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为什么全球变暖是大骗局 -- 陈经

共:💬113 🌺32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嗯,希望上帝他老人家可以优先考虑一下你。

高调唱得都挺好听,真等做点什么了,X,全没影了,这次哥本哈根真的是真实写照。地球一共才几十亿人,死几十亿,得,我看全世界最后就剩俩:春日和阿虚。

家园 即使您的论断是对的

关于现代人不能适应变化,那和减排也没有直接关系。气候的变化不是碳来调控的,也不是现代人能调控的。就算减排有作用,这个变化,该来还是要来。不管是变热,变冷。

家园 你这个结论太草率了

人类对于气候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其贡献程度,是否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的影响,也是正在研究的课题。这方面的数据很多,研究文章也很多,IPCC的结论是人类的影响已经成为气候变化主因,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有。你这样如此轻率地说与减排无关的,罕见。

绝大多数情况下,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是很大的,气候变化不会像后天或者2012那样瞬间发生(也发生过的,那样就真的谁也没办法,但是毕竟这不是必然发生的,不能仅作这个打算)。或者说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是有时间对气候的变化进行一定的适应的。人类能否调控,尽自己的可能干扰,也是一个课题。至少,人类可以主动减少自己对环境的主动影响。按照IPCC的研究,人类的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增速的主要原因,那么减少这个影响,降低气候变化的速度,给人类应对大自然自身的周期变化以足够的时间,也是没错的。

家园 1300年来北半球的温度变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来自IPCC2007年的报告。

1300年来,不考虑最近100年,北半球平均温度变化基本在1摄氏度以内。在这个范围内,不存在数年内变化超过1摄氏度的情况。目前的平均温度已经是1300年以来的最高值。

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气候变化是可能的,不过在人类农业文明出现以后,应该还没有这样的纪录。地球本身可以经得起更大幅度更快速的温度变化,现代人类是禁不起的。

家园 有兴趣可以去看IPCC的报告全文

外链出处

的确在淡水资源方面,对低纬度地区的影响要显著,并且是负面的为主,对高纬度地区的影响要小,正面有不少。不过总体影响是负面的。中国处于中纬度地区,影响没有低纬度国家这么大,但是影响也是有不少的,涉及到中国的淡水资源安全问题,麻烦也不会小。摘要我原来的帖子里面有。

需要提醒的是,径流的变化对与地面水利设施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方面的影响是全球范围的,什么地区都逃不掉,除非本来就没有。

家园 1300年前,别说测量温度了,温度的定义都没有统一吧

老大你给科普科普,那个啥报告实在是看不懂。

还有北半球平均温度怎么个平均法?这啥报告确定不是伪科学?

家园 这个报告只是文献综述

对于历史上温度的估计,IPCC的解释是:

古气候研究利用钻孔测得过去的温度、海洋沉积物孔隙水变化、冰川范围变化的测量、以及涉及化学、物理和生物参数变化的代用测量资料。上述参数反映了过去环境的变化,而在这些环境中代用资料增加或存在。古气候研究依靠多种代理资料,以便能对结果进行交叉检验并更好地认识不确定性。目前广泛接受和经检验的观点是,许多生物有机体(如树木、珊瑚、浮游生物、动物)改变其生长和/或种群动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活的和死的(化石)标本或有机体的集合在过去的生长过程中很好地记录了这些因气候引发的变化。在时间尺度上与仪器资料相叠加进行标定的基础上,使用树木年轮宽度和树木年轮密度年代学测量网络来推断过去温度的变化。

这些结论以代用资料(如树木年轮的宽度和密度、冰的各种要素的同位素组成、珊瑚生长带的化学成份)为基础,这需要进行分析以获取温度信息和相关的不确定性。温度和降水是关键的不确定性要素,在某些情况下难于分开,或代表特定的原因而非代表所有的年份。目前,有自TAR以来改进后的及扩充后的资料,例如包括更多站点的测量资料、改进后的对钻孔温度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冰川、珊瑚和沉积物进行更广泛的分析。然而,自1850年以来,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古气候资料比仪器记录更为有限,所以使用统计方法来构建全球平均值,且这些也容易引起不确定性。目前的资料太有限而不能在仪器资料时期之前对南半球的温度进行类似的评估

对历史上温度进行估计本身是有科学道理的,具体方法有一些可以讨论的地方,数据的准确程度也可以讨论,但是整体思路是没有问题的。

报告看不懂只看决策者摘要就好了,不一定非要认可其说法,了解其说法就好。气候变化正方最权威的研究就是IPCC,知道在讲什么没坏处。反方的观点比较零碎,我还没看到很系统的反驳,所以看起来要累得多。

这个报告涉及的范围太广,学科太多,科普难度太高。

家园 橡大在啊
家园 橡大在啊,赶紧问个问题,蝴蝶效应已经不是难题了吗?

怎么现在的气候预告可以预测几年几十年以后的变化?

