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赖永初(四) -- 王外马甲
嘎嘎
受马甲兄写的江湖切口启发,绝对原创
[MOVE]出来混总是要换还的。[/MOVE]
酸汤鱼是如今大有名气的贵州菜,已经上了国宴菜谱,不过,当年的赖永初要吃到,却是非常难。
这道菜是贵州东部、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水边苗”的吃法。以往,贵州的汉族对苗族的饮食是有相当的“不认同感”的,称之为“苗搞食”,极少有人模仿。
这道菜得以推广,要归功于距今30年的“改革开放”。它使许多黔东南、黔南的苗族同胞走出大山,卖特产、做生意、开眼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明白了“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酸汤鱼就是这样的一个竞争优势的具体载体。
赖永初贩盐的时代,这道菜在贵阳也不流行,在黔北遵义更不流行。
那时的黔北遵义,鱼的流行做法,大致是清水煮(加姜葱)的鲜鱼汤、糟辣鱼和酸菜鱼汤。糟辣鱼用的糟辣椒,做法类似湖南的剁椒,本地人称为“糟海椒”。酸菜鱼汤用的酸菜,是用煮饭的米汤作“酸本”,将青菜、白菜在沸水中煮至四成熟,滤水(也有将水留用)放入带“V”型沿(便于加水密闭)的陶坛中,几日就可食用。
而酸汤鱼所用的酸汤,用红鲜辣椒(野生为佳)和野生西红柿剁碎,入带“V”型沿陶坛中沤制的,叫“红酸”;使用前述米汤为“酸本”的,叫“米酸”;用鱼虾为原料的,则是“鱼酸”、“虾酸”;鲁迅称赞的独山特产“盐酸”,做法就更为复杂。
确实很经典,必须要那个年代生活过得人才能写得这么真,演得这么真。演“王保长”的陈戈真是多才多艺,从编剧到导演到男一号,统统都是他,好像据说文革得时候被整死了,真可惜啊。
不过这么一个丑化国民党的电影也可以被搞成大毒草,真是稀奇。
吴玉章也嗨过袍哥的,后来还不是堂堂人民大学校长,无数美女坐他怀里照相的。
朗朗天兄果然达人,体察入微,佩服佩服。
关于贵州的“酸汤”、“盐酸”以及抗战时出现的“肠旺”(常望)都有各自的典故和发展经历。酸汤鱼也确实如朗朗天兄所说,在1916年的四川前线是不容易吃到的。因此,赖永初当时去吃酸汤鱼才会算“改善伙食”,也才会有比较深的印象。
酸汤鱼不是黔中、黔北汉族的菜肴,它是黔东南苗族的特产,一般汉人是不会弄的,以桐梓人为主的第十队也不会。但是,第十队所在的黔军第六标,会做酸汤鱼、爱吃酸汤鱼的却大有人在。
黔军第六标是在和继圣巡防营的基础上扩编而成的,该营创建于黔东南的黄平,兵弁多为苗族人侗族人(和继圣自己是纳西族),以汉人为主的第十队在其中反而是个特例(这也是他们后来脱离出去的原因之一)。
因为贫穷、也因为生性勇猛,当时的苗族人当兵非常踊跃(其实,即便到了抗美援朝和自卫反击战,贵州出的战斗英雄也多是苗族)。綦江东溪一带有山有水,有鱼虾也有辣椒,所以只要有苗族人在,能做出酸汤鱼并不奇怪。至于汉族人对苗族的饮食虽然有点“看不上”,但偶而尝尝还是很开心的,这一点,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呵呵,咱们俩这么一谈,倒象是给贵州酸汤鱼做了个广告。好事好事。顺便说一句,上次去北京,老萨也请我吃了酸汤鱼呢,正宗的。
马甲的文里简直处处是坑,这么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还有这么多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