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闲话通胀:(一)经济活动货币化 -- 陈经
本文对货币引发的价格变化建立一个稳固的逻辑根基,理清一些概念。也许结论并不新鲜,但能让自己理解更深。
(一)经济活动货币化
通胀,全称是“通货膨胀”。通货,就是货币。“通货膨胀”的字面意思是市场上货币多了。
一般对通胀的理解,就是物价上涨,感觉钱越来越毛。我的理解,这是有区别的概念。通胀就是货币数据本身,有绝对的标准,很容易判断。M0、M1、M2各级货币数据一列,多少一目了然。其中M2最重要,最能代表市场上货币多少。长期下来确实明显通胀了,M2翻好几倍。2001年一季度到2010年一季度,M2从13.9万亿增加到65万亿,变成4.67倍。本文中的“通胀”,都指的是货币数据增多,而非物价上涨。
价格上涨就不是太容易说清楚,有大涨的东西,有变化不大的,也有跌价的。本文研究的价格,包括商品与资产,也包括服务与人工成本,也可以是汇率,能报出价格的都可以包括进来。总的来说是涨的东西多,物价也有明显上涨。但象M2那样价格翻几倍的东西,其实也不是很好找。
有一类价格,我称之为“经济活动货币化”,可以短期大涨。例如大学学费,原来100多元,后来涨到数千,翻几十倍。单位住房,原来月租只要几元钱,后来社会住房月租数千元,翻几百倍。这类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超货币通胀。它不是由货币通胀引起,反而是货币增发的动力。原来基本白送的东西,现在要大钱了,就需要增发货币与之配套,所以就会猛加工资,增加十倍。
到2000年,这类“货币化”活动搞得差不多了,但也可能还有得搞。比如盗版,如果真的猛抓,相当于免费白送的东西,价格可能上涨数十倍。中国这类“文体活动”其实相当丰富,看片、玩游戏、看体育节目,内容很丰富花的钱却很少,可能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同理,改革开放以前,有许多没有货币化的经济活动,GDP应该比数据体现的高得多。
许多人说,和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钱实在是太毛了。这种感觉主要是“货币化”引起的,以前50元一月可以活得不错,现在1000元都难于生存。但是,由于“货币化”基本完成,人对过去的记忆模糊,这类“钱毛了”的感觉应该会减小了。
“经济活动货币化”,价格上涨的幅度是最厉害的。未货币化以前,货币是没有任何长期价值的。80年代任何人的存款,到现在都没有意义了,“万元户”是笑话。朝鲜没有货币化,货币就没有长期价值,兑换人民币的黑市汇率与官方汇率差异极大。俄罗斯也有这样的现象,资源多,很多东西相当于免费。人们到俄国挣到卢布,立刻得换成美元、人民币。一些第三世界落后国家都是如此,当地的货币人不敢存着,必须换成完成了“货币化”的主流货币。
80年代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1.8,其实按GDP算,到还比较合适。但由于没有“货币化”,货币没有长期价值,黑市美元价格要高得多,是历史差价最大的时候。这时汇率高估了,但许多经济活动价值低估了,以汇率计GDP是歪打正着,误差小。80年代到90年代初,汇率先正常化,一直贬到了8.7,经济活动货币化搞得比较慢,所以汇率计的名义GDP没怎么增长。有人据此说,改革开放白干了。
2000年以后,货币化机制基本搞完了,人民币就一举成为强势货币。货币化的经济影响,需要时间来完成,如房价不会一下就跳升。所以2000年以后,GDP增加得比较快,人以货币计的财富增加也特别快。
到没有完成货币化的国家,到没有完成货币化的领域,持有资产与股权,是很好的投资。中国的银行,由于货币化进程没完,一度弄得和资不抵债一样。银行的投资,变出来的各类资产,没有得到正确的货币估值,因为市场上货币不够。整出的地皮,几万一亩,造出的产房、基础设施,也卖不出大价。其实真实的价值需要等货币化进程基本完成后,再去估值。几万一亩的可能就涨成了上百万元一亩。我认为那些年银行的困境,部分是因为国有企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但主要是因为货币化进程没有搞完造成的。这个原理中国自己也没有认清,跑去境外股市给银行、大国企集资凑钱,价格都估得太低了。其实不集资,后面没几年就能混得很好了,货币化的成果会出来。
中国应该还有需要完成货币化的领域,如前面说的盗版知识产权。去低价收购小说、电影、歌曲之类的版权,可能是不错的长线投资,应该由中国富人、公司去做。麦克尔杰克逊收购了甲壳虫乐队、猫王作品的版权,收益很不错。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太吓人了。
还是大胖子沙发品牌好,质量信得过,谁用谁知道。
得很惨吧
因为98年出政策,2000年以后真正落实,等分房到手,装修结束,还有许多人不相信不分了,再等2,3年,到了03,04以后。大家才会相信真的不分房子了,住宅的市场化,或者货币化行动才真正开始。
而住宅市场与其他东西不同,从规划勘察设计到建成,周期远比鸡蛋猪肉冰箱电视机一类的长的多。而鸡蛋猪肉彩电一类的在真正市场化过程中,都经历过抢购风,直到生产能力上来才价格下降。
