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将军百战觅封侯(一)天宝初年,安西四将的聚首 -- 驿寄梅花

共:💬181 🌺619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怛逻斯在那里?

怛逻斯城:西域古城名。又作呾逻私、或误作恒罗斯。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城,旧称江布尔。唐代为西域交通中心之一。天宝十年[751],唐朝大将高仙芝与阿拉伯大战于此,结果唐军大败。怛逻斯战役是中国失去中亚霸权的转折点。清代中国西北边疆到此。

江布尔(Dzhambul)  中亚哈萨克共和国南部历史古城,江布尔州首府。东距阿拉木图545公里,在塔拉斯河左岸。5世纪已见史籍记载,名塔拉斯。中国史称怛逻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称其“城周八九里”。唐时为西域“丝绸之路”要道,商业中心。天宝十年 (751),唐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兵为争夺石国作战于此,唐兵大败,中国史称“怛逻斯之战”

家园 你要“自圆其说”?恐怕只有更加自相矛盾~

怛逻斯在哪里?——这个问题问得好~

要说到唐军作战的危险和难度,就知道提“深入胡地”“深入七百馀里”

怎么,要证明大食是倾国而来,又开始转口咬定怛逻斯是唐军的领土了?

已经被高仙芝灭国的石国居然会有实力,和大食军队攻击占领到唐军咽喉怛逻斯城,真是够奇怪。

那就奇怪了~

既然大唐在怛逻斯战前领土都拓展到七百多里外的怛逻斯城了,怎么到了开战前,不但怛逻斯城丢了,连这七百多里领土也变成了“胡地”了呢?

这也是梅花同学想象中的大食克隆人军团干的好事?

——如果唐军“深入胡地”,那么怛逻斯城就不在唐朝势力范围内;如果怛逻斯城在唐朝势力范围内,那么“深入胡地”就是瞎扯

——扬起左手打自己右脸,还是右手打自己左脸,你选一个吧~

家园 俺插句嘴,现公认的唐军自己参战及损失数到底是多少

以唐在西域的兵力投入来看,唐军自己的兵力损失数应该不会超过三万吧?

家园 我请教您一点

就算不看阿拉伯典籍,中国典籍您读透了吗?怛罗斯城怎么是唐朝咽喉呢?《新唐书·石国传》里提到“王姓石,治柘折城,故康居小王窳匿城地”以及“西属怛逻斯城,石常分兵镇之”!为什么怛逻斯城会被石国“常分兵镇之”?是因为在突骑施的苏禄身死之后,石国逐渐占领这块土地。

这又是从哪里得出的结论呢?见《新唐书·突厥传》:

俄而莫贺达干、都摩支夜攻苏禄,杀之。都摩支又背达干立苏禄子吐火仙骨啜为可汗,居碎叶城,引黑姓可汗尔微特勒保怛逻斯城,共击达干。帝使碛西节度使盖嘉运和抚突骑施、拔汗那西方诸国。莫贺达干与嘉运率石王莫贺咄吐屯、史王斯谨提共击苏禄子,破之碎叶城。吐火仙弃旗走,禽之,并其弟叶护顿阿波。疏勒镇守使夫蒙灵詧挟锐兵与拔汗那王掩怛逻斯城

《资治通鉴》也写:

上命嘉运招集突骑施、拔汗那以西诸国……乙亥,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嘉运攻碎叶城,吐火仙出战,败走,擒之于贺逻岭。分遣疏勒镇守使夫蒙灵察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潜引兵突入怛逻斯城,擒黑姓可汗尔微

这是公元739年的事情,唐军兵锋直入怛罗斯,但唐军事后是否一直占领此地呢?答案是没有。史书上已经写着拔汗那王也引兵入怛罗斯城,战后唐将数万散亡之众悉与拔汗那王。那么这座城又怎么会在此后归属于曾一并参战的石国,并被其“分兵镇之”?

