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二)西方篇( -- 森林鹿
人均16头还多。打仗总共不到俩月,光靠杂蓄,军粮也应该没太大问题了。
李贺的马诗,大意是马饿得受不了,去积雪下找草根吃。虽然看起来是食雪,其实还是说明饿的(草料没了)。
“空虚”是指“没人定居”,即当地的自然资源无法支持人为的畜牧业,倒未必是真的没水没草。
比如这户牧民养了一百只羊,春夏啃光了周围几百里草皮,秋冬持续时间长,还没等青草再生,羊已经饿死了,人家只好搬走。
但是如果军队只是过路,不定居,那就趁着春夏有草的时候啃一阵子,啃完了也就走了,所以这种地方支持大军过路倒没啥。
另据俺一个自称精通军事的朋友(脸皮厚到给自己取ID名为“克劳塞维茨”)讲,骑兵行军的时候,其实战马吃的大部分不是草,而是粮食饲料。因为青草营养成分低,正常情况下一匹马每天要吃草十几个小时才能满足一天能量需求,行军和战斗状态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骑兵行军,不但要带人的口粮,还必须带上马的饲料。
马吃的比人多多了。若一个士兵有两匹马,一匹骑乘,一匹驮粮(二马+一人的粮),一匹马能驮100多公斤,恐怕支撑不了多少天的人吃马咽。
北极熊捕获海狮后,优先吃的是它的脂肪,而不是肉。原因是脂肪能量高,容易消化。肉的消化,似乎还需要额外的能量。就象你说的,吃雪,还得把雪用自己的能量来化成水一样。
青草的能量只有等量干草的五分之一,靠青草解决马的饲料问题,除非让马整天不停地吃,否则很容易造成马的掉膘。如果是数百里的短途行军还可以凑合,数千里的长途追击,这样会让马大量死亡的。所以必需携带干草、豆子之类饲料。
机动部队为了追击敌军,不可能等着速度慢的辎重粮草,所以过某些困难地区的时候就相当艰苦。
战士携带全部装具(大约15-20公斤),对野战防御阵地进行典型的400米冲击之后,就要休息3小时以上才能恢复体力。
古代的后勤主要是粮草辎重,现代的后勤主要是弹药燃料,粮草辎重的重量只有10%以下。
“这两只在并肩作战时,也真的完全看不到一点儿内部争斗感情不合的迹象,吵架归吵架,干活归干活”——这就是一个政治集团兴旺发达的标志,内部斗争再激烈,在对外的时候照样能够合作,不以私害公。典型的就是建国前的TG,内斗之烈世所罕见,但是在对外斗争的时候,照样是铁板一块。
高昌国王麹文泰发出的《人权宣言》:
十三年,太宗谓其(高昌)使曰:“……日者我使人至彼,文泰云:‘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又遣使谓薛延陀云:‘既自为可汗,与汉天子敌也,何须拜谒其使。’”(《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下引文皆同)
在独立民主自由的精神照耀下,贞观十四年之前,世界人民反李唐帝国霸权主义斗争的中心圣地高昌,进行了一系列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行动:
1、阻断丝绸之路、干扰李唐对外交流、削弱唐帝国经济实力——时西戎诸国来朝贡者,皆涂经高昌,文泰后稍壅绝之。
2、在西突厥的支持下,打击周边亲唐势力,进行代理人战争——伊吾先臣西突厥,至是内属,文泰又与叶护连结,将击伊吾。……又寻与西突厥乙毗设击破焉耆三城,虏其男女而去。(伊吾、焉耆皆西域国名)
3、保护本国(具有西突厥背景的)知名人士,坚决不给李唐黑恶势力对其进行人身伤害的机会,宁可送自家人民去李代桃僵——太宗以其反覆,下书切让,征其大臣冠军阿史那矩入朝,将与议事。文泰竟不遣,乃遣其长史麹雍来谢罪。
4、收容中原难民,庇护他们免遭黑暗专制的唐政府迫害——初,大业之乱,中国人多投于突厥。及颉利败,或有奔高昌者,文泰皆拘留不遣。太宗诏令括送,文泰尚隐蔽之。
针对这些行径,李唐二代大统领……专制君主李世民宣布,高昌国王麹文泰是恐怖分子、高昌国是世界恐怖主义中心,李唐发动的正义战争是为了维护“自由贸易”和“世界和平”这两项终极普世价值:
十三年,太宗谓其使曰:“高昌数年来朝贡脱略,无籓臣礼(我K,敢不买我们国债,要造反啊?),国中署置官号,准我百僚,称臣于人,岂得如此(我中情局监控互联网是正当的,是不作恶,你怎么也敢有样学样搞过滤词)!今兹岁首,万国来朝,而文泰不至(Mr.麹,你准备接见我了吗?你准备好了吗?)。增城深堑,预备讨伐(肯定隐藏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人阙礼,离间邻好,恶而不诛,善者何劝(不打击邪恶轴心,怎么能保护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明年,当发兵马以击尔。”
唐帝国对于自由贸易的倾力保护:
魏征供述击高昌的理由:“商胡被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遂使五诛载加。”
《讨高昌王麹文泰诏》(出《唐大诏令》)所述开战理由:又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琛尽遭其寇攘,道路由其壅塞。
高昌攻打焉耆国的原因之一——交通垄断地位被打破:“贞观六年,突骑支遣使贡方物,复请开大碛路以便行人,太宗许之。自隋末罹乱,碛路遂闭,西域朝贡者皆由高昌。及是,高昌大怒,遂与焉耆结怨,遣兵袭焉耆,大掠而去。”
呼,累死人,终于查到李二保护自由贸易的原话:贞观初,(安国)献方物,太宗厚尉其使曰:“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诸胡大悦。(新唐书卷二百三十八)
所以李唐灭高昌之战,那就是华丽丽的普世价值的胜利啊……而且得到了包括高昌人民在内的自由世界人民一致拥戴,有高昌民谣赞曰:
高昌兵马如霜雪(大杀器),汉家兵马如日月(核武)。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核武不真动,大杀器无影踪)
胡言乱语鹿团成一团圆润离开……
