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一) -- 方解石
03年我去过宁波呆了1个月.还和当地人聊一聊。
浙江人的商业意识强。社会风气好。本地文化氛围比其它地方更显著。
1.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比较清楚。很多人热心维护公共利益。比如,环保。我那次去镇海,刚好碰到当地集会抗议不明气体的。那是化工工业区。要是别的地方,闹不好要打起来。但是据说是比较理智的。(我被堵在半道上,在宁波大学那段路。)我问当地一个工作的外地工程师,他说江浙一带的老太太们很厉害。对这些事情很积极。要是在扔点垃圾。人家逮到了,就对你扰扰叨叨。
2.商业意识强。有赚钱门路,马上就动手,没什么唧唧歪歪。一提议,立马有人跟进。其它地方多半左一下右一下。浙江人不计较生意大小,只要有钱就赚。我记得82年家里盖土砖房,本地人不愿意做,只有浙江人愿意做。工价低,做事那是全力以赴。一点不偷懒。这种意识,恐怕多数地方不具备。
3.社会风气好。我说的不是治安,而是对财富的看法。有人赚了钱,富裕了。他们的想法就是这人有本事,我跟他学。将来我也赚大钱。别的地方,不好说。揩油来了。说是借钱,实际就是白拿。拿了还不算,要坑你一把。就认为你钱来的容易,不是偷就是抢。恨不得宰了你再来一次。。。。。
感性认识。
估计外商投资,所考虑的最必须的条件不是这些。本地人投资,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也不是这些。如果投资意愿算100分数的话,民风我觉得只能在里面占20分的重要性。因为一些问题可以用管理来抵消负面效应。此外,民风一部分也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上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家现在的风气都比原来好了。
但是有些情况在创业的时候是必须的,比如销路,比如信息渠道,比如交通,比如融资渠道,比如交易平台,我想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个人现在比较倾向于,浙江在信息渠道、融资渠道、交易平台这些方面发展的比较好,才给创业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关于上面的意见,我自己的感受是:
1、我觉得可以肯定,这点是部分存在的,但是说社会风气好,我觉得不能完全这么看。浙江的色情产业相当活跃,我自己在宁波舟山沈家门就见过一堆一堆,我bf也亲自接触过。社会治安也只能算是中间,不能算太好。
至于你说的集会抗议,我想,在很多地方都不会打起来,因为我们家那边群体性事件发生很多了,并不是每次都会打起来。但是浙江民间热爱公益性这点我觉得是毋庸置疑的。我经常看到浙江民间组织自发做善事的报道。至于老太太热心环境干净。。。这个比较囧,你可以参考下北京那边的。
2、商业意识强,不怕赚小钱,不怕麻烦。我觉得,这个部分存在,但是并非其他地方的所有人都比不上浙江。
怎么说呢,地方和地方是不一样的,我来山东呆了快十年了,看到大街上卖早餐的很少,据说山东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而且青岛这边的饭店,晚上九点之后就不做饭了,周六周日很多店子不想开就不开了。我就亲耳听到过一个饺子铺的女老板这么讲。但是在我家那边,就是半夜去敲门,饭店也会尽量给你下碗面条的。
我目前遇到的服务意识最好的地方是在厦门。宁波和温州我去过,其实觉得当地的服务业态度也就那么回事。尤其是宁波机场,机场大巴相当让人不爽,破烂价格还不算便宜。我在宁波汽车站旁边吃过饭,态度也相当的一般。人的素质让我觉得像回家一样,跟家里那边差不多。但是在厦门是真的好。好到我都不好意思买他们的商品。我不知道福建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这么好。
中国人都不缺勤劳。我不知道你是哪里的,82年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不知道我们那边是什么样子,但是自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不觉得周围的这些人是因为懒惰而搞不成生意,我认为他们大多数是没有信息,没有门路,没有资金,对发财的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而这个创业的环境,浙江是远远走在前面的。
至于浙江商业意识强,这个,我一直认为,不能将这个看做浙江人的遗传基因而应当看做浙江的环境和风气使然。而这种风气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风气来自哪里?来自社会环境,来自耳濡目染,来自政府宣传,来自榜样传统。这些又来源于什么呢?马列主义说,经验来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中去,我想,这个可以用来参考。即使是意识,也是源于实践的,而这个实践的差别,正是浙江意识差别和内地意识差别的源头。假设在浙江十个人可以成功5个,而在内地十个人成功2个,很显然的,浙江的人中间创业的激情,就会远高于内地。你觉得呢?
