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骗人的SUV -- 晨枫
如果是那种超长寿命的轮胎,一般较硬。开车这事,车的性能是一回事,开车人的技术和保养、配套是另一回事。HLD后轮最多只有10%动力之说高度存疑,问红男爵吧,他有一辆,在加拿大的雪地里开了好多年了。
Sienna的后悬挂居然是非独立悬挂Torsion Beam,怎么说也是3万多刀的车啊,丰田太会省了
看了一下你提供的链接,Legacy相对应的国内型号为新力狮,价格区间$25万-$38万RMB.
我个人判断这条产品线针对的消费群体有如下特征:
不只是代步工具,要体现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又比较低调
追求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平衡点
在排量(汽油燃耗)方面,2.5和2.0之间的经济差异并不构成权衡利弊的必要条件.
对内饰有一定要求,比如说真皮坐椅,GPS导航等等.
从心理价位上,$30万RMB是个坎,只要不高于$30万,都属于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内.
既然大姐没确定具体型号,为了方面起见,俺自个儿选了一个新力狮 2.5i豪华导航版作为参照物.这款车在该网站报价$29.5万RMB.与之对应的北美型号是2.5i Limited Package with Multimedia Option,加拿大售价$3.4万加币(估计拿10%折扣没问题).另一比较接近的款式是新力狮 2.5i豪华版,国内$25.5万RMB,加拿大售价$3.2万加币,和豪华导航版一样都有真皮座椅之类的配置,唯一的区别在于不带GPS.
加拿大该线产品的配置详细表:外链出处
由于国内网站给出的产品规格非常笼统,我只能对照两者之间的区别.
尺寸(国内/国外):
整车重量:1507/1534KG
前轮距:1530/1565
后轮距:1535/1570
车身宽度:1780mm(国内),1820mm(不包含反光灯,国外),2050mm(包含反光灯,国外)
其余全车长度,轴距,车身高度等数据基本或者完全一致.
动力系统:
最大功率:123KW/170HP@5600RPM,123千瓦相当于165马力,也许是换算上的差异,5HP的区别并不能证明是不同引擎.
最大扭矩:一致,换算后只有1N*M/RPM的差别.
其余的转向,悬挂,轮胎尺寸完全一致.
余下的外饰和内饰配置基本一致,有一个小差别:国内前排乘客座位8余度电动调节,国外只有4余度.
总的来说,无论是动力系统还是舒适配置,同一型号国内和国外版本是相同的.注意我上贴提到的宽度差别,也许是道路/桥梁宽度国标的区别造成的差异,希望河里的专业人士补充说明.
大多数Minivan用Torsion Beam Suspension,VW拉皮的Routan也是。简单便宜有效不占内部空间,用了都说好。
再说了,只要能达到设计要求,用什么结构是小节。最著名的像Corvette,后悬说起来还是钢片弹簧,不过此钢片弹簧非彼钢片弹簧。
关于高架那个HLD,应该是普通胎。不过普通人买了也就主要在城市跑,也不能强求别人装全地形AT胎吧。 其他能上坡的SUV也没说是装的AT胎。
对于前后轴扭矩分配没找到确切数据。不过你也知道同样一款车(特别是日本车)在欧美销售的配置和在中国销售的配置会有很大区别的。比如给你减配后防撞钢梁。
便宜的普通胎强调长寿,必定加很多硅,胎质硬,耐磨,但抓力就好不了,冬天、雨天尤其成问题。好的普通胎强调抓力和舒适性,可能较软,寿命还不如便宜胎。很难相信HLD装用中档Michelin、Bridgestone、Dunlop之类的轮胎会在雨天爬不上高架桥。
硬质路面用AT胎没有用,AT胎是软土路上用的。
按说花多少钱买多少东西,非要把个城市SUV按正经ATV要求不是自讨苦吃么;说白了能上去是赚到了,上不去那也是理所应当
ferrari比highlander贵十倍有余吧,遇到这么个坡也一样上不去吧,怎么没人拿这个说事儿呢
goo了一下,说是caterham年产量上升了10%,达到了420辆/年……
不过ferrari年销量竟然有五千之多?这XX的资本主义,福利真好……
网上连个“小型越野客车”(汉兰达行驶本上标注的车辆类型)的国家标准都搜不到,估计是按外形和离地高度分的类,和神奇数字87.53%的置信度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当然这里不排除我搜索能力太差的可能,如果哪位知道相关国家规定/标准,还请不吝赐教)
要我说,唯一站得住脚的论据就是汉兰达规格表上的最大爬坡能力,这个指标可是有国家标准的(汽车爬坡试验方法(GB/T12539-1990))。如果按照国标的测试方法和条件,汉兰达达不到规格表上标注的爬坡能力,这就可以说是涉嫌欺诈——但很可惜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人进行过这方面的测试。
至于拿广告来说事儿的嘛……
——看了上面这些扯淡就交给我小两百现大洋,和随便看看广告就信以为真,似乎也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SUV这种破玩意儿,除了屈指可数的几种型号之外,越野能力完全就是个大忽悠,只不过有的厂商忽悠的狠点儿,有的忽悠的轻点儿。现在头又大忽悠爆了,是它自己活该;但信了头又大忽悠,以及信了SUV所谓越野性忽悠的人,是不是也该低头看看自己胸前有没有贴着“人傻钱多速来”的标签呢。
坚定不移的支持晨枫老大。以下是标语时间:
有数了
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虽然主要是由二战期间的军用越野车(Jeep, Land Rover)发展而来, 偏重越野, 不过Chevy's Suburban和其它所谓早期的Suburban/Carryall也是SUV的重要源头-能装东西, 作为家庭的Utility Vehicle.
