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书笔记】IPCC究竟讲了什么?一 IPCC评估报告 -- 橡树村

共:💬131 🌺525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为什么碳12和碳13要分开测?

12和13是因为中子数不同的碳同位素我是知道的.

家园 那个冰芯存放室一点也不酷.

我看见那样闪闪发亮的很多的金属,就会很"齿冷".倒吸冷气,头晕,恶心....

所以我是不爱去我爸爸工厂的车间的...

家园 同位素的分布不是完全均一的

比如在大气里面,C13和C12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而同时,在化石燃料、植物里面,C13和C12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两个比例是有区别的。于是呢,检测这个比例的变化,就可以大约判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化,是不是和化石燃料或者植物有关系。

比如这个实验里面提到的,森林附近夜晚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与C13/12比例的降低,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而因为植物里面C13/C12低于大气中的这个比例,所以可以初步判定夜晚所增加的二氧化碳,就是森林所释放出来的。

现在这个C13/C12的比例测定,已经用于检测海洋里面存储的二氧化碳,哪些是原有的,哪些是工业活动之后才吸收的,得到的结果与其他方法得到的还是很接近的。

家园 真的很cool

保存冰芯需要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里面,热不了。

家园 哦,明白了。
家园 原来此"cool"非彼"cool"
家园 初中里就讲能量转化问题了。

地球的能量是大致平衡的。也就是说,地球从太阳得到了多少能量,也基本上需要释放出去多少能量。

我一般是这么说的:我们从太阳得到了热能也就是能量,热能的一部分被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吸收以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能量就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绿色植物里了,我们吃了植物比如青菜,青菜的化学能又可以被我们人体储存起来,在我们进行活动需要“力气”,也就是能量的时候,身体里储存起来的物质里的化学能,就又被分解转化成了热量,供我们活动之需。。。热量被我们人体消耗掉了,到哪里去了呢?我们活动时候身体发热啊什么,散发到周围空气,又回到空气里去了啊,然后,又从空气可以回到宇宙。。。

地球的能量是大致平衡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地球总体温度没有一下高一下低,大致还是稳定的。

辐射强迫真是第一次听说,我能听懂。

不过那些图看不懂,主要是英文程度不够。

明天我们零下四度,最低温度。。。

家园 真是个问题呢

我用的图片大部分来自IPCC的网站,直接使用了IPCC网站上面报告的图片连接。

这些图没有中文版呢。争取尽可能对图片多解释几句吧。

其实专业词汇大部分人也看不懂的,大都需要查字典。

家园 我想要是中文,我看懂应该是没问题的。所以多解释几句也就行

了。

这个热量啊能量啊的问题,真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呢,嘿嘿,初中程度关注。

家园 这个温度变化图有没有考虑到数据采集密度不同可能带来的误差

看了这个两万年来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图

如果作为信号采集的话,信号采集密度(频率)变化导致曲线波幅变化。简单说来,如果信号采集频率过密,会有“高频噪音”显现出来,而如果采集频率低,那么往往图线会更平滑一些。

那么,在这张两万年来的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图,我们看到最后一段曲线明显上升。可是我同时注意到,在数据采集上,

(1)根据文章所说,自从上个世纪中期,人类开始系统检测,而以前的数据则是靠测冰核,这是两段数据在以后采集手段上有不同,这是其一。

(2)采集密度上,明显上升段的采集密度远远(不是一个量级的)大于“平滑”段。

有没有可能二氧化碳的浓度一直以来就是如此剧烈变化的,在这个图没有体现出来(最近一百多年的突然增高以前),仅仅是因为这张图上对二氧化碳采集频率过低的原因,因此高频噪音被滤去了?

也可能我的理解不太准确。不管怎么样,对待人类活动对于地球温室效应到底有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问题,让人信服的扎实的结论或许需要我们更长期更系统的观测才能得出。

家园 两万年内还是好的

冰芯只能提供年平均的浓度,按照目前对1960年代以来的观察,一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随季节性有变化,但是波动是有限的。

在两三千年以内,基本上是每年都有数据的,比较近的每年有几个数据。这样两三千年内的年平均数据趋势是可靠的。

两万年以内的数据,几年一个。如果最近两三千年以内二氧化碳浓度相对稳定,几年之内变化很小,那么有很大的把握认为两万年以内的数据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个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

65万年以内的数据,数据就又少了很多,这样把高频噪音滤去的可能性大增,所以在作结论的时候,并没有说现在是65万年以来波动幅度最大的。最终结论实际上只是用了人类文明开始以来的8000年的数据。

家园 现在有这么精细的模型么?

但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4摄氏度,比零下19摄氏度高了33摄氏度,造成这个差距的,就是温室效应。地表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可以被大气中的一些组分吸收。

众所周知,科研上用的温度是绝对温度,K氏温标=273.15+摄氏度c。按照这个数据,地球平均温度应该是287.15k,jpcc的结论是温度变化【上升】应该控制在2-4k,甚至说要求控制在2k以内,换句话说,要求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小于1%【2/287.15=0.6965%】

问题是,这个模型有这么高的精度么?

更严重的问题是,即使没有人类【那就确定无疑的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的温度就没有变化了,还是说,地球温度有变化,但是这个变化确定小于1%?

家园 建议自己去看报告

这些问题都有答案,不过等我写到的时候,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了。

工业时代之前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情况大约几天以内就会写到。数千年内,这个变化在1K以内的,并且速度缓慢。基本上来讲,地球对温度的控制还是很稳定的。

家园 这个有问题吧

难道冰河期/冰川期,比温暖期的平均气温只低一度?

这个平均温度,是多年平均,但究竟是10年,百年,千年,得到的结论都不一样,怎么取值更科学更合理呢

考虑过看报告,但是,如果基本问题说不清楚【或者存疑】,那就没必要看了--实在太长。

另外,如果ipcc的内容有异议,似乎应该使用别的文献中论据或者事实来支撑,而不是ipcc本身

俺给学生讲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时,体会是:一个可信的理论,应该是可以简单说明的科普性的问题,不需要很高深的知识,晦涩的术语,更不需要长篇大论--尤其是ipcc试图用他的结论影响全球所有国家的经济政治

不过,不管怎么样,还是感谢lz的工作。

家园 可以从技术摘要开始看

基本内容足够了,有疑问再看全文。

和冰川期比较,自然超过1K的变化了。

1300年内的温度变化复原图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气候问题的麻烦在于因素太多,大多数因素都不复杂,但是怎么也要一个一个说一遍的,看起来就复杂了。

给决策者看的是决策者摘要,也是很简单扼要的。只不过人们总喜欢深究细节问题,我才会尽量多写。

长期的变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