3、对财富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其实也是跟商品经济发展和机会的平等程度有关的。在内地权力寻租的夹缝中,如果十个人创业,有两个做成的话,在浙江,十个人可能有五个做成,而这五个里面可能只有两个跟官员有瓜葛的,在内地则可能不跟官员打好交道你就做不成事情。同时,因为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创业,所以其他人在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觊觎财富,而是努力追赶。而在内地,由于资源分配不平等,创业的环境不好,则可能出现仇富心理。
这可以部分的从浙江的基尼系数是全国最低的这点显示出来。当然这个也是建立在外来人口的基础上的,大量的底层劳动者都来自内地,本地人多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这部分的掩盖了事情的真相。如果只看有当地户口的常住民,则大家都是小康水平;如果连同外来人口一起看,则会发现贫富差距其实也不小。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至少我在温州看到的情况就差不多是这样。
此外浙江并不是没有仇富的。至少我接触的,也是大有人在。在宁波坐出租车,以及跟一个温州人的接触,我深深感到这点。但是整体来说大家都比较有奔头。这就是个好现象。
我说这些话,不是为浙江抹黑,而是我觉得该综合的来看待问题。人并不是天生的生意高手,也不是天生的该成功和失败。做成事情有客观的原因有主观的原因。您的话很大路货,一般人很容易从这些角度来看,但是未必是事情的全部。从大环境来看,浙江有他的优势,民风只是其中之一,一般人可能去一个地方最容易看到这些。但是他不是最重要的。当然,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一点。
福建人干活那是抵命干啊。什么苦都吃的,用蚂蚁来比喻再合适不过了。温州人相对高端得多,喜欢玩金融,地产等等。所以容易大起大落,也老为人诟病,但整体上积累资本的速度比其他行当快得多,毕竟金融和地产是近二十年来的显业。哪条道路都无可厚非,适合自己就行。龟兔赛跑,也许两边都是赢家。
不同道路的选择,我倾向是民风的问题。短期内一个好的领导可以较大地改变地方,但长期内是地方改变领导的思想。所以开启民智是重中之重,投多大本都是不亏的。
一个外地孩子要是从小在浙江长大,那么也就跟浙江人没有区别了.很多外地人看来天方夜谭的东西,在他看来也理所当然了.
所以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走马观花是不行的.
所以我只说浙江如何如何,不说外地如何不如何如何不如何.即使我也去过些外地.也知道一些外地人在本地一些事情中的比例.
我知道的一些外地不如何不如何的事情,倒是一些回贴告诉我的.
我读书时候到过的地方也就是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北京、西安。福建人是现在接触的多。感觉上是这样的:
现在大家都是比较向钱看了。可是十年前不是这样的。
1 山东等北方地区,我呆的聊城一带1年多。感觉小富即安的庭院经济比较严重。当地人最大的议题就是国家大事。某某某什么常委一类的,我就不知道这些。搞得老爱问我的意见的人纳闷。这人不是从北京来的吗?论资排辈极其严重。一切向官行。即使是现在,到了河南山东等都是议论国家大事的多。没人聊商业上的事。
2 南方等各省,见面都是聊赚钱的事多。要不就聊娱乐方面的。政治上的事不太关心。就勤劳,干活而言。南方人要更拼命,尤其是江浙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但是心态不太一样。江浙热心公益的人多一点。福建少一些,但是花钱买面子的心态多一些;广东人热心公益的不少,但是排外严重,因为外来人口太多。热心公益的是本地人,治安等社会风尚全面下沦。相比较而言,浙江这方面保持不错。地方文化的社会作用非常强大。广东只是局部在某些老社区。
湖南人热心公益很少的也就局部在一些老社区。大多数人走险赚钱的多。
浙江能够走上来,我觉得与这个本地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精神有很大关系。公私清楚、愿赌服输。
我只是个人觉得江浙人相对更好和外人接触不排外。福建广东人还有个言语沟通问题。
去宁波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有点类似北京,安全感,至少不会看见外来人就围住不放。这一点与去青岛、威海、西安等地不一样。第二是宁波人是分区域居住消费的,等级比较分明。不同层次的人生活在一起,各走各的路。之间不会挤压。其它地方没这个感觉。如果比较明显的话,就是去了广东的老城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你,就好像,母鸡护住自己的领地一样。但是宁波不是这样,你压根就不会去这家店或那家俱乐部。门口一看就清楚,这是不是你来的地?
没有广东杂.大家对本地都比较熟悉.
在宁波人眼里,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今天看你比较落泊,明天,说不定你因为读书或者生意就成了"体面人"了呢.
不要叫我"才女",哪有才女整天"生意"啊,"钱"啊的.呵呵.
