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什么美国的垃圾到了中国就成奢侈品了? -- 清溪照影
在给冷阱加完干冰丙酮(-78度)后,丙酮喷了我一手,当时感觉那个手就不是自己的了。后来的症状跟烫伤差不多,整个手掉了一层皮
装潢华丽,打包有干冰,店食有柠檬水。
而且味道实在乏善可陈啊。
曾经陪朋友在店里吃过几次,甜腻到不行。
如果没有旁边那杯柠檬水能让我每吃完一口冰淇淋之后漱漱口,
我觉得那简直可以称作是惩罚了……
决定待会儿到办公室广为传播,哼哼。
重点把那几个哈根达斯爱好者给shock一下!
专喝香槟的外国人,视为冤大头。说起来欧洲人真是爱喝酒,酒名多,跟萨大讲的日本鱼名多相映成趣。
中国没有啥话语权,国内的品牌比如联想,在美国卖的都比中国便宜,更别说别的国家的品牌了,中国人是世界最勤劳的人民,但也意味着被剥削的更严重吧
您可以搞一些,放到别人的盒饭里面,尤其是吃肉包子的时候
我们这边,几个朋友现在一般都不去吃了,味道太甜腻了,哈哈哈
因为这说明国人的腰包鼓起来了,原有消费品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同胞的zhuangbility欲望,自然而然的就把目标转移到新的目标上。
而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中国这块奢侈品的蛋糕会引发所有相关资本的关注,于是便有了大量奢侈品牌进军中国,从化妆品、包、服装、首饰以及其他很多不着调的东西,还有了媒体的宣传和鼓吹,如果以前还只有瑞丽败家娘们手册等寥寥几本平面媒体的话,那么现在基本是海陆空全线进攻,连俺家楼下的小妞都知道GUCCI是个好东西,虽然她以为那是一种好吃的冰激凌。
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但是,挂上号的奢侈品牌就那么几个,而且还不是所有人都消费的起,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空当:有人想买奢侈品但买不起,有国外的伪名牌想提高自己的身价却提不上。于是在中国二者便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我们看到满大街的三叶草、LEE、levis等等等等伪奢侈品的原因。
这不过是奢侈品进军中国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而且必然会有几家伪奢侈品借此机会变成真的奢侈品...当年麦当劳进军日本时打的旗号也是“咱这是美国南方贵族的饮食”,操,搁现在谁TMD能信?
说明国人的腰包鼓起来了,原有消费品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同胞的zhuangbility欲望,自然而然的就把目标转移到新的目标上。
而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中国这块奢侈品的蛋糕会引发所有相关资本的关注,于是便有了大量奢侈品牌进军中国,从化妆品、包、服装、首饰以及其他很多不着调的东西,还有了媒体的宣传和鼓吹,如果以前还只有瑞丽败家娘们手册等寥寥几本平面媒体的话,那么现在基本是海陆空全线进攻,连俺家楼下的小妞都知道GUCCI是个好东西,虽然她以为那是一种好吃的冰激凌。
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但是,挂上号的奢侈品牌就那么几个,而且还不是所有人都消费的起,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空当:有人想买奢侈品但买不起,有国外的伪名牌想提高自己的身价却提不上。于是在中国二者便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我们看到满大街的三叶草、LEE、levis等等等等伪奢侈品的原因。
这不过是奢侈品进军中国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而且必然会有几家伪奢侈品借此机会变成真的奢侈品...当年麦当劳进军日本时打的旗号也是“咱这是美国南方贵族的饮食”,操,搁现在谁TMD能信?
昨天跟俩朋友在哈根达斯里要了两壶茶,坐了半下午,一结账我以为358呢,结果是我听岔了,才58元。人也比星巴克少。这个窍门不错。
一般是给蛋糕或者月饼盒子里加一点(绝对不像文章里说的,那干冰包雪糕),以增加保存时间,防止路上融化。
危险性是有些的,不过因为用量小,而且只有顾客的路程较远时才会添加,所以绝大多数时候,等顾客拿到家里,干冰早就挥发掉了,所以还是问题不大。
建议诸位还是最好在店里吃,冰淇淋要保持好的口感,要求整个运输过程-28摄氏度保存。从店里拿到家,即便放干冰,还是会有些融化的,如果在家里二次冷冻的话,口感会差很多。
哦说明一下,因为看到“新世界”,以为是同城……
和河里一位大牛揭露的美国市政府的帖子有一拼。都是弄虚作假,有意误导。
比如很煽情的Haagen-Dazs,看看价钱就知道,在美国,它也是比一般的冰激淋贵的。而且是贵很多。Costco里面4升普通冰激淋大概5,6块,500毫升的哈根达斯差不多也要这个价钱。10块钱3桶500毫升Haagen-Dazs是去年wal-mart圣诞节促销时的特价,甚至都上了早上680 news的广播。Haagen-Dazs在创立之初就是定位高端。
另外那个什么美国8000块,中国也8000块的比较。说得也挺煽情。但是中国税后8000块是个什么收入?我想是普通吧。2001年出国的时候,同学里面月薪超过1万的就很多了。税后8000在美国是什么收入?那绝对是可以算高薪了。很多家庭丈夫老婆都上班,1个月的税后家庭收入也就这么多。
中间那段日常开销价格对比,有好几个乘上汇率美国反而还贵了,赶紧改改吧。
比美国的税后8000普遍,但应该也算是中上等收入了。在北京也不算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