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人看不懂中国话 -- 五度
最近英语有一些进步,开始越来越多的看老外写的技术文章和评论。说实话哪个老外有多少文采我根本看不出来,不像是看中文大概二三百字下来就能大概了解作者的水平,但我感觉老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把事儿说明白,这是许多国内写文章的都做不到的。
从很早以前就加入过中文英文之争,比如哪种语言更高级等等,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则越发绝对可笑,就好像说泰拳和拳击哪个厉害一样,世界上没有最厉害的拳法,而是要看谁去用它,怎么去用。中文的优秀其实不用多说,只说见到的使用中文的垃圾之处。
比如从小学开始就要去做的归纳中心思想,当时是占考试分数很高的,很受重视的。可仔细想想,一个大作家写完了一篇文章,别人都不知道他说的什么,还要归纳一下才能理解他的”中心思想“,这不是写作人的最大失败吗?写作的目的就是交流沟通,把自己的想法用最好的方式说出来,让人接受。让人看不明白的文章就好比在生活中你说了一堆话,别人不明白什么意思,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冷场。而这种冷场的破玩意就用来教中国的学生,一代一代。
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一部分人被“教育”出来了,他们习惯用螺旋藻式的路线推进文章,你在他文章里七绕八绕,最后终于才能知道他要说什么,如果精彩还好,但如果不精彩真的是要让读者骂人了。更不用说那些学术论文,就是为了让你看不懂一样,拣最小众的词汇写,半中文语气半外文语气,就好比现在八卦某个明星用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一样,xds怎么怎么样了。要不然你就别写,写了还非得绕个大圈子,让人知道一点不知道一点,透着那么狗仔队。
再说老外,我见到的老外文章多用树形,先画课大树,从最大支开始说,然后大枝分开成小枝,小枝又再分。语言运用简单,生怕读者不明白。如果读者不明白,一定是自己悔恨不已,说自己怎么这么白痴,说句话别人都不明白。而国内作者则是相反,一般问读者:你的理解能力怎么这么低!?你怎么不仔细想想,就你那个弯弯绕,估计你媳妇都明白不了。
写文章其实直接反应的就是人和人的交往。老外的交往,尤其是商业上的往来,是很清晰的,提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比如你公司多少人,做过类似什么项目等等。你只需要回答一些数字等等,直来直去。国内则是一开始就哈哈笑,吃了多少顿饭还没进入正题,说实话不知道都有病没病,就是拉家常,各自心里一堆事儿,就是不说,然后因为某件特别的事,比如扯上什么关系了,或者东西递上去了,才有实际的进展。
到这里其实中国人说话不清不楚的原因也就出来了,也就是因为有利益在搞鬼,比如教学,老外把知识也就都交给你了,什么老师学生的,还不都是为人民服务。中国则就说个不清不楚的,你都学会了,我不是没饭吃吗。论文你都看明白了,不是显示出我水平低吗。所以就不能让你明白,还让你不好意思问。你问就显示你的理解能力低了。最后大家都是一副很明白的样子,你说:兄台好文章。我说:贤弟真是我的知音。呵呵一笑,各奔东西。
这种情况,要过多少年才能改观,我也想不到,我经常见到的是,即使在同一个办公室,早晨上班,晚上下班也不愿意打一个招呼,而是低头就出去了。其实打一个招呼,写一篇反映自己心里真正所想的文章,真的有那么难吗?
广告:和河友交换新浪微博
老外好像在学术上更虚伪吧,我这里也算好的Institute,一帮子混事的Post-doc,啥都不懂还要装大头。每次还要我给伊们“擦屁股”,research才能下去。二来,我们这里导师是不会完整的告诉你各类他懂得知识,而且各个山头之间知识是封闭的,不外传得。通俗的说,交流合作,但就是不能让你直到。你说的那个“你都学会了,我不是没饭吃吗”倒是挺适合老外的,我可是说的一个德语国家,几个英语国家哦。如果老外有那么好,中国买技术为啥老是吃亏呢??