《新唐书》里写到石国,说“久之,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无蕃臣礼,请讨之。”那么,何为“无蕃臣礼”?答案就是石国在进攻拔汗那(宁远国)。据《新唐书》记载,天宝十载,石国国王被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擒至长安后,斩首阙下。紧接其后,自二月开始,宁远国就频频派遣使团远赴长安。联系阿拉伯史料的记载“拔汗那王和石国国王之间反目”来看,宁远国遣使应该是有酬谢唐廷为己出兵平怨之意。

现在史学界对石国何时拿下怛罗斯城尚无定论,但既然杜环提到“有城名怛逻斯,石国大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兵败之地”,而李嗣业也说,前往怛罗斯的唐军是“深入胡地”。那么石国在天宝十年前已经攻占怛罗斯,是毫无疑问的。

石国首都在被高仙芝攻破后,就一定无兵可用了吗?答案依然见《新唐书·石国传》,其中说到(碎叶川)“西接石国,约长千余里。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各有兵马数万,城堡间杂,日寻干戈,凡是农人,皆擐甲胄,专相虏掠,以为奴婢。”这股势力正是与石国联合的昭武九姓胡众。石国王子向他们借兵是完全有可能的。

家园 目前有争议的就是这个

首先,联军方面损失7万这个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但是唐军的确切数字,尤其是其中汉军的确切数字以及其损失数字,还有争议。

因为之前所困惑史学界的问题是,仅仅高仙芝的安西一军,能不能拼凑出如此规模的一支大军?根据唐代史料记载,安西开镇时兵力为2万4千,王孝杰恢复四镇时涨到3万。即使因为高仙芝时代征行频繁,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充,似乎要达到《段秀实传》中所谓蕃汉6万的数字仍然有些难以想象,这也是为什么司马光最后摒弃这种说法的原因。

但是自从2004年吐鲁番出土一批唐代史料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释——根据出土文书,天宝十年,包括天子内侍及其他军镇的军队聚集到了怛逻斯前沿的碎叶镇,由此可以证明,怛逻斯之战并不是一场仅仅由安西一军发起的边境战争,而是由中央出面协调各军区共同参战的大会战!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见两年之前的天宝八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之役。是役,唐王朝调集了陇右、河西、朔方、河东等四个军区,以及突厥阿布思兵参加会战。而此战中唐军的总数,为6万3千,与《段秀实传》所记载的“蕃汉6万众”大致为同一水平。

家园 【原创】将军百战觅封侯(六)怛逻斯血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怛逻斯战役全图

安西军分区司令高仙芝得到消息,知道大食的势力拓展到大怛逻斯以南(现在乌兹别克附近),并且占领了大怛逻斯城,大食驻军大怛逻斯并且加固了城防。

高仙芝率唐军两万出征,抵达大怛逻斯,因为城内大食敌人少,唐军包围大怛逻斯,这时葱岭附近的各国派出军队参与围城,这时的唐军联军人数是6-7万(2万唐军和4-5万盟军。)

大食势力(乌兹别克境内的)派出将领率领人数惊人的大食联军救援,高仙芝的联军军知道后震动,研判大食联军战略目的是攻取安西四镇的,唐军中的盟军大部分(盟军3-4万)认为不会获得胜利撤出战斗,只剩下2万唐军和葛罗禄拔汗那两个少数民族的1万骑兵与大食作战。

唐联军退到小怛逻斯附近,利用唐军的作战素质,利用地形阻击敌人进攻安西(考虑当地1300多年的风化腐蚀作用,小怛逻斯应当更加狭窄,宽度不到一公里)。

大食联军不能发挥自己的人数优势,不能包围唐联军。

唐军与大食作战五天后,葛罗禄骑兵反叛,拔汗那骑兵逃跑,大食军队与唐军进行混战,大食的人数优势发挥,两面受敌的唐军2万人,技术优势发挥不出,战斗到晚上,两军脱离接触。唐军的伤亡虽然大,但是战斗力还在。

