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童年的游戏 -- 思炎
看到很多河友对于我在过年的记忆贴里讲到小时候曾经玩收集糖纸很有共鸣。。。并说勾起童年的记忆了。这说明,儿时的欢乐虽然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了过去,但它们也沉淀下来成为岁月的烙印,是永远不会真正消失的,是深深的刻在记忆里的。 那么这个贴就来写有关70-80年代人童年时玩的游戏(不包括野外的如抓知了,斗蟋蟀等)。
在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游戏,没有DVD和大片,就连广播、电视节目也不象如今那么丰富多彩。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有我们娱乐的方式,那时的孩子是:有条件要娱乐,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娱乐自己。
虽然下面讲到的有些游戏如今可能已经绝迹,并且现在的孩子也不稀玩,但它们曾经确确实实的带给70-80年代的孩子们无数快乐的时光,和美好的童年回忆。
那些宝贝收藏
现在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就很容易得到,也就容易不懂得珍惜和珍贵。而在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物质相对的贫乏,得到一张糖纸都是如获至宝的,正如[ 善居下 ] 所说的糖纸在那时就成了宝贝。 所以,孩子们就特别喜欢收集东西,见什么收藏什么,好象任何东西都可以收集起来,成为自己的宝贝,比方收藏小人书、邮票、不干胶、火花,烟盒等等。
除了收集糖纸,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还特别迷恋收集香烟壳,烟标。如果家里大人抽烟的话,孩子就很幸福了,可以拥有很多烟壳。家里没人抽烟的话,那就得到处寻觅,捡香烟壳了。每当有了个烟壳,特别是昂贵品牌的烟壳比方大中华,那么那个孩子常常会乐上好几天呢,并且相当自豪的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有了空烟壳后,先要把它小心翼翼的拆开收集,还会仔细地叠成三角形(三角包)保存起来或者拿来玩。玩法多样:比方几个孩子在地上画了线,然后站在那把烟壳三角弹出去,弹得最远的为胜。 还有一种玩法叫:玩拍三角,和下面的讲的“拍洋画”有些相似。
*曾经的品牌:飞马,凤凰
除了香烟壳子,男孩子们还热衷于收集洋画。在上海,洋画被称为“香烟牌子”;在广州,洋画被称作“公仔纸”;而在西北地区,洋画还被称为“拍将”。 洋画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彩色小画片,题材多为《封神榜》、《西游记》、《变形金刚》、《三国演义》、《水浒》、《花仙子》等小说,开通片中的人物,那些通常是一张16开大的, 大张的5毛钱,小一点的2毛钱,买回来后就把它们小心的一张一张的剪下来。玩拍洋画的方法和拍元宝游戏类似,那是由纸叠成四方形纸质元宝,放在地方使劲拍,翻过来即赢 。
玩法: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玩法,胜者可以赢得对方的洋画。
正拍:将洋画的正面朝上,反面朝下,用手拍打,使正面翻转向下者为胜,否则拍击权即转交对方。
反拍:将洋画的正面朝下,反面朝上,用手拍打,使正面重又向上者为胜,否则拍击权即转交对方。
双翻:一次拍打导致两张洋画同时翻转者获胜,如只有一张洋画翻转,则视为失败。拍击权即转交对方。
一条龙: 一条龙又叫“清一色”,拍打者必须依次将台面上所有洋画“拍反”,否则视为失败。拍击权即转交对方。
满堂红: 满堂红又叫“过三关”,限定游戏参与者每人每次只能出一或两张洋画,拍击者需将台面上所有的洋画“拍反”,然后再将这些已翻转的洋画全部“拍正”,此后,还需挥手扇风,利用气流之力将洋画“掀翻”,连续通过三关者,方可赢得台面全部洋画。
我当时也曾经玩过拍香烟牌子,不过玩了几回,手在地上拍得好痛,又搞得脏兮兮的,后来便放弃了。而那些男孩子就玩得很疯狂和乐不思蜀了,那些玩得厉害的,可以赢好多香烟牌子,而且有些好的牌子还可以换很多普通牌子来玩。尽管那些小画卡片(牌子)到后来都是很脏乎乎的,可不妨碍那些握着厚厚一摞牌子的常胜将军们洋洋得意,脸上是一副孤独求败的表情。这种游戏在今天玩电脑游戏的孩子们眼里,可能觉得很傻,有点弱智呢。。。但在那个单调而又单纯的年代里,却给当时的男孩们带来了无数的快乐!
