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归去来兮”的讨论 -- 穿越

共:💬132 🌺6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除了最顶尖的结果

同意你的说法,除了最顶尖的结果,智力因素不是最重要的,机会可能更加重要。

清华的校长曾经在下面感叹过,他说清华的学生都出国了,国内的很多军工项目都是北航甚至很多二流院校的学生担当,这些人很快挑起大梁,这对清华非常不利,很可能以后在申请项目等等会吃亏。

家园 建议大牛归国,一般水平的留在国外

如果是普通的科研从业者在国内没有关系网,拉不到经费,甚至个人生活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国家也做不出什么重大贡献,还是留在国外的好。

家园 做两年博士后的确能力会强一些,不过很多人

还是忧虑国内那时给的条件可能还不如现在。过去几年的情况就是这样。前几年博士后很多给正教授的,现在大部分人只能拿副教授了。所以对年轻海归而言,有一个卡位的问题。

你写的话里面有效信息非常多,意见很中肯。那个河友也会来翻这个帖子,我想这些意见他应该好好想想。

家园 也不要把一切推到规模头上

美加很多有用的发明都来自与中小企业。他们是干出来的,不一定有多少理论,或者正规的R&D,但他们的东西脚踏实地,就是管用。那么多体育用品公司、运动枪械公司、钻井公司、技术服务公司,都是几十上百人的小公司,就是这么干出来的。你要例子的话,我可以给你举上一大堆!

家园 大牛在哪里都吃香,一般的小年轻在哪里都郁闷

只能在两个火坑里选一个好点的。

只想混日子,其实在美国舒服。问题是不少人对自己还是有所期许的,希望有机会能证明自己。所以做选择的标准是看哪个地方机会多。我个人觉得还是国内大跃进的机会多些。

家园 晨大就是在公司里混的,不重视你的意见是傻子。

我有一朋友,小年轻,做了几年博士后,连发了两篇《Nature》,在美国大学、研究所里找教职一直找不着,可见现在北美科研岗位的严峻形势。

这个周末给我打电话诉苦,说他开始考虑去找公司的R&D位置了。发《Nature》的大家也都知道,以基础科研为主,我是觉得他不太合适去公司里,而且他就是一书呆子。

不知道晨大有没有兴趣把你看到的公司R&D的情况,以及个人的看法,单开个主题帖,拿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应该能帮河里不少搞科研的,我也会让我那朋友去看。

家园 现在海归回流得很快,我身边朋友回国了好多

而且层次越来越高。认识的人里面,真有至少两个千人大牛的确每年在国内呆到六个月以上,不是那种骗人的。

所以中国人才流失的问题已经比以前好多了。正好又赶上需要科技创新,这批人正好用得着。

家园 真的呆6个月

真的呆6个月那还是挺好的,相信会对国内的科研有很大的促进。

国内科研的弊端除了社会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每个学科牛人太少,这样就不利于学术民主。

家园 产品、工艺的问题很多时候需要综合的解决方案

高校里专业分得很细,而且多是独立门户,彼此不服;而企业中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沟通相对要融洽得多,在综合解决技术难题方面有很大优势。企业的问题是技改的压力和动力,一般如果产品销售很好的时候,就没什么动力了。这时,就要看领导者的前瞻性和眼光了。

家园 别的行业不了解,单就IT行业来说

研究和产业化是紧密衔接的。微机和互联网的产生,让科研和产业化的成本变的非常的低。教授在实验室堆上2台机器,弄根网线出去,就可以把整个互联网上面的数据搞一块下来研究,然后如果有前景,就拉出来注册个公司,把软硬件都扩展到工业规模。最成功的,转手一个亿卖掉了。

这些想法,其实也就是5年之前在seminar上面吹牛的东西。当时听起来是科幻,但是按照行业发展的速度去推算一下,就知道什么时间入手最合适。

当然,最重要的不光是产业化,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人脉才是关键。

家园 del 重复发帖了
家园 这一点我不是很理解

"先回国在大学里做着,保持住跟国外的定期交流。过几年在国内混不好的话,就考虑来美国申请教职。其竞争力会高于绝大部分一直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同行们。"

竞争力会高,是因为在国内的title可以是assistant Prof而在美国的话只能算post doc吗?

家园 哈,我可不是在公司干R&D的

我的看法都是从生产前线看的。以前写过一篇,不是直接对科研,但也谈到一点。

晨枫:【原创】加拿大的大学工程教育出了问题

家园 agree very much!
家园 恩,同意,我们中小企业创业这块才起步

美国和欧洲的优势在于不断的涌现出优秀的小公司,比如谷歌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建立在几个大学生创业的基础上,慢慢成长,背后有一套成熟的制度,比如志同道合的创业青年总能遇到一起、成熟的中小企业制度、社会的支持、风险投资基金。

比较国内才刚刚起步,对这块还是不够重视,尤其是扶持上,我看国内的很多政策是扶大不扶小,对广大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你不上规模根本不入法眼,而很多风投也过于注重短期的利润,或者考虑海归的创业而忽略国内的创业者,打击面很大。晨大我说的规模实际上是我自己在做项目接触的结果,上了规模以后才有机会变大变强,目前在国内就是如此,当然我接触的高科技公司少点,所以我自己的感觉是我们的创业成本高了,尤其在起步阶段,而上了一定规模以后却反而可以获得政府和各级资金的资助,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