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油田轶事 -- 路人癸
我上了初中,才会讲一点带方言味道的普通话。小学是工厂办的小学,父母都是厂子里的,父母的父母也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爷爷是河北的,我爸是东北的,奶奶是东北的,妈妈是山西的,从小家里都说普通话。所以俺也只会普通话。到了初中,才稍稍懂了一点方言。
难道是内江人,号子口?
一中的死对头~~
我家本是胜利油田的,老家就在东营,后来我爸调到中原,89年的时候,我妈带着我姐和我搬过来了。
本来中原油田的大本营在我们运输,办公地点就在文体中心和胜利路中间的那栋楼。运输小学和二中原来的招牌都以“中原油田职工子弟”开头的,可没有“第一”“第二”等序列词啊~~因为那时它是唯一的。后来87年左右在总部现在的地方新建了局办公中心、文化宫等建筑,总部就正式从运输(实际上油建和建工里也有一部分)迁出了。总部新建了一所中学,完全仿“中原油田职工子弟中学”形制,连教学楼都是直接按他的图纸建的。
新中学建好后,由于是总部所在地,于是被冠以“第一中学”的头衔,我们学校只好屈居老二了。但是二中人士有股基于历史的傲气的,具体表现就是初中升高中统统不报一中,只填二中。我们那届二百多人前十名都留在二中(我是第八~~),最终去一中的只有三个人,这三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是考进去的。
我们对二中是深怀感情的,尤其是那种独特的学习氛围。二中和一中不一样,一中一切以升学率为中心,我在一中的同学都觉得那里太压抑。二中则宽松很多,我们更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我们更愿意参与各种奥赛,二中的老师也是积极支持这些事情的。举我们那届为例,高二是各种奥赛扎堆的一年,全局物理进入复赛的二十人中二中占十二个,化学具体人数及不清了,但过半都是我们的,生物十五个我们占九个(全局前五名都是二中的)。因此二中和一中彼此都有些瞧不起。
比较感慨的是后来校长换为原六中校长吴克祥后,二中也开始一切以升学率为目标。体育特长班的设立带来了斗殴、争风吃醋等很多事情。再到后来,有一年回家发现招牌换成了“第二高级中学”(初中部被撤并了),教学楼重新喷涂了,楼前茂盛的月季花圃被草坪替代,那一排高耸的雪松死不死活不活,满校园的法桐被剃了光头,后操场外的麦田(那里承载了我多少个夏天的欢乐!)成了南江苑小区。更恐怖的是学生数量的激增,我上高中的时候只有八个班,可我这次在楼里转了一圈,却一直看到了高一二十二班,连以前的语音教室都占做了教室。据说在校生数量早已超过了三千人,然而二中原本是以一千五百人的规模建设的。
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很怀念在老二中的日子。
那种语气腔调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一中不重视竞赛,这倒是真的。
六中那个校长据说极其狠毒极其高压……
他是湖北人,所以湖北各地的试卷二中最全,黄冈,荆州,武汉三镇等等,这么说吧,吴来了以后卷子多了一倍。
另外,别说二高,这名字我听着腻歪。
二中的校名演化史是:
胜利油田东濮凹陷指挥部职工子弟中学(1977-1980)
中原油田职工子弟中学(1980-1988)
中原油田第二中学(1988-2001)
中原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01- )
我是铁技校的,呵呵
你晓得的撒。
从幼儿园到高中,不论是在家里和父母亲戚还是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全都是说普通话的,以至于我一直认为方言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基本上是绝迹了...结果等我上大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不少说方言的,反而觉得挺奇怪的.
为什么呢?两本教科书,一本说是要考的重点,另一本参考资料。大家分享一本就有些挤。参考资料没有人想要,就放在我这。结果选拔的时候,很多问题来自参考资料。有时我就想,如果那时多看看,也许结果和以后走的道路就不同了。
奥赛的水很混,真实成绩看预赛,复赛的成绩没参考价值。
毕竟是自己的原因没有抓住机会。要是其他原因没有去,毕竟自己已经尽了力,没什么遗憾的。
如果没有,就没什么遗憾。复试时你所面对的不是把参考资料倒背如流的人,而是把标准答案背的一字不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