市中心的空余土地几万一亩卖掉了,后边就只能卖郊区的,但郊区没有公路供水供电取暖等等设施,教育,医疗,环卫,治安,消防等等基础设施也要新建,成本反而比市区里高的多。而一个家庭可以20年不想买房子,但有了需求的时候还是要买的。这样03,04以后,价格发现的过程就开始了。在这个过程里,到底什么价格是均衡价格,是合理价格,没有人知道的。
如果参照鸡蛋,猪肉,彩电一类的历史轨迹,价格放开后都是会有一波非常汹涌的狂飙过程,于此相伴的是抢购风。80年代的时候,一个工人一个月1百多已经不低了,但彩电票还是要拖关系的。那个时候一台彩电,一台冰箱差不多都要工人2,3年的收入,但还是抢不上。你说当时的人有钱?大家都差不多,万元户那时候不得了。但那时候的电视冰箱可不便宜,一台18寸彩电小2千,一台2开门冰箱也差不多。当时的货币购买力远比现在强,但当时这些产品的价格就是这么高。后边经过几年,生产能力上来,这些东西价格才下去。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2000年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算是初具规模了,价格现象可以用市场供需、群众心理波动来解释。可以把2001年到2010年一季度M2的倍数4.67倍作为比较基准。我们可以发现,这10年中,价格想涨过这个倍数不太容易,但大部分是涨价了。
通常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涨大的不太好找。可能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涨得较多,但粮食猪肉等大量供应的没涨太多。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汽车、电子商品、日用消费品,好多还降价了。房租、学费、旅馆、车票、机票、火车票,涨得都不多,也有没涨的。政府报出的CPI,基本是在这些日常价格里面凑权重。有几年物价涨幅很低,有通缩的说法。最近几年有所上涨,也不能称为物价飞涨。有时会有一些较大的波动,猪肉价格猛涨猛跌。从较长时段来看,CPI代表的价格,在各类价格中可以算是稳定性较好的。从舆论来看,群众对日常消费价格还是较为满意的,有报怨也不多。
如果不考虑贫富分化,个人存款增加的倍数大约可以当成M2增加的幅度。买得起用得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钱毛了”的感觉应该不如“我的钱多了”强。M2变成4.67倍,市场上的商品服务也增加了很多。因此,初略地理解,绝大多数商品服务价格增幅就是应该小于M2的增加幅度。
不仅是涨幅小,有时我们发现M2的变化,似乎对这些日常商品价格的影响不太直接。例如2009年M2增加30%,也没见日常商品价格有多大变化。另一方面,天长日久下来,日常商品的通胀还是能被显著观察到。吃一顿饭,以前10元的,现在可能20元才吃得差不多,但这种变化是慢慢来的。这种慢慢上涨,和M2的大幅增加有没有关系?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他认为M2过量增加,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个别商品涨不算涨,一次猛涨不算涨,可能是某些突发因素。货币过量增发的效果就是慢慢涨,普遍涨。从各国的实际经济表现来看,这个观察是对的,但是其机制就不是太容易想通。如果一个国家一段时间以来物价普遍上涨了,这一派的学者会说,这是货币增发过多了。但有时这听上去象是循环论证,涨价了就是发多了钞票,发多了钞票会涨价。
有时我会想,虽然中国钞票发得多,但是如果生产搞得好,供应充足,那并不一定就物价上涨,还可能物价下跌。所以,不用怕增发过多弄出物价上涨,可以靠搞好生产补回来。这是不是一种幻想?实际上各国增发货币,最后都弄出了长期物价普遍上涨,看样子弗里德曼是对的。
最后,我的结论是,应该去研究“增发货币”这个微观动作。如果“增发货币”真的是为了搞好生产,那么并不会产生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效应。只不过各国政府一般都有各种不太好的动机,或短或长一段时间后,总是会让物价普遍上涨。总的来说,我认同弗里德曼的解释。指望中国政府只为了好好搞生产而增发货币,是一种理想主义,实际上不成立。所以中国也有物价长期普遍上涨,原因是政府增发货币的动机经常有问题。
当然中国搞生产在全球可能是最好的,所以相对来说,是干了最多的正事,甚至能帮助全球平抑物价。但套用一句民主自吹老话,在全球胡乱增发货币的政府中,中国是最不坏的那一个。只要是胡乱增发了,当然就会出问题。
下面具体研究“增发货币”的各种动机。
(待续)
西方经济学界,凯恩斯一派强调政府干预认为市场会失灵,弗里德曼货币主义一派强调市场理性预期,反对政府干预。中国政府天生自然是喜欢凯恩斯这一套的,政府不干预才是怪事。但慢慢的也引入了不少弗里德曼这一派的理念,比如M2每年目标都是年增17%,可能就是根据货币主义的方程瞎凑出来的。宏观调控里的不少说法,都是从货币主义理论里抄来的。
其实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谁对,这是吵不清的,没有完美的世界。有时觉得这边对,有时觉得应该听那边的,经济学家吵个没完。增发货币光通涨不增涨的滞涨发生了,觉得凯恩斯解释不了,弗里德曼这边就显得更正确。金融危机了,就觉得还得靠凯恩斯主义。
