到农民手中。一些地方,包括我的家乡已经有一些抵制市场化得举动,比如自留自选种子,用手工农具代替机动农具。
关于家电下乡和农村消费。可以肯定的说,农村消费已经启动,消费欲望强烈,但是能力低下。和城市青年不同,农村适龄青年举债也是要结婚生子的,在现在的条件下,结婚必然要有大宗消费。
在此,个人认为,政府应当组织闲散劳动力,失业大中学生,深入开展农业调查和农田水利建设。
根据您给出的信息,我相信决策层和智囊团的智慧和热情。但是政策执行已经陷入死局。因为事情正像您说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着钱来运作。董事会也认为钱是解决问题,维持局面的关键。当钱成为社会所有人,所有事情运转的核心,各种怪现象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写这样的东西,真是难为死我了。
我个人看法,二次肯定会来。去年判断存在侥幸心理,以为花个4万亿就能挺过一年,数据好看,满心期待美国能好转,结果钱花了,外需还是不振。
诸位在国内的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情况,就是你去取款机里取钱,从去年开始,拿到的都是新钞票,从一个侧面证明印钞票一直在继续。
但滥印钞票不是可以持续的,政府的财政刺激一下子把子弹都打光了,这才是导致二次危机的根源。
我的一个设想,欢迎批评。要是去年的四万亿没有投入所谓的十大产业,而是在全国2000多个县级地方,新造2000个小企业,平均每个县的企业能拿到20亿,足够打造解决当地所有农民工以及城镇就业人口的工厂了。
这么做,有几个结果,
第一,广东、长三角的血汗工厂的笼子空了,有利于他们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当然升级失败就是当地考虑的事情了);
第二,这样一下子就把多余的畸形生产力打掉了,剩下的企业只会获得更多的市场;
第三,盘活了死气沉沉的地方经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20亿元级别的企业,这就造就了自身的造血机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工业产品输出,地方财政不会再依靠土地财政,从而一举解决房地产问题;
第四,房地产问题解决了,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消费不振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盘活了经济。
第五,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产品,这些产品就需要销售、需要运输,这样再次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也成就了物流业。
第六,全国各个县级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企业,每年新增的500万大学生的出路问题也就解决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就能找到相应的工作,不用去北京上海蜗居,岂不快哉?
第七,解决了当前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问题,我们自己的多余产能减少了,并没有把世界市场让给别人,发达地区的部分血汗工厂活着的还是活得很好的。
第八,利用高层次人才的问题,改开三十年了,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在合资、外资企业里面得到了锻炼,经受了现代的管理制度的洗礼,很多外企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里面也都是中国人,这部分人才,如果能够被各地的2000多个新建的国企充分的利用起来,这才是改开的最伟大收获,有了人才,所谓GDP、所谓技术、所谓市场,都可以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
第九,从根本上说,解决中国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在于平衡,平衡各地的发展问题、平衡财富的分配问题、平衡人口的流动问题。所谓天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个方案,十分简陋,没有充分论证,只是抛砖,需要完善几点,
1,例如不需要每个县都必然有自己的企业,但起码地级市得有,全国地级市也就300多个,分布产业结构比2000多个县级更加容易一些。打造地方经济,就是要靠工业解决就业问题,解决财政收入问题,这才是正道。
2,全国各地(300多个地级市,2000多个县级地方)的产业结构如何分布,如何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如果形成区域合作,形成合力,这才是各地发改委需要研究的事情,而不是忙着去分钱,去拍出地王。
3,原有发达地区的产业如何与各地的产业配套的问题,要做到有序合理的打压原有发达地区的高端产业,迫使其往地方流动,不能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不能把研发中心留在大城市,血汗工厂放在全国各地。这才是人才有序流动的根本动力。
4,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随着人才的均衡流动,必然形成人去楼空的局面(部分高端人才还是有的,但不会过于集中),所谓房地产的刚性需求被一下子戳破,房地产商们望着大面积空置楼盘内牛满面的场景必然成为新时代的标志。
感谢楼主的点评。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专家,对三农问题认识,实际还停在温铁军和陈锡文几年前做的工作水平上,由于他们这几年年纪增大,地位上升,对基层农村去的也很少了。说实在的,三农问题,我真的没发言权。虽然知道农村是国家安定的根本,也知道一切政策的实施基础取决于三农问题解决结果,但是我知道的相关决策和智囊人才都不是出自农村,都是城市生城市长的,对三农问题只有抽象的概念。这就是我想说的另外一个问题:现行教育体制导致农村孩子基本没有办法受到最好的教育和获得最好的就业机会,以后在决策层将越来越明显,就是知道并理解农村的将几乎绝迹。但是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即使现在马上改,也得有30年才能见效,何况目前根本不可能改。教育产业化对中国的影响将在今后30年显现,并至少影响50年,而这个政策农村将是受到最大伤害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长见识了。。。
中中央准备的拼盘资金(大约三年共计1万亿)加上地方政府出的拼盘资金(大约三年共计3万亿),实际这些项目在金融危机前就都已经立项和批准,有没有金融危机都会干,也即真实的4万亿是常态投资计划。但是经营层处于高调在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把这个口号喊出来了,结果引起了各种反应:美国、欧盟和日本死咬不放,要求你兑现诺言,地方政府发现是个分钱的机会,也趁火打劫,跟着兴风作浪,搞得目前经营层下不了台,如果说真话(实际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真相,是忽悠,但是大家都将计就计,非要你兑现。就像某个相声讲的,有没有3尺长的龙虾,结果人家真的说有,你就得打掉牙买单。这就是政治投机的下场)基本就是政治自杀,所以很难受:大家都说4万亿是一年的投资,加上地方兴风作浪,这20万亿项目都是要马上开工,虽然钱不会,马上支付,但是要列入国家整个投资盘子,按年发放,或者到市场筹资,或者银行贷款,但在目前我国体制下,这些都在计划控制下。而且地方并没有配套资金,要想快速开工(关系到政治形象和内外压力)只能先让中央资金上,结果中央资金就被钓鱼调走了,现在工程正在进行,中央不继续投入,就是半拉子工程,但是中央没钱了,你说怎么办。
老井不清楚4万亿的构成。从来就没有真正的4万亿,永远也不会有。只有一个资金拼盘计划,由于地方兴风作浪,这个拼盘也已经破局,现在只能一个人抗:还没法骂地方。只好与地方商量,协调,哄、拉、抬:看在党国份上,弟兄们出点力吧。现任计委主任就在做这个工作,真是风水轮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