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说俺感受到的京沪差异 -- 大懒虫1号
北京是政治中心,政治资源多,天子脚下一个剃头匠估计也得是个县团级。要想人前显贵,自然比的就是谁的政治地位高,那就是特权。
上海是经济中心,经济资源多。而且有很深厚的买办传统,比较崇洋。
其实上海的很多习惯和日本人很像。过去觉得上海人很小气,现在觉得那是一个市场化,工业化国家国民的基本素质。
来过上海城隍庙的朋友细心点会发现,四周的路分为两条,中华路和人民路,是个不折不扣的圆圈,这个不敢说独一无二,但也应该是相当罕见的了,所以就有很多次打车的时候都会把出租车司机弄糊涂的故事,不过据说,这两条路之所以这样是有历史的。
因为这两条路是围绕老上海城隍庙的护城河,填河所建,所以如此.
作者提到的很多上海北京差异的例子,相信实在是会让很多有切身体会的朋友看了不禁莞尔,我也是其中一个. 回头再来补点自己感觉的例子,哈哈
你上午打电话下午还没到,5点打电话,说今天不收件了,明天再说吧。
现在的南京人主要是河南安徽山东移民,所以被称为“南人北相”,已经不是吴语了,当然与江南其他地区有差别。南京可谓曾经是唐某的第二故乡,直到现在我的身份证号还是320.南京人的朴实我是知道的。至于盐水鸭,我说过多次了。呵呵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你可以查查历史,这个是真实的事情!
不是围绕老上海城隍庙的护城河,是围绕上海县城墙的护城河。
其实说起文化差异,一般就要说起吃。即使先说起其他的,最后也要落回“吃”上。这是中国人的特点。
混装北京人在北京也有几位胡同里的哥儿们。其中有一位在机场工作,后来调到了上海机场,也不怎么回北京,见一面也不容易。不过一群发小儿中还是有人到过上海,看过了机场地勤。回来后说起了上海见闻,其中就有吃东西一篇。(因此以下关于京沪吃的情节纯属道听途说,有雷人情节概不负责。并且道听途说时已经年代久远,更不保证事情准确。)
话说混装北京人的哥儿们调到了上海机场做地勤,另一个哥儿们去上海出差,顺路看一看发小儿。老乡见老乡,口水流汪汪;哥儿们见哥儿们,先要嗟一顿儿。两人就进了一个据说是本地特色的上海馆儿。据说这儿的三黄鸡、花雕酒特别有名儿。但到底怎么有名儿、是什么、怎么吃的呢,北京的土老冒们也没谱儿。当年胡同里的哥儿们弄只鸡就不容易了,炖吧炖吧也分不出什么品种的鸡有什么不同。
不懂没关系,可以不齿偷看,象林黛玉进贾府一样先东张西望一下,是没人笑话的。进了饭馆,两位从坐下开始就东张西望。估计这时更象小偷,使周围的人有所警觉。只看见周围人挺多,坐的挺满,每个桌上都摆着三黄鸡和黄酒。
三、五个人围一桌,鸡一小碟儿,酒一大壶。只是大家的吃样特别点:把筷子深深插进了鸡里面,然后拨出筷子放到嘴里使劲一嘬。之后再喝上一大口酒。再之后就是陶醉状。
“咦~!!这哪儿行呀!”等北京土混儿反应过来已经四、五分钟后了。地勤哥儿们说:“这东西哪里能这么吃呀!我请客,包你吃饱。”然后招手把服务员叫了过来。
“服务员,每人要一大壶黄酒,再要一只三黄鸡,拿大盘装。”
“我们这里的三黄鸡都是一小盘一小盘的,不卖整只的”。
听到这儿,北京土老冒有点儿恼了。估计声音也大起来了,说“我就要一只了。别给我上那么点儿东西,还不够塞牙缝呢。看着丢人……”估计声越来越大,而上海服务员没有见过北京土混儿耍脾气。气势有点儿低,乖乖地找了一个大盘把整只三黄鸡端了上来。
两位北京李逵初斗服务员旗开得胜。一人撕下了一只三黄鸡腿,一边吃着得胜三黄鸡,一边喝着得胜老黄酒,状态非常不堪。说到这儿,总让我想起“智取威虎山”中土匪手里的肉,或者梁山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架势。
北京李逵自吃东西根本不管别人。而周围各桌上海人均侧目以视,报以不同类型的白眼儿。已经有人小声儿地说:“朱,~~朱!”
切! ~李逵们的反应。
还有不转弯的路,一条不长的路(应该不会超过5公里)三个名字:公平路、临平路、临平北路。
如果这还不够让你疑惑,还有更绝的:海门路。从周家嘴路小转弯到海门路走5分钟后,没了。没了就没了呗,你会想,可能就这么短吧。然后你漫无目的右一转、左一转、然后右一转、再右一转,你会发现自己又走到海门路上了,瞬间绝对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
东南西北在开阔的田间是普适的,而进了城市就失效了.上海和北京的区别正是这两者的区别.我印象深刻在84年去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正面的长安街上,看到络绎不绝的骡马大车队,甚至还有只骆驼!这可是在首都的心脏地区啊.那是在同时期的上海是只有动物园里才能看到的奇景啊!即时到了近郊也是看不见的....
东一段,西一段的,时隐时现。不过明显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前天吃饭时听人说起老太在地上打滚的故事...不过没背景没关系,在北京要拿单子是很难很吃力的一件事
想起当年关于新华书店的故事了.
老邓南巡之后,各地发现新华书店占的位置太好了,那块地皮不作商业开发就浪费了.
北京对王府井的新华书店讨论了半天,决定,不搬.
上海对南京路的新华书店讨论了半天,决定,搬走.
(南京路以前有书店么?我印象中都在福州路的)
深圳对罗湖的新华书店,连讨论都没讨论,就搬走了.
(偶第一次去深圳时,逛了三个小时才碰到一家书报亭,不愧文化沙漠之名.不过那时深圳市图书馆是第一家不需要办证就能进的,在音像室凭身份证就能租录像带找个位子带着耳机看,人很多,很多人坐在地板上看书,气氛很好.)
一份快递从回龙观到朝阳门,来回了3次,8个电话....还没有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