当晚,拔汗那骑兵逃跑,军心涣散,唐军无心再战。

李嗣业在军官会议上说:将军深入胡地,我们那也不会有生力军加入,葱岭诸国知道唐军战败,一定会落井下石。如果再继续作战,估计会全军覆没,安西还有谁能够为朝廷保家卫国。我看不如大家退军白石岭,这样依托一夫当关的地势,退守进攻就不会被动。众位将领点头称是,齐齐看着高仙芝。

高仙芝基于大食联军人数虽然多但是战斗力低下的特点,想整军作战(段秀实也是这个意思):李嗣业你不过是个冲锋陷阵的先锋官,我命令收拢唐军士卒,整军与大食决一死战。

李嗣业继续表示反对,指出军心涣散,还是采用当初的预案退守白石岭。

基于这是大部分军官的态度。高仙芝放弃战斗计划,自己率军断后,李嗣业担任先锋,退守白石岭。

唐军无序的撤退,导致大溃败(这是唐军逃回安西不多,大食俘虏多的原因),唐军队全军溃退,士卒分散,李嗣业和败退的唐军跑到白石岭时发现,拔汗那骑兵和他们随军的辎重阻塞白石岭的咽喉要道。李嗣业在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大呼小叫。

后来赶到阻塞现场的段秀实听到李嗣业的声音,痛责李嗣业,与李嗣业收拢散卒,打通白石岭,让唐军全军通过,清点士卒不过数千唐军。

唐朝国内认可高仙芝在小怛逻斯战役中的指挥,调任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代节度使安思顺的职务。安思顺上表说:俺在河西军分区人品很好,群胡割耳用刀划面挽留我。监察御史裴周南也建议安思顺留任,所以职务调动冻结,另行调任高仙芝为右羽林大将军。天宝十四载(755年),封高仙芝为密云郡公。起初,高仙芝的父亲认为高仙芝为人不过一个凡夫俗子,后面高仙芝立功封侯,高父才认为自己看人眼光不好啊!!

同时朝廷也认可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卒,免于安西唐军全军覆没与打通退守白石岭的功劳,高仙芝上表推荐,李嗣业为骠骑左金吾大将军。李嗣业推荐段秀实为判官。

后记 大食在唐军半夜退军溃败后,进军俘虏唐军的散卒,然后扫荡葱岭以西唐朝的保护国的势力,这里面俘虏中有很大部分不是唐军。阿拉伯史料里面记载,领兵大将是要甄别俘虏中的唐人(因为很多唐朝军人会有一技之长,能制作商品),把这些有价值的唐人作为奴隶收为己有,杜佑的侄子杜怀可能因为是个军官受到优待,得以免除奴隶待遇,以自由之身游历阿拉伯地区数年,坐海船回到唐朝,写了一本书,现在此书不存,杜佑写作《通典》时摘录了其侄子对大食的风貌描写。

封常清在高仙芝升职离开安西军分区之后接替他的职务,天宝十二年(753年)率领重新组建的安西军队攻击葱岭以西的大勃律(今天的巴勒提斯坦)安西的唐军一向以强悍着称,即便是怛罗斯血战而败,重新组建的唐军也没丢了安西劲旅的名头。此时两军对决之下,大勃律军果然抵挡不了,只能向后败退,而唐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捣大勃律的贺萨劳城。不过大勃律人也可算是安西唐军的老对手,虽然不敌,但是也想出了一个败中求胜的招数。他们将军队埋伏在山林之中,然后用老弱残兵进行挑战,企图将唐军诱入埋伏圈,出其不意消灭唐军。然而这样的招数却被唐军时任判官的段秀实所识破向高仙芝建议敌人有诈,于是唐军并不冒进,派兵搜山,将埋伏的军队一举歼灭。此时大勃律再无力量与唐朝对抗,只能投降。

段秀实因为建议有功升职为绥德府折冲都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评述:如何利用加减法来裁剪史料

