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黄万里先生与三峡 -- meokey
也是涨价幅度最大的十年。
而且这十年内物价还是双轨制,国家建设工程所用建材还能得到较低的计划调拨价。三峡开工时已经并轨,计划调拨价没有了。
一万元你不会算?装机容量1820万,花掉1800亿,一万还不到点。
对于你的3,4问题,你压根没有搞清楚“蓄清排浑”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面是黄先生的文章《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的摘录。如果你有兴趣看原文,可以找
《水力发电学报》1993 年第3 期,总第42 期,107~115。
《水力发电学报》1995 年第1 期,总第48 期,86~97。
还有一些人怀疑通过宜昌的长江卵石输移量不可能大到1 亿吨每年,它们排到哪里去了?按在本届地质年代以数万年为期内,在人类尚未在长江中下游修堤以前,卵石流早先就沿着岩基河底的大陆架平原沉积下来,而泥沙则淤在海底上面和前面。随后的卵石流在前进中替换了先前在上面淤积的泥沙而继续沉积在卵石的海底上。如此左右轮流沉积,造成了广大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人类占领了这冲积平原之后,为了阻止主流的左右改道,修建两堤束住江流,以便定居两岸,于是卵石流和泥沙流被限制在堤内淤积。江底逐渐淤高,堤岸随着修高。中游淤积的反作用是加陡坡降,于是宜昌堆积了40 米厚的复盖层。这卵石层正继续上延,在重庆出现了长年微淤的现象。而大部分卵石流则仍然向中下游输送。在葛洲坝修后,坝内设有27 个河底泥沙闸,1981 年断流那年适逢大汛,坝后沉积了卵石1.09 亿吨,过坝后宜昌实测泥沙8.37 亿吨,其中还未包括卵石。而1983 年那年坝后沉积达0.248 亿吨,过坝达6.46 亿吨,另有大量卵石流无法测到。宜渝间600km,只要沉积0.1m 就有1 亿吨卵石。可见卵石流出宜昌每年1 亿吨对比泥沙实测6.41 亿吨,并不称多。况且我们并不计较其准确性,即使只有1/10 或1 千万吨/年,因为颗颗卵石将停留在高坝壅水末端,再加上泥沙,足以堵塞港口,截断航道。
八、另外三个卵石输移量资料,一个是涪江平武江油间黄万里于1938 年任涪江航道测量队队长时估算的,其时当11 月枯水,水深不及没膝,清晰见底,绝无悬沙,而河底卵石多层滚着,两人测量断面时,无法在水中站住,被冲倒淹毙。在枯水时卵石竟也能如此滚动,说明长江一级支流上游山区内卵石流是终年进行着的,汛期其流率将更大。此处涪江河长150km,集水面积5510km2,年卵石输移量50 万吨,单位面积卵石输移量为90.7 吨/年·km2。
另一实测卵石结果载于“长江葛洲坝泥沙研究成果汇编”,第631 页的是,宜昌黄柏河口,河长140km,集水面积1,911km2,年卵石输移量54.9 吨/km2。这条河上已修有两个拦河坝,上述输移量虽已算入沉积在水库内的卵石总量,但因水库减平了坡降,其上游自然输移量必然也是减少了的,所以这个54.9 吨/km2 年是少于实际的。又计算卵石沉积的容重,因大小卵石和泥沙参杂,空隙很小,故应取较大之值。
另外可从一些已建水库淤积的资料考查。例如大渡河龚嘴水库容量3.5 亿m3,集水面积76,000km2,16 年已淤满。按库内淤积的大部份应是卵石,空隙挤满粗沙,其余细沙应大部分冲出坝下。现在估计至少有0.7 亿m3 为卵石夹沙量,按2.5 吨/m3 计其容重,16 年内沉积,由流域面积76,000km2 内产生。得出年沉积量=0.7×2.5/16=0.1094 亿吨/年=1094 万吨/年,合1094/76,000=0.0144 万吨/km2=144吨/km2
九、卵石造床质的运移和泥沙悬浮的运移虽属两类不同的机理,但是它们每次总是同一暴雨迳流的产物,两者的多年平均年输移量理应存在某一平均比例。。。。宜昌在葛洲坝修建后1980—85 年这6 年的平均年输沙量实测6.41 亿吨,若按上述较小的比例1/7,则卵石年输移量达0.92 亿吨之多。而按都江堰的石沙比5.3,则达1.21 亿吨之多。
所以单论卵石年输移量平均取1 亿吨不为多,况且还有修坝后库尾悬移泥沙的淤积。再考虑到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来石来沙,则其量将成倍加大,无法及时淘挖。
十、在高坝建成、水库蓄水后,库内水深流缓,带动不了卵石泥沙流。当汛期全部卵石和部分泥沙将沉积在库尾壅水末端的重庆港,阻碍航道。逐年的沙石沉积将向上游漫延,抬高江津、合川等的洪水位,使那里泛滥频繁;且将继续漫延。以至达到新的淤积平衡比降而止。
建三峡大坝前三峡的卵石都被冲到天上去了,要么就是被下游缓慢的水流带走了。
你不想当然,你说原来的那些卵石哪去了?
