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回忆录间隙中的张杨 (一) -- 史文恭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好看
长征行军,他那个团和陈赓干部团走到一起,由于道路不便,双方起了争执,据说把陈赓气得跺着脚骂。还有就是抗战时期,老杨自己的回忆录写过,在他的部队里,发生至少两起多名红军长征干部叛逃日军事件,而且这些干部的级别都不低。
老杨写的回忆录需要好好研究,特别与日寇拉锯作战时期,我个人对他驾驭部下的方法和对敌斗争的策略,总感觉不是特别舒服,当然我不是专家,对此也不能多加评定。
红军高级将领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可以从其回忆录中略窥一二。譬如一军团的主要干部在开赴敌后,建立根据地时期,手上多少都有几个红军时期的部队,最少也有几个主力连队,像聂荣臻、罗荣桓手上带的都是一方面军比较能打的部队。你再看看三军团的干部,诸如彭雪枫、张爱萍、王平等人,基本上都是靠零散人员与各类体制内的游杂部队发展起来的。而黄克诚所在的三四四旅,完全是清一色红25军人马,他本人几乎是单枪匹马担任政委一职,算是中央派去的监军。
三军团到陕北后,也还有2000多人,像彭、张、王这些人抗日拉杆子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除了几个干部,手上竟然连一个连建制的红军部队都没有,真是咄咄怪事!王平上将在长征之后,似乎变得默默无闻,名气甚至不如一些中将,不过你去看他的回忆录,三军团在长征过后的剩下的人里面,大约有一半人,也就是1100人左右是王平那个团的,当时王平是政委,而团长是邓国清。一方面军历经长征,8万多人只有7000人到了陕北,而王平和邓国清还能把一个团保存到千人规模,这个能力也不用多说了。
还有就是,三军团在长征后改编的三个大队(团级)干部,除了杨勇在343旅当副团长以外,其他人在八路军改编后的主力野战部队里面没有一个职位。至于李天佑,算是红七军出身,不是黄珍牺牲,他那个团长还轮不到。
一军团在“猴公”心中分量不一样啊。
纪录片上说:邓国清是烈士。实际上这个邓某是红三军团后期最后三个主力团的团长,他的团走完长征后还有1100人,占了7000中央红军的七分之一。不过到了陕北后,他受了些气,昏了头,先跑回老家,后来又回了延安,最后竟然跑到了军统那里。此人资格极老,一直是红军头等主力团的军事主官,一般来说,熬过了长征,像他这样的干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生存率都是80%以上,就算是以后混日子,到55年最少都是中将,要是积极一些,就是上将,三军团最后六个团级干部,就数他资历最老,也就是骁勇善战,彪悍过人的黄珍在军事水平上和他有得一拼。像他这样老资格的干部,还有一个,就是八路军最早18个团长之一的三四四旅687团的张绍东,放着将来的开国上将不做,和参谋长兰国清投了国军。这三个人在解放后,都被枪毙了。他们的叛逃对TG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危害,而且像邓国清在红军时期,身先士卒,作战是很勇敢的,最后搞成这样,实在是可惜。
个人对老毛感觉也是一般,不过看中国近代历史,真是乱得一塌糊涂,漫漫长夜,不是何时才能天明。除了老毛,其他人物是不能根治中国很多固有顽症的,老蒋都非毛的对手,更无论其他阎、冯和桂系这样的二流对手了。
长征到了陕北,老毛力争东渡黄河,打阎锡山,逼得老阎将入陕的四个旅回撤山西,而红军相机扩大了8000人,还弄了不少外快。没有这笔买卖,红军在陕北的日子会非常难过,特别是粮食和经费,贫瘠的陕北根本没法支持几万武装人员长期作战。至于武器,我还是过去的观点,红军还算不错,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废柴”东北军在几次战斗中,送了5000以上的枪械,还不算170多挺轻重机枪,而东征,阎部又送了4000条枪和若干小炮。这样,在1936年,这一年里,中央红军和15军团部队的大部分枪械都得到了更新,这还不算打胡宗南部所得到的枪支缴获。
在双十二事变前,红军在陕北,基本上已经山穷水尽了,而且部队已经被压迫到了盐池、定边一带,稍微有点政治眼光的干部都感到了走投无路的苦闷。如果有人不信,去看看地图,盐池、定边都在什么地方。
也就是老毛,还保存相对旺盛的斗志,这样的人物,可不是中国近代那些长于妇人之手的官僚阶层可比哦!
老三干部就撒网
120师358旅716团代号叫“亚六”,那是因为120师的代号是西伯利亚。
要说打个开国大典师还行,这红一师能和199有多少关系呢。师部在193,主力部队红一团的主体在163。
骄横之类的事主要得是团长吧,我记得是王开湘?虽然四团是绝对的主力,干部团也就是个训练学校,可论年龄资历杨王都不能和陈比,就敢这么叫板?陈有骂他们的资格。
再说了,要是正常上下级关系处理问题,也就谈不上骄傲问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