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明朝那些事的那些事—正文 -- 花差花差农民

共:💬381 🌺1849 🌵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
下页 末页
家园 恩,任何评价失去主体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压根就不存在超脱人类社会的天道。

家园 三、铁炮子的给的干活

三、铁炮子的给的干活

如果说心学这块夸张了,那么在军事方面,就只能说明月开始忽悠了。

我看军事方面明月是不大懂的,这位仁兄无限夸大了明军使用火器的能力和作用。仿佛明军已经是热兵器装备了。不少人看得是热血沸腾,我塞,我大明威武,火器如此了得!横扫千军啊?原来这么早我大明就对日本鬼子(壬辰战争),假装日本鬼子的刁民(所谓倭寇),和不假装日本鬼子的刁民(李自成)的队伍铁炮子的给了。

大伙都正兴奋地不行,不料俺这人就是那么不识抬举。俺突然想到几个不识相的问题:

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明军野战打不过八旗兵还有话说,毕竟八旗都是骑兵,冲击力强大。那为啥打不过李自成呢?难道李自成也都是骑兵吗?据本人读过的史料,李自成军有不少骑兵,但是也有很多步兵,还有因为他们是流动的,所以还有很多由妇孺组成的老营。而农民军的武器不外乎是都是些大刀长矛之类,我大明官军放几个排枪,不就都Ok了。

二、明军精锐中的精锐-戚家军,在对倭寇的战斗中,为何一杆枪都没有?这鸳鸯阵里可没有“火枪手”这一编制。后来到了蓟州倒是有用。

三、如果明军大部分,或者至少说,一半吧,使用火器,那么这军官的科班考试-武举中为啥考射箭、考骑马、考举重,就是不考火枪射击呢?哦,您说平常人家没火枪练习?那出身军户的呢?您不从举人中选拔,也可从军户子弟中选拔嘛。

第四、如果我大明火器精锐,世界无敌地先进,那么佛朗机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么事实又是什么呢?事实是明朝的火器并不算先进,明朝著名发明家赵士桢在《神器谱》卷4 (说铳)69条中怎么说的: “鸟铳能命中于数百步之外者,缘用机发火。即其机以品院各国之器,是未有合机、轩辕、三长(按:合机 铳、轩辕铳及三长铳皆赵士祯所创制的火器,见《神器谱》)之先,噜蜜为最,大西洋次之,小西洋又次之,倭铳实属下品。……有谓先年南方鸟铳,其机与倭铳一 般,毕竟不如倭铳之易发……此机上毫厘丝忽之差,特造器用器者不肯究心耳.细观倭机发时,机头磕在火池之边,机煽药起,火星随落,下起之药与上落之火适 会,自然举发。中国旧机,支离搦弱,发时机头磕在池中,火绳将门堵住,药又不精,士卒未经服习,忙迫之顷,所以不发。”

看看,原来我大明的火器还赶不上日本的……

呵呵,其实老式火枪不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很简单—装填发射速度太慢,所以火枪队都配备长矛队保护。1630年,法国人发明了燧发枪,就是用火石打火的,这下速度快多了。同时发明了刺刀,从此之后,火枪队才不需要长矛队的保护了。然而,我强大的考据党也考据出明朝人也独立发明燧发枪:崇祯八年(1635),毕懋康著《军器图说》,载有“自生火铳”,改火绳枪机为燧发枪机,提高了鸟铳点火机构的防风雨能力。这个说法不知道真实性如何,姑且算他存在,可是问题是发明了不等于可以大规模装备了。也许是崇祯不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吧,反正这玩意没装备。大伙还是离不开大刀对砍这一古老的斗争形式。

所以说,想要对敌人铁炮子的给,也不是一个容易的活,光靠忽悠是不行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当年明月的作品前半部分不错

朱元璋到朱棣这一段历史写的不错。

家园 四、郑和下西洋的经济问题

四、郑和下西洋的经济问题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一个大事,但是他去航海这个事情的目的,现在有不同说法:寻找建文帝说,扬我中华国威说,通商说等等。

