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赫鲁晓夫楼——苏联时代的特色住房 -- 路人癸
起居室就是客厅
以前中文是不太用"起居室"(living room)这个直译的
在我走过的几个社会主义\前社会主义国家或地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熟悉的住宅楼:从中国开始、朝鲜、匈牙利、捷克、波兰、东柏林。说可以让你忘记是在哪个国家并不夸张。不仅是住宅楼,宽阔的大街和小区的布局都是极其相似的。
倒是在越南不记得有这样的观察,古巴没去过,但估计也不会多。这两个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建设的时间不算很长可能是原因。
60平米可以住24口人呢!这个这个,现在的确太难想象了。什么才叫蜗居,真的在上海长大的同学想想自己家里小时候及自己的邻居就清楚了。
那样的赫鲁晓夫楼,不过好像有十层左右高,没电梯。尤其是小区的布局也是那个式样的:
我估计另外一个原因是方便,一个单元里有配套的生活设施既方便消费又方便安排家属的工作。据我观察,有些居民楼群里还有车间,晚上亮着灯有机床的声音在生产呢,朝鲜看来还把工业生产安排在了小区里,这个比较特别。
“xx多维奇”,和“斯基”异曲同工。这么说,女朋友的名字后面可以加个可爱的“娃”。
一个70%一个70+%
十位数一致还是个大数
差不多差不多
其实哪种算法不是很重要
公开公正就可以了
重要的是结合社会情况和福利
同类住房的负担占个人收入比重多大
另外
国内非封闭的阳台算一半
首先,有露台的房子是绝对少数,其次,虽然面积不在房产证上,但绝对不是白送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就在一国之内,也有差异的
像成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开发商流行“送面积”
结果房产证上的面积和使用面积差不多
不过放心,人家没少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里面有飞机场有大公寓,一直以为是美国片...
假如当年很多人都能弄来水泥的话...大概相当于现在很多人能弄来人民币...
我很喜欢国内译制的苏联70-80年代的生活喜剧,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等等。
也是这个样子的。
前段时间在加拿大某地看到一片新楼也有类似风格,一时产生了强烈的错觉,仿佛回到多年以前,极其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