三峡大坝本身的造价还需要讨论吗了?到现在花了多少已经很清楚了。这里讨论造价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证明建三峡划不划算?这当然需要结合三峡大坝的功能来讨论,否则还有什么意义?
按你这么说,如果是一座光有防洪或蓄水灌溉功能没建电站的大坝,它的成本就是无限大,成了天价了?按这么说,都江堰根本就不该建,当年建了现在也不该整修,因为它折合成每千瓦装机容量是无限大。
在洪峰流量超过98的情况下,下游荆江段水位始终比98年最高峰时低一米以上,你还要坚持防洪效果有限?
在已经有实践证明以后,黄老以前的计算还能作为证明?
你还是自己先搞清楚“蓄清排浑”的含义再说
“为了改善重庆港的航运”,就会“把老港淹掉都有可能”
这个逻辑太可笑了
为什么停工我懒得去查,但是在上游修高坝拦截泥沙进入三峡却是月月鸟都曾经提出过的主意
直到今天还在不断给三峡拨款,各省还在安置移民。这笔钱不算?
你自己不懂什么是“蓄清排浑”就去查,不用在这儿纠缠
至于拉到我家的电线,那是纯粹的配电线路,当然属于电网公司,你能把它跟发电公司往外输电的线路看作一回事吗?
里面共记载自夏禹时代以来至公元2000年近7000年间,重庆地区所有的洪水记录,共计303次。其中规模较大,淹及今天重庆主城区的记载一共12次,分别是: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庆府六月十九日白市驿大水,坏民房百余家,漂人畜无算。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五月十九日,重庆城大水淹至元通寺屋顶,城内民房倒塌数百家,三天后退水。此次洪水推算相当于重庆寸滩水位196.15米;六月洪水再次淹至元通寺屋顶,推算寸滩水位196.25米。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一日,重庆沿江被水淹没,死亡上千人。
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二十九日,重庆埠下街成泽国。
民国六年(1917年),七月底河水陡涨,淹上千厮门,镇江寺,朝天门。
民国七年(1918年),五月二十九日,重庆埠下街成泽国。
民国八年(1919年),七月,重庆大水,沿江流域沿岸淹毙千余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重庆连日大雨,江水骤涨,沿江各处多被水淹。
民国三十年(1941年),九月连日大雨,青木关发生惨重水灾,临江门畔崩裂,压倒房屋百余间,死伤颇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玄坛庙水位190.38米,沿江河坝居民房屋多被淹没或冲毁。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夏秋沿河波涛汹涌,冲毁人畜房屋不少,九月十四日,沿江工矿码头破坏严重,低矮地段茅屋荡然无存。
另外,今重庆江北梅溪镇灰楼湾长田坎一处岩石上水位标记,题刻“丁亥宝庆三年六月初七水长(涨),初八高至水作”,推算宋宝庆三年(1277年),重庆寸滩水位相当于为194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长江大水,根据寸滩洪水痕迹推算,水位193.45米。按照水位推算,这两次洪水无疑重庆市区也是必然要进水的,所以截至2000年,7000年里重庆一共是14次市区进水。
另,进入21世纪后的2009、2010年两年,朝天门码头两次进水。
根据公开资料,今年长江寸滩水位最高纪录是7月19日晚9时录得的185.06米,洪峰63500立方米/秒,故今年洪水不但低于1981年的洪水,也远低于历史上几次大洪水。
还没有荆州泄洪区呢
2010年7月19日8时,流量62800m3/s,水位183.56m,
1998年8月23日12时,流量59200m3/s,水位183.21m
今年水位高了一点点,可流速也大了一些啊。水位和流速是单调的对应关系么?