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没有疑问的:下了七次,也有说八次的,之后再也不下了。船也都烂了,甚至连造船的图纸都没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这么伟大的好事,按照明月的说法比麦哲伦伟大千百倍,我大明无私奉献,不取一毫好处的壮举为什么就不继续下去了呢?明月兄光顾着描写郑和的伟大(进而抒发民族的伟大)和鄙视麦哲伦的不伟大了,对于这个为什么,似乎从来就不是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所关心的内容。是啊,人家的书名是明朝那些事,而不是明朝那些事为什么?而俺这人比较让人讨厌的地方,就是总喜欢问个为什么。

现在对于为什么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A. 建文帝的下落明确了,不需要下了,而最后一次下,是新皇帝登基,可惜当时没有电报、广播、电视,只好辛苦郑和跑一趟通知周围的小国快点来朝觐。一句话,没必要干了。

B. 下西洋的政治方面财政开支太大,而收入远不足弥补缺口,一句话,没钱干了。

C. 还有一种解释,是俺看过的最让俺发笑的解释,这个解释等俺先请出一位高人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先卖个关子。

这位高人俺有过一面之缘,他就是碧血汗青,老河友也许还有印象,他也曾经在西西河潜伏过。汗青兄大才,俺端地佩服得紧,以下俺就引用他博客中的一段说法:

《殊域周咨录卷四东夷》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全部档案,都被成化年间的一位“忠臣”叫刘大夏的给销毁了,原因乃是要阻止宪宗朱见深再次组织船队出海远航,以免荼毒华夏百姓:

二十二年,仁宗即位。从前户部尚书夏原吉之请,诏停止西洋取宝船,不复下番。宣德中复开,至正统初复禁。成化间,有中贵迎和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 “库中案卷宁能失去?”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忠竦然听之,降位曰:“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当属君矣。”(大夏后果至兵部尚书)自后其国亦不常至,间一遣使朝贡云。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二十岁的时候乡试第一,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进士。《明史》评其“具经国之远猷,蕴畜君之正志。绸缪庶务,数进谠言,迹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刚方鲠亮,有古大臣节概”,而观此人行事,也确实符合我国数千年来关于“忠臣”的传统标准。

碧血汗青的博客,诸位有时间可移驾一观,俺保证您会不虚此行。外链出处

汗青兄认为,单纯从经济帐上看,郑和无疑是收入远远大于支出的,可要命的是永乐要做“天下共主”,皇帝兼任财神爷,白花花的银子当流水一般赏赐给外国,面子是有了,里子掉了。

最后那种解释跟上边这个故事有关。是一位叫杜车别的仁兄的弘论,正好前几天一位河友推荐此人,俺就跑去看了一下他的博客,您还别说,俺别的不佩服他,佩服他的胆量。

他首先把销毁宝船图纸的责任人扣到乾隆的头上(但没见到提供任何证据),然后提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解释:刘大夏隐匿卷宗,因为他知道航海贸易能带来巨额利润!

根据杜兄的高论,明朝中后期的高级官员们都有副业-搞私营航海贸易(独资或者参股),当然是属于集体走私,因为根据明朝祖制-不许片板下海,私人搞国际贸易是大大地违法,要死拉死拉的。他是怕皇帝知道了以后大规模搞“中字头贸易公司”,将他们的私企挤垮,于是故意隐匿郑和卷宗。对于这个解释,俺只能说,老兄的想象力,那可不是一般的丰富啊。(这位老兄最雷人的结论是资产阶级已经在明朝后期当政了!额的神呀…)

对于殊域周咨录中所记载的,在俺看来非常符合历史的真相。原因是这个记录所陈述的,是一种标准的古代士大夫的思维方式:农耕是立国之本,搞商业只是对人民生活必须的物品调剂一下有无,比如人人不可少的盐,不是所有地方都产,所以得卖盐,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像下西洋这种都是弄些个什么奇珍异宝,狮子长颈鹿,这些东西,除了耗费钱粮和兵士之外,与国家毫无用处。所以拼了命也要烧掉这个祸国殃民的东西!顺便说一句,明月可是写到过这位刘大人的,不过对于他烧图纸(至少是隐匿图纸)未着一字。

