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赶个热闹,随便说两句鸿海的事 -- dfindy
这种血汗工厂早点倒闭了好
工厂是个生物链,链上各个层次的人都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包括高层。
- 底层的工人肯定不欢迎自动化,自动化了大家就没有工作了。
- 小组长也不会欢迎,工人没了自己也没有工作了
- 大组长也不会欢迎,小组没了自己也没有工作了
- 车间经理也不会欢迎,手下几百号人没了自己就成效组长了
- 分厂经理也许不会排斥,但是也很难欢迎。管人管得顺手了,万一搞不定自动化机器怎么办?
- 人事部肯定不喜欢自动化,工人少了油水就少了
- 总经理也许对自动化感兴趣,但是自动化投资这么大,万一建议失败,自己的位置就不保了。
再往上呢?我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对照富士康的组织结构表来数数其中多少个层次的人会狂热地支持自动化。
要想推动富士康这样的公司实行自动化,只能通过它的竞争对手采取自动化后逼迫它跟进。
富士康的竞争对手比亚迪呢?比亚迪最自豪的就是自己发现了用人工来代替机器的窍门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BYD据说就是将电池的自动化拆解为手工从而节约成本。
外资企业如果要去越南, 最好顺路把那些偷渡到珠三角的越南非法移民带回去.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这点我有保留同意:仅仅完全外向型的加工经济而言。确实,只要几个几千平方公里的园区,几乎可以容纳上千个加工厂,上千万人,这些园区再靠近港口和铁路,运输不成问题,基础设施的推进也容易得多--毕竟改善全国难,改善一地易。
从这个角度讲,任何沿海国家都可以复制这一模式。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有的成功了一半但后劲不足?
这就又回到了关键的因素:人。开始的时候人工都很低,符合启动的条件。一旦建立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就会加大人才的需求。小国由于缺少人才的储备必然导致一些关键人才价格飞涨。菲律宾,马来等都受限于这一点。今年的半导体部件大缺货就是由于去年的经济危机封装厂不得不解雇了大批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回到自己原来的国家,现在经济形势好转要重新雇用他们,但政府却不敢在国内就业复原前大量发放工作签证,这就导致了产能长时间不能恢复。我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原来马来缺少工程师,不得不高薪吸引他国如印度,菲律宾等国的人。这些人背井离乡又身怀技能,薪水相比之下就要高得多才能吸引人。马来开放工作机会给外国人,毫无疑问会导致巨大的政治压力,必然在工作签证的发放上设置重重条件,这些毫无疑问会导致马来的竞争力降低。越南看来也会重复马来的困境,我也看不到任何短期解决的办法。相反,在江西,湖南,这些根本不是问题。
其次是工业基础。如你所说:
开始的一部分往往是组装,或简单的原材料加工,这个时候只要人工低,有简单的技能即可。这个工资差越大,动机越强烈,几乎所有的成功国家都从这点起步。但一旦望产业链的上游扩展就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国家意志了。 以BYD为例,开始的时候是做锂离子电池。王传福先是去日本买电极板,买钢壳,买高分子隔膜,回来用半自动化设备加手工装配和测试。这个时候工资低就可以做成。当日本竞争对手想扼杀王的时候,直接把价格降低30%,王传福就不得不再降低成本,望上游进军:直接生产钢壳--这是一个扁平的方壳,需要把薄钢板多次冲压拉伸。日本人没有人相信王能实现,但王做到了。同样的道理应用到电极板,隔离膜等,王传福或王传福的供应商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一一实现了国产化,加上一些其他的要素,经过多年奋斗,王传福终于成功地成为世界第二大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同期手机锂离子电池的价格从每块800元到最低的时候8块(华强北价)。王的这一奋斗令人钦佩,然而我却没有在越南,印尼,马来发现类似的例子,难道是王的天纵英明?当然不是,这是中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基础教育导致的结果。
由上可见,产业集群能否产生不是天然的,是有其内在的逻辑。我尝试总结一下:
1. 核心产业的优势是不是明显,越明显越容易延伸。
2. 延伸难度是不是大,越低的越容易延伸,如配合加工业的印刷业
3. 工业基础或者教育水平是不是够强。日本、韩国,中国都是这方面的正面例证,马来,菲律宾是反例;
4. 内需市场是不是够大。毕竟在一开始条件还很差的时候就投资某地是有很大风险的,外需市场本身有原来的供应商,新的地方市场尚未开发,投资本身是亏损的。如果有内需市场还可以看成是战略决定,没有的话纯粹属于赌博,而且输多赢少。
5。 有没有合理政策:如朱镕基的增值税。否则园区最后变成巨大的组装基地。这种基地在泰国,马来到处都是,但没有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在越南,如果这种产业集群不能有组织的发生,自发产生的产业必然分散在全国各地,这就让发展受制于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越南这种长条形的国家就有可能发现仅有的一个钢壳供应商在最南面,而组装厂在最北面的痛苦场面,相距3000公里,汽车运输需要70个小时,运费17万:最后发现地理因素也是杯具了。
越南的改革开放始于1986年,比中国晚了7年,但有人在前面探路可以少走若干弯路,回头看看越南的进展就会发现它依旧远远落后于中国,就连增长率,这一弱国最容易超过强国的指标也落后于中国。个人认为,导致这一原因的就是中国的冰镇效应。
中国不但是发达国家的杀手,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苦手。既有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又有内蒙,山西等能源矿产基地,既有全面的工业基础,又有庞大的内销市场;既有几亿低价劳动力,又有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从高端到低端,从大到小的产业中国都可以畅游其中。越南要成功,最好的办法是和中国经济融合,企图分庭抗礼,结局就是将杯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有一点老兄讲在点子上了:代工企业是个什么德行,并不难了解,这样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国际化生产链最底端的地位很不舒服、而且难以持续,也不难看清楚。但是,长远和现实直接需要平衡、兼顾、妥协,这也是很多人在情绪激昂的时候容易忽视的。以现在中国的就业现状+产业现状,富士康这样相对正规的企业如果垮掉了,一个很现实也很紧迫的问题,几十万工人的饭碗怎么办、这些人如何分流?难道分流到那些比富士康还不如的同类企业,就是好事?
而且需要指明的是,这几十万工人的就业问题不是富士康“制造”出来的,无论世界上有没有富士康这家企业,这个问题都客观存在着。所以,有人说富士康“绑架了几十万工人”,堪称滑稽之极;相反,富士康解决了这些人的就业问题,是有功劳的。
而不是靠 空想+谩骂 能够变成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