家园 气候变化和天气不是一回事

IPCC提供了解答。出自2007年的技术综述报告提供的常见问题解答。这个问题是第二个,可见是非常常见的问题。

气候通常被定义为平均天气,因此,气候变化和天气是相互交织的。观测显示天气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的统计数据反映出气候变化的特征。虽然天气和气候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也存在重要的区别。科学家们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连从现在开始数周之后的天气都无法预测,他们又如何预测从现在开始50年后的气候?这实际上是常见的一种把天气和气候混为一谈的现象。天气的混沌状态使得数天之后的天气难以预料。然而,根据大气成分或其它要素的变化来预估气候的变化(也就是长期的平均天气)是非常不同且相对而言较易解决的问题。譬如,我们不可能预测某个人的具体死亡年龄,但是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工业化国家人们的平均死亡年龄大约是75岁。

另外一种常见的混淆天气和气候的现象是仅凭一次寒冬或是地球上某个地区温度较低就否认全球变暖极热和极冷的现象始终是存在的,尽管它们的频率和强度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把天气状态作了空间和时间平均后,数据清晰地显示了全球在变暖的事实。

气象学家投入大量的工作来观测、认识和预测天气系统逐天的演变。应用决定着大气运动、增温、冷却、降雨、降雪和水分蒸发过程的物理学概念,气象学家基本上已经能够成功地预测未来数天的天气。制约数天之后天气可预测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大气的基本动力特性。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气象学家Edward Lorenz发现初始状态的细微差别能使最终的预报结果出现很大差异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某个地方扇动翅膀(或某个其它微小的现象),在理论上,可以随后改变远方异地的天气状况。这种效应的核心是混沌理论,即研究某些变量的微小变化如何使复杂系统呈现显而易见的随机结果。

然而,混沌理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无序。例如,风暴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如果出现细微的差别,也许会改变风暴系统到达的日期或者它的确切路径,但是那个区域和那段时间的平均温度和降水(也即气候)仍将保持不变。因为天气预报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获知预报期初始的全部状况,所以气候可以被看作是与天气的背景状况有关的。更确切的说,气候可以被视为是与整个地球系统的状态有关的,包括大气、陆地、海洋、雪、冰、和生物(见图1),它们共同形成全球背景状况,决定着天气的状态。例如,影响秘鲁沿海地区天气的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确定了无序效应所产生的天气状态发展变化的限度范围。而拉尼娜确定的是另一种不同的限度范围。

又例如,人们熟悉的夏季和冬季之间的鲜明对比。季节的更替是由于地球系统吸收和辐射的能量在地理分根据地球系统热能的基本变化来确定的,特别是使热量滞留在地表附近的温室气体效应不断增强,这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量决定的。与预报未来数周的天气状况相比,预估未来50年由于温室气体的变化而造成的气候变化是非常不同的问题而且解决起来要容易得多。换句话说,预测由于大气成分的变化而发生的长期变异比预测单独的天气事件要容易得多。举个例子,我们无法预测投掷一枚硬币或一粒骰子的结果,但是我们能够预测多次投掷的统计结果。

虽然有许多要素不断影响着气候,科学家已经确定人类活动已成为一个主要的作用力,而且是过去50年里观测到的大部分变暖的成因。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造成的,此外大气中微粒(气溶胶)的变化,以及土地使用的变化等也是气候变化的原因。随着气候发生变化,某些类型的天气事件的概率受到影响。例如,随着地球平均温度升高,一些天气现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如热浪和强降雨),而另外一些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在减少(如极端寒冷的天气事件)。

应该说得比较清楚了。

家园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

主要的结论有两个

1.气候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进程 完全可能因为其中某个因素的细微不起眼的变化造成很大的不同 也就是说蝴蝶效应在气候变化中是完全有可能的

2.气候的变化并不一定都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缓慢 渐进

是完全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的

家园 这气候变暖 地球毁灭

搞的就是跳大神。

新时代新迷信。信我地球得永生。

家园 是您自己写的么

花一个

家园 非常misleading的解释

里面的比方完全不是合适的。比如这个骰子的比方,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其实不然,气候本身就是统计的了。现在要做到的是预测这个统计结果随时间如何变化,也就是如果气候是个随即过程,它不是一个马而科夫过程。如果看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他们(某个气候变量)都是非常非线性的。现实是,我们远没到达可以预测气候的地步,天气预报还有很多困难,但是已经非常有用了。

绝大部分关于气候预测的研究,都是基于数值模型的。这点要清楚,至于这些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他们非常有用。

家园 我的回复有些短

难免误会。但我并不改变我的结论。对于气候的研究,当然要支持,因为这本身就可能是一个非常有应用力的学科。但是现在气候研究有很重的政治性,这个事情本身就非常不健康。至于说IPCC,它是个联合国下面的一个programme弄的一个报告,他们并不做研究。这种报告是非常带有政治性的,具体控制报告撰写的人,并不是事实在在研究做的很好的人。(很长的故事,要讲开去太花时间)。他们的结论并不完全是‘科学’的结论。这点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报告的特点就是写的好像挺专业(有很多图表),同时又友好,通俗一懂,受过些教育的人可能都能读懂,正是这样,它非常有宣传的效果。而真正要知道研究里面的假设,不缺定性,复杂性和局限性,不去好好深入的研究,那是无法明了的。

问题的症结在于,有个观点认为碳就是中心,就如ipcc强调的,其他的几乎就是线性的跟着跑。这样的话,现实就容易控制了。我回复中想要说的是,现实很可能完全没有这么简单,两层意思。第一,碳不是特别相关,那么减排就不是那么有意义了;第二,即使碳是相关的,其他很多非线性的因素在互动,拿掉一个外力引起的变化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哲学的看,这是一个关于如何看待我们地球气候系统的问题。我不是一个线性派。

再者,地球现在大家都觉的小了,但其实,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要达到我们需要的对细节的认知,这个可能是我们人类碰到的最复杂的系统。而科学最最重要和核心的东西——观测,目前,我们是远远不够的。不够不光表现在,空间的广度和细节上,更加表现在时间尺度上。这么一个低频率系统(假设),我们的可靠观测实在太少了,少到根本无法建立真正有说服力的理论。当然现在这方面有改进,比如美国能源部专门构件了观测为中心的项目,研究的结果是这个东西的复杂度实在无与伦比说多了,我可能写个长一点的东西,把我的看法摆一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