从韩非的《五蠹》开始,这商就是末流的。所谓士农工商,商是老末,算你是个良民就不错了。明朝科举考试,到了中后期才允许盐商子弟以商人身份参加,以前商人子弟都得买块地,冒充地主或者什么别的行业才行。

但是,在明朝朝廷一再重申海禁的同时,私人国际贸易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点马克思同志早就说了:3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明月同志在这点上倒是有说明,著名“倭寇”汪直,就是最大的武装走私团伙。

在西班牙葡萄牙发家的时候,有一种流行的思维,叫做重商主义。就是认为只有出口大于进口,国家才能富强,这也是当时欧洲国家奉为圭臬的理论。到了现在,经济学上GDP计算的方式为:GDP=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存货增加+净出口。那位说了,那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明朝应该继续大举开办“中字头贸易公司”,由朝廷出面组织大规模出口贸易?俺只能说这位同学,您是MBA毕业吧?您的回答太精彩了,呵呵,但是,您的这个答案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说也对也不对,这个问题,以及以后还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俺会在最后一节中统一回答。目前先卖个关子。

关键词(Tags): #明朝那些事(嘉英)#明朝(嘉英)
家园 明月似乎指的是---火炮
家园 这正是明月被有些人诟病最多的地方。

降低了历史的门槛对某些人来讲是不可以的,虽然书中明月开篇就说用的小说笔法并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演义(评价-博客版)。书名也改成明朝那些事,但我看就是改成明朝那些八卦也没用,要骂的人照样会骂。

历史观的问题,可能跟文以载道有关,不过我的看法是如果不是做历史研究,是不用非要文以载道的。个人感觉明月写这个一多半还是为自已在写的,但又不想太寂寞,就用这种方式找些支持,同时促进自已端正不严谨的写作态度。说到人物评价,这种写法更接近对老百姓生活中对政治人物的评价标准与观感,这也是让这原本枯燥的历史能让大多人普通人感觉精彩好看,并易于理解的因素之一,说是老百姓的历史观也无不可。

书红起来人名气大了以后,影响也大了很多,上面本来不是问题的地方也成了问题。有些批评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要故意忽略这些前因,居高临下老拿正史的标准来说事就过了。且不说正史也不是完全没有争议的,光是对正史的解释戡错就是一门学问了。那些指责明月个人看法有问题的人又何尝不是在发表自已的个人看法,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甚至争吵,不过要因此进一步否定明月的整本书就比较别有用心了。

下面就是明月出书的开篇语,有兴趣可以回顾一下。另外博版的前言在这里

外链出处

  说起来,我也写了不少东西了,没有想到发表后居然还有人捧场,谢谢大家了。《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 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算是我心血之作。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家园 基本没看懂你想批评明月啥

戚家军不用铳的原因明月说的很清楚:没钱;

这俩字足以解释你的问题1、2、3

壬辰战争你要是觉得明军没有用铳,直接引用史书就完了,光说明朝制造的火器质量不过关说服力不够

不是说关外军阀有钱么?人去买西洋铳可以不?

再说了,

即其机以品院各国之器,是未有合机、轩辕、三长(按:合机 铳、轩辕铳及三长铳皆赵士祯所创制的火器,见《神器谱》)之先,噜蜜为最

邪恶的想,这里老赵是不是想说,有了我的三样之后,就是我为最了?

你下西洋那里想批评明月哪里,就更不知所云了,麻烦再给提示一下?

总不至于是嫌明月没说,要让明月面面俱到写个明朝百科全书吧

家园 已经说过了,对于粉丝评价,本人不予回复。

特此再次声明。

家园 只要是支持明月的,就是粉丝。逻辑很好很强大

谁敢提不同意见的,就是粉丝,您就不予以回答

您这不就等于封口嘛,

您的帖子您做主

知道了,以后不会再敢对您不敬了

家园 【原创】想写两句火器

想写两句火器,临下笔却觉得写不清楚了。写哪几点呢?