对于这些理论,我的感觉是,不管说得如何有道理,首先要给合操作来考虑。设计一个完美的方案,或者承认不可能完美弄出一个“最优”方案,或者给出上中下三策,这都不是关键。操作不行全是虚的,失败了也不能说是理论不对,只不过方案不现实。如果考虑操作,最后可能就是不知道从哪跑出来的方案,正面看象凯恩斯,背面看象弗里德曼,古里古怪地把事情办了,或者无人负责等待自然崩溃。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指导的理想政府,世界各国政府为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长中短期目标,用各种茅招往上招呼,其中自然就有不少胡来的招。弄出通胀实在是太正常了,比通胀更可怕的事都多得很。经济危机,七八年就来一次,往往不是经济理论的错,而是政府与全民胡作非为的错。就算是名声最差的“休克疗法”,可能从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更应该责怪的是俄罗斯寡头。
其中,增发货币是一种最容易实行的胡折腾办法。弗里德曼的分析是对的,增发货币有很强的诱惑力。一是直接弄出一笔钱干事,应付各种支出。二是社会上钱多了,税收也能增多。三是能赖掉政府债务。而且这么干立杆见影,短期各种经济数据都好转,开工增加,失业减少,也没有通胀,舆论会有好评。
政府可以增发货币干凯恩斯主义,也可以收税来干,还可以发国债来干。弗里德曼评论说,收税、发国债,会得罪人,所以不如增发货币容易干。这里就能看出前总理的高明之处了。朱镕基先解决的是税收问题,有很多税制创新,成效非常显著。1998年金融危机,需要保8,需要凯恩斯式投资,他就发国债解决问题。朱镕基从来没来选择过猛放贷,而是强力约束银行,猛打房产泡沫,狠治通货膨胀。确实体现了极高的经济学水平,对经济有最本质的理解。加上又有操作能力,完成了目标,可以称得上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精华,在中国的实践中都可以找到成功样例。
相对来说,在温总理任上,增发货币这种事就做得要多多了。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学水平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操作能力不足,所以就选择了相对容易的增发货币。各地政府有要求银行大放贷增发货币的传统,中央政府应对不力,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当然,中国有独特的经济架构,增发货币做就做了,虽然有后果,到不是束手无策,有办法往回补。往回补的办法很多,央票、准备金率、限贷、行政命令,但总之是往回补。这届政府对物价上涨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通过往回补的办法,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效应,似乎并不严重。公平地说,物价是涨了,但主要是因为“不可抗拒”因素,输入性通胀,人工成本上涨等等。
真正让政府为难的是,因为货币过多,引发了投机情绪。因为投机,实体经济受损,宏观调控过山车,害处很多,各种批评非常多。这是一个显然的失败。
现在我不太清楚的是,投机情绪是否也能想办法“往回补”。比如不让炒房了,靠行政手段把房价打下去。还在实践,也可能成功。是不是需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象一些学者建议的那样,收紧货币?但收紧货币又会影响实体经济,太紧满足不了经济增长的需要。这些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中国经济的实践,已经大大超越了经济学理论总结的东西。
可以肯定的是,继续增发货币不是长久之计。虽然未必就出事,但老要往回补,代价越来越大。有别的办法还是不要增发了,多收税、发国债,这都可以考虑。社会上钱很多,想办法收过来,应该可以操作。
这是对中国,情况比较复杂,操作中曲里拐弯的东西很多。其它国家就比较容易说清楚了,很多国家一眼就能看出是在靠增发货币胡混。不好好搞生产,人懒,消费到是起劲。不知为什么,出了很多胡混的民主国家,一味讨好选民,就靠增发货币短线操作。这比弗里德曼那时说的还可怕,好坏他说的是增发搞生产投资,连这都会搞出长期物价上涨出乱子。靠增发货币消费,可能有一些“现代”的财技,在高盛之类的投行帮助下,能把问题推得很迟。有时看上去不是增发货币,发的是国债,可事实上这些国债是还不了的,最后就只有靠增发货币来还钱。
也许,世界上很多国家需要的不是高明的经济学家,而是需要遵守最基本的常识。
(待续)
就业或失业?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老铁干的
烂帐一大堆,而且估价可不是全由着咱们定的
献花
中国现在就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