另提供一个王永兴先生关于高昌之战的文章,里面有不少吐鲁番出土的珍贵一手资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央视历史政论片《大国崛起》探讨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九个国家在历史上崛起的奥秘,其现实关怀则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这里发表葛剑雄先生讨论盛唐疆域的文章,意在让人们从中国历史的真实中更为切近地汲取一个国家崛起与衰落的经验教训。
自11月25日起,我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化活动“玄奘之路”,随车队出新疆喀什的吐尔尕特口岸,穿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由开伯尔山口进入巴基斯坦。疏勒镇(今喀什)、热海(大清池,今伊塞克湖)、碎叶镇(今托克马克附近)、拓折城(大宛都督府,今塔什干)、萨末鞬城(康居都督府,今撒马尔罕)、铁门关(今铁尔梅兹西北)、细柳州(今喀布尔)等唐朝行政和军事驻地一一经过,我们的足迹都在当初的安西都护府范围之内,而唐朝疆域的西端一度远达咸海。站在碎叶城的废墟,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这里曾经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此前一度是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辖区,但此后直到18世纪中叶才重新归入清朝版图,1860年起就被沙俄侵占。
不过,稍作考察就会发现,唐朝的极盛疆域尽管堪称中国历史之最,但并没有巩固的基础,实际存在的时间很短,以后难以恢复也有其必然因素。
这一带本属突厥,唐朝显庆二年(657年)灭西突厥后收入版图,到龙朔元年(661年)才扩展到咸海,但到麟德二年(665年)就撤回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线。开元三年(715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一战被大食(阿拉伯帝国)击败,又退至葱岭。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后,更连河西走廊都无法保住了。正因为如此,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很难找到唐朝留下的遗迹,刻有汉字的石碑也属凤毛麟角。要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史料的记载,这段历史就很难复原。另一个原因是,唐朝的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难以持久,破坏起来却很容易,所以早已荡然无存。
相比之下,其他政权、民族、文化留下的影响要大得多。
早在公元前3世纪前,希腊文化就随着马其顿的军队传入,并因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而扩大,加上希腊文化本身的魅力和生命力,使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至今随处可见。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曾盛极一时,并且向东传播到中国。佛教的建筑和艺术广泛吸收希腊文化的精华,遗址与珍品至今犹存,令人叹为观止。东西突厥虽被唐所灭,但突厥民族的后裔不断繁衍,其语言系统也长盛不衰。阿拉伯帝国不仅驱逐唐朝的势力,还用伊斯兰教取代佛教和当地曾流传的其他宗教,形成一个长期延续的穆斯林文化区和聚居区。
尽管形式不同,手段各异,但它们大多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机构,先进又适于当地条件的文化,发达的宗教和强力推行的手段,众多的人口或移民,能生产或运输充足的粮食和物资。而唐朝即使在其巅峰年代也没有具备这些条件,或者因路途遥远鞭长莫及,或者因轻视边远地区而不愿集中人力物力以改变不利局面。
在中亚的竞争中,唐朝是失败者,而转折点就出现在其极盛之时。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这都是历史事实。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唐朝的辽阔疆域和盛唐的伟大,却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或一笔带过,就不可能总结出兴衰治乱的历史经验。
作者:葛剑雄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句话提的有意思。
先今只有土共才有这个决心投入人力物力。
儒家的确对中国的扩展起了制肘的作用,相当于美国现在的自由派。
扩张是受到以下方面制约的:
1。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运力。
2。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快通讯速度。
3。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移民量。
而过度扩张的结局要么是帝国最后不堪重负而被迫收缩。要么是帝国四分五裂。历史上罗马、亚历山大帝国、蒙古都是过度扩张最后四分五裂的典型。甚至到近代之后,以工业革命后的技术进步和实力,各大殖民帝国也不能保持完整,最后也是分崩离析。
想象中一只长了鹿皮鹿角的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