先说戚家军的火器吧。戚家军是有火器的,但那是在戚继光调到北方拱卫京师之后,之前在浙江、福建一带,那时候是没有或者很少火器的。

戚继光在作战中曾缴获过倭寇的火枪,对其赞不绝口,夸奖的地方有两点:精准和穿透力,大意是准能够穿金钱眼,利能透重甲。就此可以推测明军的火枪在这两点上并不是很优秀。

倭寇的火枪并非出自日本,而是日本人自葡萄牙人处买来,很贵,倭寇装备的也很少。戚继光后来吸纳了缴获火枪的长处,改进了戚家军的火枪。

个人认为戚家军在对倭寇的战斗中没有火枪的原因有两个吧:1.成本问题,这时候的戚家军并不是很有钱,大规模装备火器,钱这一方面压力比较大;第二,作战区域不适合当时那种原始的火器,火药太容易受潮,火枪也有锈蚀。

戚家军并不是当时唯一一支优秀的部队,甚至,很可能不是当时最优秀的部队,至少还有俞家军和李成梁的部队。

戚家军叫戚家军,主要是因为这支军队的是戚继光一手组建起来的,并且戚继光在这支队伍里有绝对的权威。李成梁的部队不叫“李家军”,但是他的部队里具备核心战斗力的却的的确确是李家军,是李家的几千名家丁。

这些家丁,都是武林高手,装备精良,工资很高,比辽东别的军队要优秀得多。养这支部队需要很多钱,而李成梁恰恰就有很多钱。

李成梁和戚继光都是世袭的中高级军官,但是李成梁的的起点比戚继光还低,穷的要死,40多岁了还没钱去到北京办理接班这么重大的事情。40多岁,都够霍去病死两个轮回的了。那他为什么很快就有那么多钱了呢?两个重要来源。

第一, 他动了土地的主意。军田是国家划出来专门给军户的,这个可以传给子孙,但是不能买卖。但是李成梁把这个地卖了好多,得了大笔的钱。因为军户逃亡很多,很多地只是名存实亡。

第二, 他很能打。他凭借自己能打和招募来的大量家丁,以及在此基础上练出的辽东铁骑,整个辽东他是说一不二。

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李成梁呢?很简单,李成梁家里有个奴才,叫努儿哈赤。那真是李成梁一不高兴,努儿就只能蹲到一边哈赤去。(李成梁还是比较赏识他的能力的)李成梁活到了90多岁,一直到李成梁快死了,努尔哈赤才抖起来。有这么光荣的历史,显然满清要刻意压制李成梁;而因为抗日战争的原因,近代对于戚继光的宣传较多一些。

李成梁有钱,装备得起大量火器,这一点在他的儿子李如松在朝鲜对倭寇的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李成梁的部队,火器装备方面,火炮远远多于火枪。所谓火炮,其实也可以说是大号散弹枪。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明军在火枪方面的水平并不高,也没有在这方面刻意发展,在火炮方面下的功夫要多得多。

这支非常NB的“李家军”,去哪里了呢?一部分牺牲在朝鲜,主要是平壤李如松遇险;一部分随李如松牺牲在蒙古;一部分的血脉留给了后来的辽东铁骑。

另外,李成梁的确有朝鲜血统。如果成均馆大学的韩国教授说李成梁有韩国血统,这也不能算错。奇怪的是,好像没看到过韩国人这么说,俺孤陋寡闻了。

明军装备火器最精良的应该是京师三大营里面的神机营。只知道神机营不是单独作战的,要有人掩护,而且记忆中神机营的火枪也是带刀的,怎么装的就记不清楚了。这个不是很了解,还盼高人指点。

关键词(Tags): #辽东铁骑(嘉英)#戚继光(嘉英)#李成梁(嘉英)#李如松(嘉英)#火炮(嘉英)通宝推:巴山夜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首先,看不懂的是您

俺这节说的不是壬辰战争明军是否用火器,而是明军作为一个整体的装备水平如何以及当时的制造工艺如何。

其次,俺没说他要写百科全书,俺只是说写东西不要乱带自己的感情,不要乱夸大,以至于给读者留下明朝为基本进入热兵器时代的错误印象。

第三,至于下西洋到底要说明什么,最后一节见分晓。

满意?

家园 故人兄请指教。
家园 不敢,晚上贴出来
家园 先回一个,慢慢看

家园 刘大夏焚烧图纸的事情,明代冯梦龙的《智慧大全》就有记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