除了我在那个过年的记忆贴里讲到的,我小时候有过集糖纸的爱好之外,也同当时很多孩子一样,我也乐衷于收集火柴盒的贴纸(火花)。我当时就收集了好多火花,有时为了多收集一些,我还故意把火柴一根根的划掉,心想这样用得快些妈妈就可以买新的火柴。。。当然这个阴谋很快就被揭穿。
后来,随着火柴的逐渐消失和打火机的普遍,就很难再收集到火花了。我便改成收集各宾馆饭店的火柴盒,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很多火柴盒。我记得当时我们女孩子还玩一种刻纸游戏,就是有人先画好样子,然后刻出来(有点像剪纸),大家轮流借来做样子:把纸放在样子上面,用铅笔在上面涂,再用小刀(我是用爸爸的刮胡刀片)刻出来,随后夹在书中收藏,可惜现在都没了。那时,我还刻坏了好多垫板呢,每次刻完满手都是铅笔的黑印。
*火柴盒上的图画很精美
玩弹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其实现在的孩子也玩。弹珠是透明的和彩色的玻璃珠,当然彩色的就比透明的贵一些了。当时,还有一种很小的奶色弹珠,就更名贵了。有的孩子们会找一个小盒子装着自己积攒的弹珠,拿出来显摆。有的会把很多弹珠揣着在口袋里,鼓鼓囊囊的,还不时用手把弹珠拨弄得哗啦哗啦的响。以前,我家有养金鱼,鱼缸下面放了好多弹珠用来点缀,可后来开始流行玩弹珠了,鱼缸里的弹珠就全被我一个个取了出来。而在当时,学校的操场上,各个空泥地上,到处可见一个个孩子们为了打弹珠而挖的无数的,一圈一圈的小洞洞。
跳短绳和跳长绳,踢毽子等经典游戏大家都熟悉,现在的孩子也玩的。上次回家时,我还和外甥女比赛踢毽子呢。不过现在的毽子都是买现成的,不象我们那会的毽子都是自己制作的,做法:用一两个铜板用布包起来缝制好,再用线将一小截油笔芯或细朔料管固定住,然后插上3-5根鸡尾巴长毛。这样的毽子远远比买现成的朔料毽子好踢,特别是在冬天穿上棉鞋踢起来就更带劲了。
在那个年代,跳皮筋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不可缺的,也是最受欢迎的,几乎是从幼儿园玩到初中。跳橡皮筋的花样也很多,有跳单的,也有双的,还有一种多变的(就是几个人站好形成几个角,在中间的人跳)。很普遍的玩法是:两个人原地站好,将长长的皮筋绷直,其他人跳跃、勾腿。。。跳完一节,皮筋升高一节,从腰到胳膊下,再移至脖颈,甚而用手举过头顶。那个时候的孩子,一个人不能拥有很多的橡皮筋,所以参加游戏的人会把各自的皮筋接起来玩。游戏之前,女孩们先会用“乒呤乓啷”分出两组,然后每组出一人,两人通过猜拳,赢的一组就先跳。跳橡皮筋的时候,往往是一边动作优美,婀娜多姿的跳,口中还一边念着儿歌,还真是健美身材的好运动。
我到现在还记得的儿歌,一个是:天是房,地是床,野菜野果当干粮。不怕苦,不怕难,红军战斗在高山上。(很有时代特征)
还有一个是:小皮球,香蕉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一百零一!(有点傻傻的,不过也练习数数了)
*踢毽子
*跳皮筋,皮筋也可以绑在树上玩
除了跳橡皮筋是女孩的强项外,女孩子还爱玩“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有些地方称做“踢田”,青海等地俗称“瘸房房”。