安西军分区司令高仙芝得到消息,知道大食的势力拓展到大怛逻斯以南(现在乌兹别克附近),并且占领了大怛逻斯城,大食驻军大怛逻斯并且加固了城防。

高仙芝率唐军两万出征,抵达大怛逻斯,因为城内大食敌人少,唐军包围大怛逻斯,这时葱岭附近的各国派出军队参与围城,这时的唐军联军人数是6-7万(2万唐军和4-5万盟军。)

大食势力(乌兹别克境内的)派出将领率领人数惊人的大食联军救援,高仙芝的联军军知道后震动,研判大食联军战略目的是攻取安西四镇的,唐军中的盟军大部分(盟军3-4万)认为不会获得胜利撤出战斗,只剩下2万唐军和葛罗禄拔汗那两个少数民族的1万骑兵与大食作战。

这段有趣的描述,又是历史发明家梅花同学,经过多次被打脸之后修改出来的最新稿了~不得不承认,他吸收了一些教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是,关键的部分仍然全靠自己没有根据的臆测这点,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1、大食势力并没有拓展到怛逻斯,怛逻斯之战当时,大食军是受到占据当地的石国邀请共同防御唐军的进攻

2、怛逻斯之战大食方的统帅,是地方总督麾下的一个前锋将,率领的布哈拉平叛部队和临时招募的部分新兵——当然,这就是梅花口中的那支所谓“人数惊人的大食联军”,而且这区区一个前锋将竟然还想在后方叛乱尚未完全平定的情况下,率领这支部队“攻取(数千里之外的)安西四镇”。让我们不知道究竟应该佩服阿拉伯人的勇气,还是应该佩服梅花同学的想象力

3、现存中国史料对唐军的记载分别为2万、3万、6万,没有联军总数的记载;而阿拉伯史料对联军总数的记载为10万;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了葛逻禄和拔汗那部的兵数,也没有任何关于其他盟国兵数、以及是否撤出战斗的记载

但是基于这些史料,梅花同学却告诉我们——1、唐军联军人数是6-7万;2、唐军数量2万;3、盟军数量4-5万3、3-4万盟军撤出战斗;4、葛逻禄和拔汗那部兵数为1万

可以说,除了第2条勉强和已知史料搭得上边,其他不过是梅花同学又一次架空历史的创作。

他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当出现2万、3万、6万这3个来源不同又互相矛盾的史料数据时,不需要通过严谨的比较对其辨析,而是强行将他们糅合到一起,然后通过加减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于是他首先将唐军数量的6万记载,硬理解成唐军+盟军的总数;然后,将这个数字减去另一个3万的记载,得到3-4万的剩余人数,为了自圆其说又凭空虚构了一个“大部分盟军在战前撤出战斗”的情节;最后,将剩下的3万减去另一个2万,得出葛、拔两部的兵力为1万。——因为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最终得出他所满意的结论“2万唐军和1万盟军在怛逻斯迎战人数惊人的敌军”。

这不过是又一次先做出结论,再通过结论去倒退过程、寻找论据的拙劣表演罢了

梅花的这个加减法看似作的不错,可是他恰恰又一次选择性无视了了最关键的史料——阿拉伯和唐朝的三种史料都明确记载了,唐军及其联军在怛逻斯战场的损失为7万人!而且阿拉伯史料还明确记载了精确的统计数字:斩首4.5~5万人,俘虏2~2.5万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根据梅花同学的架空,出现在怛逻斯战场上的唐军及联军总数只有3万。而我们知道,其中的一部分还临时倒戈投敌了,那么剩下的人就算全部搭进去,也不过刚好只有俘虏的人数,被斩首的那近5万人难道都是空气?