老外谈判的直来直去是有谈判技巧的,和你中国人饭桌上揣测话语一个道理。
您老自己臆测了一个“老外”出来。一看就是没经验的。
各个行业的差别很大,我自己做过传媒教育互联网软件等,接触的人上下层次都有,在国外留学生活过几年,现在客户打交道也是老外居多,这个样本也足以支持我的观点。其实回这个帖子主要是看你前两段是在讨论,这一段多余了
归纳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训练。 就知道,你会遇上无数段葫芦话。早点练练猜谜的本事防身。 期望别人说清楚,是求人。 归纳中心思想,是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 想出这套训练法的是为大家好。 为这个想不开就是误了自己了。
总有一天要搞一套科技论文八股,固定意思用固定句式表达。固定逻辑用固定结构表达。 讲究趣味性的再自己插花添调料。
利益说,我不完全认同。我们、老外都在谋利。 其实是我们自己是按小生产者的方式谋利。 别人是按工业化的方式谋利。 每个为我工作的人和机器本质上没有不同。 人和机器之间的交流自然应该是简洁明了,准确清晰。
历史传统塑造了文化习惯和行为方式。 搞了三十年,咱们也开始有一批工业社会的人出现了。
“你说:兄台好文章。我说:贤弟真是我的知音。呵呵一笑,各奔东西。” 这段笑死,活画鬼形。
在主流媒体和学者的宣传下,从80年代末期,大家都知道国人有喜欢大街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的习惯。听上去很滑稽吧,自己的行为还要“被告知”,还就是这么个事实。不知道怎么着的,此举被上升到民族劣根性,同时引用外国人士如何如何,借以证明这个道理。
去年被欧盟政府召唤到德国办公差。半年后,公差毕。我决定借此机会周游下昔日的第三帝国。首站Sinsheim,去检阅纳粹的装甲部队。从Stuttgart到Sinsheim有火车,虽然不是直达,但是方便许多。经过此途和日后的德国游,让德国的火车站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非好,也非坏。略去各类的好,其影响之一就是烟头垃圾,还有就是随地吐的痰。呵呵,主流不是说了只有中国人这样么,怎么连遵守纪律(也就是遵守法律)的德国鬼子也如此啊。
为什么举个火车站的例子呢。因为火车站人流大,密度高。对于人口相对较少的西方国家来说,只有在这里人群任何细微的动作带来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中国人口相对大的多,各种effect是呈非线性增长,所以看上去就比较糟糕了。但是非要借此论证出个民族劣根性,主流们不是糊涂就是愚蠢。
中外必定有些差异。但是我们首先是人,有着一样的大脑,都要吃饭上厕所,谁都不比谁高明的多少。那些差异的大小,必不能代表什么。即使论证中外的差异,也没必要非要论证出中国人的不是来。何必呢。
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就是对一篇文章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但中心思想把答案限定到一个了,也就说你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而且这个答案有时候不是作者心里想的,而是做教育的人加上的。
不能说所有传播知识的老外都是这个心态,但老外把知识传播了,比如提供书音像网上下载等等,可能获得的利益更大。我记得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老外乐队演出,最早是不希望出CD等等的,只收现场的门票,后来他们发现卖CD更赚钱,就开始欢迎CD了,还有比较明显的各类教学也是如此,国内很多时候则是靠封锁消息的获利可能更高,搞信息不对称。不过随着新科技,想光自己握着信息也不太可能了
像火车站这个例子确实很经典,我自己见的也是如此。悉尼的交通很多时候都很好,比如有时候就能看到没有一辆车,行人还是在等绿灯的情况。但在市中心有条路,有个红绿灯,又有很多人过,我经常看到有几个人冲红灯,大家就跟着一起挤,结果绿灯的时候汽车过不去在那里按喇叭。就和我在北京经常见的情况差不多,所以说不上谁好谁不好,就是老外生存环境平时比较好,如果他们有个春运之类,可能就更乱了,暴动都有可能,澳洲暴动我也见了两三次了。
但我说的是老外文化中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麦肯锡金字塔写作原则,拿过来用,写出来的文章简单易懂,而且表达问题的深度也不受影响,保证交流双方写的也舒服,看得也舒服。找毛病的前提本身就是为了更好,中国人也早已经过了怕别人说自己不是的阶段了。
你看的技术文章,top 2 bottom的方式是很正常的。这个最多用来对比中英学术文章。用来论证中英语言差异就有些想当然了。
中国人的写作方法不对,态度不端正。
特别是技术类的文章。主要是观念不同吧。国人写的技术类的入门材料常常喜欢扯一堆难懂的概念,不太注意讲清楚细节。当然有外来语的翻译问题。不过同样面对外来语,日本的技术类文章或书籍就很注意解释清楚细节和外来词术语的意思,而且尽量通过图片来解释。有这样的说法,日本的技术书是写给傻瓜看的,中国的技术书是写给天才看的。也许是两国人的智商不同吧。
另外,五度先生关于电话呼叫中心的大作俺可是等的花儿都谢啦。花催ing.....
因为我自己知识也有限,组织起来就比较费劲,不过我也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就是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用网络版的电话中心了,只要给员工几个账号,然后用耳机和麦克就可以进行以前电话中心的工作了,这类公司现在很赚钱,而且企业反应也不错。
我见到的翻译类的台湾也是如此,感觉老外出一本书,台湾翻译的就很快出现了,也是像日本这样加图片,还有卡通之类,不过翻译的质量我感觉有时候也是比较凑活。
岂不是很累。LZ对自己日常经历有感而发,并不是在严密论证写论文。
他的想法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共鸣,也可能与部分人的经历相悖。大家的感受各不相同,各自总结自己的中心思想吧,别人的很难代劳的。
中心思想吗?俺只是想和皇族后裔探讨谁的概括更接近原文。切磋带来提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