现在不少买家看中SUV, 就是要拖个小艇什么的.
SUV底盘高, 所以通过能力好, 视野好. SUV座位高还有一个好处, 许多女士感受比我清楚-怀孕期间开SUV比开小轿车舒服多了, 上下方便. 美国妇女一般生两个, 20个月, 有生3,4个的, 那要近40个月呐, SUV的优势体现出来了吧?
SUV发展到现在, 越来越与轿车融合, 纯越野车的比例很小, 因为真纯越野的买家少. 我觉得SUV提供了有别与两门和四门轿车, 旅行车, 皮卡和minivan的一种样式, 供客户挑选. 有人是真喜欢SUV的样式和功能而选SUV, 也有人就是不喜欢旅行车和minivan的样子. 喜欢SUV的样子, 可又住在无冰雪地区, 自然4驱没有必要, 2驱SUV就应运而生了.
看看现在美国公路上跑的车, 50%(也许还高些?)是SUV和minivan, 大多是妇女驾驶. 我看SUV和minivan一般是家里的第2辆车, 而留在家照顾孩子负责采购的女士居多. 也有例外, 我们公司有个经理就决定quit工作回家带孩子, 让老婆专心当医生.
如果美国汽油价格上涨到欧洲的水平(我2008年9月在欧洲取车时汽油大概$9-10/加仑, 开了3000英里, 单汽油费花了1000多刀), 大部分美国家庭保持多年的生活方式会彻底改变!
具体到我们家买车, 我们是1辆2门车, 1辆SUV – 2001 Acura MDX. 2000年更新换代时, 觉着2辆轿车有点儿boring, 旅行车有点儿老气保守, minivan太家庭化了(那时没有孩子), 目光转向SUV. 考虑到双方亲戚可能同时来, 能收放的第三排座椅是个不错的选择, 买SUV万一将来有孩子也不用马上换车. 可靠性更别说了, 一家人给撂路边可不好玩. 这里半年冬天, 4驱有必要. 挑到最后买了刚上市的MDX, 狠狠心又加了GPS. GPS可真是好东东. 想当年和朋友租车长途跋涉去Disney World, AAA给的Travel Kit厚厚一本. 上次在欧洲开车, 要没有GPS, 非把我晕死.
一晃10年了, 该换车了吧. MDX太大, 第三排座也没用几次, 孩子肯定不会超过一个, 恐怕要辆小点儿的. Built-in GPS好象也没必要了. 新一代日本车是越做越难看了. 大家给出个主意?
忘了在哪儿看的,说MDX是北美口碑最好的SUV,你的感觉如何。
当年Acura MDX上市后就被评为最佳SUV.不过这好象是惯例? Audi Q5和Volvo XC60都评上了.Acura MDX的车载GPS也被认为是最好的, 我非常同意.
2000年夏天试的Acura MDX, 11月货来了才把车开回家, 很抢手.
有了新车, 我们把92年上学时买的二手87 Honda Accord捐了.回想起来这辆Accord是使我这个穷学生最感震撼的车, 真豪华, 特带劲. 坐在驾驭座上看不见车头, 视野好极了. 自动巡航. 仪表盘显示每个门和后备箱盖的开关情况, 不必一个门一个门的试. 电动车窗. 车大灯是挑起式的, 车熄火后自动关闭. 好玩的是, 仪表盘上有个电子时间显示, 而我发现有个同学车上没有时间显示, 还以为算个豪华功能呢.从那以后, 坐进任何车都没有感受到那股震撼劲了. 估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车型不同罢了.
出国前每月工资也就二十几美元吧, 有点儿年终奖. 上飞机时逢在裤子里的全部美金也就2百多. 在纽约倒飞机,YMCA派人来接机, 也就是打电话给安派旅馆, 别的不管. 大部分学生见状都玩’消失’了(那时侯一飞机基本都是拿助学金来读书的学生), 就剩下俩男一女. 接机的老’黑’问那女孩儿愿不愿跟我俩合住一屋, 把她给吓跑了. 结果我和那个小伙子分摊房钱, 每人$75. 半夜给家里打了个国际长途报平安, 又花了几十. 现在想想其实倒飞机在机场躺几小时也就挺过来了. 到了学校与几个同学合租房子, 每月$100. 又买了一本教科书, $84, 真贵啊! 这么一折腾, 身无分文.
那时中国学生大多已经觉得买车是必需. 可听老同学讲’古’, 几年前这儿的中国学生(公派加自费)没有一辆车, 周末去大约10哩远的Shopping Mall都是大家约好沿高速路走着去! 轮到高速路上开车的老美看’东洋景’了, 有吹口哨的, 有扔可乐罐的, 别提了.
后来两个老兄商量合买一辆车, 每人出了$100. 这是台美国老爷车, 老学长们还是很高兴, 中国学生第一辆车啊! 每周末前两个老兄会发通知:本周末去XXX, 在YYY集合. 跟过节似的. 等到我在美国呆了几年后, 就听到有XXX TOWN报纸发消息:某中国学生来留学, 下飞机直奔BMW车行提新车, 云云.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大太快了!
唉, 跑题了. 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