如果说这样的矛盾出现在一个月前,梅花还没有读过这些史料的时候,仅仅通过一些网文知道了所谓“2万唐军大破20万阿拉伯军”的谣言就开始动笔的情况下,那么我们或许还可以给与一定的理解

然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经过多位河友反复提供确切地史料以证明这种说法的无稽之后,梅花同学非但没有从此吸取教训,反而通过处心积虑地裁剪史料——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自圆其说”——又一次地回到了出发点。

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固执的梅花同学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时,又一次的讳疾忌医、屡教不改了。

家园 2004年那些文献网上有么?兄台可否给点提示,谢了

链接,名字都行

家园 是一组2004年收录的吐鲁番文出土文献

《唐天宝十载交河郡客使文卷》

《唐天宝十载七月交河郡长行坊牒为补充缺人事》

《唐天宝十载交河郡长行坊府段明牒为许献之赴军事》

——这几组文书是地道的大杀器,出来之后史学界最后几个拿“2~3万”说事的基本也回去洗洗睡了。

至于要彻底探明怛逻斯之战的完整经过及兵力配置,那就一起祈祷再有重量级的考古发现吧

通宝推:肥肥烤猪,
家园 有一个疑问,动员兵力跟怛罗斯战场兵力应该是有差异的

虽然是“深入胡地”,然而沿路的后勤总有一定的保障,碎叶等地也总得有兵力防卫。我也查了一下围绕这些史料的相关讨论,对于怛罗斯战场的唐军投入的直接证据似乎依然是缺乏的,现在看来规模当大于三万,但除非有更强有力的证据,否则真正的配置情况依然是一个谜,而至于损失情况亦是如此,从间接引用来看,同样的吐鲁番文献提到九月份对突骑施的军事行动外链出处

“对于天威健儿赴碎叶对付突骑施之事,新出吐鲁番文书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在本文所讨论的“交河郡客使文书”的第(六)片上,就有一条相关内容:“押突骑施生官果毅栾贵一人,乘帖马八”。惜下半句残缺,不知此“押突骑施生官”至自何方,去往何处。即便如此,这也是一条颇值得注意的材料。……”

“……天威健儿去碎叶是在七月之前,那么,九月下旬表明他应该是已经执行完军事任务,从碎叶地区归来。交河郡长行坊提供给他帖马八匹,可能是让他押送突骑施俘虏前往长安献俘。非常遗憾,由于“押天威健儿官宋武达”文书的下半部分已不存,故而无法知晓此“押天威健儿官”的来去方向。从上下文判断,他在交河客馆停留的时间应该是在八月四日至十五日之间。天威健儿赴碎叶是在七月之前,……”

怛罗斯之战是在八月间,至少可以看出此时对西边的军事投入并非只在怛罗斯一地。唐怛罗斯一战以后损失惨重是肯定的,但是否高达七万之众,仍值得怀疑。

家园 再谈如何指鹿为马:高仙芝是如何从从一品“高升”到正三品的

一上来,我们先讲个笑话——高仙芝是如何从从一品“高升”到正三品的?

唐朝国内认可高仙芝在小怛逻斯战役中的指挥,调任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代节度使安思顺的职务。安思顺上表说:俺在河西军分区人品很好,群胡割耳用刀划面挽留我。监察御史裴周南也建议安思顺留任,所以职务调动冻结,另行调任高仙芝为右羽林大将军。

在怛逻斯战前的天宝十年正月,高仙芝刚刚因为战功受封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而梅花同学告诉我们:“因为“唐朝国内认可高仙芝在小怛逻斯战役中的指挥”,所以在战后将其调任右羽林大将军。而我们知道,左右羽林大将军的品秩,是正三品。于是我们就非常奇怪了,究竟唐朝廷是如何“认可高仙芝的指挥”,才会将他从从一品“高升”到正三品呢?

第一个笑话讲完了,但是不要急,更多的笑话还在后面——

战斗到晚上,两军脱离接触。唐军的伤亡虽然大,但是战斗力还在。 当晚,拔汗那骑兵逃跑,军心涣散,唐军无心再战。

李嗣业在军官会议上说:将军深入胡地,我们那也不会有生力军加入,葱岭诸国知道唐军战败,一定会落井下石。如果再继续作战,估计会全军覆没,安西还有谁能够为朝廷保家卫国。我看不如大家退军白石岭,这样依托一夫当关的地势,退守进攻就不会被动。众位将领点头称是,齐齐看着高仙芝。