这可是最廉价的游戏,只需一支粉笔、一块瓦片就可以玩了。基本玩法是:先是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再分成8-10个小方格, 就成了“房子”或者“田”,每个小方格被标上数字或代号:1,2。。。8。。。每人必须站到线外,手里拿一块小瓦片往第一个小方格里扔,然后单脚跳进格内,另一只腿屈起来。一个接一个的格子地跳,然后,再继续扔,再跳。。。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指定的格内休息(双足可以落地)。如果瓦片扔错地点或压在线上,跳格时脚不小心踏在线上或瓦片被踢出格外或压线,均算犯规失败,由对方跳。 所有的格子都盖完了的人算优胜。参加跳房子的人数不限,可以是两人玩,几个人轮流跳,人再多就可以分成两组轮换跳等。 那时,在新村里,操场上,空地里,到处可以看到女孩子们轻盈如燕的玩跳房子。
翻花绳也是女孩子爱玩(有时男孩也会玩)的游戏,在上海和周边地区叫做“跳绷绷”或“挑绷绷”,其他地方不同的称法有:线翻花、翻花鼓、解股等等。一根绳子也是宝贝,这可是令现在的孩子们不可思议的事,可是在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女孩子如果有了一根好绳子也是可以拿出来炫耀半天的,还天天揣在兜里,有空就会取出来即时娱乐一番。
“跳绷绷”有很多玩法,有单人技巧,有双人技巧。就那么一根绳子,用灵巧的手指或缠或绕就可以翻转出许多的花样和造型,比方:五角星、降落伞、浅口大碗、长江大桥、风车、面条等。在童年时,“跳绷绷”可是让我消磨了无数的快乐时光。不过在上海,大人们每次看到孩子们“跳绷绷”,总会说“勿要跳绷绷,要落雨呃”,这就象说“在屋里打伞长不高”的说法一样有意思,又令人不解。。。
放飞各种各样的纸折飞机,自制风筝,还有:过家家、躲猫猫、摸瞎子、丢手绢、警察抓小偷、老鹰捉小鸡、丢沙包也是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孩子,应该都玩过的集体游戏吧。很多游戏,一代接一代的孩子也在继续接着玩。
*抓沙包,丢沙包。
*老鹰捉小鸡
*百玩不厌的游戏:学开车、抬轿子、扮书店、过家家。在玩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学会怎样与人相处。
现在再回来接着说说那个年代男孩子钟情的游戏和娱乐活动。。。虽然有些比较“暴力”
如果不记得滚铁圈,转陀螺,那么很多男河友一定还记得打弹弓和“斗鸡”(撞拐子)吧。那时的弹弓都是自制的,架子有拿树杈做,也有拿铁丝做的,再缠上橡皮筋,“子弹”则是用纸折叠,或者用小石子。当时,有的男孩子很“坏”,会用比较硬的纸比方旧挂历纸做子弹,射到人身上还很痛的呢。我就被家附近的男孩子们伏击过好多次。
那时的男孩子们往往精力过剩,所以“斗鸡”也是男孩子喜爱的游戏,这也是除了打架以外最能显示自己男子气概的战斗方式。那时,随处可见男孩们单腿着地,将另一条腿抱起放在立地腿的膝盖以上,一手托着小腿,一手压在大腿上,形成“拐”,跳着,相互用“拐”攻击对方。直到一方双脚着地为止,双方谁先着地算谁输,不倒的就算赢。游戏参加人数不限,时常可以看到男孩们组成两队相互对垒。你们当中有谁是当年的“鸡王”吗?
*滚铁圈:一个圈加一根带钩的小铁棍。以小铁棍滚动一个大铁环往前边跑边滚,然后看谁跑的快。
*斗鸡:可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了
*打弹弓:当时顽皮的孩子还用弹弓打麻雀呢
除了以上写到的游戏,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游戏没有提到,也欢迎大家补充,一起分享往事和儿时的快乐!