河南那边的确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以前是光说不练的类型,现在改变了,以我们那边为例子,见面聊的话题主要两个,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孩子教育的。目前见面多半也是谈挣钱,但是普遍会留一手。为啥呢?主要还是机会不够多,钱你挣了就没我挣的份了。这点跟浙江比起来是大大不如的。但是,做生意有时候就是互利的事情,你把别人扶起来了,有的时候不一定是互相竞争,也可能是互惠互利。
江浙方面,我所知道的,见面谈钱是比较普遍的。但是热心公益,我在江浙看到的不如间接在广东接触到的多。举个典型的例子,我妹妹在广东顺德上学,顺德的大小学校,基本上都有捐资。我妹妹所在的学校,民间是捐了三个多亿的,这个在浙江估计也很少。在顺德,很多学校都是以某个香港的富商或者当地的富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广东人排外多少有点,不过我妹妹觉得还好,也并非不能接触。但是我表妹在浙江嘉兴上大专,她就明显感觉到排外的倾向。甚至有同学当着她的面直接鄙夷地跟另一个人说:“她一个外地人,你跟她扯这么多干嘛。”我表妹很愤怒,但是忍下来了。
至于治安,我妹妹在广东顺德,觉得还好,可能广州、东莞等地差些。我去过温州,温州的治安是不太好。但是到宁波感觉还可以。地方文化我觉得也是浙北发达些,浙南的文化不是很好,宗教势力倒是不小。不仅仅是寺庙多少的原因,有次跟朋友在吃饭,聊天的时候我说我不喜欢基督教,朋友就在看左右,一副警惕的样子。
江浙方面,我感触最大的不是您所说的这些商业文化,恰恰是月色mm提到过的,对资金的利用能力。
我没有觉得江浙公私清楚。有些事情也蛮不清不楚的。这从浙江的家族企业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家族企业财务啥的都是混着的,当然这些年好的多了。不过这个可能也是发展的必须阶段。
我bf原来所在的单位(在温州)出野外,他们为了面子问题都买30万以上的车,越野车,商务车,轿车,很多车都是70、80万的,车主要用于接待上面来的人而没有多少用于基层使用。结果是本来可以买好几辆车的钱只买一辆车,而单位里面出野外的组多,一般一个组两个人,没有那么多的车,出野外的时候都是租车,一天一两百,只有从单位到驻地偶尔用一次单位的车。每天租车,一租就是几个月,也够贵的。而跟他们在一起干活的老外,用车都是用自己买的,买个十万左右的能开就可以了,出野外都用自己的车,一年省下不少钱。此外,他们单位那些人照样是公私不清不楚,部门领导安插自己的人马,小政治搞得不亦说乎,接待要叫小姐(有时候不好意思既卖艺又卖身就只陪陪唱算了),还可以报销。宁波那边可能好点。反正温州的情况,跟您说的相去甚远。
山东人在某些方面是最傻的,我这样说不知道河里多少山东人要骂我。但是这是我所见的事实。我宿舍有个女孩子她舅舅花了5万包了一个小山头,开始想建度假村,后来怕投资收不回来就放羊,几百只羊找了一个老头看,工资按月发。结果是这老头对这些羊超差,据说羊吃不好,老生病,干了一年居然没有挣钱还赔了钱(也真是人才,据我的估算,一年一百只羊少说也能赚个一两万;他养了二三百只,怎么也该赚点啊)。如果这生意叫河南人或者南方人来做,都肯定会设计一个奖惩制度,叫这老头偷不了懒,心甘情愿的干的。
这和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与香港的关系一样重要。
反观黄河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叫嚷了很多年了,好像起色不大,反倒有:
的笑话
在所有经济要素里人是最活跃的
不是跟你找茬啊,据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理解的不一样。陈胜吴广,是谎称自己是扶苏项燕起义的,所以他们其实是在问大家:“王侯将相的后代,现在还有活着的吗?”然后自问自答,说,“我们就是!”
语出《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因为看到你写的,突然想起来这句话,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点怪怪的,再想想,觉得其实这样解释反倒比原来的合理,不知道你的感觉呢?不过我也忘记了这个解释是在哪里看到的了。
大丈夫不死也就算了,要死就有名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草的?
我们客家人就是这么说的。
如果一片居民区住户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尽管大家上同一所学校分同一个班,相邻区域的居民就要孩子不要与其来往。“不要和野小孩玩。”
如果听说哪一片居住区高级,比如说建国路、高安路,大家会去看看西洋镜,赞叹一下窗子里传出来的小提琴或钢琴练习曲,回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种心态大概就文革初期打破了一下,后来就很快恢复常态了。
老人常说,不入同一个门,不说同一种话,他们是他们。
是某个人的理解,好像还是个不算差的人。我只不过是看到了转述下。
因为现在有些人对传统经典的理解,跟过去的不一样,而这些理解其实也有道理。我记得南怀瑾就有不少这种解释。比如有个解释,《论语》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我记得他的解释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了,说:“想第二遍,就可以了。(不用想第三遍了)””而我们现在通行的解释是,孔子说:“再想三遍,也是可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