高仙芝基于大食联军人数虽然多但是战斗力低下的特点,想整军作战(段秀实也是这个意思):李嗣业你不过是个冲锋陷阵的先锋官,我命令收拢唐军士卒,整军与大食决一死战。

李嗣业继续表示反对,指出军心涣散,还是采用当初的预案退守白石岭。

基于这是大部分军官的态度。高仙芝放弃战斗计划,自己率军断后,李嗣业担任先锋,退守白石岭。

唐军无序的撤退,导致大溃败(这是唐军逃回安西不多,大食俘虏多的原因),唐军队全军溃退,士卒分散

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梅花同学所转述的那样呢?我们首先来看史料——

《旧唐书·李嗣业传》:“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事窘,嗣业白仙芝曰:“将军深入胡地,后绝救兵。今大食战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若全军没,嗣业与将军俱为贼所虏,则何人归报主?不如驰守白石岭,早图奔逸之计。”仙芝曰:“尔,战将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嗣业曰:“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势危若此,不可胶柱。”固请行,乃从之。”

《新唐书·李嗣业传》“,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深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岭以为后计。”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嗣业曰:“事去矣,不可坐须菹醢。”即驰守白石”

相信有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梅花同学在这里再次通过颠倒事情经过,篡改了这段史料——事情的经过,按照史料应该是:

1、高仙芝被大食军大败,存者不过数千;2、李嗣业建议撤退;3、唐军退往白石岭

但是在梅花同学手里,却被篡改成了这个模样:

1、高仙芝伤亡很大,但战斗力还在;2、李嗣业建议撤退;3、唐军在撤退过程中自行溃败;4、唐军退往白石岭

梅花同学在这里,为了描绘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唐军形象,甚至不能容忍史书明确记载的为大食击败这点,只好通过拙劣地更改时间顺序,来试图编造出一个“唐军是在撤退过程中自行溃散”的谎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到了这种地步,简直有宇宙第一大国的遗风思密达~

明确了梅花的再度造假,我们再回来看他夹在其中的私货——

高仙芝基于大食联军人数虽然多但是战斗力低下的特点,想整军作战(段秀实也是这个意思):李嗣业你不过是个冲锋陷阵的先锋官,我命令收拢唐军士卒,整军与大食决一死战。

上面已经提过了,梅花在这边裁剪掉的史实是——高仙芝此时已经经历大败,存者不过数千人,而且情况十分不利(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那么他在这个时候对李嗣业所说的“尔,战将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决不可能如梅花所说,是高仙芝认为自己还有一胜的可能。而是高仙芝在大败之后,决意发动鱼死网破的垂死一击!这里高仙芝所说的“期一胜耳”意思就再明白不过了“至少要拼死取得一胜再走”,潜台词显然是之前的唐军表现,甚至连取得一胜都做不到。

再来看看梅花所谓的“段秀实也同意整军再战”的描述,和史实的差距——

《旧唐书·段秀实传》:“夜中闻都将李嗣业之声,因大呼责之曰:“军败而求免,非丈夫也。”嗣业甚惭,遂与秀实收合散卒,复得成军。”

《新唐书·段秀实传》:“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嗣业惭,乃与秀实收散卒,复成军”

这里唐军猛将李嗣业同学的表现相当狼狈:不但身为副将,率先弃师奔逃,还一路大呼小叫……唐军当时的局面之糟可见一斑。而这个时候,段秀实勇敢地站出来指责李嗣业不应该如此失态溃逃(然后,这里不知为何会被梅花同学莫名其妙地理解为段秀实支持唐军返回再战)。而李嗣业在被部下斥责之后,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惭愧。于是冷静下来,重新收拢集合败散的唐军,才使得唐军能够整军而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古人云“知耻近乎勇”——名将并不一定是表现在百战百胜上,像李嗣业这样知错能改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所钦佩。