虽然,那时生活物资条件远远不如今天的孩子,但即使现在的孩子拥有很多的玩具游戏,他们仍然会觉得无聊。而且,我们那会也不象今天的孩子们那样没有很多业余时间,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回家作业要做。那时的社会治安也比现在好,大人们不用很担心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放学后,孩子们便可以痛痛快快的玩。所以相比现在的孩子,我们也是很幸福的,虽然当时玩具不多,那些游戏却带给我们无数的欢笑,也留下了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是《闪闪的红星》里面潘冬子的台词。
我们那里的女孩子跳皮筋的时候还有别的词,诸如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人民撒鲜血;叛徒叛徒甫志高,你是一个大草包等等。
男孩子还玩过骑马打仗,就是一个个子小的男生让一个个子大的男生背着,然后和另一对互相拉扯,直到一个背着的掉下来才分胜负。大概我们那里是游牧民族聚居的边疆,没马骑就拿人当马了。
还有一种跳方和你画的不同,要是没有图我都不知道怎样和你解释。这个游戏多见于男孩子,因为要憋死别人,跳跃能力得足够好。
以前还很喜欢玩躲猫猫哦.那个就不用描述了,地球人都知道.
然后还有过家家也很好玩,女孩子居多就是了.分成爸爸妈妈还有宝宝呢.地上画线成一个一个的小房子. 还有专门进门的地方.
不过这些都是城镇的小孩游戏.我其实更喜欢放寒暑假,去农村探望亲戚的时候和他们一起玩的更有趣.也描述下,看有没有人玩过?
那时最喜欢去河里捞鱼.因为家乡是有两条河,所以可以说是从小在河边长大.当时有很多种捞鱼的方式.一种是仅凭手就可以.在浅水区,用两只手大拇指按住一个石板,下面八个手指头堵住所有的出口,慢慢的蹭进去,就能摸到活蹦乱跳的小鱼,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小鱼按在石块上,用力将石头翻过来,就抓到了.不过,这个是技术活,所以需要训练.摸到的鱼用狗尾巴草丛腮穿出去,通过嘴,就能将很多的鱼全部吊在一根草上.这些小鱼都是回家喂小猫咪的.
还有就是用蚯蚓钓鱼,在田里挖到的蚯蚓,只要将草灰浇到身上,就会死去了.然后用很大的针将所有的蚯蚓从头到尾的窜起来,挽成一个小球,系在小竹竿上,就可以去钓鱼了,也不需要鱼钩.但时机都必须在下雨后水很混的时候.挑选一个比较靠近岸边的大石头,人站在石头上,将蚯蚓小球放到水下,左手拎着小竹篮,然后就能感觉到有鱼在使劲的拉扯蚯蚓肉,这个时候只要迅速的提起竹竿,并将左手的竹篮伸向前,那些贪吃的小鱼离水一松口,就啪啪全掉到竹篮里了.我的最高纪录是一次钓了5条鱼,那次总的纪录是10斤.现在想想,在发大水的时候这么钓鱼其实蛮危险的,但当时却很喜欢.
然后,比较野蛮的方法就是,用雷管放在玻璃瓶里,点燃后扔到深水区,不管大鱼小鱼全被炸死了.然后只需要捡就可以.但这个方式不利于生态恢复,后来被政府禁止了.
另外一个比较野蛮的就是找到一条河的小支流,带上几筐石灰,走到上水,将石灰全倒进去,然后下面的鱼全部翻白肚,估计太刺激了.但这个也不环保,后来也被政府禁止啦.当时这种方法捉到的鱼,都是拿来喂猪的.
另外,喜欢玩捉鸟.方法等同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法子,在冬天的时候支起箩筐,下面撒上玉米,就能捕捉到小鸟了.那时候最喜欢的是一种全身是翠绿色的小鸟,非常漂亮,叫做绿豆雀(名字不怎么好听),但这个鸟的性子是非常急躁的,捉过来后装在笼子里,第二天早上肯定就是死了.所以,伤心过几次后,就不想捉了.
另外就是去拾柴禾,农村里那时候都还是烧柴的,因此冬天的时候会找个山头砍柴.地方不限,他们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记得有一次和他们爬了好几个山头,顺着一条淙淙的小涧一直往上爬,路都是人踩出的小道,旁边就是小涧的深谷,也很危险,但是那个时候却只觉得好玩,还会大声地说笑.不知道他们如何选择地点,总之,我们后来到了一个稍微平坦的地方,涧水形成了一个小潭,旁边是非常多的腊梅,正到开花的时节,沁人心脾的香.不过,我小,所以也就只觉得好闻,他们估计是见惯不怪了,所以,现在想起来那么美丽的景色,当时大姐姐却只忙着将树上的枯枝砍下来,我就帮忙在地上捡,完全没有任何赏玩的心思.现在再回想起来,觉得万分可惜,再去问现在已经结婚,都有了好几个小孩的大姐姐,她也想不起我到底说得是什么地方了.