而显然,梅花同学并不能理解这样的精神。于是,他再次颠倒事实经过,来掩饰李嗣业不光彩的举动——

李嗣业和败退的唐军跑到白石岭时发现,拔汗那骑兵和他们随军的辎重阻塞白石岭的咽喉要道。李嗣业在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大呼小叫。后来赶到阻塞现场的段秀实听到李嗣业的声音,痛责李嗣业,与李嗣业收拢散卒,打通白石岭,让唐军全军通过,清点士卒不过数千唐军。

《资治通鉴》:“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闻嗣业之声,诟曰:“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嗣业执其手谢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还至安西,言于仙芝,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我们只要回头检点史料,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梅花是如何又一次通过拙劣地颠倒时间先后的伎俩,来试图篡改史料的~

资治通鉴的记载非常明确,李嗣业的弃部奔逃,是发生在驱散拔汗那部众,高仙芝部得以通过之后。而梅花又一次地将其嫁接到了过白石岭之前,试图用拔汗那部阻拦道路来为李嗣业的大呼小叫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无论他如何巧舌如簧,却绝对无法解释段秀实在这里的指责“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梅花虚构的“李嗣业因为拔汗那阻路而大呼小叫”的描述所契合,不过是又一次失败的篡改史料罢了

短短一小段描述中,竟然能够这么多次肆无忌惮的篡改史料,也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了。随心所欲地将史料裁剪的支离破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重新排列,并以自己预设的结论加以解释,直到出现自己满意的结果为止。而这样做的原创作者,就是一直口口声声“以史料为依据”,“想要展示一些历史真相”的驿寄梅花同学。

通宝推:何求,江城孤舟,肥肥烤猪,北溟客,
家园 梅花这是在顶风作案啊

梅花这是在顶风作案啊

之前被指出硬伤不止一个了。但是在这边真的这样明目张胆地篡改该史料,还是让某吃了一惊。。。

家园 这组文书证明了两个重要的结论

这组文书的出土发现,并不是断言天威军或者其他哪一军镇的部队一定投入到了怛逻斯,而是证明了以下两个重要的结论——

1、天威军出现在碎叶,证明怛逻斯会战不仅仅是安西一军的军事行动,而是得到了天威军在内的其他军镇的协同

2、天子内侍及军需官的出现,证明了中央政府参与到了这场会战前后的协调指挥

这样,史学界在推测怛逻斯之战唐军兵力的时候,就可以从此前习惯性地仅仅统计安西四镇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从而考虑是否有其他军镇协同作战的可能(无论是直接投入怛逻斯战场,还是担当安西四镇协防工作)。那么史学界在研究怛逻斯之战的意图及规模时,就等于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有了在更广阔空间思考这一问题的可能。随着更多出土文献的发现,已经循着这一思路重新考察其他军镇在天宝十年动向的研究进展,离得到较为确切的结论相信为时不远

再次需要重申的一点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致确认的,就是唐朝方联军的损失在7万之众左右。这一点得到了中国《通典》,阿拉伯《全史》(5万死+2万俘)、《肇始与历史》(4.5万死+2.5万俘)的确认——在古典时代,交通通讯都极为不便的情况下,东西方多种史料记载同时指向一个结果,那他的可信性毫无疑问是极高的。这也是为什么20世纪以来中外史学家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家园 阿拉伯是地球第一大国

永远正确、永远正确

家园 嘿嘿,拿不出史料只好扣帽子的这不又来了?

其实小猫也知道,梅花这么个写法讨好了不少人

“大唐帝国不可能被阿拉伯打败,如果被打败,一定是因为阿拉伯堆人海,有绿谍通风报信,绝对不是大唐自己的问题……”

至于史料如何记载,史学界如何公认,这都不重要。——反正梅花自己都说了“你挑我的错就是绿化使者”~

这个非常像国粉在回顾“戡乱战史”的作为——

“国军不可能被共匪打败,如果被打败,一定是因为共匪堆人海,有共谍通风报信,绝对不是国军自己的问题……”

最后不忘为所有的反对意见者戴上一顶“五毛”的帽子,马上就立于不败之地了不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