然后在山上住着的人,都是用山泉水.他们特意用砖头砌了个小井,小井里慢慢多了些住客,都是些小螃蟹,住在砖头的缝隙里.平时和人们相安无事,就小孩子喜欢用路边的鸡蛋花去钓小螃蟹.鸡蛋花是非常小的花,中间黄色花蕊,白色花瓣,因此而得名.小螃蟹都很喜欢这种花,如果将小花放到他们的家门口,他们就会伸出钳子去钳住.这时候就要比耐心,需要慢慢的拉动花,避免花枝断裂,同时也不要惊动他们,将他们慢慢拖出水面.但也就是好玩,小螃蟹是没有什么肉的,也没有人吃.小水井旁随着时间形成一个小小的泥塘,里面不知为何,总会有一条泥鳅.不多不少,只有一条,就算你把这条捞走了,过段时间再来,还是有一条,但多的也是没有的.曾经将里面翻过来了都没有.
喜欢在河里游泳的时候去摸白石头.将一个白石头扔进深水区,然后潜进去摸上来.那时候水质清澈,水底的世界在阳光下都是非常漂亮的.但也因为这个在水里睁眼的坏习惯,让我后来在游泳池里游泳的时候眼睛受了感染.现在必须带潜水镜了.
还有去捉蛐蛐,摘果子,挖红薯,养蝌蚪好像太多太多了.没有办法再描述,但是想想最开心的还是春节的时候,在爷爷奶奶家看着墙上的杨家女将的画发呆,或者在叔叔婶婶的床上睡觉,直到被鞭炮声吵醒,冷的时候将随处可摘得野果子带着枝扔到火塘里,烤得热热得拉出来吃.红红的野果,带点微酸,烤出后的味道却如同面面的热苹果.随处都是果子啊.
春节快到了,给河友拜个早年!
想起来好像很久之前了。
你那个小皮球歌我也会唱,不过不是“小皮球,小鸭梨”,而是“小皮球,香香莲”。又一想,谁也没见过歌词,念快了都差不多,也许还真是小鸭梨呢?哈。
有时,就拿个铁锹也可以玩。 我坐在铁锹上面,姐姐在后面推,从小坡上滑下来,好好玩。不过,小时候穿的多像个球,很多次都是姐姐继续往前冲,而我早已从铁锹上滚出来,滚在雪地上。。。
我才知道呢。。。
其实,我们这里的男孩也玩骑马打仗的,我也玩过,不过太激烈,不太敢玩,一般就是旁观了。不象草原上,在草地上摔下来也不会有大碍,在城市里,很多是水泥地,摔下来我怕怕。。。
当时小胖墩,当“马”的机会就很多了,而当骑士的感觉自己很酷。
让你重温当年骑士的风采
好羡慕啊。。。我也想玩
小时候抓过蚯蚓。。。上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抓一条蚯蚓上生物课解剖用,后来,我抓了一条大的,放在孰料袋里带回教室。。。
老师一看赶紧让我扔掉, 原来我抓了条马黄。。。
这描述的简直象个世外桃源。。。令人向往
进入80年代后还出现了以梁山一百单八将为题材的牌子,于是从单纯的拍进化到了刮.
还有玩山寨水枪的,玩过的人心里清楚,为这事俺没少挨打,家长比较保守觉得这很黄很流氓.
你念的是:“小皮球,香香莲”。
我记得我念的是:“小皮球,香蕉来”。。。小孩子都靠口传的,就差不多传下去了。。。
所以,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说是“小皮球,小鸭梨”。。。
不过,好象你我的念法比较接近
看来你家管教还挺严的。
你连这都记的住,我所谓的过目不忘实在是不值一提.
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切口"表扬一脸严肃的思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